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3类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在浙江省温州地区分离的非发酵菌和环丙沙星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温州地区分离的非发酵菌和环丙沙星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共600株,其中非发酵菌419株,环丙沙星敏感肠杆菌科细菌181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qnrA、qnrB、qnrS、aac(6)-Ib以及qepA基因,并通过DNA测序确定qnr基因型和aac(6')-Ib-cr基因变异体;通过接合转移实验研究细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传递情况。结果 419株非发酵菌临床株中未检测到qnrA、qnrB、qnrS、aac(6')-Ib和qepA等耐药基因。181株环丙沙星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临床株中未检到qepA,检到2株qnrA1阳性株,分别为1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株大肠埃希菌;2株qnrB4阳性株,均为阴沟肠杆菌复合菌;12株检测到aac(6')-Ib,分别为6株大肠埃希菌、3株阴沟肠杆菌复合菌和3株克雷伯菌属细菌。接合转移试验中,2株qnrA1阳性株和1株qnrB4阳性株接合转移成功,12株携带aac(6')-Ib-cr基因的阳性株中4株接合转移成功。结论温州地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不仅存在于环丙沙星耐药株中,而且还存在于环丙沙星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中,可能不存在于非发酵菌中。  相似文献   

2.
肠杆菌科临床株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肠杆菌科临床株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aac(6')-Ib-cr的分布并研究其耐药机制。方法从天津地区8家三甲医院收集环丙沙星耐药(CPLX,MIC≥4μg/ml)的肠杆菌科菌株共116株,包括77株大肠埃希菌、24株阴沟肠杆菌、15株克雷伯菌属细菌。应用PCR方法筛查所有临床株的qnrA基因,并对大肠埃希菌进行aac(6')-Ib的检测;琼脂稀释法测菌株的药敏情况;DNA测序检测aac(6')-Ib—cr基因变异体;接合传递试验方法探讨细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传递。结果116株喹诺酮类耐药的肠杆菌科临床株中未发现qnrA基因阳性株;77株环丙沙星耐药的大肠埃希菌15株检出aac(6')-Ib,其中对卡那霉素耐药10株、中敏4株、敏感1株;选出对卡那霉素耐药表型不同的6株菌的aac(6')-Ib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表明5株菌在第223位(T→C或T→A)和454位(G→T)发生变异,均携带aac(6')-Ib-cr;6株测序菌株中4株接合传递成功,临床株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的耐药性部分传递给了受体株。结论qnrA基因在天津地区116株肠杆菌科临床株中甚为罕见;首次在天津发现aac(6')-Ib—cr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中qnrB和qnrS基因的分布。方法PCR检测qnrB和qnrS基因并将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纸片扩散法测定qnrB和qnrS基因阳性菌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81株阴沟肠杆菌中,5株qnrB4基因阳性(6.5%)、2株qnrS1基因阳性(2.5%);qnr基因阳性菌株对氯霉素、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等显示多重耐药,其中3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结论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中存在qnrB和qnrS基因阳性菌株,为多重耐药菌,临床应加强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3类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在阴沟肠杆菌中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005年1-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101株阴沟肠杆菌中qnrA、qnrB、qnrS、aac(6')-Ib以及qepA基因,对aac(6')-Ib基因阳性菌株采用FokI酶切确认aac(6')-Ib-cr基因,同时检测ESBLs及AmpC酶的产生情况.结果 101株阴沟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32.7%.41.6%(42/101)菌株携带qnr基因和(或) aac(6')-Ib-cr基因,其中39株(38.6%)携带qnr基因,7株( 6.9% )携带aac(6')-Ib-cr基因,4株同时携带qnrB4和aac(6')-Ib-cr,未检测到qepA基因.qnr基因阳性菌株中qnrA 19株、qnrB 18株、qnrS 3株(其中1株同时含有qnrB和qnrS).环丙沙星耐药与敏感菌株中qnr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8.5%(16/33)和32.8% (21/64),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产与非产ESBLs菌株中qnr基因检出率分别为 62.7% (32/51)和14.0%(7/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检出率高,在环丙沙星敏感阴沟肠杆菌中qnr基因的检出率与耐药株中的检出率相仿.  相似文献   

5.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qnr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qnr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PCR法对129株大肠埃希菌、29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0株阴沟肠杆菌进行qnr基因检测。对qnr基因阳性株,Ⅰ类整合酶基因扩增检测Ⅰ类整合子;KB纸片法检测对16种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按NCCLS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s株;琼脂稀释法检测对环丙沙星的MIC值。结果6株细菌检出qnr基因(5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中未检出qnr基因。6株qnr基因阳性株Ⅰ类整合酶基因扩增全为阳性,仅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且对多种抗菌药耐药,有2株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敏感。结论湖北地区存在qnr基因的流行,qnr基因阳性株多重耐药严重,应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志贺菌对氟喹诺酮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探讨氟喹诺酮耐药与志贺菌携带质粒介导qnr基因的关系。方法用纸片扩散法对100株志贺菌(福氏志贺菌50株,宋内志贺菌50株)进行耐药性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志贺菌质粒介导qnr基因并进行DNA测序,分析qnr基因的存在与药敏结果的关系。结果 100株志贺菌中有9株检出qnr基因,检出率为9%(9/100),福氏志贺菌为4%(2/50),宋内志贺菌为14%(7/50);qnr基因阳性菌株对氧氟沙星的耐药率(11.1%)高于阴性菌株(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nr基因阳性菌株对5种氟喹诺酮药物的抑菌圈中位数比较均缩小。结论宋内志贺菌质粒介导氟喹诺酮耐药qnr基因的携带率明显高于福氏志贺菌;志贺菌若携带质粒介导qnr基因则会导致对氟喹诺酮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及其质粒介导的能使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药物同时耐药的基因aac(6’)-Ib-cr的流行分布状况和比较分析。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010年从临床分离的299株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53株鲍曼不动杆菌、66株铜绿假单胞菌、83株大肠埃希菌和97株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值。采用PCR检测所有菌株的aac(6’)-Ib基因;并以内切酶BtsCI酶切消化aac(6’)-Ib的PCR阳性产物以确定aac(6’)-Ib-cr。结果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75.3%,其次是头孢唑林,耐药率为58.5%;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5.1%和16.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共检出aac(6’)-Ib基因29株,其中有21株变异为aac(6’)-Ib-cr,变异率为72.4%(21/29);aac(6’)-Ib-cr的总阳性率为7.0%(21/299),其中大肠埃希菌有9株及肺炎克雷伯菌有22株,其阳性率为11.67%(21/180),而在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未检出aac(6’)-Ib-cr(0.0%,0/119);经χ2检验,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932,P<0.01)。结论目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为抗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要慎选,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相对低一些,可优先于环丙沙星选用。aac(6’)-Ib-cr基因在肠杆菌科细菌与非发酵细菌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肠杆菌科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MQR基因)的现状、基因型以及PMQR基因阳性菌株携带Ⅰ类整合子的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PCR法对125株肠杆菌科细菌(80株大肠埃希菌、18株肺炎克雷伯菌和27株阴沟肠杆菌)进行PMQR基因和Ⅰ类整合子检测。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对阳性菌株做接合试验,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对喹诺酮类和其他抗菌药物的MIC。结果125株肠杆菌科细菌检出16株(12.8%)qnr基因阳性,其中8株携带qnrS1基因,8株携带qnrB6基因;另检出15株(12.0%)携带aac(6’)-Ib-cr基因。20株PMQR基因阳性菌株携带I类整合子。26株PMQR基因阳性的菌株中有12株接合成功,典型Ⅰ类整合子阳性的菌株中有7株接合成功。与受体菌相比,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对接合子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肠杆菌科细菌中存在PMQR基因的流行,PMQR阳性菌株可同时携带整合子基因,这些耐药基因均具有水平转移的特性,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该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特征。方法用PCR法对129株大肠埃希菌进行qnrA,qnrB,qnrS基因检测,并用K-B纸片法检测其对15种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另外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检测阳性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 IC值。结果129株大肠埃希菌中,5株(3.88%)检出qnrA基因,8株(6.20%)检出qnrB基因,3株(2.33%)检出qnrS基因。阳性菌株均对亚胺培南敏感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其中2株qnrA阳性菌株和3株qnrB阳性菌株对环丙沙星敏感。结论湖北地区大肠埃希菌中存在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基因的流行,qnr阳性株呈多重耐药,且敏感株中有该类基因的存在,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新的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B24)进行相关研究和分析。方法对新发现的qnrB24基因阳性菌株进行转移接合实验,了解qnrB24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碱裂解法提取接合子质粒,Southern blot明确质粒大小。采用热不对称交错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基因5′端以及3′端未知侧翼碱基序列。结果这个突变基因命名为qnrB24(Genbank登录号HM19254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携带qnrB24基因接合子对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0.125μg/mL,左氧氟沙星MIC值为0.190μg/mL。接合子对常见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大肠杆菌J53受体菌下降约8~11倍,接合子耐药水平低于临床分离菌株。Southern杂交显示该基因位于约60.0Kb质粒上。热不对称交错PCR结果显示,qnrB24基因5′端为假定的转座酶。结论 qnrB24通过质粒介导引起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上升,容易发展成高水平耐药,因此需要监测其在细菌中的流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基因的流行情况以及其耐药特征.方法 PCR法对37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qnrA,qnrB,qnrS基因检测.K-B纸片法检测对15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检测阳性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结果 3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测出含qnr基因阳性菌株7株(18.92%),均为qnrS基因.阳性株菌均对亚胺培南敏感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结论 湖北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中存在qnr基因的流行,qnr阳性菌株呈多重耐药,应加强对该类基因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些导致低水平喹喏酮类药物耐药的质粒介导耐药(PMQR)基因陆续被发现。本研究选取1998--2001年和2005--2006年韩国一所三级医院血标本中分离的261株大肠埃希菌、135株肺炎克雷伯菌和65株阴沟肠杆菌,采用多重PCR方法筛检qnrA、qnrB、qnrC、qnrS、aac(6′)-Ib和qepA6个PMQR基因,并直接测序,aag(6′)-Ib阳性PCR产物使用Bts CI酶切,以明确aac(6′)-Ib-cr变异体。  相似文献   

13.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喹诺酮类药物(Quinolones)是一类广谱、强效的化学合成抗细菌药物。长期以来,细菌通过染色体介导的靶位点改变、蓄积减少(包括孔蛋白缺失、主动外排增加)等机制逐渐对其形成耐药。尽管有报道发现有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在移动片段上并可通过转化完成水平基因转移,但质粒介导耐药仍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进行Ⅰ类整合子及相关耐药基因分析,探讨Ⅰ类整合子与阴沟肠杆菌耐药播散的关系。方法使用Vitek-AMS鉴定细菌;采用PCR扩增技术对86株阴沟肠杆菌进行Ⅰ类整合子与ESBLs耐药基因型检测;Ⅰ类整合子与耐药基因水平传播采用质粒接合试验;根据CLSI指南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86株阴沟肠杆菌中,77.9%的阴沟肠杆菌携带不同大小的整合子,从1 500 bp整合子中检出的耐药基因盒包括:aadB、aadA2;2 500bp整合子中检出PSE-1、aac6-Ⅱ、aadA4基因盒。结论阴沟肠杆菌中常携带含有多种耐药基因的Ⅰ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常参与耐药基因在菌株间进行的水平传递。  相似文献   

15.
阴沟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防耐药变异浓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阴沟肠肝菌对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防耐药突变能力,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加替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对阴沟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MIC50和MIC90。采用涂布法将总量为1.2&#215;10^10CFU的细菌接种于含不同浓度药物的琼脂平皿上,48h后无菌落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该药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计算MPC50和MPC90值,并比较MPC90/MIC90。结果加替沙星(GTF)、环丙沙星(CIP)、氧氟沙星(OFL)的MPC90和MPC90/MIC90分别为6,4,24μg/ml和8,10.5,6。结论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最大血药浓度几乎都位于MIC和MPC之间,提示单药治疗易导致耐药突变菌株的富集生长,应联合用药以限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质粒介导耐药机制在革兰阴性杆菌临床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PCR方法筛选541株连续分离的所有环丙沙星耐药或中介革兰阴性杆菌中的耐药基因qnrA;以接合试验了解喹诺酮耐药的可转移性;对qnrA阳性株测定氨基糖苷乙酰化酶aac(6′)-Ib-cr基因,分析了gyrA和parC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变异。结果541株革兰阴性杆菌中,7株肠杆菌科细菌qnrA检测阳性,其中4株为阴沟肠杆菌,在不发酵糖菌中未检出qnrA基因。在7株qnrA阳性菌中,4株喹诺酮耐药性可通过质粒转移,接合子对环丙沙星的MIC较受体菌上升12~125倍。4个接合子中环丙沙星MIC较高的2个结合子携带aac(6′)-Ib-cr,7株qnrA阳性临床分离菌中5株耐药决定区gyrA、parC有变异。结论qnrA在肠杆菌属临床分离株中的检出率较高,aac(6′)-Ib-cr基因及靶位改变与qnrA同时存在可能使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我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Ⅰ类整合酶基因(int Ⅰ 1)、qacE△1-sul Ⅰ基因和质粒AmpC酶基因(AmpC MIR、AmpC DHA)存在状况.方法采用ATB药敏试验板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分离的20株阴沟肠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耐药基因.结果该20株菌呈现多重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敏感,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吩和头孢西丁完全耐药,头孢吡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25.0%和85.0%,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60.0%~90.0%之间,其余的耐药率在80.0%~95.0%之间.int Ⅰ 1、qacE△1-sul Ⅰ、MIR和DHA基因的阳性株数(%)分别为19株(95.0%)、17株(85.0%)、17株(85.0%)、1株(5.0%).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int Ⅰ 1、qacE△1-sulⅠ和MIR基因携带率很高.在阴沟肠杆菌中检出intⅠ 1、qacE△1-sulⅠ以及质粒型AmpC MIR基因在我国大陆均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阴沟肠杆菌Ⅰ类整合酶基因及质粒AmpC酶基因检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明确我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Ⅰ类整合酶基因(intⅠ1)、qacE△1-sulⅠ基因和质粒Am鄄pC酶基因(AmpCMIR、AmpCDHA)存在状况。方法采用ATB药敏试验板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分离的20株阴沟肠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耐药基因。结果该20株菌呈现多重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敏感,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吩和头孢西丁完全耐药,头孢吡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25.0%和85.0%,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60.0%~90.0%之间,其余的耐药率在80.0%~95.0%之间。intⅠ1、qacE△1-sulⅠ、MIR和DHA基因的阳性株数(%)分别为19株(95.0%)、17株(85.0%)、17株(85.0%)、1株(5.0%)。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intⅠ1、qacE△1-sulⅠ和MIR基因携带率很高。在阴沟肠杆菌中检出intⅠ1、qacE△1-sulⅠ以及质粒型AmpCMIR基因在我国大陆均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胆汁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并调查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和流行特点。方法 收集该院消化内科患者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分离的大肠埃希菌724株,均为非重复性菌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器VITEK 2 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析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 genes, PMQR) 如qnrA、qnrB、qnrS、aac(6')-Ib-cr和qepA 基因的流行特点。结果 胆源性大肠埃希菌的构成比达18.65%(135/724),其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达61.5%(83/135)和55.6%(75/135),未检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PCR检测PMQR基因结果显示:135株胆源性大肠埃希菌中,121株 (89.63%) qnrA1 基因阳性,45株(33.33%) qnrB4 基因阳性,32株 (23.70%) qnrB6 基因阳性,43株(31.85%) qnrS1 基因阳性,34株(25.19%) aac(6')-Ib-cr 基因阳性菌株,未检出qepA基因;其中45株(33.33%)同时携带 qnrA1、qnrB4 基因,32株(23.70%)同时携带 qnrA1、qnrB6, 25株(18.52%)同时携带 qnrA1、qnrB4、qnrS1, 21株(15.56%)同时携带 qnrA1、qnrB4、qnrS1、acc(6')-Ib-cr, 12株(100%)同时携带 qnrA1、qnrB6、qnrS1、acc(6')-Ib-cr, 且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随着PMQR基因组合种类的增多而增多。结论 消化内科胆汁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严重,耐药基因主要以 qnrA1为主,qnrB4和qnrB6 次之,且存在多种PMQR基因组合形式,这些潜在播散的氟喹诺酮耐药基因对于临床胆道感染的治疗有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变形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基因)存在情况.方法 用PCR检测对146株变形杆菌的qnr基因.药敏试验用M-H肉汤微量稀释法.结果 146株变形杆菌中有3株检出qnr基因:分别为qnrA、qnrB2、qnrS1,其中有1株同时携带qnrB2和qnrS1.qnrB2在第259位碱基发生C→A(精氨酸→丝氨酸)突变,3种qnr基因序列已在基因库注册,授权号:EF488761,EF488762,EF501989.3株qnr基因阳性株中2株为产ESBLs菌株.结论 qnr基因在变形杆菌中的携带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