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踝关节骨折是需要骨科医生手术处理的常见损伤之一,其中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supination external rotation,SER)型骨折在外踝间接暴力引起的腓骨骨折中最为常见。超过30%的Lauge-Hansen SER型踝骨折病例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但骨折修复与胫腓韧带断裂的临床相关性目前尚不得而知。本研究针对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SER型踝关节骨折病例,通过中期随访比较固定和不  相似文献   

2.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112例伴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行腓骨内固定或不固定,内踝内固定,三角韧带探查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0.8个月。结果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98例,良14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时,除了固定内、外踝,还要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恢复了内、外侧所有结构的完整性后才能真正恢复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内、外踝和下胫腓联合,而三角韧带的损伤不修复,虽然下胫腓韧带可以获得愈合,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仍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拉力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1例踝关节旋前外旋型Ⅲ、Ⅳ度骨折所致下胫腓联合分离,经拉力螺钉固定治疗的效果。在踝关节水平以上2.0~4.0cm处,以后外向前内25°~30°用1枚3.5 mm或4.5 mm拉力螺钉经3层皮质固定下胫腓联合;若腓骨骨折位置较高,可选择2枚拉力螺钉固定。术后8周左右局麻透视下取出下胫腓联合固定螺钉。术后每6~8周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且术后12个月以上时取出其余固定物。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骨折X线愈合平均时间为16.5周(12~20周),未出现螺钉切出、断裂、下胫腓联合取钉后再分离。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足踝功能评分,结果优1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结论拉力螺钉是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Ⅲ、Ⅳ度骨折所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较好内固定物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33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8例;旋前-外展型Ⅲ度(Dupuytren骨折)4例;旋前-外旋型Ⅲ度13例,Ⅳ度8例,其中Maisonneuve骨折4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15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优16例,良15例,可2例。结论:下胫腓联合是维系踝关节的重要解剖结构,下胫腓联合损伤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时应手术治疗,确保下胫腓联合得到解剖性修复。  相似文献   

5.
胫腓下联合分离伴踝部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时胫腓下联合分离的机制及胫腓下联合固定的利弊.方法伴胫腓下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共31 例,其中19 例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10 例用螺针固定胫腓下联合,2 例用下胫腓钩固定.内踝骨折以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以螺钉或钢板固定,后踝用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结果胫腓下联合固定患者中2 例松动,2 例术后1~2 a取出固定螺钉,其余10 例均6~12周取出胫腓下联合固定螺钉.未发生胫腓下联合螺钉断裂.内外踝及后踝骨折内固定于6~29个月取出.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的病例均未出现胫腓下联合分离.结论胫腓下联合的稳定性不仅仅取决于胫腓下联合本身,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时,只有同时伴有踝关节内侧骨韧带复合体损伤,才会出现临床上的胫腓下联合分离,因此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只要内外踝或后踝解剖复位,固定牢固,胫腓下联合分离即可自动复位,一般不必做胫腓下联合的固定.  相似文献   

6.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与处理。方法2002年3月~2004年6月,38例踝关节骨折患,按Lauge-Hansen分型,20例为旋后外旋型损伤,通过摄应力X线片及术中固定内、外踝后摄片证实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均行螺钉固定。结果16例患得到随访,随访4个月~2.3年,平均1.5年。根据Baird-Jackson评分,优11例,良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1%。结论判断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中下胫腓分离最可靠的方法是固定内、外踝后摄X线片,以证实是否有分离。螺钉应在12周左右取出,防止折断。  相似文献   

7.
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治疗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2月对18例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行腓骨内同定,后踝固定或未固定,三角韧带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0.2个月.[结果]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8例,良8例,可2例.未见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时,往往同时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腓骨,修复三角韧带,就能够恢复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腓骨和下胫腓联合,而不修复三角韧带,虽然仍能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仍会导致创伤性踝关节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1-03—2013-03诊治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96例,单纯外踝骨折行内踝三角韧带探查修复及外踝骨折复位内固定;内外踝骨折或不需处理后踝的三踝骨折,分别行内外踝骨折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块超过关节面1/3者,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选择后外侧切口进入,复位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3 h,平均2.3 h。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行踝关节CT检查显示均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优47例,良43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3.8%。结论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过程中合理的复位顺序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术中应常规探查下胫腓关节情况;内、后踝需要同时固定的患者取后外侧单一切口即可满足手术显露需求。  相似文献   

9.
叶永志  张隆英  陈榆 《中国骨伤》2017,30(5):441-445
目的:比较锁扣带袢钛板与传统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采用锁扣带袢钛板重建和传统螺钉固定治疗的68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锁扣带袢钛板组和传统螺钉组,锁扣带袢钛板组33例采用锁扣带袢钛板重建下胫腓联合,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20~55岁,平均(32.4±5.2)岁;Lauge-Hansen分型为旋前外旋Ⅲ度12例,Ⅳ度21例。传统螺钉组35例采用传统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治疗,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1~54岁,平均(32.8±5.5)岁;Lauge-Hansen分型为旋前外旋Ⅲ度13例,Ⅳ度21例,旋前外展1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时间、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AOFA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3±3.8)个月。下胫腓联合固定时间锁扣带袢钛板组(10.1±2.8)min,传统螺钉组(9.5±2.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AOF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锁扣带袢钛板组优23例,良9例,中1例;传统螺钉组优18例,良12例,中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扣带袢钛板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操作方便,可早期负重锻炼而无断钉风险,为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了新的选择。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总结纽扣钢板置入的角度、方向及张力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胫腓下联合分离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分析踝关节内、外侧结构和胫腓下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探讨胫腓下联合固定的指征。方法12具新鲜膝关节以下下肢标本,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模拟内踝骨折和三角韧带撕裂的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按该型骨折加重顺序依次切断周围韧带,用压敏片和位移传感器分别测定每次处理后的关节接触面积和胫腓下联合分离距离。分析各操作步骤对关节接触面积、胫腓下联合分离距离的影响。结果a组切断三角韧带、b组切断骨间韧带后,关节接触面积及胫腓下联合分离距离较基线状态均有明显改变,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关节接触面积和下联合分离距离呈线性回归关系。结论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由踝关节内、外侧结构和中间的胫腓下联合共同维持,只有当三者中两处以上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时,踝关节的稳定性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胫腓下联合分离时,下联合固定应选择性地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们采用踝关节镜监控下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17例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0~58岁。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按照Lauge-Hansen分型均为旋前外旋Ⅳ度,其中内踝骨折11例,内侧三角韧带断裂5例,均伴下胫腓分离。伤后至手术时间2~7 d。1.2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踝关节关节线水平胫前肌腱外侧关节镜入路,依次按胫距关节外侧沟、距骨颈、内侧沟及三角韧带后关节囊壁与后侧间室顺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对90例旋后外型Ⅳ度骨折术后疗效差的14例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术后疗效差和内侧三角韧带损伤的处理和外踝骨折复位固定的质量和方法有关。结论对旋后外旋型骨折术前要仔细鉴别分度,术中注意内侧三角韧带的探查修复和外踝的解剖复位和固定,术后要及时拆内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术中采用TightRope带袢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优点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3—2019-03采用手术治疗3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取健侧卧位作腓骨后外侧切口行外踝和后踝骨折复位固定,取仰卧位作内踝弧形切口行内踝骨折复位固定,然后采用TightRope带袢钢板固定损伤的下胫腓联合。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6(12~2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及血管损伤、切口感染或皮肤坏死,随访期间未出现复位丢失、下胫腓联合再次分离、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10.3~15.7周,平均12.6周。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AOFAS评分:优8例,良23例,可5例,优良率86.1%。结论踝关节骨折术中采用TightRope带袢钢板内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能够在获得可靠固定的同时维持下胫腓联合微动关节的特性,避免术后早期取出下胫腓螺钉,使患者能够早期康复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时胫腓下联合分离的机制及胫腓下联合固定的利弊。方法:伴胫腓下联合分离的踝天节损伤共31例,其中19例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10例用螺钉困定胫腓下联合,2例用下胫腓钩固定。内踝骨折以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以螺钉或钢板固定,后踝用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结果:胫腓下联合固定患者中2例松动,2例术后1~2年取出固定螺钉,其余10例均6~12周取出胫腓下联合固定螺钉。未发生胫腓下联合螺钉断裂。内外踝及后踝骨折内固定于6~29个月取出。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的病例均未出现胫腓下联合分离。结论:胫腓下联合的稳定性不仅仅取决于胫腓下联合本身,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时,只有同时伴有踝关节内侧骨韧带复合体损伤,才会出现临床上的胫腓下联合分离,因此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只要内外踝或后踝解剖复位,固定,牢固,胫腓下联合分离即可自动复位,一般不必做胫腓下联合的固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2):2103-2105
[目的]探讨纽扣钢板线缆系统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22~58岁,平均40.6岁。依据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Ⅱ度1例,Ⅲ度2例;旋前-外旋型Ⅳ度6例;旋后-外旋型Ⅳ度3例。按照常规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法进行切口选择和内固定。12例均行Hook试验、外旋应力试验证实下胫腓联合有分离,采用纽扣钢板线缆系统行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固定,经钢板孔固定6例,单独固定6例,均未加用下胫腓螺钉。[结果]术后8周扶拐部分负重,12周完全负重。随访3~24个月,平均12.7个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优6例,良5例,可1例。除1例局部感染外,均未出现断线、断板、应力性骨折、骨不连及下胫腓联合再次分离。1年后行内固定拆除,5例单独固定者未拆除。[结论]纽扣钢板线缆系统具有固定牢靠、创伤小、操作简单、免除二期取出内置物、半刚性生物力学特性、容许关节微动、无断钉风险及提早负重等优点,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中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33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8例;旋前-外展型Ⅲ度(Dupuytren骨折)4例;旋前-外旋型Ⅲ度13例,Ⅳ度8例,其中Maisonneuve骨折4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15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优16例,良15例,可2例.结论:下胫腓联合是维系踝关节的重要解剖结构,下胫腓联合损伤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时应手术治疗,确保下胫腓联合得到解剖性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对踝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6例新鲜踝关节标本,常规制成骨-韧带模型(标本可重复利用)。分为:A组:踝关节各韧带均完整;B组:三角韧带离断,下胫腓联合完整;C组:下胫腓联合离断,三角韧带完整;D组: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均离断;E组:锚钉修复三角韧带、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韧带组。对标本施加600 N轴向加载。分别测量三种体位(中立位、背伸10°位、跖屈20°位)在各种状态下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力、压应力分布等变化。对比分析三角韧带及下胫腓联合韧带修复前后对踝关节稳定的作用。结果在三种体位下均可发现,随着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的离断,胫距关节接触面积逐渐减小,接触压力逐渐增大,与正常A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应力分布逐渐集中并有向外侧移位趋势;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修复前后的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力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的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增大、接触压力减少,与正常组A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应力分布分散。结论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断裂后,距骨发生移位,胫距关节面接触面积、接触压力及压应力分布发生剧烈变化。目前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能获得即刻稳定,且其生物力学强度与正常组相似,推荐对三角韧带伴下胫腓联合损伤者行手术治疗以恢复其正常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作者近三年来治疗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37例。临床资料按Lauge-Hansen分型。除Ⅰ、Ⅱ度14例采用闭合整复石膏外固定外,其余23例Ⅲ度以上(即出现下胫腓联合分离)者,均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远期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6%。作者认为Ⅲ度以上损伤处理不当,可导致远期踝关节不稳定将严重影响功能,并提出了隐性踝关节脱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下胫腓联合损伤复位固定后修复与不修复下胫腓前韧带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 38例下胫腓联合损伤随机分为2组,修复组17例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并修复下胫腓韧带;不修复组21例单纯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后不修复下胫腓前韧带。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疗效、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距离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38例均获随访11~20个月,平均15.4个月。修复组手术时间较不修复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下胫腓联合重叠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按AOFAS评定标准,修复组和不修复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4.1%、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皮质骨螺钉内固定后下胫腓前韧带可不予以修复。  相似文献   

20.
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63例采用切开复位和坚固内固定,修复三角韧带,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下胫腓联合分离仍不稳定者,给予皮质骨螺钉横向固定,后踝骨折块超过关节面25%者给予整复螺钉内固定,结果:随访4个月-5年。按齐氏疗效评定标准:优良53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84%,结论;强调骨折切开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同时,应充分重视修复三角韧带,下胫腓前韧带,以及恢复下胫腓联合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