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方式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鼻咽纤维血管瘤又名青春期鼻咽纤维血管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由于起源部位深在,解剖关系复杂,供血血管多源,有易向周围结构广泛扩展等特点,如何恰当地切除肿瘤,尽量减轻对面骨发育的影响,减少术中出血及复发,成为临床医师长期以来所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我科1994年1月-2004年7月所治疗的32例JNA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JNA手术径路适应证及优缺点,以提高JNA的治疗水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鼻咽纤维血管瘤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咽纤维血管瘤是常见于男性青少年的良性肿瘤,其确切的治疗方法还是手术切除。术前作好充分准备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是保证术野充分暴露和肿瘤完整切除、减少肿瘤术后复发的关键。现对1988-1999年我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我科自1996年1月~2002年1月收治13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经上颌骨进路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径路探讨——附5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明哲  刘宁等 《耳鼻咽喉》2002,9(5):275-277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径路适应证优缺点,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住院治疗的56例鼻咽纤维血管瘤病例,经腭部经径45例,经鼻腔径路7例,经口腔口咽径路2例,颅内外联合径路2例,结果:除1例因肿瘤侵犯广,侵入右颞叶脑组织,术中出血多,放弃手术,仅探查并活检外,其余5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手术径路的选择以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的范围为标准,充分暴露瘤体为原则,对于侵犯至颅内的病例,可采用颅内外联合径路。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18岁。因左侧鼻腔渐进性鼻塞1年,反复左侧鼻腔出血1个月余,咽痛1周,于2006年10月26日入我院。患者1年前无明确诱因开始反复出现左侧鼻塞,偶有流清鼻涕,无鼻腔出血,因开始症状较轻,未检查治疗,上述症状渐加重,入院前1个月感鼻塞明显加重,呈持续性鼻塞,  相似文献   

6.
鼻咽纤维血管瘤恶变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咽纤维血管瘤在病理上属良性肿瘤,极少见恶变的报告。现将所遇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45岁。因鼻咽、鼻窦纤维血管瘤术后第6次复发,于1996年8月入院。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右硬腭缺如,留上颌骨全切除后的残腔,残腔后上部为新生物占据。肿物拳头大,分叶状,表面光滑,淡红色,质中,有坚韧感,活动度差。肿瘤向上充满右侧鼻咽部、后鼻孔,向下越过硬腭,向口咽部突出,将鼻中隔推向左侧。肿瘤与颊粘膜粘连,开口受限(1.5cm)。CT,MRI示肿瘤密度均匀,侵犯右侧翼腭窝、蝶窦、椎前间隙、颞下窝及颅底(图1)。患…  相似文献   

7.
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咽纤维血管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治疗上最重要的手段是手术切除肿瘤。我院1959~1989年共收治89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均行手术治疗。现将手术治疗中的有关问题予以总结。 一、临床资料 89例中,男86例,女3例。年龄10~38岁,平均16.5岁。经硬腭进路69例,经鼻侧进路15例,经唇龈—梨状孔进路5例。术中气管切开6例。单侧颈外动脉结扎38例,双侧2例。选择性血管栓塞3例。术中加冷冻术23例。控制性低血压麻醉51例。  相似文献   

8.
鼻咽纤维血管瘤多发于青春期男性患者,具有恶性生物学特点,富含血管,易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破坏周围骨质及组织,甚至侵及颅内颈内动脉。肿瘤位于鼻咽颅底,手术入路困难,视野狭小,不易彻底切除。1材料与方法病例取自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1984年1月~2004年6月住院患者46例。男44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沈阳,110001)例,女2例;平均年龄17.9岁(10~33岁)。病史以鼻塞为主诉,占97.8%(45/46);单侧渐进性鼻塞、晚期双侧鼻塞、鼻出血84.7%(39/46);耳鸣、耳闷为71.7%(33/46);头痛34.7%(16/46);面部膨隆、突眼10.8%(5/46)。…  相似文献   

9.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确切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但由于肿瘤部位深在、暴露差、术中出血凶猛、术野不清、手术易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及肿瘤易残留复发等特点,因此选择适当手术途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科自2000年以来采用上颌骨翻掀进路切除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6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完善临床资料,本文统计1952—1988年收治鼻咽纤维血管瘤310例中的女性、恶变、小年龄和大年龄、长病程、自发消退等特殊病例。经对比发现,其与国内外报道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鼻内窥镜引导下鼻咽血管纤维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鼻咽血管纤维瘤是一种较少见的难治性良性肿瘤,为避免常规手术的并发症,采用鼻内窥镜技术辅以动脉血管栓塞、控制性低血压麻醉等治疗8例。方法8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6.6岁。全部患者术前均接受了CT和鼻内窥镜检查;6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进行了肿瘤供血动脉栓塞;7例全身麻醉术中采用了控制性低血压技术。结果全部患者无并发症;术中平均出血900ml;8例平均随访8个月(1~20个月),1例(12.5%)术中未能完全切除。结论使用鼻内窥镜技术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并配合其他一些相关技术,对肿瘤局限在鼻腔、鼻咽腔、筛蝶窦和部分侵及翼腭窝的患者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2.
鼻内镜下鼻咽血管纤维瘤切除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切除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鼻内镜下切除的JNA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Sessions等的肿瘤分期标准,将JNA患者分为A组(没有侵犯到颅内者)和B组(侵犯到颅内者)。21例患者均经鼻内镜下完成手术,其中2例采用面中部掀翻进路联合鼻内镜下的手术方式。观察记录肿瘤的分期、术中平均失血量、术后有无肿瘤残留和(或)肿瘤复发。结果A组19例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1000ml,随访8个月至2年,无肿瘤残留或复发病例。B组2例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1500ml,其中1例海绵窦附近有肿瘤残留,随访2年没有疾病进展的表现;另1例随访8个月,没有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使用鼻内镜技术治疗JNA,并配合其他一些相关技术,对局限于鼻腔、鼻咽腔、筛蝶窦、部分侵及翼腭窝及小范围侵犯颅内的JNA患者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面中掀翻上颌骨拆装进路治疗Ⅲ、Ⅳ期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04年8月应用面中掀翻上颌骨拆装进路治疗7例Ⅲ、Ⅳ期鼻咽血管纤维瘤的临床资料。采用Fisch分期,Ⅲ期患者5例,Ⅳ期患者2例;2例Ⅲ期患者接受面中掀翻联合同侧上颌骨拆装进路,接受面中掀翻联合LefortⅠ患者5例(Ⅲ期3例、Ⅳ期2例),其中1例Ⅳ期患者因颅内肿瘤侵犯范围较广采用颅面联合进路。6例术前行超选择性瘤体供血动脉栓塞(Ⅲ期患者4例、Ⅳ期患者2例)。结果:术中出血量为(600±324)ml。6例动脉栓塞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83±165)ml。1例未栓塞患者出血量1 300 ml。手术时间为(129±22)min。7例患者术后病理为鼻咽血管纤维瘤。6例患者术后随访2.5~6.0年未见肿瘤复发。1例接受术前行超选择性瘤体供血动脉栓塞Ⅲ期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再手术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对于Ⅲ、Ⅳ期患者,面中掀翻上颌骨拆装不仅利于术中显露肿物达到根治性切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而且术后美容佳、功能恢复好。术前行血管造影及血管栓塞对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肿瘤复发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咽血管纤维瘤(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NA)的病理特征和临床处理应予注意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1年10月至2007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5例NA患者的资料,分析其病理特征、好发部位、术中出血原因和诊疗的经验教训.按Fish分期:Ⅰ期6例,Ⅱ期8例,Ⅲ期17例,Ⅳ期4例.手术方式:经鼻内镜2例,经腭入路2例,经上颌窦面中部翻揭入路19例,经鼻侧切开9例,颅内外联合进路3例.结果 NA在鼻腔鼻窦有鳞状或柱状上皮被覆;伸入到翼腭窝、颞下窝等处则有纤维性假包膜覆盖.NA主要原发于鼻腔后部的外侧壁,本组35例中有15例在蝶腭孔附近.蒂部粗而密的血管是术中出血的主要部位.31例全部切除,4例未全切除.6例术前曾有视力受损,4例术后好转.3例术后有干眼并发症.结论 NA表面均有上皮或假包膜覆盖,并不浸润周围组织,紧靠肿瘤表面分离可减少术中出血,而又利于肿瘤切除.根据NA的实际大小及影像检查的评估,采用不同的进路手术,尽量使颜面外观保持正常,同时注意视力受损和干眼症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鼻咽血管纤维瘤手术治疗5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治疗方法。分析各手术方式及术前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对不同分期患者治疗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2月—2004年10月51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手术方式,采用Fisch分期,Ⅰ、Ⅱ期患者33例,经腭进路22例,鼻内镜手术11例;Ⅲ、Ⅳ期患者18例,经鼻侧切开9例,面中掀翻+LefortⅠ或同侧上颌骨拆装4例,颅面联合进路5例。51例患者中23例术前行超选择性瘤体供血动脉栓塞,其中Ⅳ期7例,Ⅲ期8例,Ⅱ期5例,Ⅰ期3例。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010ml,23例选择性瘤体供血血管栓塞患者,术中出血量200~870ml,平均485ml(x-±s,485ml±202ml);未栓塞组出血量500~3500ml平均1600ml(1600±757)ml,栓塞组平均出血量低于未栓塞组平均出血量(t=7·48,P<0·05)。术后1次复发8例,2次复发2例。术后复发时间平均为26·4个月(9~48个月)。结论术前行血管造影及血管栓塞对减少术中出血量具有临床意义。对于Ⅰ、Ⅱ期的患者,选择鼻内镜手术,可以避免传统手术创伤对患者术后颅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Ⅲ、Ⅳ期患者,采用面中掀翻、LefortⅠ或同侧上颌骨拆装不仅有利于肿物的根治性切除,而且能够达到术后咬合关系影响小和美容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41例鼻咽血管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咽血管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4 1例鼻咽血管纤维瘤采用不同进路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腭进路 31例 ,面中部掀翻梨状孔进路 7例 ,扩大翼上颌裂进路 3例。结果 :术中平均出血量为 14 5 0ml,选择性瘤体供血动脉栓塞者出血量为 5 0 0~ 80 0ml。术后 1次复发 5例 ,2次复发 3例 ,术后复发时间为 0 .5~2年。结论 :术前应根据CT检查的结果认真制定手术进路 ;术前行血管造影及选择性血管栓塞 ,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此外 ,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 ,在考虑面部美容效果的同时 ,术中应充分暴露术野 ,争取一次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切除术手术方法的演变及疗效随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9年入院接受经鼻内镜下切除术的59例JNA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Radkowski分期系统,将Ⅰa~Ⅱb期分为A组,Ⅱc~Ⅲb期分为B组,观察记录术前分期、供血动脉、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残留或复发情况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结果 组21例,确诊年龄平均23.9岁,手术时间(106.0±43.7)min,出血量介于10~2000 ml,中位数出血量为200 ml;随访3~74个月(失访3例,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B组38例,确诊年龄平均16.2岁,手术时间(152.9±58.0)min,出血量介于100~7000 ml,中位数出血量为400 ml;随访3~87个月(失访5例,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随访期内A组无复发病例.B组1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后出现丘脑梗死,后痊愈,6例复发.两组手术时间和复发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2,P=0.002;P=0.03).结论 鼻内镜下切除JNA时出血控制手段及强调瘤体附着骨组织的处理,以及采用切除部分或全部翼突及上颌窦后外侧壁,是切除肿瘤的关键;无翼肌间隙和颅底骨质受累的JNA(Radkowski分期Ⅰa~Ⅱb)效果良好,复发率低;Radkowski分期Ⅱc及以上的JNA有残留和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不同临床时期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切除不同临床时期的鼻咽血管纤维瘤。方法2003年6月—2006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治疗的22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9~30岁,中位年龄16岁。按鼻咽血管纤维瘤Fiseh分期,6例临床Ⅰ期患者采取单纯经鼻内镜下肿瘤切除;6例临床Ⅱ期和2例临床Ⅲ期患者采取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后壁入路切除肿瘤;3例临床Ⅲ期和2例临床Ⅳ期患者采取内镜下经中鼻道一下鼻道扩大上颌窦后壁入路切除肿瘤;1例Ⅳ期患者采取显微镜下经耳前颞下窝入路联合内镜下经中鼻道.下鼻道扩大上颌窦后壁入路切除肿瘤;2例Ⅳ期患者采取鼻外上颌骨入路切除肿瘤。结果21例患者肿瘤全切,1例肿瘤次全切除,术后9个月再次经鼻内镜手术全切肿瘤残灶。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9个月至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以鼻咽血管纤维瘤的临床分期为基础,分别以肿瘤是否占据整个鼻腔、是否达颞下窝外侧区及是否侵入颅内为依据,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对减少手术损伤,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采用鼻窦切割吸引器逐渐吸切去除血管瘤组织,并将根部的骨膜给予去除。结果:7例患者手术均一次性成功,未见肿瘤组织残留。术后随诊3~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用鼻切割吸引器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是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较好的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The aim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compar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indings and discuss optimal surgical approach in patients with 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JNA). Forty-three cases of JNA were treated at our institution from 1975 to 1999. Thirty-three male patients aged between 8 and 25 years (mean 15.3) were included. Twenty-nine patients underwent primary surgical treatment at our institution and four were treated for recurrence following primary surgery elsewhere. Tumors were staged according to Fisch’s staging. Preoperative embolization was performed in 22 cases. Surgical techniques consisted of the transantral approach, lateral rhinotomy approach, transmaxillary via midfacial degloving approach, and the subtemporal preauricular infratemporal fossa approach. Tumors were classified stage I in seven cases, stage II in 11, stage III in 13 and stage IV in two. The mean delay between the initial symptom and surgery was 14 months overall, 18 months for stage I, 14 for stage II, 13 for stage III and 12 for stage IV. The transantral approach was used in 11 patients, lateral rhinotomy approach in 11 cases, transmaxillary via midfacial degloving approach in three patients, and pre-auricular infra-temporal approach in eight patients. Mean follow-up after surgery was 56 months. Six patients had recurrent tumors. Surgery is the gold standard for treatment of JNA. Modern imaging techniques allow accurate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JNA. Our experience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hows that the surgical approach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umor stage. Received: 18 December 2000 / Accepted: 5 February 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