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情况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在我院行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发现肝外动脉供血并进行化疗栓塞的12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外动脉供血情况,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同期有5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多次TACE治疗,其中129例患者先后在第1~7次TACE术中发现肝外动脉供血并进行插管化疗栓塞。129例患者中共见158支肝外供血动脉,分别是膈下动脉69支、肠系膜上动脉45支、胃左动脉30支、胃十二指肠12支及右肾上腺动脉2支。首次行肝外供血动脉化疗栓塞后完全缓解7例(13.2%),部分缓解82例(63.6%),疾病稳定24例(18.6%),疾病进展6例(4.7%),缓解率为76.7%。在多次TACE治疗后肿瘤进展的28例患者中,缓解率为75.0%。随访3~19个月,生存时间1年以上者96例(74.4%)。结论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较为常见和多变,对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进行化疗栓塞能有效提高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肝外侧支血供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外侧支血供的特点和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原发性肝癌多次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患者343例,对存在肝外侧支供血的病例,采用选择性插管或应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进行肿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71例患者共有83条肝外侧支动脉,发生率为20.7%(71/343)。包括右膈下动脉(41.0%)、胃十二指肠及网膜动脉(18.1%)、右肾上腺或肾包膜动脉(12.1%)、胆囊动脉(8.4%)、肋间动脉(6.0%)、肠系膜上动脉分支(4.8%)、腰动脉(3.6%)、胃左动脉(3.6%)和右内乳动脉(2.4%)。对这些动脉的选择性插管成功率为92.8%(77/83)。所有插管成功的动脉均进行了化疗栓塞或单纯的碘化油栓塞。结论:原发性肝癌多次化疗栓塞后,需要重视肝外侧支血供的存在并给予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对于提高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迷走肝外营养血供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本组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外营养血管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 23例患者共见24条肝外营养血管,其中肠系膜上动脉(8/24)和膈动脉(7/24)占多数。4条肝外营养血管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20条肝外营养血管均行超选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迷走肝外营养血供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癌的经导管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晚期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50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兴未艾508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行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共2025次,其中行选择性肝动脉管灌注化疗栓塞治疗448例,单纯灌注化疗60例。结果 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1.3%、38.6%、21.6%;单纯灌注化疗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4.3%、21.3%、9.6%。肿瘤分类、栓塞剂及用量、门静脉是否有癌栓、倒支循环的形成、碘油沉积情况及栓塞术和方法选择是否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 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中可作为中晚期肝癌的常见治疗,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异常血供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异常血供的发生率、来源、形式及对提高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0年行TACE治疗的14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成功后,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寻找肿瘤的供血血管,对存在异常血供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异常血供24例(16.1%);异常血供的来源有:肠系膜上动脉、膈下动脉、右肋间动脉、胃左动脉、胃十二肠动脉、副肝动脉及腹主动脉的直接分支血管;供血形式有:(1)迷走肝动脉;(2)多重血供;(3)介入后血供异常;(4)副肝动脉。结论 原发性肝癌存在异常血供比较常见,其来源及供血形式多样、复杂,肠系膜上动脉的参与率较高。TACE时应注意多方寻找,只有尽可能对所有供血血管进行化疗灌注和/或栓塞,才能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动脉变异型肝癌介入治疗中的超选择插管、栓塞和再治疗的问题。方法分析了1998—2001年收治的28例肝动脉变异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型肝癌的造影诊断、超选择插管、灌注栓塞和再治疗方面的资料。结果插管后于腹腔干手推造影观察或造影片分析,发现可疑肝动脉变异者37例,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证实28例。超选择插管22例,成功率75.7%;行碘油栓塞14例,碘油加明胶海绵近侧段栓塞8例。再次治疗时明胶海绵栓塞后3例再通;11例肝内供血动脉增粗或出现新的侧支供血,分别给予灌注或栓塞。结论插管后于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发现肝动脉变异的有效方法;根据造影所提供的血管分支走行情况,选择适当形状的细、软导管,利用硬导丝支撑引导,再配合以正确的操作技巧和袢技术,是变异血管超选择成功的手段。初次治疗作到病灶内碘油充填完全,以及再治疗时对侧支的灌注与栓塞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动脉变异型肝癌介入治疗中的超选择插管、栓塞和再治疗的问题。方法 分析了998~2001年收治的28例肝动脉变异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型肝癌的造影诊断、超选择插管、灌注栓塞和再治疗方面的资料。结果 插管后于腹腔干手推造影观察或造影片分析,发现可疑肝动脉变异者37例,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证实28例。超选择插管22例,成功率75.7%;行碘油栓塞14例,碘油加明胶海绵近侧段栓塞8例。再次治疗时明胶海绵栓塞后3例再通;11例肝内供血动脉增粗或出现新的侧支供血,分别给予灌注或栓塞。结论 插管后于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发现肝动脉变异的有效方法;根据造影所提供的血管分支走行情况,选择适当形状的细、软导管,利用硬导丝支撑引导,再配合以正确的操作技巧和袢技术,是变异血管超选择成功的手段。初次治疗作到病灶内碘油充填完全,以及再治疗时对侧支的灌沣与栓塞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旋转式DSA对肝癌多支和侧支供血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法,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及肝肿瘤双重供血和多支供血对肝动脉栓塞效果及预后影响已引起临床关注,肝癌多支供血和栓塞后侧支供血是直接影响TACE疗效的重要因素。我们应用DSA技术诊断肝癌多支供血及栓塞后侧支供血的有利因素,给介入治疗中如何正确处理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更有效手段,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65例中晚期肝癌,原发性51例,转移或原发合并转移14例;男47例、女18例;年龄26~75岁,平均46.2岁,均经临床、化验、AFP、B超、CT或MRI检查符合肝癌诊断,介入治疗前均作腹腔动脉,肝总或肠系膜上动脉DSA确诊,38例分别作2~5次TACE治疗,共作101  相似文献   

9.
叶巧  ;吕涛  ;蒋辉  ;饶晟  ;陈思瑞 《华西医学》2009,(8):2155-215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诊治的25例原发性肝癌行血管介入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48±1.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AFP,CT及彩超检查。术中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肝动脉造影,经肿块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用碘化油栓塞。术后3个月,6个月再次行AFP,CT及彩超检查并再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结果:TA-CE均获成功,术后经3次以上复查再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肝脏肿块明显缩小,1例患者复查彩超,CT,AFP等均正常。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应随访AFP,彩超或CT,及时发现复发,并再行介入栓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动脉解剖变异和肝癌多支供血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140例肝癌行介入治疗前常规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邻近膈肌病灶加作选择性膈下动脉造影,分析造影图像。结果:肝动脉常见型113例(80.8%),变异27例(19.2%)。病灶单纯由肝动脉供血92例,48例存在除肝动脉外的多支血管供血。结论:熟悉肝癌的血供特点可指导术者方便快捷插入导管,发现除肝动脉外的供血动脉,并给予化疗栓塞以确保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明胶海绵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患者,行超选择插管造影明确瘘口类型、分流量及肿瘤血供后,对瘘口进行堵塞,并行肿瘤化疗栓塞治疗(TACE).闭塞瘘口材料主要用明胶海绵.结果28例中23例一次性瘘口堵塞成功(其中21例同时行肿瘤血供动脉栓塞),5例因瘘口大未能完全封堵.在后续介入治疗中发现,原瘘口封堵成功23例中13例瘘口重新开通或有新的瘘口出现,其中8例作再次封堵均成功.结论超选择插管用明胶海绵对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方法,能为肝癌的进一步治疗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2.
中晚期肝癌的侧支循环开放和栓塞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肝癌的侧支循环开放对临床介入治疗的影响和侧支循环的栓塞(碘油+化疗药)的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 在介入治疗时寻找开放的侧支循环并进行高度选择性的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315全经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首次介入治疗发现侧支循环开放的12例,再次介入治疗发现侧支循环开放的35例,经高度选择性的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后,所有病例肿瘤均明显缩小,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 肝癌的侧支循环的高度选择性栓塞治疗对缓解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多次TACE术后肝外侧支循环分析(附3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肝外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方法:对38例经多次(4次以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癌病灶血供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有20例产生肝外侧支循环,占52.6%,其中尤以来自右侧膈动脉多见,为10例,占26.3%。结论:肝外侧支循环在经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肝癌病灶供血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型(即变异肝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肝癌的血管造影表现及插管技术.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30例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型肝癌的DSA及介入资料,统计血管解剖变异的发生率,对其起源、走行、分支、分布等解剖学特征及其与血管插管的关系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212例肝癌中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型30例,其中副肝右动脉10例,替代肝右动脉15例,肝总动脉3例,腹腔动脉干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2例.23例肠系膜上动脉发出替代或副肝右动脉者,20例腹腔动脉造影表现为肝右动脉细小或缺如,肝右叶出现无血管区.RH导管超选择性插管成功19例,未成功者改用Cobra导管以及结合微导管技术后获得成功.结论: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型肝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动脉变异性供血,熟悉其血管变异的特点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肿瘤的介入治疗分为动脉灌注化疗及肿瘤血管栓塞治疗.前者是采用股动脉穿刺选择性插管,将导管选择性插入靶器官的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后者指的是将导管选择性插入病变器官的供血动脉内,将栓塞剂注入以阻断肿瘤供血,切断营养来源,使肿瘤坏死缩小,达到治疗目的[1].江苏省江都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2006年8月对24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41次,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肿瘤的介入治疗分为动脉灌注化疗及肿瘤血管栓塞治疗。前者是采用股动脉穿刺选择性插管,将导管选择性插入靶器官的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后者指的是将导管选择性插入病变器官的供血动脉内,将栓塞剂注入以阻断肿瘤供血,切断营养来源,使肿瘤坏死缩小,达到治疗目的。江苏省江都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2006年8月对24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41次,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多次TACE术后肝外侧支循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肝外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方法对38例经多次(4次以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癌病灶血供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有20例产生肝外侧支循环,占52.6%,其中尤以来自右侧膈动脉多见,为10例,占26.3%。结论肝外侧支循环在经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肝癌病灶供血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肿瘤的侧枝供血。材料与方法:连续观察20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常规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重复治疗中,根据影像学资料进行相关动脉造影,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例中有21例出现侧枝循环供血于肿瘤,其中14例来自肝外,分别是右膈下动脉3例,左右共干的膈下动脉2例,左膈下动脉1例,胃左动脉3例,胃十二指肠动脉2例,右侧内乳动脉2例,胆囊动脉1例;7例来自肝内,其中肝左动脉供应肝右页病灶4例,肝右动脉供应肝左叶病灶3例。总共17例出现在第三次治疗及以后。结论:肝癌经导管化疗栓塞术后肿瘤侧枝供血存在于部分患者,这一现象在临床工作中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后原发性肝癌血清AFP浓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9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治疗前均常规行肝总动脉或腹腔动脉造影,选择性动脉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处,缓慢注入化疗药物[氟尿嘧啶1 000 mg、奥沙利铂100 mg、阿霉素30 mg+碘化油10~30 mL(根据肿瘤大小决定)]进行乳化栓塞。采用电化学发光仪、使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AFP测定。结果 99例患者中,TACE治疗后血清AFP〈200、≥200~〈1 000 ng.L-1有效率均明显高于TACE治疗后血清AFP≥1 000 ng.L-1(均P〈0.05),TACE治疗后血清AFP〈200、≥200~〈1 000 ng.L-1转移率均明显低于TACE治疗后血清AFP≥1 000 ng.L-1(P〈0.05或P〈0.01)。结论 TACE治疗后血清AFP浓度的检测可反映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的疗效、预后及转移率。  相似文献   

20.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癌破裂出血是肝癌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近20年来,介入治疗在临床领域内逐步普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肝癌破裂出血治疗中的运用越来越多。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是选择性地将导管插入肝固有动脉或肿瘤供血分支,然后经导管注入栓塞剂和化疗药物的治疗方法。由于癌组织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肝动脉,肝动脉栓塞后癌组织缺血坏死,因此TACE可有效地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和手术切除率。我科于2008年1~12月共对10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行TACE术,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