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噻氯匹啶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比阿司匹林能更有效地预防致命性、非致命性中风和死亡,对女性患者疗效尤为显著,因此广泛应用于闭塞性外周动脉疾病、缺血性中风、脑循环供血不全、心肌梗塞、冠心病、心绞痛、动脉血栓性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性血管病等方面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作用机理尚未得到完全阐明,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抗血小板粘附作用噻氯匹啶通过改变胶原、微纤维、血浆因子见相关蛋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Ⅰ,从而抑制血小板的粘附。2抗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噻氯匹啶能抑制ADP诱导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表面受…  相似文献   

2.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很明显,有数据表明抗血小板药物能使中风和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减少25%-30%,使血管坏死减少15%,从而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本文综述了目前最重要的四类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及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预测了种类化合物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已开始应用阿斯匹林阻止心血管疾病的复发和恶化。现在,美国FDA正在考虑该药对素来健康的人是否也能预防心肌梗塞的首次发作。血小板活化是发生急性动脉梗塞的关键。小剂量(20~325mg/日)阿斯匹林能通过不可逆转地抑制血小板酶—环氧合酶,  相似文献   

4.
在几项研究中,人们对血小板功能抑制剂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Ticlopidin,TIC)预防心肌梗塞和中风的作用进行试验。约22000例美国医生参加的医生健康研究表明,隔日服用阿司匹林325 mg使心肌梗塞危险下降47%。在对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多次研究中,阿司匹林不能保护病人不发生心肌梗塞,而非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却能获益。意大利TIC研究组表明,TIC同样可使非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心肌梗塞发生和心脏病死亡率下降。  相似文献   

5.
动物实验证明,对于心肌梗塞的即时治疗,阿斯匹林(静脉注射)是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最近的研究表明,阿斯匹林能预防狗实验性心肌梗塞的心室纤维性颤动。作者解释说,心肌局部缺血可导致有生命危险的心室纤维性颤动,并指出纤维性颤动的严重性与血小板局部释放血栓素A_2有关。把阿斯匹林作为抗心律失常药进行试验的依据是低剂量时它可以选择性地抑制血栓素合成。实验狗心肌局部缺血开始后,静注阿斯匹林(4  相似文献   

6.
抗栓药物可进一步分抗凝、抗血小板和溶栓这三类药物,它们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缺血性事件,具体适应证则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塞、中风、静脉血栓栓塞和外周动脉闭塞症等。  相似文献   

7.
何首乌提取液对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将30只健康犬随机分成三组。Ⅰ组对照组,Ⅱ组再灌注期间用药组,Ⅲ组全程用药组。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静脉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心肌梗塞面积和梗塞程度,评估何首乌提取液对犬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结果发现,Ⅱ、Ⅲ组SOD,CAT活性升高,Ⅰ组则明显降低,LPO含量呈相反改变。Ⅱ、Ⅲ组心肌梗塞范围较Ⅰ组明显缩小,且程度明显减轻。提示:何首乌提取液对犬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量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变冠脉疾病自然病史2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则可预防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作者研究了原先用过阿司匹林的人,能否影响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表现。5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12例)或心肌梗塞(227例)。其中用过阿司匹林(即1周前服过阿司匹林≥500mg)者214例(39.7%),未用过阿司匹林者325例(60.3%)。分析结果显示,用过阿司匹林的214例中,162例(76%)不稳定型心绞痛,52例(24%)心肌梗塞;未用过阿司匹林的325例中,150例(46%)不稳定型心绞痛,175例(54%)心肌…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的作用机制,多解释为血小板中小量阿司匹林干扰血栓烷A_2(TMXA_2)生成所必须的环氧化酶的乙酰化位点。过去认为高剂量阿司匹林因抑制血管壁的酶可造成相反倾向。早期研究的规模小,对其有20~30%效应很难肯定。应设计大规模随机试验则有益于取得肯定结果,该文就此加以评论。继发性预防试验由29000病人组成25个预防试验,其中有10个系心肌梗塞的预防,13个系中风或短时脑缺血后预防,以及2个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防。试验测定了阿司匹林、潘生丁和硫氧唑酮单独及合并治疗效应。综合的结果显示:因抗血小板治疗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研究波立维用于预防介入治疗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之间80例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波立维治疗,持续半年以上,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用药前、用药后1 d、1周及2周时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水平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2.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用药后1 d、1周及2周时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水平对比显示,观察组也同样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立维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有着确切的疗效,能够有效的控制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素B2水平,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与老年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剂量阿司匹林有强而久的抗血小板作用,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还可减少心肌梗塞的复发率与病死率;也可降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风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因此,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患者逐年增多,但由阿司匹林引起的老年消化道出血却  相似文献   

12.
脾切除后血小板与凝血状态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75例脾切除患者术后2d、15d、60d血小板和凝血状态的检测以及对60例术后1年的血小板和凝血状态的检测,发现血小板数量的变化与凝血状态并非完全正相反,通过分析认为血小板数量增多仅是高凝血症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最重要的因素,血小板的数量变化不能代替血流变学检查做为衡量凝血状态的客观指标,因此我们对脾切除术后凝血状态的监测应人血流变学角度来考虑,做到定期检查急时用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3.
心肌梗塞时血栓形成的规律已经得到充分证实,有证据表明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阿司匹林即使应用很低的剂量,对血小板聚集作用也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阿司匹林在心血管和其他情况的抗血栓效果是令人关注的继发预防研究。对至少患过一次心肌梗塞的病人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肌梗塞和/或死亡方面曾进行六次大规模的双盲法随机的对照试验。其中五次试验的结果表明全部测定结果的发生率明显地相似。然而另一次试验的结果稍有不同,当时虽然阿司匹林确实能够降低病人非致命心肌梗塞的发生率,但对病人的死亡率并无明显降低。在所有六次试验中死亡率的趋向在统计学上来说是相似的;因此把所有这些试验结果分隔出来是没有理由的。如果试验结果综合起  相似文献   

14.
早期研究提示,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华法林能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血管病事件。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药更为方便,为ACS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型抗凝药物在ACS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提示,出血发生率随剂量增加。随后,口服因子Ⅹa抑制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的Ⅲ期临床研究,APPRAISE-2研究提前终止,而ATLAS ACS-TIMI 51研究证实利伐沙班2.5 mg,每天2次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心血管病事件。但是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和抗凝联合治疗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5.
王崇  王丽娴  秦娜  秦云静  袁茵  赵建宏 《河北医药》2023,(16):2520-2525
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多发病,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及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抗血小板药的广泛应用,用药过量导致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增高。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来评估用药效果、指导临床用药,可明显降低临床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新技术,无需离心,也无需提取贫、富血小板血浆等手工操作,可实现全血标本、全流程自动化检测需求。与其他传统血小板功能检测实验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干扰因素少、自动化程度高、真正模拟体内全血环境等优势;但也有不足,如红细胞碎片影响血小板计数,采用固定时间点检测血小板数量,而非连续线性监测影响实验稳定性等。本综述将连续计数法与其他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各自优势与不足,并对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优化方案与质量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照临床实验证明:阿司匹林(ASA)与潘生丁合用可有效地减低做过腹股沟下及冠状动脉分流术的病人血管再度闭塞的发生率,推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疹病的发生以及减少心肌梗塞病人长期治疗后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联合用药在体内的抗血栓效果的药理学基础尚不清楚。在体外试验中,一般治疗浓度的潘生丁几乎没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除非有红细胞存在。在动物的体内、体外试验中,潘生丁都能抑制血管内皮下膜血小板粘附。  相似文献   

17.
动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主要由血小板介导,血栓中纤维蛋白的含量明显少于静脉系统血凝块(静脉血栓是以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抗凝血药(如肝素、华法林等)能有效预防静脉系统血凝块,但对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较差。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等)则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因而能预防动脉系统血栓形成,且抗血小板药比抗凝血药更安全[1]。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的研究及其在血栓形成性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1环氧合酶抑制剂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是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素身的催化酶‘’‘。血栓素…  相似文献   

18.
<正> 阿斯匹林多年来是用于解热镇痛,随着其药理作用机理的研究,发现尚有以下的用途。一、防治暂时性脑缺血:该病常伴有基底动脉或颈内动脉部分损伤,其症状发作可能是损伤部位的血栓形成微子栓塞的结果。此种病人血小板寿命短,凝集性强。应用阿斯匹林对其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其用量为0.65g/次,2次/日。但阿斯匹林对该病男性患者有效,对女性患者无效,其原因尚不能解释。二、防治心肌梗塞:因阿斯匹林能抑制血小板粘连聚集,改善冠状动脉弹性,减少心肌微循环中  相似文献   

19.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司匹林长期以来用作解热镇痛消炎药。近来,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环氧化酶、阻止血栓素A_2的形成,因而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延长出血时间,防止血栓形成,用于心肌梗塞、脑梗塞、肺梗塞等病。随着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因此它与其他药物发生作用的情况也日趋复杂。本文简述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风高危患者化疗中中风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法 ,对 2 0 0 0年元月至今 ,我科收治的 15例肿瘤伴中风高危住院化疗患者 ,中风发生与相关因素、及其不同预防用药方法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15例中有 7例发生中风 ,5例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恢复 ,血小板在 4 0 0× 10 9/ml以上时出现。 2例因治疗中长期卧床并有脱水而发生。中风发生与预防用药方法明显相关 ,在化疗中及化疗后依据血小析数量变化用阿司匹林预防治疗的无 1例发生中风 ,中风者均为血小板在化疗后回升至 30 0× 10 9/ml以上未再用阿司匹林预防治疗的。 结论 肿瘤伴中风高危化疗患者中风发生与化疗所至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血小板反跳性增高有关。注意血液动力学改变和根据血小板数量变化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