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的平台,是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实践教育,提高了职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就业与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从完善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措施、完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建设对制药工程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性的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水平制药工程人才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北京化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分析了目前该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理论+实践"贯通式培养课程群和"四步走"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培养出社会认可度高、就业竞争力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武汉工程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实习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创建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材料化学专业按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材料化学创新实验及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积极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实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4.
在地方高校从师范性向技术应用性转化的背景下探究应用化学专业社会实践发展模式,着重从办学定位、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研究应化专业的课程设计、化学实验、化工见习、化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社会实践模式的转化,结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应化专业2009-2014应化等五届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经验,探索应用化学专业在社会经济转型下社会实践开展,有利于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技能和就业率。  相似文献   

5.
在"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备受人们的关注。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实践课程等教学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详细介绍了此模式探索的过程、具体实施步骤、采取的措施和实践效果,给出了采用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培养化学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构建了以专业基础理论、实验课、专业见习与实习、第二课堂活动、毕业论文等为综合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对独立学院应用型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对4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走访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笔者介绍了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包括:强调实验与实训的重要性、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企业实习、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经过比较,提出了针对我国应用型大学化学化工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欧阳英 《广州化工》2010,38(7):259-260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我院利用校企合作的办学资源,探索出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的"三个相结合"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极大地改善就业质量,实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都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就业是检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针对目前化工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化工类本科生到化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内容来自于就业岗位,以毕业实习内容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可行性,探讨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就业一体化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化学化工类的专业培养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存在严重脱节,极大地影响了就业的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实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发现此模式对于拓展大学生的实践渠道,提高就业和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企业、高校和个人三方共同获益的一件事情,值得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完善[1]。  相似文献   

11.
胡相明  李超  耿孝恒  郭文杰  曹青  许兰娟  胡莹莹 《广州化工》2012,40(23):165-166,194
针对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差,人文素质欠佳,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重学术轻实践等。从企业对安全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核心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最后,提出了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开放办学,改革教学模式,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实习过程的监督,提高实习效果,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提高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郑文芝  梁红  陈姚 《化工高等教育》2010,27(6):34-36,43
本文对传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提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和探索。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教学成果显著,适应我国对化工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张红萍  李小芳  黄玉  阳怡锋 《广东化工》2013,40(18):160-161
以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结合我校"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设计了"通才教育+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平台+模块"的教学体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发展课程平台,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以化学理论与应用为基础的实验课程平台、以专业能力提升训练为主的实践课程平台、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四大块。  相似文献   

14.
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着资源不足、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偏弱、质量跟踪监控难等教学问题。我校化工专业经过5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中,提炼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应用型卓越化工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共建实践基地,提升化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共推就业实现合作共赢;建设共享型实验资源,突出化工专业特色"的教学成果,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我校化工专业获批2018年国家新工科建设立项,标志着其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梁永锋  鲁莎莎  龚全明  王会  胡伟明 《安徽化工》2021,47(3):155-157,160
教育见习实习是培养未来中学化学教师的核心问题,是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必不可少的环节.探索化学教育专业学生"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见习实习问题已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迫切的研究课题.从"互联网+"视角下重新审视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发现目前化学教育见习实习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为了提高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教育实习见习质量,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线上线下化学教育见习实习一体化模式,提出了该模式的实施策略,拓展了化学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的空间和时间,丰富了见习实习内容,实现了教师技能训练、见习、实习和研习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杨艾玲  张浩亮  杜松云 《广东化工》2014,41(21):250-251
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普遍比较薄弱,文章从思想上重视提高实践能力、参与实习指导、落实校企合作、完善导师制、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保障政策制度几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制药工程专业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转型发展形势下材料工程专业就业能力,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提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学习小组,以促进交流合作。对于科研型毕业设计实行一人一题,使学生成为毕业设计的实施者和推进者,而对于实习型课题,要加强校企合作,重视校方和实习单位的协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最后,严格执行高标准答辩,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在校企之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促进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就业的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湘南学院药学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出发,阐述了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并进行经验总结,就培养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一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及时改革修订了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的材料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通过近年来积极制定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努力构建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合作,采取"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我校化工专业在技术性人才培养实践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