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运用巢式聚合酶锭反应检测36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肝细胞癌(HCC)2的肝癌组织或癌周组织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并检测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来显示HCC患者中HCV和HBV的感染情况。,同时收集一般临床资料。结果表明36例HCC2中,HCV感染者13例(36.1%),HBV感染者30例983.3%),两者重叠感染者12例(33.3%),并发现HCV、HBV重叠感染者较仅HB  相似文献   

2.
乙肝病毒整合在肝癌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乙肝病毒(HBV)基因与宿主肝细胞基因组发生整合是肝细胞癌(HCC)进化过程中的常见现象。HBV慢性感染导致HBV变异、HBV整合以及宿主体内炎症微环境改变,这些改变为HCC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进化“土壤”。近期兴起的二代测序技术为了解HCC中HBV的整合机制提供了更好的途径。本文就HBV整合特点和方式,及整合对宿主、病毒基因组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阐述HBV整合与HCC致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对41例肝硬化病人,40例肝癌病人及41例非肝炎、非肝硬化及非肝癌病人(对照组)进行血清乙肝 5项(HBsAg、抗 HBs、抗 HBc、HBeAg、抗 HBe)、血清抗HCV及血清 HCV RNA检测.结果:肝硬化组、肝癌组和对照组乙肝 5项检出率分别为:92.7%、95.0%和 31.7%;抗HCV检出率分别为 31.7%、12.5%和 9.7%;HCV RNA检出率分别为:36.6%、27.5%和 14.6%.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可能与HBV感染密切相关,与HCV感染可能也有关,但HCV病因意义不如HBV显著.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导肝细胞癌(HCC)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HBV促进HCC发生、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HBV DNA整合至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从而影响整合位点的基因功能、形成致癌作用的截短蛋白、造成宿主基因组的不稳定,HBV基因组S、C、X区基因突变,HBV X基因编码的HBx蛋白激活原癌基因、抑制抑癌基因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BV诱发HCC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HCC预防、早期预测及术后辅助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整合及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涛  王一 《医学综述》2005,11(12):1087-1089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促发因素,据估计,HBV感染率占世界总人口的5%,长期慢性感染者终生期50%发生HCC。HBV整合发生于急慢性HBV感染、HBV携带者、肝硬化、HCC及癌旁组织,在HBsAg阳性的HCC中,约85%可检出HBV的整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高病毒载量是影响HCC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针对HCC的各种治疗均有激活HBV的可能性,治疗的同时联合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抑制病毒的再激活,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针对HCC的治疗后持续的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肿瘤复发与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抗病毒治疗是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的最基本病因治疗,在HCC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DNA序列在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中的整合情况。方法:用头尾相接的乙型肝炎病毒全序列基因,通过原核显微注射法产生转基因小鼠,用C区特异性引物扩增鼠尾DNA检测整合,对其中10只阳性鼠的扩增产物测序。结果:128只仔鼠中,14只整合阳性。对10只阳性鼠测序,9只与所转基因序列完全相同,1只在1739、1740位缺失两个碱基。结论:外源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确实整合至小鼠基因组,多数为  相似文献   

8.
HBV亚基因整合及其致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亚基因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以BamH,I,BglⅡ酶切3.2kb HBV DNA,回收其HBs,HBx,HBc,PreS亚基因片段,以地高辛甙元标记成探针。以HBV探针Southern杂交分析其存在状态,以HBV亚基因探针Northern杂交亚基因转录。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PBMCs中HBV X、P基因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乙型肝炎病毒(HBV)X、P基因整合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关系。方法 分离HBsAg阳性的4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PBMCs,提取基因组DNA;分别设计HBVX基因、P基因PCR引物.检测HCC病人PBMCs基因组中HBV的X基因和P基因的整合情况。结果 HCC病人X基因在PBMCs中的整合率为77.5%(31/40).P基因整合率为15.0%(6/4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x^2=31.43,P〈0.001)。结论 PBMCs中存在HBVX、P基因的整合.X基因片段的整合及表达是HCC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肝癌患者体内乙肝病毒的活动状态及外科治疗肝癌对其的影响。方法 HBV DNA定性PCR及免疫学方法检测97例肝癌患者的血清乙肝病毒DNA及其标志物,97例患者分为两组,术前组66例,术后组31例;HBV DNA定量PCR方法对20例乙肝病毒阳性肝癌患者外科治疗前后血清中病毒的存在状态及血清中病毒DNA复制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术前组及术后组均有部分肝癌患者血清中可以发现复制型乙肝病毒,两组阳性率分别为40.19%、64.52%,术后组较术前组有显著意义的升高(P〈0.05);加例乙肝病毒阳性患者经外科治疗后血清中乙肝病毒DNA复制数较术前有显著意义增加(P〈0.01)。结论 部分乙肝病毒阳性肝癌患者体内乙肝病毒仍然活跃复制;外科干预更加激发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建议在肝癌外科干预的同时应当防范乙肝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组织中人类白细胞抗原I(HLA I)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和43例原发性肝癌癌组织中的HLA I抗原进行检测。结果:肝癌组织中HLA I抗原表达为36.47±19.38,明显低于慢性乙肝的79.54±41.55和正常肝组织的81.86±46.53(P均<0.01),而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HLA I类抗原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伴有肝内和(或)淋巴结转移的肝癌组织中HLA I抗原表达较无转移组明显降低(22.83±11.59 vs 46.28±23.16,P<0.05);HLA I类抗原表达与血清AFP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741?1, P<0.01),但与肝癌组织分化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805?1, P ?.05)。结论:HLA I抗原表达异常与肝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 [关键词]HLA I类抗原;肝炎,乙型;癌,肝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整合序列中基本核心区突变与乙肝病毒相关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Alu-PCR和基于接头的LM-PCR方法扩增40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整合的HBV序列,PCR产物纯化后以ABI公司3700测序仪进行全自动测序,测序结果使用Pub Med BLAST软件和Bio Edit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65.0%的肝癌组织检测到整合HBV病毒序列(26/40),共检出37个不同的HBV整合序列。67.5%的癌旁组织中检测到整合HBV病毒(27/40),共检出68个不同的整合序列。平均每例肝癌组织中HBV整合序列检出数为1.42个,而癌旁组织为2.52个,癌组织低于癌旁组织。整合HBV序列发生A1762T/G1764A双突变在肝癌中的检出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相关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都检测到整合HBV序列,再次表明整合是肝癌发生中的一个早期事件;而肝癌组织中整合HBV序列有更高的A1762T/G1764A突变检出率,从一个新的侧面表明这些突变在病毒的致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分布;分析感染不同基因型HBV导致CHB和HCC的临床实验室结果以及肝脏病理特点之间的差异。方法:随机挑选89例CHB和86例HCC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结合双色荧光标记的TaqMan MGB探针来鉴定HBV基因型。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理资料摘抄自患者病案。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占78.65%,可见B、C混合型,占3.37%;HCC患者以感染C基因型为主,占70.93%;本研究中未见B、C以外其他基因型。B、C基因型在两组患者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感染不同基因型HBV的CHB患者间临床实验室和肝脏病理检查指标未显示出明显差异。在HCC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患者较B基因型e抗原阳性率高(P<0.05);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明显相关(P<0.05);HBV基因型和肿瘤TNM分期、转移和浸润之间均未显示出相关性。结论: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和e抗原阳性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感染C基因型HBV的患者,积极抗病毒治疗,促进e抗原血清学转换有可能降低HCC的发生率。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具有相关性,这一结论尚需进一步扩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4.
Liu XH  Lin J  Cao XZ  Zheng JM  Chen Y  Zhu M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2):825-83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X蛋白(HBx)羧基端缺失了40个氨基酸的突变体(HBx3′-40)和野生型HBx对Huh7和SMMC-7721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脂质体和磷酸钙法介导pcDNA3HBx3′-40和pcDNA3HBx重组体转染HBV(-)的人肝癌细胞Huh7和SMMC-7721。Neo基因PCR及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质粒DNA片断插入和HBx蛋白质的表达。借助生长曲线、平板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凋亡和裸鼠成瘤实验以及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ELISA法对转染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结果pcDNA3HBx3′-40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pcDNA3HBx和pcDNA3组;pcDNA3HBx3′-40组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pcDNA3HBx和pcDNA3组(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pcDNA3HBx3′-40表达能加速Huh7细胞由G0/G1期→S期的进程;但细胞凋亡检测显示无血清诱导的SMMC-7721细胞HBx3′-40组能部分取消HBx的促凋亡效应,并且该组几乎丧失了HBx的反式激活作用;裸鼠成瘤实验显示,pcDNA3HBx3′-40组成瘤体积明显大于pcDNA3HBx组和pcDNA3组,瘤体重量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HBx3′-40对肝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促增殖作用。结论HBx碳端缺失了40个氨基酸的突变体转染细胞对比野生型HBx显示促增殖能力明显增强,推测HBx通过缺失突变修饰其生物学功能,取消了野生型HBx的反式激活功能和抗增殖效应。另一方面,HBx114~154个氨基酸位点的缺失可能导致p53无法发挥其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50-5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PHC)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早期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316例PHC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随机选取316例未发生肝癌的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学历、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差异性;再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间的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饮酒史(OR=4.166)、肝癌家族史(OR=3.114)、肝硬化(OR=5.436)、脂肪肝(OR=3.699)、未抗病毒治疗(OR=4.455)、乙肝病毒载量(OR=3.518)、经常情绪暴躁(OR=2.527)等。结论 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高危因素较多,应尽早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减少肝硬化和PHC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可延缓HCC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对肝癌抗病毒治疗的具体实施和评价尚无统一认识。有鉴于此,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参与雌激素代谢的细胞色素P45017(Cytochrome P45017, CYP17) MspA1I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山东地区汉族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后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P)技术,对山东地区96例乙肝相关性HCC患者、107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80例健康对照组的CYP17基因MspA1I位点的T/C多态进行研究。结果与携带者相比,CYP17 A2/A2基因型明显增加了女性HBV感染患者HCC的发病风险(OR=5.93, P=0.002),尤其在绝经后的妇女,OR增加至6.18,P=0.003,而在男性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肝肝硬化患者与携带者相比,A2/A2基因型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17 MspA1I多态位点A2/A2基因型与山东地区女性HBV感染后HCC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HBV的感染与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102例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的石蜡包埋标本,连续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BVM和P53蛋白。结果病理诊断102例肝细胞癌组织中.免疫组化检测HBVM( )74例(72.55%);P53( )57例(55.88%);HBVM( )、P53( )54例(52.94%);HBVM( )、P53(-)20例(19.61%);HBVM(-)、P53( )3例(2.94%);HBVM(-)、P53(-)25例(24.51%)。癌组织中HBVM( )、P53( )与其他三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HBVM表达阳性的肝细胞癌组织中P53表达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19.
王英民  王洪  周瑛  胡庭阳 《浙江医学》2009,31(4):412-413,4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乙肝病毒(HBV)再激活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TACE术后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并发HBV再激活的临床特点,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TACE术后出现HBV再激活者27例,其中HBeAg和HBV—DNA阳性者18例;HBeAb和HBV—DNA阳性5例;HBeAb阳性,HBV—DNA阴性者2例;HBeAg阴性、HBV—DNA阳性者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HBV—DNA阳性是HBV再激活的危险因子,其比数比分别为8.66、26.44和58.03;95%可信区间分别为8.6~16.8(p〈0.05)、9.8~22,6(p〈0.01)和995~95.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95%可信区间为995~2266(P〈0.01),提示HBV—DNA阳性为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HBV—DNA阳性、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后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其中HBV—DNA阳性为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