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抑郁障碍患者中大部分存在睡眠剥夺问题,同时认知功能障碍是抑郁障碍的主要症状。本文目的是对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睡眠剥夺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总结睡眠剥夺对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4例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本研究从临床角度分析抑郁症患者抑郁与睡眠的关系。方法:对1996年年底前住院,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34例进行睡眠情况调查。结果:首发临床症状为睡眠障碍者21例(61.8%),单相发作14例,双相发作7例。入院时临床症状,单相发作以入睡困难、睡眠减少、睡眠持续障碍为多见;双相发作以入睡困难、睡眠时相延迟为多见。治疗后抑郁程度与睡眠情况改善不呈正比。结论:可见单相发作与双相发作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不同。睡眠障碍多出现在抑郁发作早期,并持续到抑郁症加重之后。持续的睡眠障碍提示有抑郁症复发的征象  相似文献   

3.
睡眠剥夺在抑郁症临床中的应用杨理荣国外有关睡眠剥夺的研究文献较多,这一工作开展也较普遍,但国内很少有临床应用的报道。现对睡眠剥夺的有关资料作一介绍。一、睡眠剥夺的治疗机制睡眠剥夺主要用于抑郁症的治疗。有关治疗机制也象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一样,还远未被认识...  相似文献   

4.
全部睡眠剥夺对健康男性青年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长时间睡眠剥夺(SD)对情绪的影响。方法 挑选身体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30名,剥夺全部睡眠52h。采用情绪状态问卷、贝克焦虑问卷、考虑自评量表、状态焦虑问卷和自评抑郁量表,分别在SD前(基础值)、SD期间(1次/6h,共8次)及一夜恢复性睡眠后评定受试者的情绪状态。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随SD时间的延长,疲惫-惰性、焦虑、抑郁、困惑-迷茫等消极情绪的因子分逐渐增加(P<0.05-0.001),并与SD时间呈正相关;而有力-好动积极情绪因子分逐渐下降(P<0.001),与SD时间呈负相关(r=-0.846,P<0.001)。一夜恢复性睡眠后,疲惫-惰性和有力-好动因子分与基础值的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0.01),余均恢复到基础水平。结论 长时间的SD可导致情绪逐渐恶化。;一夜的恢复性睡眠对情绪的改善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睡眠剥夺对抑郁模型大鼠及正常大鼠行为的不同影响.方法 实验动物为2~3月龄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取24只随机分为:(A)正常对照组、(B)正常+大平台对照组、(C)正常+睡眠剥夺组,每组8只.另48只大鼠用21 d慢性不预见性应激制造抑郁模型.将造模成功者随机分为:(D)抑郁+睡眠剥夺组、(E)抑郁+大平台对照组.前三组在第0天和第3天检测大鼠自发活动.后两组在第0天、第21天和第24天检测大鼠自发活动.观察快眼动睡眠剥夺作用下正常大鼠和抑郁模型大鼠自发活动总路程、中央路程和休息时间的变化.结果 抑郁模型大鼠睡眠剥夺后与抑郁+大平台组大鼠相比较,总路程和休息时间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路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模型大鼠睡眠剥夺后与睡眠剥夺前相比,总路程、中央路程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在大平台水环境处理前后自发活动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大鼠睡眠剥夺后与正常+大平台对照组比,自发活动总路程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发活动中央路程及休息时间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大鼠经大平台水环境处理后,自发活动总路程、自发活动中央路程及自发活动休息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睡眠剥夺后正常大鼠出现焦虑样行为改变,而对抑郁模型大鼠可以缓解其抑郁样行为.  相似文献   

6.
每2000例分娩中约有1例发生产后精神病。对于那些原先不曾患过精神病的妇女来说,产后精神病可能属于情感谱系障碍,也许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变异型式。无论是单相抑郁症或是双相障碍抑郁期,在一夜睡眠剥夺之后,第二天情绪会有所改善。而双相障碍抑郁期的病人在睡眠剥夺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轻躁狂或躁狂状态,据文献报告这种情况占双相抑郁睡眠剥夺者总数中的20%~75%。本文报告3例产后精神病妇女,均符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抑郁模型大鼠快速动眼相睡眠剥夺(REMSD)后的行为学及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探讨睡眠剥夺的抗抑郁机制。方法30只成年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抑郁模型组和睡眠剥夺组,每组10只。后两组采用孤养和长期不可预见的中等强度应激造大鼠抑郁模型,睡眠剥夺组又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进行72hREMSD,以开场试验检测大鼠自主活动,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大鼠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自主活动显著减少,海马谷氨酸(Glu)含量显著升高(P〈0.01),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睡眠剥夺组大鼠所测各项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EMSD可逆转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抗抑郁作用与其对海马内氨基酸类递质的调整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睡眠图异常改变及与抑郁症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多导睡眠图对62例脑卒中和3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整夜睡眠描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卒中后抑郁组与对照组和非抑郁组比较多项睡眠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1);卒中后抑郁组的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明显低于抑郁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卒中后抑郁状态病人除具有睡眠障碍在多导睡眠图改变外,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是一个较为特征性的改变。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可能与脑内5-TH递质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鼠睡眠剥夺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睡眠的功能并不十分清楚.睡眠研究方法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睡眠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睡眠剥夺是目前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研究睡眠的手段.它对人们研究睡眠各期的功能有很强的启发性。在睡眠剥夺研究中.要想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需要有效专一地消除睡眠,因而,消除睡眠的睡眠剥夺方法在研究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几种常用的大鼠睡眠剥夺方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历不同时间快速眼动(REM)睡眠剥夺对大鼠皮质及海马各区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微管相关蛋白(MAP2)和神经丝(NF)作为正常神经元结构的标识物,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REM睡眠剥夺1、3、5、7 d4个时间点大鼠皮质及海马MAP2和NF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运用电镜技术观察睡眠剥夺后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我们的实验是用改良的多平台睡眠剥夺模型进行REM睡眠剥夺,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蛋白质电泳以及电镜超微结构分析。结果REM睡眠剥夺后5d大鼠皮质、海马CA1及齿状回神经元结构蛋白MAP2和N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电镜神经元核仁偏位,胞质中出现少量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部分神经轴突的髓鞘溶解与浓集。环境对照组、REM睡眠剥夺5d和7d组,皮质中超微结构改变的神经元所占比例分别为1.2%、3.6%和5.8%。结论REM睡眠剥夺能够导致大鼠脑内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发生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1.
Wirz—Justice等(1976)报告,抑郁症对氯丙米嗪有效者和麦普替林有效者在睡眠剥夺效应方面是不同的。据此,睡眠剥夺后第一天抑郁减轻的患者更可能是氯丙米嗪的有效者;那些没有改善的患者更可能是麦普替林的有效者。但Wirz—Justice或其他作者均未重复过这些发现。在抗抑郁剂疗效预测指标的综合研究中,也研究了患者的睡眠剥夺反应是否抗抑郁剂疗效的预测指标。本研究报告用氯丙米  相似文献   

12.
探讨剥夺睡眠诱发法是否可提高癫痫病人脑电图癫痫样波的阳性率。对临床拟诊为癫痫,常规脑电图描记正常的100例病人行剥夺睡眠诱发试验,并选择46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00例癫痫病人剥夺睡眠诱发脑电图呈现爆发性癫痫样波者42例(42%),46例正常人脑电图无1例呈爆发波,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别(P<0.001);脑电图有轻度改变者,使用此法阳性率较高。使用剥夺睡眠诱发试验可提高癫痫病人脑电图癫痫样波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麻醉与睡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醉与睡眠都是抑制了人的觉醒意识,对外界环境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发生、维持与苏醒是依靠麻醉药物应用和剂量的调节来实现,几乎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睡眠则是人体内源性因素决定的主动过程,易受睡眠环境的影响;麻醉可能通过激活与睡眠调节有关的神经网络发挥作用,睡眠相关的神经核团在麻醉的发生与维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动物研究表明麻醉与自然睡眠一样可以逆转睡眠剥夺,一定程度的睡眠剥夺也可以增强麻醉剂的麻醉效能,而麻醉则可以减轻睡眠剥夺带来的睡眠债务;麻醉与睡眠的生理过程相互交错为理解睡眠的发生与调节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为慢性失眠症患者接受临床麻醉治疗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躁狂症患者在发病期间常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现对其睡眠障碍的有关因素作一初步研究,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系1995~1998年期间连续住入我院的躁狂症患者100例,皆符合CCMD-2-R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18~65岁,平均(41.6±28.6)岁。病程3月~4年。所有患者入院时皆有睡眠障碍,每晚睡眠时间0~3小时。2 结果经治疗后睡眠均有改善,睡眠开始改善时间氯丙嗪为3天(约400mg/d);碳酸锂为5天(约1.25/d);氟哌啶醇针剂为2天(约40mg/d);合用氯丙嗪…  相似文献   

15.
对于内源性抑郁症来说,各种影响睡眠觉醒周期的因素均可有很好的抗抑郁作用。例如整晚睡眠剥夺或后半夜睡眠剥夺可使病情立即缓解。但往往在一夜深睡后病情复发。以前的研究发现,将睡眠觉醒周期比平常提前几个小时,而不剥夺睡眠,病情可在2~4天后缓解,并至少维持一周的疗效。睡眠觉醒周期时相提前治疗抑郁症的理论依据是:抑郁症的昼夜节律和REM期睡眠提前。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睡眠图异常改变及与抑郁症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多导睡眠图对62例脑卒中和3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整夜睡眠描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卒中后抑郁组与对照组和非抑郁组比较多项睡眠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卒中后抑郁组的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明显低于抑郁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卒中后抑郁状态病人除具有睡眠障碍在多导睡眠图改变外,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是一个较为特征性的改变,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可能与脑内5-TH递质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由于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0-SRBD)引起的神经衰弱状态的临床特点、原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根据74例临床表现为神经衰弱患者的多导睡眠图所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57例(770%)有不同程度的O-SRBD,已可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19例(257%)。肥胖、响鼾、白日思睡和晨起即有症状,为本病神经衰弱状态的主要特点。睡眠低氧血症及其继发的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脑缺氧为发病的主要机制。根治O-SRBD的病因即各种原因所致的上气道狭窄,以改善睡眠低氧血症,为治疗的关键。结论应警惕并重视O-SRBD引起的神经衰弱状态或加重的神经衰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对健康人注意力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进行32h(第1d8:00~第2d16:00)睡眠剥夺,并在睡眠剥夺前、后各17h和32h分别进行4次持续性操作任务(CPT)、选择性注意力(Stroop测验)的测试。结果在CPT和Stroop试验测试中,睡眠剥夺后2次测试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睡眠剥夺前,错误率显著高于睡眠剥夺前(均P<0.05),睡眠剥夺后第2次测试平均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较第1次测试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健康人睡眠剥夺后注意力明显下降,并且睡眠剥夺时间越长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正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是指由于环境或自身原因无法满足正常睡眠的情况,表现为睡眠减少或睡眠中断(sleep disruption)。SD分为完全性睡眠剥夺(total sleep deprivation,TSD)和选择性睡眠剥夺(selective sleep deprivation,SSD),后者又分为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剥夺(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deprivation,NREMSD)和快速眼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剥夺睡眠脑电图(EEG)对儿童精神运动性癫痫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10例常规EEG检查阴性的精神运动性癫痫患儿进行剥夺睡眠EEG检查;比较剥夺睡眠EEG检查阳性与阴性患儿的有关临床资料;并对有关指标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睡眠剥夺EEG检查阳性62例(56.4%)、阴性48例(43.6%).与睡眠剥夺EEG阴性组相比,阳性组有缺氧窒息史的比率显著增高,有发作诱因的比率和癫痫的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发作时间明显延长(P <0.05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作诱因、发作频率和发作时间是影响睡眠剥夺EEG阳性率的相关因素(P <0.05~0.001).结论 剥夺睡眠EEG可提高儿童精神运动性癫痫的诊断率,癫痫的发作诱因、发作频率和发作时间均为影响其阳性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