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通过变异系数分析和结构相似系数的分析,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说明,我国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和重复建设与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不正常现象。为缓和并协调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这些冲突与矛盾,应做好如下工作:加快产业区际转移与积极发展地区产业集群,选准主导产业并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推进地区专业化分工并借此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并借此合理地培育起区域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这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发生动态转化.本文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区际转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格局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协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东部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合理引导产业区际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经济风险问题,主要研究产业梯度转移风险和经济增长风险。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经济风险,关键是产业承接地的经济风险问题。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最主要经济风险是产业升级风险、技术进步风险、劳动力失业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摘要]文章在一个简单的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讨论了中央政府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的各种政策可能产生的效应。主要结论是:第一,单纯的旨在增加不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转移支付政策虽然会使区域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会影响整体经济的增长率,而如果转移支付被用于增加不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或R&D活动,那么不仅会缩小区域收入差距,而且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率提升。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几乎所有国家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采用的政策。第二,投资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如果单纯改善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交易成本,实际上提高了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度,而不利于不发达地区。相反,投资于降低不发达地区内部的交易成本的基础设施,实现不发达地区内部经济一体化,显著有利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第三,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区域政策的目标若在于提升不发达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会缩小区域差距,而且整体经济的增长率会得到提升。第四,向不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政策对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缩小区域差距是有用的,但对总体经济增长的效应取决于不发达地区经济的相对权重。  相似文献   

5.
区位商在区际经济联系测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介绍了区位商分析方法在区域产业分工优势判断中的应用及其特点,进而从区位商的大小、时空变化、数据要求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区位商在区际经济联系测度中的具体应用,最后运用这一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工业区际联系的时空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内陆—沿海地区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区际产业转移为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地理、历史政策、产业结构与人文环境等方面阐述福建省内陆与沿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区际产业转移可以使地区间经济差距日益缩小,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对福建省区际产业转移的现状研究,发现福建省区际产业转移在思想认识、政策、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际贸易差额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一直存在区际贸易差额,并且有些地区贸易差额较大.区际贸易差额过大会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谋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大力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水平,在相同水平技术矩阵基础上拓展区域分工,构筑市场互补关系,促使区际贸易差额缩小.  相似文献   

8.
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与区际差异问题是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区际差异的深层制度成因,为此,在21世纪初对地区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调整措施应以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缩小区际差异为指导,有效地将优化地区经济结构与缩小区际差异结合起来,解决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体制障碍,最终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产业区域转移现象由来己久,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都有所涉及.但理论界对这种现象直接深入的研究比较少见,尤其对于产业区际转移的研究更少.而产业地区转移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此作者从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根本经济要素差异入手,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本质动因.据此提出区域间比较优势差异是区域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并从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角度提出区际产业转移的定量衡量指标.以我国各省三大产业发展状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以产业与劳动力转移理论的简要评述为切入点,联系广东省实施“双转移”发展战略及梅州绿色崛起的实际,从区域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分析了“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及绩效,对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由此作出新时期广东次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走向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经济转型为研究背景,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竞争特点、市场一体化条件与发展模式选择问题,可以发现: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竞争在产业竞争力、市场进入、生产要素区域聚集与配置、创新能力培育四个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区域发展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产业与产业集群的跨地区分工合作、公共投资跨地区优化配置是推进发达地区市场一体化的关键;市场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体化的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对外开放体系和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体系;产业一体化是发达地区间市场一体化的基础,能否消除地方保护与区域市场分割是主要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以县为基本单位进行区际比较可以更深入地说明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但一般意义上以“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却是不恰当不科学的,没有脱开旧的“条块分割”的窠臼。从农业产业化的角度看问题,将“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则是可以成立的,进而以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对“县域经济”骨架进行构筑有利于解决中国农村的两个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县为基本单位进行区际比较可以更深入地说明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但一般意义上以“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却是不恰当不科学的,没有脱开旧的“条块分割”的窠臼。从农业产业化的角度看问题,将“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则是可以成立的,进而以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对“县域经济”骨架进行构筑有利于解决中国农村的两个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区际行政行为研究,针对的是地方政府行为中与其他地区有互动关系,对其他地区具有影响作用的一部分行为,地方政府区际行政行为的合作与否,直接关系区域之间的和谐共荣。当前,扭曲的区际行政行为设立起无形的行政壁垒,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瓶颈,弹奏着区域发展的不和谐音符。分析地方政府博弈心理,认为地方政府区际行政行为创新是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有效"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5.
对交通运输业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论证。分析认为,把交通运输业定位成基础产业的传统产业定位,不能全面反映交通运输业的作用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交通运输业是先导产业的观点;运用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和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阐述了以交通运输业作为先导产业在物质传输、区位转换、产业生成和城乡协调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提出交通运输业作为先导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完善农村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吸引外资、提高区域交通运输业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国纺织行业区际转移的分析及其对西部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引起产业转移原因的基础上,利用中心-外围区域理论提出传统产业转移模型,指出市场需求份额、劳动力成本及劳动生产率、运费、区域聚集经济力以及区域投资环境是决定传统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并以我国纺织业区际转移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在短期内传统产业会进一步集聚在东部地区,难以转移至西部地区,东、西部经济差距会进一步扩大.由此对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不能以梯度推移理论指导西部经济发展;二是继续保持廉价劳动力优势,发展教育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推行城市化战略,改善区域基础设施,促进产业聚集;四是加速政府改革,建立高效、透明政府;五是制定切实可行产业政策,加大优惠力度,扶植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统计了2010~2019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的密度,使用区位熵判别方法,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问题,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区际间经济的辐射、带动效益有待提升; 中西部地区应构建以铁路为支撑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利用“高铁+”新业态发展高铁经济,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强化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体系补短板,推动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中欧、中亚班列组织运营模式和枢纽节点,打通微循环建立通达全球的寄递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8.
城市功能联系网络的空间外部性对解释区际互联互助、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产业联系下的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及其协调发展空间效应:首先,根据城市产业分类及功能特性构建了城市功能结构体系;其次,基于产业联系角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算城市功能网络联系强度,并借助重尾分级法确定网络层级结构;再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空间分布结构、网络密度效率和网络边界效应三个层面剖析各类功能网络结构特征;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城市功能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全域内各类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形态存在差异,流通和公共服务功能网络呈跳跃式交织联结分布,其余三类功能网络均呈“东密西疏”梯度化递减的网状分布;全域内各类功能联系网络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异性,上游以成渝双核引擎式联动发展,中游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式”轮轴辐射结构,下游呈“一核多中心式”扁平化结构;城市综合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空间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产业联系的分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生产功能溢出效应最大,流通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9.
现代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物流的发展是由三层性质不同的作用力逐级推动共同促动的结果。这三层作用力分别是社会经济作用力、相关产业作用力和产业自身作用力。积极推进区域合理分工和贸易,努力协调区域关系一致,这样区际将产生大量的物流量,从而对区域物流体系的建立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在空间经济学的自由资本模型基础上,通过数理推导和数值模拟揭示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东部和中西部的市场规模决定了两地产业份额的空间分布,进而决定区域间实际收入差距。为此,政府需要通过在东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的要素流动政策,促进区际产业转移,才可能改变这种产业分布非对称情况下的自我强化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