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300MW、600MW大容量四角切圆燃烧锅炉水平烟道内烟温偏差的现状,用数值分析的手段对炉内和水平烟道内流场进行了计算,得出炉膛出口残余旋转造成了炉内左右侧烟气流动图谱不同,从而进一步引发水平烟道内烟温偏差的结论,并根据数值计算得到的炉内和水平烟道内流动特性,指出检验人员在现场进行锅炉内部检验时应注意的环节。  相似文献   

2.
四角布置切圆燃烧锅炉水平烟道内烟温分布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益超  庄恩如  冯景源 《动力工程》2000,20(4):735-739,734
通过对某300MW四角布置切圆燃烧锅炉在变负荷工况下水平烟道内烟温分布的现场试验结果的分析,指出了四角布置切圆燃烧锅炉水平烟道内烟温分布的特点及其随负荷变化的规律。图13表4参5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某300MW四角布置切圆燃烧锅炉在不同省煤器出口氧量及磨煤机投运方式等工况下水平烟道内烟温分布及锅炉效率的热态试验结果的分析,指出了四角布置切圆燃烧锅炉水平烟道内烟温分布随省煤器出口氧量及磨煤机投运方式的变化特点及运行工况的变化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350MW机组锅炉炉内结焦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宝钢自备电厂2号锅炉燃用煤质分析和煤粉管内冷、热态试验以及炉内温度和水平烟道两侧烟温的测量,发现了导致2号锅炉内燃烧器区域及上方附近水冷壁严重结焦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四角布置切圆燃烧方式的锅炉,由于炉膛出口气流残余旋转的存在,引起水平烟道内烟气沿宽度方向烟温分布不均匀,导致高温过热器局部超温、爆管。该文指出,改变燃烧器的布置方式并进行燃烧调整是削弱炉膛出口气流残余旋转,进而减小水平烟道内的烟温偏差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锅炉高温对流受热面进出口烟温软测量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维平 《锅炉技术》2002,33(11):1-3
在已知高温对流受热面进出口平均工质温度的条件下 ,基于锅炉局部热量平衡的原理 ,提出并验证了一种计算该段受热面进 (出 )口平均烟温方法 ,对计算误差进行了分析。在不具备测量高温烟气温度的可靠手段时 ,能够比较准确地估算对流烟道中的高温烟气温度。  相似文献   

7.
对流过热器与再热器的汽温偏差对烟温偏差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型电站锅炉中,烟道内烟温偏差是影响过热器与再热器系统汽温偏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在设计与运行过程中颇受关注。该文从理论上建立了对流过热器和再热器的出口汽温偏差与其进口烟温偏差之间的关系,据此分析了汽温偏差对烟温偏差的敏感性以及减小过热吕与再热器系统汽温偏差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燃烧模型与切圆锅炉烟气偏差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彦辉  徐鸿  康志忠  刘彤 《动力工程》2004,24(5):693-697
分析并建立了锅炉多相流动与燃烧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改造前切圆锅炉水平烟道烟温、烟速偏差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际运行状况一致,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数值研究表明:上二次风反切和小切圆可以有效减小水平烟道烟温烟速偏差;综合比较,上二次风反切是更为可行的改造方案。图9参7  相似文献   

9.
大型锅炉水平烟道左右两侧烟温偏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火电站现用的许多大型4角切圆燃烧锅炉中,存在着水平烟道两侧烟温差的问题,由此产生过热器和再热器超温过热。为了提高其安全可靠性,本文讨论了这种烟温差的影响因素,并对一台1025t/h4角切向燃烧锅炉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测定了锅炉水平烟道的两侧速度偏差。并由此计算了两侧的烟温和管壁温度偏差。研究结果表明:该锅炉燃烧器采用3次风反切,对于减少这种烟温差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四角切圆燃烧水平烟道烟温偏差的成因,针对宝钢自备电厂2号锅炉三再超温爆管现象,通过燃烧调整,使二再、三再出口烟温偏差得到了明显改善,降低了水平烟道热力不均匀性,使再热器恢复汽温运行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根据带节流孔圈垂直管屏超超临界直流锅炉的特点,结合景德镇发电厂实际运行状况,全面分析了锅炉水冷壁、过再热器管壁壁温偏差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磨组运行方式、配风方式等因素对受热面壁温的影响,通过烟气侧温度场调整,降低炉内及炉膛出口烟温偏差,达到各受热面吸热均匀,有效降低了受热面壁温偏差,为机组长期稳定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1 025 t/h锅炉再热器管壁超温、减温水量大的问题,通过现场试验、数值模拟和热力计算等方法,分析管壁超温和减温水量大的原因,提出燃烧调整和受热面改造方案。研究表明:该锅炉末级再热器出口管壁温度存在较大偏差,烟道中间及右侧部分管壁超温,原因在于炉膛出口的烟温偏差;通过将燃尽风由四角均匀配风调整为左侧风门开度50%、右侧风门开度100%,降低了炉膛出口左右两侧的烟温偏差,进而减小了再热器出口的壁温偏差;针对锅炉再热器、过热器减温水量大的问题,进行二次风优化调整,当二次风正塔配风时炉膛出口温度比二次风均等配风和束腰配风时有所降低,有利于降低减温水量;该炉二次风配风优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减温水量大的问题,为此提出减少再热器、过热器受热面及增加省煤器受热面的改造方案,使减温水量在不同负荷下均能满足锅炉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13.
引进美国CE公司技术生产的2008t/h-18.26-YM2型锅炉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炉膛两侧烟温偏差大,主、再热蒸汽温度偏差大,一、二次风湿度低,制粉系统干燥出力不能满足煤粉变化的要求等。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锅炉热力特性试验,布置了大量的锅炉、炉内测点并且利用抽气热电偶实测炉膛出口烟温,结合美国CE公司热力计算反推程序,进行全面的正、反热力较核计算,最后调整了再热器和经济器受热面面积,并把后屏至末级过热器连接管由交叉改为平行。  相似文献   

14.
∏形布置的水管锅炉,后部转弯烟道内的烟气偏流会带来对流受热面的传热和温度偏差。当偏差较大时,会影响锅炉的整体运行性能。以一台70 MW热水锅炉为例,为减小转弯烟道内受热面的传热和温度偏差,结合流场数值分析调整烟道形状和尺寸,以确定合理的结构改进方案。方案实施后,经运行监测,对流管束前后部的温度偏差由17℃降低到3℃,其他相关的运行参数也都接近于设计值,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锅炉现有多种燃烧方式,都会发生燃烧产物的能量不平衡,影响工质吸热均匀性。切圆旋转燃烧在未消除残余旋转时,引起对流烟道两侧较大烟温偏差,当与工质吸热偏差迭加后增大热偏差,甚至发生再热器起温爆管。通过多年试验研究,查明了起因,找到了改善措施,经多台锅炉实炉改进后验证试验,取得较好成效,现已总结经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成恒生  刘向龙 《节能》2007,26(4):28-30
在研究四角切向燃烧方式的锅炉在宽度方向烟温模拟时,采用分段函数法来模拟烟温分布。通过对某锅炉进行实例计算,结果证明该模拟方法对研究锅炉宽度方向偏差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基于燃烧与水动力耦合模型的锅炉蒸汽管壁温度数值模拟方法,对某660 MW超临界切圆燃烧锅炉壁温进行了计算分析。以均匀外壁温为边界条件,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煤粉气固流动、燃烧和辐射等过程,获得了炉内不同位置受热管的传热热流。再以热流分布为边界,采用MATLAB软件建立了工质流动及气-壁-汽换热方程组,Fluent软件重新计算的壁温边界。通过编写模型间的网格映射函数,实现壁温的耦合计算。研究表明:壁温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在2%以内;炉膛出口残余旋转使水平烟道左侧和右上方热流较大,高温再热器和末级过热器的外壁温沿炉宽方向呈双峰分布;高温再热器整级受热管出口壁温的峰谷差值远高于末级过热器,实际运行中应特别注意高温再热器靠烟道左侧管屏外圈管子向火侧弯头处的超温。  相似文献   

18.
炉内旋流数对热偏差影响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炉内旋流数Sw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指出Sw实际表征的是炉内气流旋转速度与上升速度之比,其大小对水平烟道处的高温受热面的热偏差情况有直接影响;就二次风配风方式、锅炉负荷和一、二次风风率对Sw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在实炉上就Sw的变化对再热器热偏差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显示:在同样的负荷下,二次风配风方式对Sw有明显影响,均等配风时Sw最小,再热器的最大热偏差系数随Sw的增加而增加;在同样的二次风配风方式下,Sw随锅炉负荷的降低而增加,再热器的最大热偏差系数随Sw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大型电站锅炉烟温偏差与汽温偏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型电站锅炉的烟温偏差与汽温偏差是影响机组运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分析了大型电站锅炉发展过程中过热器与再热器系统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了有关单位和科研人员对其进行的长期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并提出了减小大型电站锅炉的烟温偏差与汽温偏差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对三菱M701F4型燃气轮机的排气检测包括温度检测、压力检测与可燃气体含量检测进行了介绍。其中着重介绍了燃气轮机的排气温度检测,它是通过26个热电偶来实现的。其中20个热电偶用于检测透平叶片通道温度(BPT),6个热电偶用于检测透平排气系统下游排气烟道的排气温度。结合某公司机组自投运以来出现的几次BPT负偏差偏大等的异常情况,详细叙述了该类故障的分析判断过程和解决方法,并从系统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改进上,给出了预防此类故障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