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当前癌症仍然是严重危害人们生命的重要因素,而消化道恶性肿瘤占35%,其中食管癌占第二位.研究和探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对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方法首先对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高危人群的确立,并采取一定有效的监测手段非常重要,加强重视易诱发癌变因素和临床表现,饮食结构异常,主食肉类,少食碳水化合物和新鲜蔬菜,饮烈性酒、嗜熏制、于硬食物及食贮存过久而易发生发霉变质的奶酪制品,有家族癌变病史,患各种不同食管疾病的患者,均进行必要的检查.结果对于早期癌变不是不能早期发现,掌握食管癌的病因、诱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特点,对高危人群有针对性的普查和监测,合理正确的使用上消化道钡透,纤维食管内镜,X线双重对比造影,胃粘膜活检病理,均可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起重要作用.结论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措施,熟练掌握其发病特点,加上高度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阳性率将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1临床诊断1972-02/1998-06笔者在探讨食管癌早期诊断工作中共得见早期食管癌(EEC)235例.有17例为20世纪70年代用X线的粘膜象检查方法发现病变和可疑病变后经内镜或拉网组织学证实而手术218例采用食管双对比造影(EDC)诊断.其中122例首先由EDC检查发现病变,后经内镜追踪活检病理证实,有31例为内镜诊断失于EDC检查,另有65例只依据EDC典型照片而直接手术,全部218例均存有照片及手术病理对照122例EDC检查在先后用内境活检追踪对照时内镜后检一次证实者85例,二次者27例,经三次活检方找到癌细胞8例,经四次复查才找到癌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95/1997间的内镜检查资料.结果3a间共进行内镜检查10035例.检出早期食管癌29例.全部经内镜和病理诊断,其中25例经手术进一步证实.29例中,男16例,女13例,男女之比为1.23:1.年龄范围41岁~87岁.进食噎感2例;进食时胸骨后痛3例;吞咽不畅6例;上腹部不适17例;无任何症状要求作内镜检查1例.内镜诊断:①部位,上段3例,中段18例,下段8例.②镜下形态,隐伏型5例,糜烂型9例,斑块型11例,乳头型4例.③病理,均为鳞癌,其中0期16例,1期13例.④手术25例行食管癌手术,手术后病理诊断同术前,切除淋巴结无1例转移.结论早期食管癌不易发现,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手术治疗食管癌放疗后食管狭窄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放射治疗后食管狭窄治疗方法。方法 经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及摄片或泛影葡胺透视及摄片、胸部CT、胃镜、ECT、腹部彩超等检查,选择无远处转移、无影像学外侵、无合并症、体质好的病人32例,采用根治性手术或食管旷置术手术方式治疗食管癌放疗后食管狭窄。结果 手术切除率87.50%,手术相关死亡率9.38%,术后吻合口瘘6.25%,乳糜胸6.25%。根治性切除病人1、3、5、8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5.71%、21.43%、14.29%、7.14%。食管旷置术病人未及1年生存。结论食管癌放射治疗后食管狭窄手术治疗需严格选择病例,积极处理手术并发症。根治性切除病人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1诊断 1.1普查由于食管早期癌的疗效明显好于进展期癌,加之,内镜下食管粘膜切除术用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表浅食管癌的根治已取得良好疗效,并已逐渐被医患双方所接受,因而普查仍是目前改善食管癌(EC)疗效的肯定手段.我国北方尤其是太行山地区及伊朗里海沿岸居民、有头颈癌肿史者是EC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6.
早期食管癌是指来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内镜检查或体检时发现。早期食管癌以内镜下治疗为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一旦患者出现症状,则多伴局部淋巴结转移,治疗效果欠佳,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因此,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内镜超声(EUS)的日益成熟,使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大幅提高。此外,EUS亦在早期食管癌术前分期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EUS在早期食管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并讨论了63例消化性溃疡(PU)伴癌的发病及年龄特点、良恶性病灶的分布规律、内镜诊断价值及提高内镜诊断水平的方法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院1984-01/1997-12经内镜检出的63例PU伴癌的诊断经验.结果全组63例PU伴癌患者,占同期内镜检查总数的0.247%,占同期PU的2.24%.占同期上消化道癌的3.93%.63例中,男49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4岁.以50岁~60岁年龄最常见,占54%.其溃疡病灶以球部最多,为34例,胃角14例;胃窦、胃体各5例;幽门4例;复合溃疡1例.癌灶以贲门多见,共32例;食管15例;胃体、胃窦各7例,幽门2例.早期癌18例,进展期癌45例,46例作快速尿素酶试验,Hp阳性者44例.X线钡餐检查40例,内镜发现的80个良恶性病灶,X线有32个未能发现.结论PU伴癌的良恶性病灶,大多为低位溃疡合并高位癌,其原因与局部胃酸高低及Hp感染相关.内镜检查诊断价值高,其良恶性病灶的发现远高于X线,并可作活检病理检查.最后就怎样提高内镜诊断水平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放大染色内镜对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探讨黏膜微血管图像改变与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方法收集214例常规内镜观察下有食管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起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应用2%Lugol液染色后进行放大内镜观察,根据内镜下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改变将放大内镜下黏膜象分为4型。对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内镜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0.4%(90/112)食管炎患者符合Ⅱ型表现,85.7%(12/14)早期食管癌患者符合Ⅲ型和Ⅳ型改变。早期食管癌组与正常组比较(Х^2=27.32,P〈0.05)和食管炎组比较(Х^2=50.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黏膜癌与黏膜下癌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Х^2=14.00,P〈0.05)。结论微血管图像改变与组织诊断密切相关,放大内镜配合染色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死于肿瘤的人群中,食管癌约占1/4,仅次于胃癌而居第二位.食管癌好发生于食管中段(约占50%~60%),其次为食管下段(20%~30%),上段最少(10%).食管癌中鳞状上皮癌占90%~95%,腺癌占5%,其余为少见的腺棘癌、未分化癌和癌肉瘤等.近年来西方国家中食管腺癌发生率明显增高,如荷兰每年有900例新食管癌发生,其中腺癌的比例增加了41%[1],可能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发病率增加有关. 食管癌早期诊断困难,经内镜诊断的多为中晚期.早期食管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患者仅为6%~15%.为提高早期诊断率,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食管表浅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管表浅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杨观瑞,赵立群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52早期诊断与食管癌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群普查,发现了许多早期食管癌病例。食管脱落细胞学、病理组织学、X线和内镜检...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内镜下有可疑食管病变的220例患者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110例.用Lugol液对染色组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检查,并对不染色和浅染色区进行病理活检.对照组不行Lugol液染色,仅根据临床经验进行病理活检.结果 染色组不着色或浅着色69例(62.7%),活检发现食管癌14例(12.7%),其中早期食管癌3例,鳞状上皮异型增生9例(8.1%);对照组110例活检发现食管癌2例(1.8%),轻中度异型增生4例(3.6%).两组食管癌诊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下碘染色能减少食管黏膜活检误差,提高食管癌诊断率,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2.
<正>食管癌是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以鳞状上皮癌多见。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其最典型的症状。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国家,年平均死亡率为1.3/10万~90.9/10万。食管癌的发生与地区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存在强致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及有遗传易感性等有关。中晚期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分型可分为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和未定型等。早期食管癌及时根治预后良好,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90%。内镜检查与活组织检查是发现与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食管重建术后患者的上消化道病变进行内镜诊断和治疗。 方法 食管重建患者54例,术后3周-3年进行内镜随访检查。 结果 残余食管、吻合口和代食管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1.6%,69.0%和27.8%。食管重建后患者最常见的疾病为非特异性残余食管炎、吻合口炎及不同程度的吻合口狭窄和慢性胃炎。对5例吻合口重度狭窄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内镜下吻合口狭窄切开或切开 扩张治疗。 结论 内镜检查有助于食管重建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对作咽造口 食管旁路术患者也是安全可行的。对某些严重吻合口疤痕狭窄者内镜下电切 扩张治疗可解除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诊断高危人群食管黏膜异型增生与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食管肿瘤高发区的高危人群,对其中内镜下的食管糜烂等病变116人,进行碘染色。根据染色后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可疑病灶进行有针对性地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116例患者食管黏膜碘染色后有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病理显示85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5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1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4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的诊断中敏感性高,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在食管高危人群的早期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Barrett食管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arrett食管(BE)的内镜表现、病理特征以及与食管腺癌的关系。方法 分析13例BE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诊断及病理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反酸、烧心感等症状,其中同时伴食管裂孔疝者3例,内镜下全周型2例、岛型7例和舌型4例。活组织病理检查均有柱状上皮化生。其中不典型增生1例,随访2年后发现癌变。结论 BE是反流性食管炎发展的一种结果,可导致食管腺癌,其诊断需内镜和活组织检查,药物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应定期进行随访,发现恶变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食管X钡餐叶和CT片判断食管癌外侵情况并指导临床方法将60例食管癌患者的术前X钡餐片及CT片和术后病理进行对比研究,分析X叶和CT片的特异征与食管癌外侵的关系X片的特异征有:①食管轴向异常。②深溃疡。③病灶软组织决影④食管-气管/食管-椎间隙增定或变窄CT叶的特异证有:①周围间隙不存在②气管/支气管被推挤或出现压迹③食管、主动脉窗>90度④食管-主动脉-脊柱之间三角不存在结果60例患者中,37例X对上发现特异征,手术及病理发现肿瘤外侵21削(56.7%),行根治术19例(52.1%),姑息术18例(47.3%),X片上无特异征23例,肿瘤外侵5例,行根治术19例(82.6%),姑息术4例(17.4%),CT片发现特异征34例,肿瘤外侵23例(676%),行根治术13例(38.2%),姑息术21例(61.8%),CT片上无特异征者26例,肿瘤外侵3例(11.5%),行根治术25例(95.4%),姑息术1例(4.6%)结论食管X钡餐片是诊断自管癌的基本检查,CT与之相比,更能说明肿瘤外侵程度及与周围脏器关系,两者结合分析对食管癌的术式选择,TNM分期及预后判断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镜对食管癌的诊断与微波治疗效果.方法内镜诊断食管癌40例,占总检查人数7%,男女之比为4.71:1,年龄32岁~88岁,平均年龄64.48岁,临床症状吞咽困难31例(77.5%)、胸痛18例(45%)、呕血1例(2.5%),还伴有消瘦、声嘶、贫血等.内镜下分型:隆起型36例(90%)、凹陷型3例(7.5%)、平坦型1例(2.5%),伴狭窄27例(67.5%).病理分类:鳞癌占85%,腺癌占7.5%,病理阳性率92.5%.本组内镜下微波治疗22例占55%,外科根治术5例占12.5%结果内镜诊断食管癌后经外科根治术5例,5a存活率2例(40%),2a存活率2例(40%),3a存活率1例(20%).内镜下微波治疗食管癌患者22例,经1~5次微波治疗吞咽困难明显改善18例(81.8%)结论内镜诊断食管癌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内镜下微波治疗食管癌所致狭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同时性多原发癌指在同一个时期发生在一个脏器或不同脏器的2个以上的原发癌.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细胞突变及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有关.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食管、胃同时性多原发癌的主要手段,少数可经X线或手术探查发现,临床上为了减少漏诊,作内镜检查时应尽可能将全程查完多原发癌的诊断标准作者沿用国内学者刘复生提出的4条诊断标准.目前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多原发癌较困难.主要依癌灶组合及病情而定.到目前为止,手术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多原发癌仍是主要措施,所以凡是贲门-胃组合或食管下段-贲门组合以及胃自身组合者,应尽可能手术治疗,有条件的食管自身组合的亦可考虑手术治疗,不能一次性手术者视病情而定,可行手术十放疗或化疗,亦可放疗+手术+化疗祖国医学中有多种药物能起到治疗癌肿作用,对于不能手术治疗及放疗、化疗的患者尤应一试,有些病例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食管、胃同时性多原发癌的治疗应采取积极的综合措施治疗,不管患者病情如何,都不应轻易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19.
关于Barrett's食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Barrett's食管是一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它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一种主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我国属于食管癌高发区,据报告我国食管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食管腺癌约占5%.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法等国近年来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发生率明显升高.为所有恶性肿瘤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在食管的原发性腺癌中约50%是来自Barrett's食管[1].目前对Barrett's食管的诊断,主要是依靠内镜肉眼检索下的活检病理诊断.因此,如何提高对Barrett's食管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易楠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8,11(10):1056-1060
多原发食管癌是指食管内发现2个或更多彼此之间不连续的癌灶,其术前诊断直接影响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期,内镜是其最直观可靠的诊断方法。目前各种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等新型内镜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食管癌及多原发食管癌的检出率。该文就多原发食管癌的内镜诊断现状与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