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也是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近年发现肿瘤淋巴管生成对肿瘤血的淋巴道转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 VEGF-D)与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现就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刘勇  杨继红 《四川医学》2008,29(1):98-100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难于治疗,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淋巴道转移是最常见的扩散方式.相对于肿瘤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而言,肿瘤的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多年来,对肿瘤淋巴管形成的研究远不及肿瘤血管形成的研究那样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尚未发现特异的鉴别新生淋巴管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肿瘤淋巴转移和淋巴管生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多个促淋巴管生成因子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透明质酸、果蝇prospero同源转录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肾小球足突细胞膜蛋白、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以及肿瘤胚胎性抗原M2A的单克隆抗体等的发现,有关肿瘤淋巴转移和淋巴管生成的研究得到了重视.目前,肿瘤淋巴转移和淋巴管生成及其机制研究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该文对近期发现的促淋巴因子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进行简要综述,为恶性肿瘤的检出、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靶点.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娥  庄建基  杨帆 《医学争鸣》2007,28(5):479-480
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随着淋巴管生成因子及许多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肿瘤新生淋巴管调控与淋巴道转移机制研究得以深入开展. 大量的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和瘤周组织内存在新生的淋巴管,新生的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标记物的表达强度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这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开发淋巴管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 现就近年来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淋巴管在实体瘤的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淋巴道转移是大多数肿瘤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和D)及VEGFR-3等淋巴内皮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提示肿瘤源性VEGF—C和VEGF—D可诱导肿瘤内淋巴管生成,进而促进淋巴结转移。VEGF—C/VEGF—D/VEGFR-3信号系统能够促进肿瘤内部及其周围的淋巴管过度增生和新生淋巴管的形成,因此抑制此通道可以抑制肿瘤和感染性疾病中淋巴管的生长,这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肿瘤转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潘蕾  胡学庆  程健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5):2518-2520
临床上,局部淋巴结在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往往会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这对分析这类患者的预后往往十分重要。尽管人们200年前就已经发现了肿瘤经淋巴管转移的现象,但其确切的机制仍未完全清楚。近年来的许多关于肿瘤病理生理、特异性淋巴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LEC)标记物、及淋巴内皮细胞因子的研究大量集中在肿瘤淋巴管生成和肿瘤细胞淋巴管转移的机制上。  相似文献   

7.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预后的主要指标。随着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发现,关于肿瘤如何诱导淋巴管生成及促进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将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调节、淋巴管内皮标记物以及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诸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海燕  张娜  杜华欣 《医学综述》2008,14(22):3419-3421
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在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VEGF-D是最具代表性的淋巴管生成因子,肿瘤组织可以生成大量的淋巴管生成因子,它们与相应的受体VEGFR-3结合诱导肿瘤性的淋巴管生成。实体瘤播散的最早途径是经淋巴道的区域性淋巴结播散,所以对肿瘤组织中淋巴管生成的研究有助于肿瘤转移的预防和开展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肿瘤转移与肿瘤淋巴管的形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也是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近来发现肿瘤淋巴管形成对肿瘤的淋巴道转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D)与淋巴管形成密切相关,现就淋巴管形成与肿瘤转移的相关研究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肿瘤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而言,肿瘤中的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是一个长期受到争议和忽视的问题。但近来的实验证明: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VEGF-C和VEGF-D诱导淋巴管生成,并且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这些发现使得淋巴管生成开始成为研究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焦点,并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淋巴道转移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管生成与肿瘤增殖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管生成与肿瘤增殖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89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PCNA的表达。结果VEGF-C、VEGFR-3和PCNA在NSCLC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NSCLC中VEGFR-3阳性脉管数在淋巴结有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NSCLC中VEGF-C的表达与NSCLC中淋巴管的生成、肿瘤细胞增殖及淋巴管转移有关,是判断NSCLC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转移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蕾  姜汉国 《医学综述》2006,12(22):1375-1377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概述PI3K、AKT的结构特征、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及其与恶性肿瘤转移的关系及机制。  相似文献   

13.
Paxillin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axillin是一种主要定位于粘着斑且与细胞黏附相关的磷酸蛋白。通过磷酸化调节,paxillin参与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已发现其与多种肿瘤的恶性生物学特征有关。本文就paxillin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淋巴管形成在大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体视学原理切片定量分析测定大肠癌DukesA期、B期、C期、D期各20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各40例组织标本微淋巴管密度和最多截面平均面积.结果 大肠癌DukesA期、B期、C期、D期微淋巴管密度值分别为:(1.37±0.25)个/mm2、(1.49±0.31)个/mm2,(2.61±0.58)个/mm2,(2.87±0.57)个/mm2,4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DukesA期、B期、C期、D期组织最多截面平均面积分别为(9.67±1.14)μm2、(10.62±2.22)μm2、(18.46±4.15)μm2、(20.30±4.07)μm2,4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DukesA期、B期)微淋巴管密度值为(1.43±0.28)个/mm2,最多截面平均面积为(10.15±1.41)μm2,有淋巴结转移组(DukesC期、D期)微淋巴管密度值为(2.74±0.58)个/mm2,最多截面平均面积为(19.38±4.16)μ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大肠癌患者中随着病程的发展,肿瘤临床分期越晚其微淋巴管密度值、最多截面平均面积增大,提示微淋巴管生成在大肠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MTA1与肿瘤淋巴管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淋巴管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及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既往研究显示,MTA1在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侵袭及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在肿瘤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该文对MTA1在肿瘤淋巴管血管生成及其促进肿瘤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王伟森  肖大伟  郑育举  钟海俊 《医学综述》2009,15(12):1788-1791
肌动蛋白是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成分,在肿瘤细胞的运动和迁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丝切蛋白作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的一位重要成员,在肌动蛋白纤丝聚合及解聚的动态变化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丝切蛋白的局部激活可以诱导片状伪足的形成,并设定肿瘤细胞运动的方向,从而增强肿瘤细胞的运动和迁移;抑制丝切蛋白的活性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的运动和迁移。因此,丝切蛋白有可能成为评估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项新指标,甚至有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VEGF—R3(fms—like tyrosine kinase-4,Fit-4)在人直肠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观察32例人直肠腺癌组织中VEGF—C及其受体VEGF—R3(fms—like tyrosine kinase-4,Fh-4)和Podoplanin表达的情况。结果直肠腺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比内部明显增高(P〈0.01);直肠腺癌组织周边部VEGF—C及其受体VEGF—R3阳性细胞数比内部明显增多(P〈0.01)。VEGF—C及其受体VEGF—R3表达阳性细胞密度和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直肠腺癌组织中VEGF—C及其受体VEGF—R3异位表达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而在血管中未见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VEGF—C及其受体VEGF—R3促进直肠腺癌淋巴管的病理生成,淋巴管生成提示在为肿瘤细胞提供养分的同时,也为肿瘤转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观察阿霉素(doxorubicin,DOX)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TNBC)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表型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以 及 肿 瘤 转 移 的 影 响。方 法 体 外 实 验,采 用 Westernblot、PCR、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 DOX 对不同 TNBC 细胞(MDA-MB-231、MDA-MB-468、4T1)生物学行为及 EMT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影响。体内实验,将成功构建的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小鼠4T1(4T1-GFP)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乳腺脂肪垫内,复制 TNBC转移模型,并给予 DOX 处理,应用免疫磁珠分选结合 GFP荧光方法检测模型小鼠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s,CTCs)的数量,并观察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变化。结果 低浓度DOX可以增强人源 MDA-MB-231、MDA-MB-468细胞和鼠源4T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促进间质表型标志物 Vimentin、N-cadherin的表达,抑制上皮表型标志物 E-cadherin的表达。DOX 抑制了4T1-GFPTNBC小鼠转移模型原发瘤生长,但增加了其外周血 CTCs的数量和肺转移灶的数量。结论 低浓度 DOX 可促进 TNBC细胞的 EMT 转化,进而形成 CTCs,促进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探讨细胞因子在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999-2003年期间45例确诊未治的鼻咽原发癌活检组织标本,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MIF和VEGF表达,计数癌组织中新生血管热区的CD34阳性微血管密度(intratumoral microvessel density,IMD),并将各检测指标与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相联系.[结果]鼻咽原发癌组织中,癌细胞MIF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5/45)和71%(32/4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MIF和IMD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29,P=0.026,MIF阳性组的IMD计数为(35.1±13.3)/高倍视野,明显高于MIF阴性病例的(20.9±10.2)/高倍视野,P=0.003.以Schmincke型生长方式分布的癌细胞MIF表达水平(67.4%±35.2%)高于以Regaud型方式分布的癌细胞(32.9%±29.7%),P=0.007.癌细胞MIF与VEGF表达以及IMD计数均显示正相关关系,P<0.05.但癌细胞VEGF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组织学分型以及临床分期无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MIF在鼻咽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可能是影响肿瘤性微血管生成和癌细胞VEGF表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