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肛门结肠拖出根治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经肛门结肠拖出根治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手术过程、疗效及短期随访。方法我院2000~2005年经该术式治疗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19例,乙状结肠冗长症有典型的便秘症状,钡灌肠显示19例乙状结肠比正常对照组平均长25cm;直肠肛管测压显示直肠肛管松弛反射存在,呈“W”型特殊波型;组织化学检查无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结果19例经肛门拖出切除结肠肠管20~52cm,平均切除结肠肠管28cm。均于术后2~3d开始进食,术后1个月随访每日排便6~8次,其中15例行钡灌肠检查未见结肠扩张,24h无钡剂潴留。6个月随访(17例)每日排便1~3次,无污粪。结论经肛门结肠拖出根治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手术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良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利用钡灌肠对便秘患儿的乙状结肠长度进行测量,超出范围者即被认为患乙状结肠冗长症。乙状结肠冗长症患儿23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经腹行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直肠吻合术14例(经腹组);经肛门入路拖出Soave术9例(经肛门组)。结果 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8例,症状改善5例,其中9例经肛门入路Soave手术患儿均获治愈,对经腹组与经肛门组的治愈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诊断首选钡灌肠,总体手术效果良好,以肛门入路Soave手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21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7年来收治的21例乙状结肠冗长症患儿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结果21例均获痊愈,经3个月~6年随访,患儿排便功能恢复,发育状况良好。结论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以慢性便秘和间歇性腹痛为主要症状;诊断主要根据钡剂灌肠检查,部分病例应与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鉴别;治疗方法首选非手术疗法,无效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巨结肠50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特点。方法 术前回流灌肠 ,34例行改良Duhamel 环钳斜吻合术 ,14例行经直肠拖出巨结肠根治术 ,2例行强力扩肛术。结果  5 0例患儿中肛门便意感好 ,能控制排便 4 5例 ;4例肛门有便意 ,白天控制排便 ,夜间偶有污粪 ;1例死亡。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是新生儿常见的畸形 ,及早手术治疗 ,提高围术期处理 ,对患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大龄儿童便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手术治疗大龄儿童便秘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大龄便秘儿童(年龄大于10岁)在我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每日大便次数及大便性质.结果 14例患儿男9例.女5例.年龄10~18岁.平均12.8岁.术后病理诊断为先大性巨结肠症9例,IND2例、乙状结肠冗长2例、神经节细胞减少症1例.结肠部分切除、结肠肛管心形吻合10例,Soave手术3例,改良Rehbein手术1例.所有患儿术后均痊愈出院.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1例IND在腹腔镜辅助下行结肠部分切除、结肠肛管心形吻合术,术后便秘复发,再次手术后大便轻度失禁.其余患儿术后随访2~12年.大便均成形,1日1次者7例.1日2次者3例,2日1次者3例,1日3次者1例.术后有4例发生肠炎,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引起大龄儿童便秘的原因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病因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 治疗大龄儿童便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经肛门拖出及辅助腹部小切口根治长段型巨结肠3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肛门拖出及/或选择性辅加腹部小切口根治长段型巨结肠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5年3月经用该术式治疗婴儿长段型巨结肠33例。其中病变段位于乙状结肠上段16例,降结肠11例,脾曲4例,横结肠右侧2例。全组病例均经钡剂灌肠、肛门直肠测压、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实施I期手术32例,II期手术1例。结果17例单独经肛门拖出结肠,16例辅加腹部3~5cm小切口协助完成手术。切除病变结肠平均长度为39.2cm(32~63cm)。平均手术时间为145min(110~190min)。出血约10~50ml。术后恢复良好,6例出现肛周轻度红肿、糜烂,均于术后6~11d痊愈出院。30例经3个月~4.5年随访,生长发育良好,3个月内每日排便4~8次,6个月后每日2~3次。5例发生结肠炎,经保守治疗痊愈。轻度污粪及便秘各1例。无腹部并发症及吻合口狭窄。结论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根治婴儿长段型巨结肠方法可行,且安全、有效,操作较简便。对病变位于降结肠以上、结肠系膜较短者,可辅加腹部小切口协助完成手术,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71,自引:3,他引:68  
目的 总结经肛门Soave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过程、疗效及短期随随访。方法 自1999年经该术式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14例。均经钡剂灌肠和直肠粘膜吸引活检诊断为常见型巨结肠。结果 14例切除结肠17~24cm,均于术后2~4d开始进食,术后1个月随访;每日排便8~10次,其中9例行钡剂灌肠未见结肠扩张,24h钡剂潴留;6个月随访(12例)每日排便1~3次,无污染。结论 经肛门Soave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经肛门改良Soave Ⅰ期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经肛门改良SoaveⅠ期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疗效及随访情况。方法自2001年采用该术式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26例,术前均经钡灌肠、直肠粘膜吸引活检等辅助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症。结果切除结肠16cm-22cm,术后24h内肠道功能恢复,第2~3d开始进食无异常。术后1月随访,每日排便6-9次,其中12例行钡灌肠检查,未发现扩张结肠,24h钡剂无残留;18例6个月随访,每日排便2-4次;17例1年随访,5例诉时有大便次数多(每日排便5~6次),12患儿每日排便2~3次;14例2年随访,1例因不洁饮食腹泻后出现腹胀1次,补液后缓解,13例排便正常,每日1-3次;12例术后已3年,生长发育正常,每日排便1-3次。全部患儿未行扩肛处理,无腹胀、便秘、污粪。结论经肛门改良SoaveI期拖出术治疗小儿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切除、结直肠钉合吻合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我们对12例4—14岁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采取腹腔镜辅助下病变肠段游离经肛门拖出切除(改良Swenson手术)、结直肠采用吻合器完成钉合吻合术,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排便情况和近期并发症。结果12例患儿均在腹腔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改良Swenson手术、结直肠钉合吻合术,手术时间1.5~2.0h;术中出血3~5mL;无术中并发症及术后伤口感染。2例术后出现排便时肛门疼痛;2例出现吻合口瘘,1例保守治疗30d瘘口愈合;1例行横结肠造瘘,术后4个月出现结直肠吻合口狭窄,经肛门纵行切开横行缝合后扩肛缓解;1例出现肠炎症状给予对症治疗痊愈。7例获随访患儿均无污粪、便秘情况存在,每日排便1~3次。所有患儿小便正常。结论腹腔镜辅助巨结肠根治、结直肠吻合器钉合方法可行,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随访疗效满意,适合儿童巨结肠手术,但婴幼儿不适合此法。  相似文献   

10.
难治性便秘是指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的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患儿常并发结肠冗长症。结肠冗长症表现为长期便秘和大量粪便潴留,进而造成肠道蠕动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通过灌肠造影可判断结肠定位及形态是否异常,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结肠测压、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辅助诊断难治性便秘。目前,以难治性便秘为主要表现的结肠冗长症如长期保守治疗无效,应采取顺行节制性灌肠、骶神经刺激以及手术治疗。本文对以难治性便秘为主要表现的儿童结肠冗长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觞后使秘的病例,探讨其原因、再手术的指征和方法。方法2000年来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发生便秘的患儿17例;分为2组。保守治疗组共4例,占23.5%;手术组13例,占76.5%;手术组又分为开腹和再次经肛门直接拖出手术治疗2组;其中开腹手术组4例,经肛门直接拖出治疗9例。对手术时间、合并症、术后便失禁、便秘的情况进行分析随访。结果保守治疗组有3例经洗肠、排便训练及年龄增加便秘情况由1次/2~4d,转为1次/1~2d,无合并症;1例治疗2年因反复肠炎,顽固性便秘转手术治疗。经肛门再次直接拖出治疗10例和腹部小切口辅助经肛门拖出治疗4例,无手术并发症。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时:排便2~6次/d,半年时:排便1~3次/d;术后2年随访排使±1—2次/d,无肛门狭窄。仅1例偶有污裤。结论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时.因视野小、拖出困难;容易遗留先神经节细胞的结肠,是术后便秘的主要原因。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具有腹腔干扰少和粘连少的优点,因此再次手术时,仍可采用此方法。有腹腔肠粘连的患儿可腹部切口辅助下经肛门Soave Ⅰ期直接拖出治疗。  相似文献   

12.
经脐腹腔镜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经脐腹腔镜下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2009年6月至9月,对9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采用经脐腹腔镜下拖出术进行治疗.患儿平均年龄为31.9个月(年龄范围在1~99个月),平均体重为16.2 kg(体重范围在4.7~25 kg).患儿脐窝处分别置入3个5 mm trocar,在腹腔镜镜头监控下,使用特制弯曲手柄型腹腔镜操作杆分离相应肠系膜及血管.扩肛,分离直肠肌肉与黏膜,然后将病变肠管呈袖套式拖出肛门外切除,行结肠肛门心形吻合术.记录术前各项检查以及手术相关数据.对手术患儿进行随访,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55 min(时间范围在110~185 min),平均失血量为40 ml(失血范围在10~100 ml).没有患儿术中转为传统腹腔镜手术或者开腹手术.无一例患儿术中出现腹部血管、肠管、输尿管、输精管损伤.患儿术后3 d进流食,术后7 d可出院.在随访期间,详细记录患儿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情况:1例患儿术后16 d出现小肠结肠炎,经过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余患儿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便秘、污粪、大便失禁、腹泻、小肠结肠炎).术毕脐窝稍红肿,术后30d患儿复诊未见明显手术瘢痕.结论 经脐腹腔镜拖出术来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具有简单易行、美观的优点,适用于长段型巨结肠患儿.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巨结肠微创化手术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微创化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收治的68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病例资料。年龄2个月至3岁,其中短段型12例,普通型40例,长段型10例,全结肠型6例。手术方式包括直肠肌条切除术、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术、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结果7例行直肠肌条切除术,35例行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术,20例行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6例行开腹手术。均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4个月至4年,63例排便正常,5例仍存在便秘。结论进一步规范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的微创治疗,制定儿童先天性巨结肠微创化治疗标准是提高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杂交单孔腹腔镜直肠内拖出术(H-SILEP)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HD)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美容效果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4年10月,我们对39例HD患儿(男性2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2个月)采用H-SILEP术,经脐部置入2个5 mm Trocar,左侧腹免Trocar置入1个3 mm操作钳进行浆肌层活检和结肠系膜游离,经肛门分离黏膜,拖出正常肠管吻合。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腹壁瘢痕及临床疗效。结果 3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1例移行区位于直肠,20例位于乙状结肠,8例位于降结肠。手术时间(115±16)min,术中出血(5.0±1.2)mL,无一例术中并发症。术后10例出现肛周皮肤破溃;无吻合口瘘;3例发生小肠结肠炎,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6个月至3年,腹壁几乎无可见瘢痕,无便秘复发。结论 H-SILEP治疗HD安全、可行,操作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似,美容效果可媲美经脐单孔手术。  相似文献   

15.
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15例报告   总被引:116,自引:7,他引:109  
目的 报告一种新型I期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及期手术效果。方法 15例经组织学检查诊断为直肠乙状结肠型巨结肠患儿均行I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方法为在直肠后壁齿状线上1cm、前壁齿状线上2-3cm切开直肠粘膜,向近端游离达腹腔水平后,切除腹膜外直肠肌鞘至肛提肌水平,残留肌鞘后壁“V”形切除。游离近端结肠,拖出正常结肠与肛门斜行吻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45min(95-250min),平均出血45ml。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1-4个月所有患儿排便2-6次/d,无污粪。结论 I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安全有效,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6.
"心形"吻合法治疗先天性巨结肠3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形”吻合法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HD)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术前清洁灌肠 ,对本组 31例在肛门外套叠式拖出并切除病变的巨结肠 ,将正常结肠与直肠下段的吻合口一律吻合成前高后低的鸡心衣领状 ,还纳后逐层关腹。结果 本组 31例患儿均达到最大限度地保留肛门括约肌 ,保留其正常排便功能。未发生 1例吻合口瘘等早期并发症 ,均痊愈出院。远期随访 2 4例均未发生吻合口狭窄和其他晚期并发症 ,均达到良好效果。结论 “心形”吻合法是治疗HD的较好术式之一 ,尤其适用于常见型和短段型及病变在降结肠以远的长段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的手术处理方式做探讨.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45例巨结肠同源病行根治术,平均年龄(35.5±5)个月,其中节细胞减少症(HG)33例(有既往手术史4例,12.1%),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症(IND) 12例(有既往手术史4例,33.33%).所有患儿均在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儿术后排便功能并与术前结果相比较.结果 HG组33例中17例(52%)经开腹手术,16例(48%)腹腔镜辅助或经肛门拖出术.结肠切除范围:左半切除28例(84.8%),次全切除5例(15.2%);12例IND组全部经开腹手术,结肠左半切除4例(33.3%),次全切除8例(66.7%).术后随访:所有患儿便秘症状消失,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不同术式组中均有少数患儿持续存在污粪现象,1年期随访经肛门手术显著高于开腹手术(P<0.05).出现术后污粪患儿施行肛管直肠测压术前肛管静息压(66.5±11.67) mmHg,术后3个月为(52.17±0.31)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但至术后6个月~1年后测压为(58±5.7)mmHg,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同源病的手术应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和临床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原发性HG病变可采用直接经肛门拖出或腹腔镜辅助游离术.既往曾经肛门直肠手术或年长、晚期患儿应采取保留肛管直肠括约肌形态和功能完整性的术式.IND患儿均需行根治性次全切除术,不主张采用简单的经肛门拖出术式而应采用盆腔内的低位吻合术式.经肛门或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拖出术式组1年期随访时污粪率要高于非拖出术组,左半切或次全切方式对术后是否污粪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治疗直肠肛门畸形的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和应对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直肠肛门畸形92例,全部为男性患儿,其中直肠膀胱颈瘘23例,直肠前列腺球部瘘35例,直肠尿道瘘34例.全部患儿均行横结肠造瘘或乙状结肠造瘘的分期手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5年(4个月~5年),统计术后并发症和肛门排便情况,其中31例患儿随访大于3年.结果 术后直肠回缩11例,有1例再次手术缝合,另10例保守治疗.术后直肠黏膜外翻7例,均为早期病例,有4例再次手术切除局部外翻黏膜,有3例游离拖出结肠切除部分后再次肛门成形.腹腔残余感染4例,均经抗感染后好转.在已随访3年以上的31例患儿中术后排便失禁3例,其中有1例患儿由于严重瘢痕狭窄予扩肛治疗,另外有2例患儿伴发脊髓栓系.结论 虽然手术并发症难以完全避免,但注意围术期处理和手术技巧,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开腹和非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开腹和非开腹二组先天性巨结肠术远期生活质量,分析二组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良方法。方法:对二组31例患儿进行了远期排便控制临床评估和客观评估。开腹组,18例,男17例,女1例,手术方法为开腹经肛门拖出,病变肠管切除,直结肠斜面吻合,经过顺利。非开腹组,13例,男11例,女2例,非开腹性手术采用经肛门拖出病变肠管切除,直肠纵切、直结肠斜面吻合。二组患儿随访年龄均为4~7岁,随访2~4年。结果:通过对31例患儿的随访和生活质量评估,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开腹组静息压高于非开腹组,非开腹组主动收缩压高于开腹组,钡灌肠肛管长度二组无差异。二组患儿术后1个月、6个月、2年排便控制临床评价,近期有差异,远期无差异。结论:避免内括约肌切除,又能彻底解除其痉挛狭窄是手术的关键。非开腹直结肠斜面吻合先天性巨结肠术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道采用微创方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方法 自2001年10月起采用经肛门结肠拖出术(Soave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35例。结果 35例Ⅰ期手术均成功,术后2d拔除胃管开始进食,14d开始扩肛。随访6个月,无1例出现污粪、失禁、便秘等早期并发症。结论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