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3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采用芬太尼和仙林,配合以异氟醚吸入和异丙酚持续泵入维持麻醉,术中持续给予硝酸甘油0.2-2.0μg/(kg.min),同时以新福林0.01%,艾司洛尔少量静注,调节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术中维持ACT>350秒和病人正常体温。结果:27例病人术中均能维持较平稳的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2例在回支搭桥时,血压下降,难以维持,IABP后顺利完成手术。另1例完成前降支搭桥后,突发室颤,经电陆降颤后,改为体外循环后完成手术,结论:非体外循环机围术期的麻醉重点在于:1、术前1小时口服倍他乐克;2.加强对术中病人ST段的监测;3.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注意输液或输血速度,观察PAP,PCWP的变化;4.避免大剂量和长时效的麻醉药和肌松药的使用,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和术后气管导管拔管时间,5.防止病人体温下降;6.做好紧急体外循环机准备和IABP的准备。7.术后留置镇痛泵镇痛。  相似文献   

2.
<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CPB)对人体重要器官的损伤,手术创伤小,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费用,我们认为术中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是OPCAB术式顺利实施的关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9例患者接受OPCAB。其中男性69例,女性40例,年龄45 ̄78岁,体重55 ̄110kg,病程1 ̄22年。心功能(NYHA)Ⅱ级69例,Ⅲ级40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本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成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4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在手术中发生室颤,经抢救复苏,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康复出院,无并发症。2例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全组无麻醉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应及时正确处理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本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 本组6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在手术中搬动心脏时严重低血压,改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术中发生室颤,经30ws电击恢复窦性心律,完成手术.本组无麻醉死亡.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要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经动脉压力波形分析(FloTrac)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20例,麻醉前行左桡动脉穿刺,连接FloTrac传感器(Vigileo监测仪),同时行右颈内静脉穿刺,记录患者入手术室后平静时(T1)、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30s(T3)、气管插管后5min(T4)、切皮(T5)、劈胸骨(T6)、吻合前降支(T7)、吻合后降支(T8)、吻合钝缘支(T9)、关胸(T10)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指数(CI)和每搏量变异度(SVV)变化。结果:麻醉诱导后HR略下降,搬动心脏时出现早搏或心率减慢,吻合后降支和钝缘支时心率增快。MAP和CI麻醉后显著下降,以麻醉诱导期、搬动心脏、吻合后降支、吻合钝缘支最明显。麻醉诱导期CVP无明显变化,吻合血管时明显上升,术毕回落,但仍高于麻醉前水平。SVV术中变化不大,对预测容量敏感,但手术对SVV干扰较大。结论:FloTrac在OPCABG术中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血液动力学参数,SVV对输液治疗反应比CVP敏感。麻醉诱导期、搬动心脏、吻合后降支、吻合钝缘支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麻醉管理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方法 47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适合的麻醉方案和严密的监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中均未出现麻醉意外,术中各项生理指标均未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显示了较好的麻醉管理效果。结论严密科学的麻醉方案对于手术效果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必须加强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以减少意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由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O)不需要体外循环,减少了体外循环对患者的生理干扰,术后并发症减少,恢复快而成为目前冠心病手术治疗的一种重要选择。我院自2000年开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共计67例,现就其麻醉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 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16例。采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异氟醚等行常温非体外循环静吸复合全麻。结果 16例手术均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围手术期循环功能稳定。无麻醉并发症,所有病人均痊仍出院。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钱军  胡双飞 《江西医药》2005,40(5):290-291,25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麻醉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的患者的麻醉资料。结果全麻时间(148±40)min,无一例改体外循环,无一例出现麻醉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对麻醉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通过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 本组66例顺利完成手术。3例在手术中发生室颤,1例经抢救顺利完成手术,另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本组无麻醉死亡。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要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因术中不用体外循环,可保持心脏跳动,减轻了患者的生理干扰和紊乱等,现已成为目前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新潮流。同时、也因为术中无体外循环的辅助,而对麻醉技术要求极高。快通道麻醉技术是心血管麻醉的最新进展,我们将此技术运用到非体外循环下CABG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本文结合我院36例CABG,将快通道麻醉的管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68岁,体重72kg.既往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12年.最近2个月劳累气急,活动受限.查体:心功能3级,心率121次/min,心律不齐,频发房性早搏;双肺下叶有少许湿啰音;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室大,二尖瓣中度反流.术前肌肉注射吗啡10 mg,东莨菪碱0.3mg.  相似文献   

14.
马东晖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7):85-85,87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避免了体外循环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但此类手术的特殊性对麻醉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两年我院对单纯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全部采用了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赵峰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104-105
目的探讨冠心病多支病变,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麻醉与管理。方法采用非体外循环(OPCABG)冠状动脉搭桥。结果 24例患者中,3例术中出现血压骤降,2例患者冠脉搭桥后出现室性早搏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有好转。其余患者均平稳。结论采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不仅简化了手术步骤而且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的术前用药组合对非体外循环(CPB)下冠脉搭桥(coronory-arter-bypassCAB)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非CPB下CAB术30例病人分为A组(术前2h口服倍他乐克25mg、合心爽15-30mg)和B组(对照组)各15例。经Swan-Ganz漂浮导管接Bater CCO监测血流动力学,Doppler测定移植血管血流量。结果:(1)入手术室时及搭桥前,两组间比较,HR、MAP、SVR,A组低于B组,CO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搭桥前后对比,搭桥后CO高于术前。(2)A组气管插管前、后相比,HR、MAP、CO变化无差异,B组插管后高于插管前,(3)两组病人移植血管血流量无明显差异。结论:A组病人气管插管时无明显心血管反应,术中A组病人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对 8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利多卡因和司可林。用异丙酚、芬太尼、安氟醚和万可松维持麻醉。手术期间静脉持续输注硝酸甘油。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和 ECG、Sp O2 。结果  8例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无 1例改行体外循环。平均手术时间 (118.75± 18.85 ) min,术后拔管时间 (8.93± 4 .94 ) h。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采用平衡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 ,麻醉处理的关键在于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维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的提高,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逐渐倾向于实施快通道心脏麻醉。快通道心脏麻醉是利用改良的麻醉技术,在心脏手术后早期(1~6 h)拔出气管插管,从而缩短了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病房的停留时间,其目的在于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2011年1月~2013年1月,作者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45例实施快通道心脏麻醉,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临床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室颤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初步体会。方法:对7例重症冠心患者采用该法使术,4例搭桥4根,2例搭桥3根,1例搭桥5根。术中行室壁瘤切除左室成形者2例,二尖瓣置换者1例。结果:平均转流时间135min(90~192min),7例病人术中均经一次低能量除颤复跳,脱离体外循环顺利,术后无低心排发生,术后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支持者4例,时间24~72h。死亡1例系因术后7h反复发生恶行室性心律失常、室颤抢救无效。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室颤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为一种优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作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已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传统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均采用心肺转流术(CPB),在心脏完全停搏下进行(即在建立体外循环下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