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者的胸部CT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对56例老年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者行胸部CT扫描,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的影像、临床资料。结果56例老年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者入院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31例(55.4%),咳痰20例(35.7%),发热15例(26.8%),肌肉酸痛及疲乏6例(10.7%),无症状12例(21.4%);实验室检查外周血C反应蛋白升高32例(57.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48例(85.7%),降低7例(12.5%),淋巴细胞计数正常27例(48.2%),降低29例(51.8%);入院后临床分型为普通型41例(73.2%),重型、危重型15例(26.8%)。CT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为主,共52例(92.9%),双肺受累50例(89.3%),单肺受累6例(10.7%);累及上叶44例(78.6%),中叶27例(48.2%),下叶46例(82.1%),其中3个肺叶受累12例(21.4%),4个肺叶受累8例(14.3%),5个肺叶受累24例(42.9%)。结论老年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的重症患者比例较高。老年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者的CT表现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以双肺上叶、下叶胸膜下分布为主,且累及多个肺叶;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及发热,部分确诊患者可表现无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021年广州地区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的首次CT表现,为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肺炎的诊治、病情评估及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入组78例患者,男28例(35.9%),女50例(64.1%),年龄2~85岁,其中16岁以下9例(11.5%),17~40岁18例(23.1%),41~60岁30例(38.5%),60岁以上21例(26.9%),合并基础疾病者26例(33.3%);临床分型轻型23例(29.5%),普通型55例(70.5%),初次评估未见重型及危重型病例。入院首次CT检查阴性者23例(29.5%),CT检查发现病灶者55例(70.5%),多分布在胸膜下,病变形态具有多样性,表现为单纯肺内磨玻璃影35例(44.9%),磨玻璃影合并小叶内间隔增厚(铺路石征)20例(25.6%),磨玻璃影合并纤维条索影19例(24.4%),斑片影伴局灶实变12例(15.4%),小叶中心结节伴晕征10例(12.8%),磨玻璃影伴增粗血管影9例(11.5%)。结论广州地区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大多以主动筛查检测核酸确诊并及早得到相应治疗,首次肺部CT表现以分布在胸膜下的磨玻璃影为主,多合并有小叶间隔增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5日十堰市太和医院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的20例NCP患儿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资料。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个月~10岁,中位年龄2岁9月,5岁以下患儿14例。分析20例NCP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患儿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图像均有渗出性病灶,表现如下:11例为肺野中外带分布的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或实变影,其中9例为胸膜下分布;2例为节段性实变影与磨玻璃影共存;2例为肺内局限性沿着小血管分布的磨玻璃影;5例为类小叶性肺炎特点,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样、小斑片样影。结论:儿童NCP临床症状不典型,其HRCT影像表现多样,在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及时开展胸部HRCT扫描,可对疾病做出早期预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临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初次胸部高分辨力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2020年1月20日至2月6日共61例临床诊断为COVID-19患者的初次胸部HRCT影像学资料,对病灶大小、分布、密度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1例患者共发现435个阳性病灶。病灶平均大小(16.5±9.3)mm。病灶分布:单侧肺16例(26.2%),双侧肺45例(73.8%),单个肺叶受累11例(18%),2个肺叶受累16例(26.3%),多个肺叶受累34例(55.7%);胸腔积液1例(1.6%),淋巴结肿大3例(4.9%);右上肺65个(14.9%),右肺中叶43个(9.9%),右下肺127个(29.2%),左上肺87个(20%),左下肺113个(23%);肺野外周354个(81.4%),肺野中央区域48个(11%),同时受累33个(7.6%)。病灶密度:单纯磨玻璃密度影169个(38.9%),磨玻璃密度影伴小叶间隔增厚“铺路石”征88个(20.2%),磨玻璃密度影伴部分实变146个(33.6%),实变病灶32个(7.4%);继发支气管扩张病灶56个(12.9%),含“充气支气管征”病灶181个(41.6%)。结论COVID-19患者初次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主要表现为两肺下叶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影或伴铺路石征为特点,胸部HRCT检查在COVID-19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杰  丁建平 《浙江医学》2020,42(4):398-399,40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的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图像,对病灶分布、形态及周围受累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近期文献报道,总结其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7例患者均发现磨玻璃阴影(GGO),单纯性GGO3例,沿肺段分布GGO合并实变2例,GGO合并双侧少许胸腔积液1例,GGO合并双肺多发条索纤维灶1例。双侧肺叶均发现病变6例(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2例),局限于右肺下叶1例(以胸膜下分布为主)。右肺病变较左肺病变分布广6例,肺下叶病变较上叶病变分布广6例。结论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点,以GGO为典型表现,以胸膜下、肺下叶及右肺分布明显,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28例胸部CT,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8例中胸部CT显示合并肺炎27例,其中21例(77.8%)病变位于胸膜下区,6例(22.2%)病变位于中外肺野。6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斑片状磨玻璃影,病变多以胸膜下或沿血管支气管束分布为主,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影,部分病变表现为细网格状,呈“铺路石征”,21例为磨玻璃阴影、结节、实变及纤维索条影等表现共存,肺部实变影内常见细支气管管壁增厚、空气支气管征。结论:新冠肺炎具有典型的CT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有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防控和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甘肃省新冠肺炎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1月甘肃省新冠肺炎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及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特征。结果 甘肃省2020年确诊新冠肺炎181例,2021年截至11月19日共确诊175例,两次疫情在病毒类型、流行病学史、临床分期及胸部CT影像表现中存在不同特征,2021年10月疫情病毒已由2020年的原型株转变为Delta变异株,疫情持续时间略长于2020年1月疫情,无症状感染者及轻型患者数量增多,双肺胸膜下磨玻璃影仍为典型胸部CT特征。结论 甘肃省新冠肺炎大部分病例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特征,以输入性和聚集性发病为主,病毒的进化及变异加剧了疾病的传播及致病性,胸部CT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患者康复评估。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回顾总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表现,以提高初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并指导其治疗、评估其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确诊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HRCT)表现。 结果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较轻,根据CT表现将其分为磨玻璃型为25例,间质型13例,实变型2例,肺气囊为主型3例,混合型17例。临床治愈58例,其中磨玻璃影为主型平均治愈时间29 d,间质病变为主型平均治愈时间70 d,混合型平均治愈时间48 d。死亡2例,其中实变型死亡1例,间质型死亡1例。 结论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HRCT不同影像分型对判断临床预后具有一定意义,弥漫性磨玻璃影、月弓征及肺气囊具有提示性诊断意义,以磨玻璃影为主型PCP预后较好;HRCT可以为艾滋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且能更好地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2年3月8日至3月30日本院收治的527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其中男270例、女257例,年龄1~91岁,中位年龄15岁,平均年龄26岁,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198例进行CT检查患者的影像特点。结果52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中,主要以咳嗽(44.4%)、咽痛(30.9%)、发热(24.3%)、咳痰(20.2%)为著,部分伴有流涕、鼻塞、咳痰,偶有头痛、腹泻、乏力等症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33例(6.2%),淋巴细胞比率降低91例(17.3%)、升高36例(6.8%),C反应蛋白升高102例(19.4%),降钙素原升高45例(8.5%)。CT表现肺内炎症8例,呈磨玻璃影、磨玻璃影伴部分实变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肺外表现:28例患者见少量心包积液、4例患者见少量胸腔积液、11例患者见脾脏局限性增大。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全身多系统受累,各年龄段均易感,青少年疫苗接种率高,临床症状轻,肺部炎症少见。老年人出现肺部炎症者主要为有基础疾病或者未接种新冠疫苗者,其CT可表现为磨玻璃影、磨玻璃影伴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6日至3月15日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0例,均行多次CT检查,间隔时间2~10 d。分析其早期、进展期和消散期的CT影像特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表现为小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影合计21例(占75.0%),结节影7例(占25.0%)。进展期,以混杂磨玻璃密度影为主要表现49例(占81.7%),实变影为主11例(占18.3%);多发病灶52例(占86.7%),病灶分布以两肺中下叶为主44例(占73.3%),位于胸膜下为主55例(占91.7%)。消散期,病灶数量减少49例(占81.7%),范围缩小60例(占100.0%),密度减低60例(占100.0%);再次出现磨玻璃密度影改变36例(占60.0%),出现条片实变影者24例(占40.0%);最后吸收后残留胸膜下弧线影和小叶间隔增厚表现9例(占15.0%)。结论:CT可清楚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灶的分布、密度、形态和范围,以及肺间质增生改变,能用于早期诊断和动态变化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归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早期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为临床早期确诊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COVID-19患者的早期胸部CT表现。结果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最为常见,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和扩张的细支气管。病灶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双肺外周或胸膜下。结论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RCT(High-resolution CT)在诊断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1例肝移植术后确诊为CMV肺炎患者的HRCT,由两名放射科医生统计分析病灶的形态及分布特征。结果毛玻璃影10例,多发结节8例,斑片状实变影4例。100%(11/11)患者肺内见到多种形态病灶共同存在:毛玻璃影与多发结节4例,毛玻璃影与实变影3例,实变影与多发结节1例,毛玻璃影、实变影与多发结节三者共同存在3例。100%(11/11)例病变均累及双肺,9例病灶分布于肺内外带,仅分布于外带和内带各3例。病变累及下叶11例,累及中叶与上叶分别为10例、9例。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肺部病变的HRCT表现为双肺混合存在的毛玻璃影、多发结节及斑片实变影时,提示肺内病变为CMV肺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李璐 《罕少疾病杂志》2020,27(3):25-26,38
目的分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高分辨CT(HRCT)的特征。方法选择我院经支气管镜病理活检诊断为IPF的患者56例,对其进行普通CT扫描及HRCT扫描,观察其病变情况及影像表现,分析其特征。结果普通CT显示,56例患者病变部位均呈弥漫性分布,均可见胸膜下间质网状影或线影,多分布于双肺下肺野,可见囊状、蜂窝状影及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影;HRCT显示,56例患者均为双肺受累,病变部位多数分布对称,病变多分布于肺尖肺底方向上(以下肺野为主)和轴位上(以周边分布为主),偶见上肺野或随机分布HRCT影像学结果均见胸膜下间质网状影或线影,多数见肺气肿以及网状或蜂窝征,部分可见磨玻璃密度和两下肺牵拉支气管扩张。结论IPF患者HRCT具有一定特征,但应注意联合各征象与其他肺部间质疾病区别,准确诊断,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HR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HRCT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肺间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患者的胸部平片、常规CT及HRCT表现。结果15例患者胸部平片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肺间质及胸膜改变不明显;常规CT检查表现为:部分肺间质改变及胸膜病变;HRCT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像学改变,其主要表现为:肺磨玻璃样密度影、蜂窝样囊腔改变及牵引性支气管扩张影、数毫米至1.2cm大小之胸膜下结节。结论磨玻璃样密度影是病变的早期活动性表现,蜂窝样囊腔改变为后期表现,胸膜下结节为其仅有的特异性肺部表现;应用HRCT检查可以明显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RA)肺部病变的检出率,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浸润肺部的程度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早期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福建省三明市11例确诊NCP患者早期胸部CT扫描图像,回顾性分析胸部CT图像,观察确诊患者胸部CT有无异常表现,并重点对异常CT图像上病灶的位置、密度、形态、数目,特别是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血管增粗、实变、支气管"充气征"、间质增厚及胸腔积液等表现进行评估。结果 11例患者胸部CT扫描,10例均有不同程度肺部异常阴影,其中1例患者首次检查未发现阳性表现,但3d后复查出现肺部阴影。11例确诊CT图像中,单发病灶1例,2个病灶1例,两肺多发9例,病灶大部分位胸膜下或肺裂旁。所有确诊患者均出现磨玻璃样改变,且磨玻璃影内均出现血管影增粗,其中5例为混杂磨玻璃影、7例病灶实变、8例出现支气管"充气征"、7例小叶间隔增厚,1例见小"空泡征",均未发现双侧胸腔积液及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结论胸部CT薄层扫描能早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肺部异常,在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前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儿童郎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肺部HRCT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入我院并确诊的儿童郎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且肺部HRCT资料完整的儿童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HRCT图像。结果单发或多发结节2例;磨玻璃密度影9例;间隔增厚、胸膜增厚10例;小泡状透亮影4例,其中3例磨玻璃密度影及1例小泡状透亮影合并小叶间隔、胸膜增厚。所有患者HRCT图像均未显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儿童郎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肺部HRCT表现包括单发或多发结节、磨玻璃密度影、间隔、胸膜增厚、小泡状透亮影等,HRCT可清晰显示患者肺部改变及转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庭群居爆发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的临床与胸部HRCT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2020年2月3所医院经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10例(4个家庭),其中男性6例(中位年龄60.5岁),女性4例(中位年龄5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扫描并行薄层HRCT重建,由两名10年以上工作经验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分析新冠肺炎HRCT病变发生部位、形态、分布、密度等特点,以及治疗前后HRCT征象变化。并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4个家庭中首例确诊病例均有武汉确诊病例或武汉疫区接触史,4例为输入型病例(占40%),平均潜伏期5 d。实验室检查中5例(50%)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4例(40%)淋巴细胞明显降低;8例(80%)C-反应蛋白增高,10例(100%)乳酸脱氢酶增高。10例(100%)患者胸部CT均有阳性表现,其中7例(70%)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病变界限大多清楚。8例(80%)累及多个肺叶,2例(20%)为单肺叶病变。绝大多数病灶位于胸膜下和肺外周处,以双肺下叶为著。5例患者(50%)病变内可见细支气管充气征,9例患者(90%)病变内可见增粗细小血管影。7例患者(70%)治疗后复查胸部CT,3例(30%)原肺内胸膜下病变出现不同程度实变及纤维化,2例(20%)实变影转变为GGO,1例(10%)原肺内GGO消失,又出现新发GGO,1例(10%)病变范围有增大。结论 新冠肺炎具有家庭群居爆发的特点,均可有输入性病例,潜伏期较短,其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有助于治疗后患者病变动态观察;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NCP做出临床诊断和提供疫情防控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诊疗价值。方法 对长沙市第一医院57例已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胸部CT总结分析,并与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结合,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结果 57例患者入院时有55例已出现肺部病变,以胸膜下、肺底为主的磨玻璃影、实变影为特点。入院时有症状者51例,大多症状轻微,与肺部病变严重程度不平行,表现为肺部病变重而临床症状轻。入院后3~5 d症状改善32例,症状加重9例,其中肺部病变明显进展者仅有4例存在临床症状加重,病变进展后均调整治疗方案,3~5 d后复查胸部CT,肺部病变均较前好转。结论 胸部CT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筛查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需警惕轻型病例的存在,并需与其他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相鉴别,与病毒核酸检测结合可更好地避免误诊及漏诊。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胸部CT,可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及早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胸部CT是出院标准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