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丁宇翔  刘彦普  敖建华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2):161-163,i002
目的:应用牵张成骨技术进行牙槽突裂关闭术,观测牙槽突裂硬软组织修复效果和牵张间隙新骨生成的过程、机制,探索一种牙槽突裂整复治疗的新途径。方法:以10只成年杂种犬为实验对象,建立人工上颌牙槽突裂的动物模型,其中2只为对照组。另8只为实验组,以牙骨复合体作为转运盘,以每次0.4mm,2次/天的速度沿牙弓方向行牵张成骨术,直到关闭硬组织裂隙。于原位固定0,14,28,63天分别处死动物各2只,对标本进行X线摄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利用牵张成骨术成功地进行牙槽突裂整复术,硬组织裂隙关闭, 同时软组织得到扩张;骨牵张间隙完全被新生骨组织取代并沿牵张方向生长,随固定时间的延长改建、成熟。结论:牵张成骨术提供了牙槽突裂治疗的新途径,新骨的生成是膜内成骨方式。  相似文献   

2.
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嵴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种子细胞复合胶原蛋白海绵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嵴裂的可行性。方法12条实验犬被分成4组。于双侧上颌第3切牙处去除长15mm牙槽骨形成牙槽嵴裂动物模型;经股骨骨髓穿刺,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传代扩增诱导后,与蛋白胶原海绵混合培养48h,植入骨缺损处。饲养12周后处死动物,通过三维CT及组织学检查评价骨缺损修复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牙槽骨断端间形成完整的骨连接,切片可见髓腔通畅,新形成的牙槽嵴宽度与松质骨组相似(P>0.05),但高度不足(P<0.05)。结论组织工程骨可以较好地修复牙槽嵴裂,有望成为修复牙槽嵴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火器伤牙槽突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例患者分别因火枪和炸药爆炸导致下颌骨牙槽突缺损,一期经清创处理,遗留严重牙槽突缺损,影响义齿修复,接受牵张成骨治疗,其中1例行垂直骨牵张,另1例接受水平骨牵张。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垂直骨牵张升高牙槽突约7mm,水平骨牵张牙槽突恢复长度约16mm,X线显示成骨良好。结论:牵张成骨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火器伤牙槽突缺损,并为最终重建咬合关系和实现功能性修复提供了基础,为火器伤的救治提供了一条新的修复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 at el et-ri ch fi bri n,PRF)应用于牙槽嵴裂植骨手术,验证其是否能够减少植骨术后的骨吸收。方法:8~12月龄犬8只,以外科手术的方法制备双侧牙槽嵴裂模型,随机于两侧同期植入自体髂骨(对照组)及自体髂骨混合PRF(实验组)。于术后当日、2个月、4个月时拍摄上颌骨CT,利用三维重建软件测量植骨区体积,计算骨吸收率。结果:术后2个月、4个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P<0.01。结论:将PRF加入自体髂骨进行骨移植修复犬的牙槽嵴裂,在术后4个月的时间范围内,可以减少术后的骨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能的导致牙槽嵴裂植骨失败的有关因素.方法:对217例病例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植骨年龄、裂隙类型以及操作方式与植骨手术成功的关系.结果:大龄患者植骨失败率显著高于9~11岁患者,双侧牙槽嵴裂失败率高于单侧,单侧完全性裂失败率高于不完全性裂和隐裂.结论:植骨年龄、裂隙类型以及操作方式是影响植骨手术成功与否的几个关键因素.双侧裂隙软组织严重缺乏者,可考虑先行一侧牙槽嵴裂骨移植术,待植入骨生长稳定后,再行另一侧植骨,手术操作动作须熟练、力度要准确,无张力严密缝合,减少手术创伤、植骨量要适度.  相似文献   

6.
影响唇腭裂患者牙槽裂植骨成功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影响唇腭裂患者牙槽裂植骨成功的因素。方法:对同一术者所行牙槽裂植骨术的唇腭裂患者52例进行临床研究,探讨植骨成功与手术年龄、手术类型、裂隙类型、裂侧类型等的关系。结果:18岁以上年龄组、完全性唇腭裂组、双侧唇腭裂组患者的植骨成功率与对应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对应组。结论:①牙槽裂植骨成功与手术年龄、手术类型、裂隙类型、裂侧类型等有关;②良好植骨床的形成和植骨区无张力的严密缝合是保证牙槽裂植骨成功的关键;植骨时机是植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扩弓后单侧完全性牙槽突裂的骨移植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侧完全性牙槽突裂畸形患者扩弓后骨移植修复的效果,为唇腭裂序列治疗后期正畸和正颌外科治疗提供临床基础。方法:对23例恒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伴发牙弓狭窄的牙槽突裂畸形患者进行快速扩弓并保持半年后,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颗粒移植修复进行研究,对术后随访的X线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临床应用该方法治疗23例牙槽突裂患者,术后随诊3个月以上,临床观察牙槽突裂已修复,X线片显示骨密度接近正常骨质,移植骨块清晰可见,有较好的术后愈合效果。结论:正畸扩弓技术牙槽突裂骨移植修复术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矫治伴有牙槽突裂的上牙弓缩窄畸形的唇腭裂患者,应在植骨手术前行扩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下颌骨单侧牵张成骨对下牙槽神经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24只行单侧下颌牵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牵张速率为0.5mm×2次/天(1mm组);另一组为0.5mm×4次/天(2mm组),间歇期均为5天,牵张长度均为10mm。在牵张完成后0周、2周、4周、8周时每组各处死3只动物,最后一只处死做对照。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牵张区含下牙槽神经组织块做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牵张区神经大体观察均可见直径变细,组织学上可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表现为髓鞘肿胀、层状分离和断裂、轴索数目减少,但神经外膜、束膜仍完整,随着时间延长,发生修复性变化。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后下牙槽神经发生退行性变,但在合适的牵张速率下是可逆的,随时间延长可以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唇腭裂先天畸形的深入研究以及先进技术和材料的应用,近年来对其治疗已由单纯关闭唇腭裂隙发展到序列治疗,其中关闭牙槽嵴裂是矫治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改善患者面容至关重要。临床上有许多唇腭裂患者错过了牙槽嵴裂植骨的最佳时机,进入了青春期。对此类患者,我们采用了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置入修复牙槽嵴裂隙,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单侧唇腭裂中牙槽嵴裂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16例单侧唇腭裂中的牙槽嵴裂患者,采用自体髂骨骨松质或羟基磷灰石充填,并以上唇粘膜瓣和裂隙两侧粘骨膜移转封闭裂隙的治疗方法。其中12例随访1-5年,自体骨移植者有9例,全部发生骨连续,并在7例3或3从骨移植区长出。  相似文献   

11.
应用牵张成骨技术修复腭裂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DO技术应用于腭裂硬腭裂隙关闭,以探索一种硬腭部分成骨性修复的新方法,从而达到腭裂功能性整复的目的。方法:以1-1.5岁杂种大7只为研究对象,建立人工腭裂的动物模型。2只为对照组,只在硬腭后部形成8mm×30mm全层洞穿缺损裂隙,5只在形成缺损的同时安置DO装置,并形成骨转移盘,术后12天开始以每次0.3mm,每日2次向裂隙一侧牵张移动骨转移盘,至硬腭部软硬组织裂隙完全关闭,10周后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观察照相及X线摄片。结果:对照组10周后处死观察裂隙大小形态与手术时无差别,实验组DO装置固定牢靠、无松脱、顺利完成牵张过程,硬腭部裂隙完全关闭,骨标本及X线片示牵张区完全为新生骨组织取代,骨质厚度约0.5-1.0mm。结论:自行设计的牵张器具有稳定可靠的牵张作用,经牵张成骨能成功地完成硬腭缺损骨性修复,从而为腭裂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骨缝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临床探索骨缝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的新技术。方法 选择2~4岁的腭裂患儿。一期手术在全麻下安置腭裂牵引器,牵引腭骨向中线和向后移动;牵引期持续约4~5个月。裂隙合拢后进行二期手术,修复裂隙。用误差为0.2%的游标卡尺,测量牵引前和牵引后上颌牙弓宽度、裂隙宽度和硬腭长度。结果 临床应用8例。2例因牵引器在安置后l周内脱落而终止牵引。6例经不同时间的牵引后,裂隙缩小,裂隙两侧的组织显著延长。其中牵引时间最长为126d,最短为37d;裂隙宽度平均缩小6.5mm;硬腭长度平均延长4.8mm。结论 临床证实了骨缝牵引具有诱导腭部组织再生、关闭或缩小裂隙和延长硬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牵张成骨技术(DO)整复腭裂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浚睿  封兴华  魏建华 《中国美容医学》2003,12(2):173-175,T006
目的:建立长期、稳定的腭裂动物模型,并可用于以DO成骨方式进行畸形矫治。方法:1-1.5岁杂种犬7只为实验对象,其中以2只为实验对照组,以外科手术形成硬腭部8mm×30mm全层洞穿缺损裂隙。8周后观察裂隙软、硬组织形态。5只为实验组,在形成模型的同时放置固定DO装置,并形成骨转移盘,观察模型建立后牵张成骨的可行性。结果:实验犬手术后均成活、健康状况良好,实验对照组犬8周后上腭裂隙仍存在,干骨标本见骨缺损大小形状与手术时无差别,实验组犬安置DO装置后伤口愈合良好,DO装置固定牢靠。结论:通过手术方式建立的腭裂动物模型,经长期观察裂隙不能自行修复,安置DO装置后效果稳定。腭裂DO装置设计较合理,建立的DO矫正腭裂模型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中位牵引前移面中份骨骼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索缝牵引成骨修复面中部发育不全的新技术。方法 同窝12周龄杂种犬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只,实验组3只。分别在两组犬前颌缝、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的前后种植钛钉,作为骨标志。实验组安置特制外置式牵引支架和牵引钩,将牵引钩插入鼻腭孔,橡皮圈连接外置支架和牵引钩,向前持续弹性牵引1个月,牵引力约为600g,牵引前后进行临床和X线检查及头影测量。于16周龄时将两组犬均处死,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上颌逐渐前突,咬合关系呈现Ⅱ类错咬合。骨缝前后骨标志点间距离测量结果提示,前颌骨前移最明显,上颌骨次之,颧骨前移不多。对照组与实验组颅底角度变化幅度不明显,上颌未见旋转发生。实验组各犬的骨缝有大量新骨生成,大量的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沿张力方向排列,前颌缝尤为明显。结论 本牵引装置可有效地平行前移上颌,作用力更直接,避免了上颌的旋转,牙移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腭骨外侧缝牵张的长期效果和对颌面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头颅测量方法对经过腭骨外侧缝牵张的6只和正常对照8只Beagle犬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所有实验组犬两侧腭骨水平板均在中线形成骨性愈合。两组动物面长度和高度变量无明显差异,实验组面宽度,腭骨水平板宽度和垂反间距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采用腭骨外侧缝牵张成骨的方法,能够使缺裂的腭骨板形成永久而完善的骨性修复;对在长度和高  相似文献   

16.
硬腭两维牵张成骨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手术建立犬腭裂实验动物模型,探讨应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腭骨外固定两维牵张器关闭硬腭骨裂隙和后退腭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7只年龄在1~1.5岁的健康杂种犬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抽取2只为对照组,其余5只作为实验组。通过手术制造10mm×25mm的人工腭裂模型,观察对照组能否自然愈合。在实验组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硬腭两维骨牵张器,通过骨牵张关闭裂隙并延长硬腭骨,观察牵张过程。结果:实验犬术后均成活、健康状况良好,实验组牵张器固定牢靠,顺利关闭约10mm的间隙,硬腭骨延长约12mm,对照组裂隙无明显变化。结论:设计的硬腭两维牵张器,具有稳定可靠的牵张作用,可以同时关闭裂隙和延长硬腭骨,为修复腭裂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山羊颧上颌缝持续等张缝牵引成骨来延长上颌骨复合体,探讨缝牵引成骨的机制。方法:在山羊两侧颧上颌缝安置自主设计制作的内置式微型自动持续等张缝牵引器,缝两侧钛钉标记,术后定期拍摄X线片,并在4、6、8周切取牵引和未牵引的颧上颌缝及新生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标本中bFGF、TGF-β1、VEGF的表达和变化。结果: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所有山羊上颌骨复合体均成功前徙。在牵引6周时出现软骨细胞团,细胞团之间有新生骨小梁形成。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中bFGF、TGF-β1、VEGF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或阳性表达增加,呈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结论:经缝牵引成骨的成骨机制以膜内成骨为主,但也有软骨成骨;bFGF、TGF-β1、VEGF以及3种胶原均参与了缝牵引成骨的成骨过程,促进了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新骨的改建。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s a valuable clinical tool; howe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governing successful distraction remain unknown. We have used a uniaxial in vitro strain device to simulate the uniaxial mechanical environment of the interfragmentary distraction gap. MATERIALS AND METHODS: Using the Flexcell system, normal human osteoblasts wer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levels of cyclical uniaxial mechanical strain. Cellular morphology,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angiogenic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 [FGF-2]) and osteogenic (osteonectin, osteopontin, and osteocalcin) protein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molecules (collagen IalphaII) were analyzed in response to uniaxial cyclic strain. RESULTS: Osteoblasts exposed to strain assumed a fusiform spindle-shaped morphology aligning parallel to the axis of uniaxial strain and osteoblasts exposed to strain or conditioned media had a 3-fold increase in proliferation. Osteoblast migration was maximal (5-fold) in response to 9% strain. Angiogenic cytokine, VEGF, and FGF-2, increased 32-fold and 2.6-fold (P < 0.05), respectively. Osteoblasts expressed greater amounts of osteonectin, osteopontin, and osteocalcin (2.1-fold, 1.8-fold, 1.5-fold respectively, P < 0.01) at lower levels of strain (3%).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2 production increased maximally at 9% strain (1.6-fold, P < 0.01). Collagen I expression increased 13-, 66-, and 153-fold in response to 3, 6, and 9% strain,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Uniaxial cyclic strain using the Flexcell device under appropriate strain parameters provides a novel in vitro model that induces osteoblast cellular and molecular expression patterns that simulate patterns observed in the in vivo distraction gap.  相似文献   

19.
缝牵引成骨扩展颧骨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三维牵引正常山羊颧骨在缝区形成新骨的可行性和方法。 方法 将自行研制外固定三维缝牵引成骨器,安装固定后三维牵引山羊颧骨,于牵引后2周观察颧骨移动及缝区新组织形成情况。 结果 7只山羊的颧平均被牵引0.6cm缝区新组织生成确切。 结论 该外固定三维缝牵引成骨器操作简便,牵引效果稳定可靠,实验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