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33家炼油企业低温热利用的调研,总结了炼油企业的低温热分布特点,建立了低温热潜力系数的评估方法,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对比分析不同规模、不同装置结构的炼油企业低温热应用程度。针对低温热能品质低、热能需求与温位变化大、布置分散等特点,提出了充分回收低温热能的14种主要技术措施。通过创造新的低温热阱、在设计环节实施工艺本质节能与总图节能、推广热源直接利用、整体统筹低温热能应用等措施,可以充分回收炼油生产装置中的低温热能,有效降低炼油综合能耗。  相似文献   

2.
以澳大利亚先导性装置为例,论证了深层岩体热能发电的经济性。分析了深层岩体热能的勘探、钻井、水力压裂、先导性开发、发电装置建设等方面的成本费用,并利用经济模型测算了深层岩体热能利用项目的投资和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3.
李国友 《广石化科技》2007,(C00):56-58,62
介绍了广州石化炼油装置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的应用实例。通过项目的投用,实现了低品位热能利用和蒸汽冷凝水回收的目标,同时将产生的7~10℃冷冻水用于炼油生产过程工艺介质冷却,降低油气温度,提高气液分离效果。实践表明:蒸汽余热利用,既可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又可提高炼油装置高附加值产品的收率,从而提高炼油装置的运行效益。  相似文献   

4.
邢颖春 《催化裂化》1997,16(2):57-60
中国石化兰州总厂利用FCCU分馏塔顶油气,顶循环油和轻柴油等油品中的低温位热能,通过循环除氧水介质,作为气体精馏装置C4塔,丙烯塔和脱乙烷塔重沸器的热源,充分利用了FCCU低温余热,降低了FCCU和气体精馏装置的能耗,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热能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一种重要能源,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而为了能够充分的将热能进行利用,需要对其利用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有效地增加换热装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认真分析聚乙烯醇车间醋酸乙烯和聚乙烯醇两套生产装置独立醋酸精馏系统的特点,优化醋酸精馏系统的运行方式,实现流程再造,将两套生产装置的醋酸精馏系统优化整合,并合理利用醋酸乙烯装置精馏塔采出精醋酸的热能,从而有效降低装置能耗。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全厂热力系统改造情况,采用Yong分析法对热能利用效果进行了评价。改造前热能主要用于供热,改造后实现了高品位热能的逐级利用,热能有效利用率提高16.3%,并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8.
煤经汽化制甲醇过程中部分装置尾气中CO和H_(2)组分含量较高,生产企业可作为燃料气,也可从中提取H_(2)作为下游装置原料。通过对煤化工企业的甲醇装置尾气组成分析,列出了3种不同尾气利用方案和流程图,计算了不同利用方案的物料平衡及成本构成。通过对不同方案产品产量变化及经济性的详细对比,对不同情况下装置尾气中的热能、CO和H_(2)组分的综合利用途径进行分析。最终提出通过调整工业装置的气相分配方案,可在不新增装置的情况下回收利用工业尾气做燃料气,同时增产H_(2),综合经济收益较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全厂热力系统改造情况,采用分析法对热能利用效果进行了评价。改造前热能主要用于供热,改造后实现了高品位热能的逐级利用,热能有效利用率提高16.3%,并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某石化公司水气厂脱盐水、凝结水装置地处北方,冬季时间长、气温低。为保证系统热量平衡需要消耗大量热能。目前该装置中160~200℃的低压0.3 MPa蒸汽及低于160℃的低温余热得不到充分利用。为利用这部分热量,采取合理技术改造措施,有效节约热能消耗,降低了装置的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芳烃生产成套技术已成功实现600 kt/a和1 000 kt/a规模大型化工业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长期垄断,在节能环保方面实现大幅提升和改进。通过对两套国产化芳烃联合装置中的二甲苯装置的能耗、原料、热联合、低温热利用以及催化剂、吸附剂使用等方面对比,分析降低二甲苯装置能耗的方法及措施。结果表明:增强二甲苯装置的热联合利用水平,通过物料间直接换热可提升热利用效率;装置低温余热回收后可发生蒸汽或产生热媒水,优先用于压缩机动力驱动介质,其余用于自产发电,可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使用外供蒸汽;使用新一代高性能催化剂和吸附剂等措施,均可有效降低二甲苯装置综合能耗,增加装置效益。  相似文献   

12.
化纤工厂PX及PTA装置的能量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化纤工厂PX和PTA装置节能的若干问题;重点讨论了PTA装置氧化尾气热能和动能的回收利用、PX装置低温热的回收利用;并从技术经济观点讨论了装置热源的选择、工厂低温热回收利用的方式和途径;并附实例具体讨论了PX装置的低温热回收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对炼油厂综合用能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过程系统“三环节”能量综合优化方法,对工业能量转化、利用和回收系统进行优化,制定了主要炼油工艺装置改进、装置间热联合、低温热合理利用以及储运与蒸汽动力系统优化改造的方案和措施,实施后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原油加工量达到1450万吨,加工损失率0.38%,累计节电2000多万度、节汽25.5万吨,炼油综合能耗49.55千克标油/吨,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14.
催化裂化装置能耗及用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能量平衡入手,分析了国内催化裂化装置的用能情况,并对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与蜡油催化裂化装置用能的差别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烟气轮机的长周期运行。高温余热产汽、合理利用蒸汽以及低温热利用是节能工作的重要措施。在目前条件下利用一部分低温热可以使蜡油及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能耗分别降到1.9 GJ/t和2.7 MJ/t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第二套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由于掺渣率提高而导致生焦率和烧焦再生烟气热能增加,由于烟气热能超过了CO锅炉的回收能力,以及锅炉对流段的流通阻力使进入锅炉的烟气CO燃烧率降低,锅炉烟气热能利用率仅为51.37%,锅炉产汽量仅为50.83t/h。针对以上问题,采用高效汽提器和低温过热水热媒换热技术实施了技术改造,改造后烟气热能利用率提高到94.65%,锅炉产汽量增加到65.81t/h,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某石化企业酮苯脱蜡装置溶剂回收系统节能优化的影响因素,运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采用NRTL物性方法对脱蜡油装置溶剂回收系统进行模拟计算,分析进料酮苯比、水含量以及关键换热器对装置能耗的影响,探索酮苯脱蜡油装置溶剂回收系统蒸汽用能最优途径。发现将进料酮苯质量比控制在0.65和水质量分数在0.3%时,总蒸汽单耗降低约5.63%,得到最低加热负荷处对应的一次闪蒸塔蒸汽蒸出量、二次闪蒸塔蒸汽蒸出量、三次闪蒸塔蒸汽蒸出量的比例为:22.39 : 26.98 : 50.63。在此基础上如果将2个关键换热器热出料汽化率降低至0,则有效换热面积可分别增加27.16%和13.36%,总热负荷降低约24.39%。  相似文献   

17.
以某企业1.50 Mt/a对二甲苯装置的设计为例,综合分析该装置中各单元的能耗分布及采用节能设计对装置能耗的影响;结合对二甲苯装置的特点,深入探讨提高加热炉热效率、优化低温热利用方案等措施对降低装置能耗的重要性。结果表明:举例装置基于“95+”的技术改进加热炉设计,最大限度地回收烟气余热,使加热炉热效率超过95%,明显高于常规设计值(92%),可节省燃料费用2 340万元/a;通过采用低温热发生蒸汽技术,1.2 MPa蒸汽产出量为89.2 t/h, 0.6 MPa蒸汽产出量为254.2 t/h,而且余热采用蒸汽压缩可得1.8 MPa蒸汽,满足多个蒸汽用户需求;通过采用低温热制热水,可得110℃热水约746.2 t/h,采用先进热水制冷等技术制备的冷冻水除满足装置自身需求外,还可服务多个用冷装置;通过整体优化设计,使对二甲苯分离、二甲苯异构化、二甲苯分馏等单元的产品能耗仅为5 190.9 MJ/t,与同类装置相比大幅降低,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1.5 Mt/a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目前低温热利用现状,提出新的换热网络,利用Petro-Sim流程模拟软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换热网络可提高低温热的利用效率,达到降低装置能耗的目的,多余的低温热可外供,进一步被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9.
炼油过程能量优化和低温余热回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炼油过程能量传递和低温余热热源及热阱特征,运用热力学试探法和数学规划法建立了炼油过程系统能量优化方法和低温余热大系统优化回收利用方法。系统能量优化涵盖炼油过程总能规划、直接热联合和热供料、装置内部能量优化、低温余热利用等方面;低温余热利用包括热源热阱分类评价、热水子网络建立、大系统柔性分析。在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应用于炼油厂节能改造和运行优化,实施后全厂能耗降低97.8 MJ/t,年节能效益为4 111.62万元。  相似文献   

20.
以过程系统能量综合优化“三环节”系统方法为指导,采用流程模拟技术,提出了对炼油厂催化裂化-气体分馏联合装置进行能量优化改造方案,降低装置的1.0MPa蒸汽消耗;对气体分馏装置进行分离精度、产品收率及能三者间的权衡优化,以达到综合利用能量、回收低温热、降低装置能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