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增量阿托伐他汀与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96例女性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mg/d)48例,增量治疗组(阿托伐他汀40mg/d)48例,均于入院24h内开始服用,另外随机选择50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28天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CRP的浓度.结果 增量组患者的血清CRP由治疗前8.58±1.45mg/L降至治疗后4.32±1.02mg/L;常规剂量组患者的血清CRP由治疗前8.52±1.58mg/L降至治疗后6.48±0.70 mg/L.增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比较,CRP的浓度下降,有显著性差异(t=2.9370,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RP浓度,增量组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低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10 mg/d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20 mg/d阿托伐他汀,两组均治疗1年。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TC及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TG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H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高剂量组TC及LDL-C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高剂量组TG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而治疗后12个月,高剂量组HDL-C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患者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或P<0.01)。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 mg/d阿托伐他汀具有更好的降脂作用,心血管事件发生较少,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价值,观察药物对患者血清网膜素-1的影响,为未来ACS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择丰台医院2017年3月~2018年5月诊治的ACS老年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即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高剂量组各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ACS常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 mg/d,常规剂量组20 mg/d,高剂量组40 mg/d,连续治疗4周。治疗期间,记录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检测并对比3组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网膜素-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3组治疗期间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其中高剂量组略高于其他两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时,高剂量组TC、LDL-C、IL-6、hs-CRP表达最低,HDL-C表达最高,其次为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间TG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ACS均有一定效果,其中高剂量(40 mg/d)用药获得效果最佳,患者血脂水平改善,炎症反应减轻,血清网膜素-1表达增加,且用药不良反应未见大幅度增加,但药物的应用可能会增加患者肝功能异常风险,实际应用中还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决定药用剂量,并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其肝功能,必要时减量或停止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NT—proBNP的影响。方法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入院抽血检测血脂和NT—proBNP,观察组除给予一般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只给予一般治疗。8周后重新检测血脂和NT-proBNP,8周治疗中随访所有患者冠脉事件情况(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结果8周后观察组TC、LDL、NT—proBNP较观察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8周内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能显著降低患者血脂,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新柱 《现代保健》2011,(10):34-3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89例ACS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测定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患者血脂及hs-CRP的水平.结果 2组治疗前血脂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及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脂及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而发挥抗炎效应.方法9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1例,40 mg/d×30 d;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1例,10 mg/d×30 d;对照组30例.结果(1)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治疗后第5天和第30天CRP水平明显低于基础水平(P<0.05,P<0.001),而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在第30天CRP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2)与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第5天和第30天的CRP水平降低更明显(P均<0.05).(3)CRP水平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变化无相关性.结论在ACS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迅速降低CRP水平,且这是一种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瑞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心绞痛患者心功能、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将2012年6月—2014年3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73311部队科盾医院就诊的心绞痛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降脂治疗方案不同接受瑞伐他汀治疗的观察组和阿托伐他汀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和炎症因子含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DD(59.54±9.48)vs(53.32±8.32)mm、LVEF(69.32±10.16)%vs(62.14±8.76)%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血清IL-6(4.39±1.14)vs(9.52±3.21)pg/mL、CRP(1.34±0.23)vs(2.21±0.34)ng/m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瑞伐他汀能够更为有效的改善心功能、缓解炎症反应,是治疗心绞痛的理想降脂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诊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6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48例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为对照组,48例患者采用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为观察组,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治疗效果、心脑血管事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B型脑钠肽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指标,提高治愈率,心脑血管事件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孙梅芳 《现代保健》2012,(11):28-2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72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d,每晚顿服。3个月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CRP及血脂水平、心脏事件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0d血CRP、TC、LDL-C含量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30d以及3个月时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抑制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40(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35例(阿托伐他汀20mg/d)和非他汀治疗组32例。分别于发病24h内和治疗7d后测定血清CD40L和MMP-9水平;选取同期健康查体者35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ACS患者血清CD40L和MMP-9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1);ACS患者治疗7d后CD40L和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他汀治疗组两者降低程度明显高于非他汀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血浆CD40L和MMP-9之间成正相关(r=0.52,P〈0.001)。结论:ACS患者血清CD40L和MMP-9水平增高,血清CD40L与MMP-9之间成正相关;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CD40L和MMP-9表达,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和基质成分降解,具有稳定斑块作用;ACS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强化治疗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对进一步预防ACS患者的心脏缺血事件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经临床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按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规治疗,不予任何降脂药;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加服通心络6粒/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由治疗前的(11.64±9.26)mg/L降至(8.11±6.20)mg/L、白细胞介素6由治疗前的(11.36±9.20)pg/ml降至(8.59±6.01)pg/ml,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心络具有抗炎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MIF、MMP-1及hs-CRP的影响。方法 将17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ACS组1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0例,另选同期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同时随机将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各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MIF、MMP-1水平,用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比较各组血清MIF、MMP-1、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ACS组血清MIF、MMP-1、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血清MIF、MMP-1、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或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MIF、MMP-1、hs-CRP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1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小剂量(10mg/d,56例)、中剂量(40mg/d,55例)和大剂量(80mg/d,57例)组。测定治疗前后血清sCD40L和血脂水平。并随访(平均7.6±3.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血清sCD40L水平在阿托伐他汀小剂量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而大、中剂量组治疗后分别降低52.4%和52.2%(P均<0.05);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大、中剂量组比小剂量组分别减少29.1%和30.1%(P均<0.05),但大、中剂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呈剂量依赖性通过抗炎作用稳定冠脉斑块,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效应以中剂量(40mg/d)为佳。  相似文献   

14.
曹健民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093-109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氯吡格雷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人40例,冠心病患者125例,其中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8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45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氯吡格雷组(40例);常规治疗组(40例),分别检测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UA、AMI、ACS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氯吡格雷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Fib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且氯吡格雷组下降水平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血浆Fib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高低与AC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氯吡格雷可以有效降低血浆Fib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抑制血栓形成,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方法检测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及对照组血浆中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肌红蛋白在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心绞痛及健康组(P〈0.01);且酸碱性明显高于cTnT、CK、CK-MB(P〈0.01);血浆MYO含量在0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YO升高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ACS的又一危险因素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赛航  俞锐敏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1):1818-182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等一系列连续的心血管事件。目前主流的理论是将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以及伴随的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作为其病理生理基础。本文总结了一些关于ACS血清标志物作为辅助诊断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7.
陈德容  何皓  蒋军华 《现代保健》2012,(14):141-142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3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及20例确诊非冠心病患者(正常组)的外周血清IL-18水平,分析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结果:ACS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组(P〈0.01);双支、三支病变组的IL-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IL-18水平可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并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