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提高影像学诊断对脊柱爆裂型骨折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报告我院56例脊柱爆裂型骨折中的12例误诊为单纯压缩骨折而导致进行性截瘫病例的诊断过程分析,剖析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影像诊断因素,提出最具有价值的诊断方法。结果:根据X线原始报告,诊断率78.57%,提高本病的认识进行仔细阅片可达85.7l%,CT、MRI检查出现椎管狭窄、脊髓损伤的检出率为100%。结论:平片诊断爆裂型骨折是简单、经济的首选方法,还强调了对X平片应客观细致阅片的重要性,对不典型病例和诊断有疑问者应作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CT作为X线检查的有益补充,在诊断中是最具有价值的检查方法,MRI对爆型骨折的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柱爆裂性骨折在X线平片、CT及MR1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脊柱爆裂性骨折影像学表现。结果脊柱爆裂性骨折的X线平片、CT及MR1表现如下:(1)椎体向心性爆裂;(2)碎骨片向后移导致椎管狭窄,脊髓损伤;(3)单侧或双侧椎板骨折;(4)部分伴随横突、棘突、关节突和(或)椎体骨折;(5)椎体滑脱伴椎间盘损伤。结论在脊柱爆裂骨折的检查中,X线平片、CT及MR1各有优点,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提高CT和X线平片对脊柱爆裂骨折诊断价值的认识。方法:收集经CT检查确诊为脊柱爆裂骨折而线平片诊断为单纯压缩性骨折或未见骨折者共105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因X线平片无典型征象而误诊33例,由于对典型征象缺乏认识而误诊53例,由于投照因素漏诊19例。结论:X线平片对脊柱爆裂骨折的误诊、漏诊率较高,提高认识水平和投照质量可减少误、漏诊,CT能提高脊柱爆裂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并显示椎管的狭窄程度,有利于临床及时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外伤性骨折MRI诊断与X线平片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MRI在胸腰椎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21例胸腰椎骨折的MRI及X线平片表现/。结果 X线平片21例共32节胸腰椎发生椎体骨折,其中单椎体骨折者11例,多椎体骨折者10例;单纯屈曲压缩型13例,爆裂型4例,骨折脱位型4例;附件骨折3例,MRI扫描所见椎体骨折的类型与X线平片均相同,但对附件骨折显示较差(仅显示1例),另外MRI发现椎体轻度骨挫伤10例共计19节,脊髓损伤8例,韧带损伤10例,硬膜外血肿6例,结论 X线平片是脊椎损伤的基本检查手段,MRI是脊柱损伤必要的补充手段。能发现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隐匿性骨折及脊髓损伤,韧带损伤,硬膜外血肿,另外MRI对于骨折分型,判断脊柱失稳,椎管狭窄程度,鉴别急慢性骨折及制定治疗方案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扫描资料脊柱损伤诊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脊柱损伤的CT扫描资料。结果 单纯压缩型5例,爆裂型40例,骨折脱位型6例,安全带型1例。爆裂型CT表现为:①椎体向心性爆裂;②碎骨片向后移位致椎管狭窄;③伴有椎板骨折;④部分伴随横突、棘突、关市突骨折。结论 CT在显示脊柱骨折细节及椎管受累优势明显,对诊断、分型、判断失稳及椎管狭窄程度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小脊椎损伤中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材料与方法:46例脊椎损伤病例均进行X线平片,CT扫描。椎管受累者4例进行MRI检查。结果:X线平片,CT证实椎体骨折17例。颈椎4例(寰椎侧块2例,寰椎前结节1例。白椎体左侧横突骨折1例)。胸腰椎骨折13例。其中爆裂型T12L1骨折3例,L5椎体爆裂型骨折1例。前者椎管内有多个骨碎片,硬膜囊疝形成。椎管指数2-3。后者损伤累及脊椎前、中柱,椎管形态异常。②单纯椎体压缩性骨折9例。③40例检出腰椎间盘病。其中36例腰椎间盘膨出症,4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④4例疑似脊髓、神经损伤又进行了MRI检查。均显示脊髓信号异常。2例脊髓圆锥受压,硬膜囊疝形成。1例T12L1脊髓血肿,1例脊髓水肿、挫伤。结论:在小儿脊椎损伤中,影像学检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爆裂性骨折的X线平片、CT与MR的诊断价值。方法51例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颈椎3例,胸椎18例,腰椎30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前后部高度缩短,椎体前后径、横径增宽和(或)椎弓根间距增宽,棘突间距增宽,骨折片突入椎管等爆裂性骨折表现28例(54.90%);与单纯压缩性骨折表现相似20例(39.21%);漏诊骨折3例(5.88%)。CT主要表现为椎体纵、横形多处或单处骨折49例(96.07%);骨折片向后突入椎管,椎管狭窄35例(68.62%);脊柱附件骨折22例(43.14%)。MRI同时还显示脊髓损伤35例(68.62%),椎间盘损伤29例(56.86%),硬膜外血肿12例(23.52%),后纵韧带断裂6例(11.76%)。结论X线平片是常规检查,但诊断爆裂性骨折有明显局限性,对单纯压缩性骨折或未见骨折而有神经症状者均须行CT或MRI检查;CT对显示骨折及骨折片移位优于MRI;而MRI显示椎管内神经损伤优于CT;CT与MRI两者结合对脊柱爆裂性骨折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X线、CT及MR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作用及优势与不足。材料与方法:对89脊柱外伤后有临床症状并MR上异常信号改变患者影像资料比较分析。结果:X线平片在显示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后突成角及椎体移位方面有优势;CT在显示椎体、椎板、小关节、椎管狭窄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MRI在显示脊髓受压及脊髓损伤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检查方法。结论:X线平片作为初步筛选的诊断,CT及MR检查是主要手段,三者相结合才能提高对脊柱骨折的全面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临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及MRI检查,比较两者诊断结果,分析骨折合并脊髓、韧带及椎间盘损伤等情况MSCT、MRI表现.结果 52例中,椎管内骨折片的显示MSCT优于MRI(49个比40个,P<0.05);韧带、脊髓及椎间盘等软组织损伤的显示MRI均优于MSCT,MRI发现韧带损伤15例,MSCT 1例(P<0.01);脊髓损伤CT检出6例,MRI 25例(P<0.01);椎间盘损伤MSCT检出5例,MRI 39例(P<0.01).结论 脊柱损伤应常规行MSCT检查,MRI应作为韧带、脊髓损伤的首选检查.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尤其存在不稳定骨折者,应同时选用MS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脊柱骨折应用放射平片法和CT法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平片、CT扫描和手术治疗,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的病变检出率。结果 :CT扫描诊断的骨折片移位、椎管容积改变、椎管狭窄和骨折片突入椎管例数均明显高于放射平片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诊断的中柱和后柱骨折例数明显高于放射平片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扫描应用于脊柱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放射平片可用于检查轻微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1.
背景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主要危害是原发和/或继发性损伤所造成的脊髓神经损伤,有报道经后路器械复位内固定对爆裂骨折的复位和对椎管的间接减压是有效的.目的探讨经前路减压后应用史塞克胸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并截瘫患者,改善术后椎管狭窄及脊柱力线的效果.设计病例报告.单位一所市级医院骨科.对象选择2001-09/2002-02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并脊髓功能障碍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7~34岁.方法对5例患者进行前路彻底减压,取髂骨或/和肋骨行椎间植骨,应用史塞克胸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于术后1,3,5,9个月拍X射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椎管狭窄面积及后凸角改善效果;随访时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功能(A级为差,E级为优).主要观察指标①手术前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②后凸成角情况及椎管狭窄面积.结果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时间8个月.①椎间植骨全部完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4个月.②Frankel分级除1例患者达2级以上改善外,其余患者均获得行走功能,Frankel分级达E级.③椎管狭窄面积术前平均为68.9%,术后椎管无狭窄.④术前脊柱后凸成角15°~30°,术后为0°~6°,术后脊柱后凸角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前路减压直接彻底,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环境.史塞克胸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并截瘫患者可以有效地恢复脊柱生理弯曲,且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具有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德荣  杨淮海 《中国临床医学》2002,9(6):723-723,725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法:分析56例外伤性胸腰段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疗效观察显示,50例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Z-plate 93.3,RF 92.6%、Dick 76.2%、Seffee 73.5%。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复位Z-Plate、RF均较Dick、Steffee内固定效果好,RF操作方便、创伤小、风险少、费用低,适合绝大多数病人使用。脊髓损伤治疗强调在争取手术时间、整复脊柱骨折和椎管减压的同时,积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纪琳  邓开鸿 《华西医学》2009,24(2):392-394
目的:分析四川汶川地震脊柱损伤患者CT表现及其价值。方法:对地震发生后近2个月内先后送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的148名脊柱外伤伤员,进行脊柱骨折特点CT分析。结果:148例伤员共有341个椎骨骨折,其中颈椎骨折49个,胸椎骨折110个,腰椎骨折179个,骶椎骨折3个。压缩骨折43个,爆裂骨折41个,后柱断裂149个,压缩骨折合并后柱断裂6个,爆裂骨折合并后柱断裂102个,骨折脱位18个。148例脊柱伤员有84例伴发椎管狭窄。结论:CT能准确、快速地对地震脊柱损伤患者进行诊断,为临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胸腰椎爆裂骨折在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观察指标为椎体基本形态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复位后椎管形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分析胸腰段椎体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治疗后椎管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的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年及治疗后2年拍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伤椎上下椎体的CT断层扫描,其中26例获得了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年左右的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2例部分影像学资料丢失。先于胸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辨别椎体后缘有无骨折块突入椎管,同时观察椎体形态变化;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上测量椎管正中矢状径表示椎管占位程度。结果与结论:28例侧位X射线片上可看出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者治疗前有18例(64.2%),治疗后6例(21.4%),治疗后1年时2例(7.1%),至治疗后2年1例(3.5%);治疗前正中矢状径平均为42.6%(n=28)。有完整随访影像学资料的26例中治疗后CT片正中矢状径平均为75.2%(P〈0.05),治疗后1年平均正中矢状径为91.2%(n=26)。提示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复位治疗后椎管占位复位作用明显,治疗后远期观察椎管形态基本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2月-2010年6月经GSS手术治疗的5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Fmnkel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后凸畸形角(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椎管减压范围、植骨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神经功能按Fm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原先高度的92%,Cobb角矫正至7°。结论: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良好,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胸腰椎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5例胸腰椎骨折的CT扫描资料。结果:单椎体骨折73例,多椎体12例,伴随件骨折29例,单纯屈曲压缩型骨折26例,爆裂型56例,骨折脱位型3例。结论:CT扫描能清晰显示胸腰椎骨折的细节及椎管狭窄,对分型,诊断、判断失稳及椎管狭窄的程度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四川地震脊柱脊髓损伤类型构成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将198例伤员按照年龄段分为4组,收集骨折类型、神经损害程度、复合伤及多个部位脊柱骨折的数据,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最多见(占49.3%),其次是爆裂骨折(占45.9%)。198例伤员中,脊髓损伤105例,ASIA分级:A级20例,B级18例,C级25例,D级42例。发生复合伤41例。发生多个椎体损伤的部位以T12、L1、L2最多见。结论四川地震脊柱损伤类型以压缩骨折和爆裂骨折为主,主要集中在18~65岁年龄段,脊髓损伤占脊柱损伤的53.03%。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运动相关脊髓损伤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致伤原因为运动相关脊髓损伤38例病例。结果男性占84.2%,年龄5~58岁,平均23.4岁,跳水是运动损伤中最多的运动项目(73.7%)。2例无骨折,1例为腰椎骨折,其余为颈椎骨折,其中爆裂骨折占57.9%,骨折脱位占18.4%。完全性脊髓损伤占47.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占52.8%。运动员占10.5%,学生占31.6%。结论运动相关脊髓损伤可以发生在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大多为少年、青壮年,大部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预防运动所致脊髓损伤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