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现代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极重度聋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效果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声电联合刺激模式对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大有益处,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后耳蜗残余听力的保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人工耳蜗植入对残余听力可能的损害机制,一些保留人工耳蜗术后听力的现有方案及其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对于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患者,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是目前能帮助他们改善听力的唯一方法[1]。对语前聋SNHL婴幼儿,早期CI可帮助他们发展听力和言语,几乎获得和听力正常同龄儿童一样进入正规教育的机会[2,3]。而对于语后聋SNHL青少年和成人,CI能帮助他们参与社会交流和工作,重返主流社会,显著提高生活质量[4]。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人工耳蜗逐渐引入我国,人工耳蜗市场被3家国外公司占据,国外人工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耳蜗植入适用范围的扩大,许多有一定残余听力的重度聋患者已被纳入其列,他们在人工耳蜗植入后对声音的定位、音调感知、回声及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及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较全聋患者更具优势.因此,最大限度的保存残余听力成为目前研究热点,而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术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1定义和装置的演变电声联合刺激(electric acoustic stimulation,EAS)是将人工耳蜗电极的电刺激与非电极的声音刺激结合用于同侧耳以恢复听力的技术。该技术已作为常规方法用于中低频率范围听力正常或仅呈中度损失但在更高频率呈陡降型重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康复。具有这种听力图的患者单[1]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技术的成熟和装置选择的多样化,作为治疗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有效手段,CI技术在我国迅速展开。目前,全国有100家以上的医疗机构可以行CI,本文就植入年龄、适应证扩大、双侧植入、残余听力保存、术中监测等相关议题做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1背景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在全国不断普及和临床听力诊断技术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耳聋婴幼儿,特别是重度和极重度聋婴幼儿在出生后不久即可确诊。近年来,各种助听装置,如助听器、人工耳蜗技术不断提高,选配和调试方法不断改进,已有越来越多的婴幼儿使用这些助听装置获得或改善听力。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已成为可能。随着干预年龄日趋低龄化,如何确定助听装置使用标准及评估助听装置对耳聋婴幼儿听觉功能的帮助,成为听力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极重度聋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效果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声电联合刺激模式对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大有益处,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后耳蜗残余听力的保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人工耳蜗植入对残余听力可能的损害机制,一些保留人工耳蜗术后听力的现有方案及其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极重度聋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效果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声电联合刺激模式对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大有益处,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后耳蜗残余听力的保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人工耳蜗植入对残余听力可能的损害机制,一些保留人工耳蜗术后听力的现有方案及其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以前植入式助听器振动声桥系统的适应证仪限于中耳结构正常的患者。而现在的适应证发展到中耳听骨链有缺失(慢性中耳炎和先天性耳畸形)的患者及混合性聋较重的患者。其方法是将声桥的振动换能器移植于蜗窗的位置。蜗窗植入法可使正常传导进行放大后输入耳蜗,植入术后可使听力提高30dB。本文对蜗窗植入换能器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由外耳及中耳病变导致的听力损失称为传导性聋.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表明内耳疾病亦可导致传导性聋,脑组织及脑脊液在将声音传到内耳的过程起重要作用,激光多普勒振荡仪的使用使得对传导性聋病变部位的诊断更加精确.本文就传导性聋理论及诊断技术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国外双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并不少见,且植入效果很好,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侧CI很少。使用单侧CI为了达到更好的听觉效果,其联合助听器(hearing aid,HA)应用,可以达到比单独使用人工耳蜗更好的水平。目前认为  相似文献   

12.
目前研究表明人类耳蜗感觉细胞损伤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耳蜗感觉细胞是如何损伤,又是如何得以修复的,仍无定论,这给试图从耳蜗感觉细胞研究方向上入手,进而在治疗上有所突破的学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本文将试述耳蜗毛细胞在损伤后修复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电子耳蜗植入术出现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听力损害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医研究结论不尽统一。特别是50岁以上人口中听力损害与认知障碍的发病率更高,两者之间有无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等等,都是临床上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首先把听力界定为对听刺激的察觉和反应,而认知损害是指认知功能直接或间接的下降。在此基础上,从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以及干预性研究、实验室研究、相关性研究、区组比较和模拟实验等方面,分别介绍近年来的科研进展和实验成就,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性聋小鼠内耳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57BL/6J小鼠是研究最广泛的能表现出老年性听力损失的动物模型,其能较好的模拟人类老年性聋的耳蜗病理学特点.本文就近年来利用小鼠模型C57BL/6J研究老年性听力损失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人工耳蜗是一种帮助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重获听力的电子装置,可有效帮助使用者改善言语识别、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文对既往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深度的增加,基底膜接受刺激范围扩大,可有效的改善蜗内电极的输出频率和耳蜗基底膜特征频率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而为耳蜗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频率-部位信息,有利于提高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已经正式颁布文件,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纳入到《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鉴于目前听力筛查模式不完善,耳声发射筛查仪不能筛出蜗后病变,儿童期有迟发性或进行性听力损失,婴幼儿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且易合并听力损失等诸多因素,针对儿童听力损失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北京市卫生局率先倡导并实施了0-6岁儿童听力筛查,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建议,有条件的省市和地区,可尝试在部分社区开展0-6岁儿童的听力筛查。  相似文献   

18.
1声电联合刺激出现背景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手术的研究方向应该与植入者更高的要求一致。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语言显著依赖音调,精细听力的缺乏降低了语言的感知能力,植入者无法获得精细听力,如对音调的细微感知能力,便无法同常人一样去欣赏音乐[1]。目前的技术手段尚没有完全揭  相似文献   

19.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的适应证非常严格,患者的选择有赖于术前耳科学、听力学检查,中耳、内耳的影像学检查及智力、交流能力等综合评估。最初手术仅局限于成人语后聋患者,随着CI的发展,手术适应证不断放宽,一些曾被视为手术禁忌证,如耳蜗骨化、内耳畸形及听神经病等患者也接受CI,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腭裂患儿的听力状况,对132例患者的听力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