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临床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48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VMC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IL-6、IL-8均显著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而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VMC患者急性期血清CK-MB与TNF-α、IL-6、IL-8均呈良好的正相关(P〈0.01)。结论VMC患者血清TNF-α、IL-6、IL-8的检测对VMC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细菌感染血乳铁蛋白、IL-6与IL-8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细菌性感染血清乳铁蛋白(L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为早期诊断新生儿细菌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1例新生儿细菌感染患儿为感染组,20例正常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感染组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血清LF、IL-6、IL-8的水平。结果感染组患儿在感染急性期血清LF、IL-6、IL-8水平与感染恢复期、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感染组恢复期与对照组的血清LF、IL-6、IL-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细菌感染急性期血清LF、IL-6、IL-8明显增高,感染恢复期LF、IL-6、IL-8明显下降,可以作为早期判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孙爱玲 《中原医刊》2011,(15):26-27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a)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以及25例健康儿童的血清IL-6、IL-8及TNF-a水平。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早期血清IL-6、IL-8及TNF—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血清IL-6、IL-8与TNF-a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早期(P〈0.05)。紫癜性肾炎(HSPN)组TNF—a水平高于无肾损害HSP组,HSP与HSPN组血清IL-6、IL-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因子IL-6、IL-8与TNF-a可能在HSP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与新生儿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比浊法检测45例新生儿感染患儿及20例正常健康儿血清中IL-6、IL-8 和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结果新生儿感染急性期IL-6、IL-8和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 败血症组较非败血症组明显升高(P《0.001), 恢复期与正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感染急性期IL-6、IL-8和CRP水平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 IL-6、IL-8参与了炎症反应过程, 其水平的高低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作为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慢性肝炎发展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80例慢性肝炎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IL-6、IL-8和IL-10的水平.结果各组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8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IL-8和IL-10水平的变化与慢性肝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细胞因子IL-6、IL-8和IL-10在慢性肝炎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联合检测其水平的变化对探讨慢性肝炎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IL-6、IL-8和TNF-α含量,并与34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浆IL-6、IL-8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3种因子有下降的趋势,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塞患者恢复期IL-6、IL-8和TNF-α水平低于急性期(P〈0.05)。结论脑梗塞发病过程中存在IL-6、IL-8和TNF-α介导的炎症和免疫反应,IL-6、IL-8和TNF-α的测定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脑脊液中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HIE新生儿和正常对照新生儿均于出生后24 h内和第7天采集脑脊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L-1β和IL-6浓度。结果 HIE新生儿脑脊液中IL-1β和IL-6含量在发病24h内(急性期)显著性地高于正常新生儿(P〈0.05);不同临床分度的HIE新生儿脑脊液中IL-1β和IL-6含量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发病1周后(恢复期)脑脊液中IL-1β和IL-6水平虽然仍高于对照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IE新生儿脑脊液中细胞因子IL-1β和IL-6含量,可以帮助临床上判断病情进展情况及患儿的预后,并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病毒性脑炎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检测5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结果:急性期各型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1β即显著增高,其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恢复期血清中IL-1β降至正常,而重型患儿脑脊液中的IL-1β含量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IL-1β参与了病毒性病理生理过程,其含量的测定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IL-6、IL-8、IL-10及TNF-a水平,与30例同龄健康儿童对照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6、IL-8、IL-10及TNF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IL-6、IL-8、IL-10及TNF-a参与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脑损伤过程。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病毒性脑炎的发生、发展及恢复过程中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对30例VM患儿在急性期和恢复期(28例)以及20例正常儿童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诱生TNFα、IL-6进行检测。结果:VM急性期血清和PBMC上清液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恢复期仍高于对照组。急性期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28例,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增高26例。相关分析提示:VM急性期TNFα,IL-6与CK—MB和LDH1呈正相关。结论:TNFα、IL-6在心肌炎的致病中起一定作用,其相关指标呈动态变化,可作为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一个观察指标及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哮喘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相关性,探讨其在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哮喘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血清中IL-17及IL-8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哮喘组血清中IL-17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t=2.156,P〈0.05);哮喘组血清中IL-8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t=2.463,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哮喘患儿血清中IL-17与IL-8水平之间无相关性(n=33,r=0.234,P〉0.05)。结论:IL-17及IL-8两者均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肺炎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肺炎患儿在疾病过程中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 本文测定了50例肺炎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的血清白细胞介 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a)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6、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在病毒性心肌炎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对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及健康对照组进行白细胞介素6、8和肿瘤坏死因子检测.结果 急性期TNF-α、I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较急性期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8恢复较慢.结论 IL-6、IL-8与TNF-α共同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及病理变化过程,IL-8可作为判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痰热清注射液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浓度的影响,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IL-6和IL-8含量,以及30例未给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IL-6和IL-8含量。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L-6和IL-8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能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促进肺部炎症的恢复,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 (Viral m yocarditis,VMC)急性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 1(IL- 1)、白细胞介素 - 6 (IL- 6 )的含量改变与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MB)的关系以及它们在 VM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 EL ISA法和酶法检测 30例 VMC和 30例正常儿童血清 TNF- α、IL- 1、IL- 6和 CK- MB含量。结果 :VMC组血清 TNF- α、IL- 1、IL- 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TNF- α、IL- 1与 CK- MB呈正相关 (r=0 .6 4 3,0 .5 6 2 ,P <0 .0 1) ;IL- 6与 CK- MB呈负相关 (r=- 0 .5 2 1,P <0 .0 1)。结论 :TNF- α、IL- 1、IL- 6参与了 VMC的发病过程 ,TNF- α、IL- 1加重心肌损害 ,IL- 6有感染防御及保护作用 ,两者起的作用不同 ,其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 VMC患儿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炎性介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治疗AP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胰胆管逆行注射4%牛磺胆酸钠制作大鼠AP模型,检测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AP大鼠血清TNF-Q、II。-6、IL-8、PAF水平的变化。结果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AP大鼠血清TNF-a、IL-6、IL-8、PAF明显降低。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通过降低血清TNF-a、IL-6、IL-8和PAF水平,而有效治疗实验性A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在其发病及肺外损害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将4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按病情轻重分为两组,20例为轻型支原体肺炎,20例为重症支原体肺炎.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患儿急性期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结果: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在发病急性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症支原体肺炎高于轻型支原体肺炎,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原体肺炎病变越严重,急性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越高.因此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可作为监测支原体肺炎严重程度及有无合并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周晶 《中原医刊》2011,(2):45-46,4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和IL-8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CRP、I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CRP、IL-6和IL-8水平依次逐级升高(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CRP、IL-6和IL-8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和IL-8水平升高,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检测CRP、IL-6和IL-8有助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IL-18与肌钙蛋白I水平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VMC患儿及1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IL-18与cTnI水平.结果:VMC患儿急性期血清IL-1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与VMC恢复期(P<0.01).VMC组血清IL-18水平和cTnI呈正相关(r=0.65,P<0.001).结论:IL-18可能参与VMC的发病,检测IL-18有助于评估小儿VMC的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并为VMC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的Adiponectin hs-CRP和IL-6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李喜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3):703-704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ACT)患者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ACI患者58例(ACI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于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检测其血清脂联素、hs-CRP和IL-6,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ACI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脂联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hs-CRP和IL-6高于对照组(P〈0.05,P〈0.01)。②与恢复期比较,ACI组急性期脂联素明显低于恢复期(P〈0.01);hs-CRP和IL-6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P〈0.01)。相关分析显示:脂联素与IL-6(r=-0.426,P〈0.01)、与hs-CRP(r=-0.363,P〈0.01)呈负相关;hs-CRP与IL-6(r=0.284,P〈0.05)呈正相关。结论脂联素、hs-CRP和IL-6与ACI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脂联素可能是ACI形成中炎症反应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