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下丘脑褪黑素受体昼夜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大鼠下丘脑褪黑素受体(MR)是否存在昼夜节律以及作用机制和意义。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大鼠MR。每4h处死一批动物,研究不同时间血浆褪黑素(Mel)及下丘脑MR的差异;分别持续光照及注射Mel21d,观察MR结合量及昼夜节律的改变。结果:大鼠血浆Mel尽夜节律研究显示,峰值在暗中期(MD),谷值在光中期(ML),注射Mel及持续光照后Mel节律消失。下丘脑MR昼夜节律研究显示,MR结合量峰值在12:00~16:00,谷值在0:00,注射Mel及持续光照后MR昼夜节律依然存在,F检验显示峰谷值间差异非常显。结论:大鼠下丘脑MR有昼夜节律变化,持续光照及Mel注射不影响MR节律,表明下丘脑MR昼夜节律的机制是自主的,具有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性激素受体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性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为促进性器官的生长发育,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等;性激素的这些作用均是通过性激素受体来介导的。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均为核受体超家族成员,1962年Toft首次证实了子宫组织中存在与雌二醇高亲和力特异结合的蛋白质分子,即雌激素受体(ER);至20世纪80年代末,所有甾体激素受体cDNA均被成功克隆,有关性激素受体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以外周血白细胞为研究样本,对健康人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性激素受体进行了较广泛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褪黑素受体昼夜节律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时褪黑素受体 (MR)结合容量的变化及 MR昼夜节律的改变。 方法 :选择正常老年人 15名[年龄 (6 8.33± 7.76岁 ) ]作为对照组 ,急性脑梗死患者 17例 [年龄 (70 .18± 11.70 )岁 ],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 12 :0 0 (光中期 )和 2 4:0 0 (暗中期 )外周血白细胞 MR的结合容量 ,比较两组 MR的结合容量及昼夜节律变化。 结果 :Scatchard分析和一点法分析均显示 ,急性脑梗死组光中期 MR结合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0 .14± 0 .0 5 ) fmol/ 10 6 和 (0 .2 3± 0 .0 3)fm ol/ 10 6 ,及 (0 .0 95± 0 .0 41) fm ol/ 10 6 和 (0 .16 0± 0 .0 49) fmol/ 10 6 ,两组差异非常显著 (P<0 .0 5和 P<0 .0 1) ;但两组 MR结合的亲和力无明显改变 (P>0 .0 5 )。对照组光中期的 MR结合容量明显高于暗中期 (P<0 .0 1) ,而急性脑梗死组光中期与暗中期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 结论 :急性脑梗死时 MR表达下降 ,MR昼夜节律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人胚胎卵巢组织中褪黑素(Mel)受体的存在及分布。方法:取人胚胎卵巢,石蜡包埋、切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卵巢细胞的细胞膜、胞浆、细胞核中Mel1a、Mel1b均呈棕褐色;原位杂交方法显示褪黑素受体Mel1a、Mel1b位于卵巢细胞的细胞浆及细胞核内,呈蓝紫色颗粒。结论:人胚胎卵巢组织中存在有Mel1a及Mel1b两种褪黑素受体,位于卵巢细胞的细胞膜、胞浆、细胞核中,证明卵巢是褪黑素作用的靶器官,褪黑素可能直接作用于卵巢。  相似文献   

5.
1 方法介绍1.1 组织标本制备 新鲜待检组织立即用 4%多聚甲醇固定 ,常规脱水、透明、浸蜡 ,石蜡包埋组织 ,4℃冰箱贮存待检测。1.2 主要步骤 将石蜡包埋组织作 4μm的连续切片 ,在 37℃烘箱过夜。石蜡切片用二甲苯脱腊 10 min× 3,梯度乙醇洗 2min× 3,3%过氧化氢溶液处理 10 m 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蒸馏水洗 2 min× 3,0 .0 1mol/ L ,p H 6 .0柠檬酸缓冲液微波修复抗原 10 min,冷却后蒸馏水洗 2 m in× 3,PBS洗 2 m in× 3。每张切片加 5 0 ml非免疫性动物血清温室孵育 10 min,每张切片加 5 0 ml鼠抗人 mt1 和 MT2 受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证实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R)存在于成人皮肤组织,并研究其亚细胞分布。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基因测序检测人皮肤组织的MR,并采用免疫组化法了解其亚细胞分布。结果:PCR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交叉上核(SCN)中不同亚型褪黑素受体mRNA的表达节律。方法;采用竞争性RTPCR法定理检测不同时点SCN中褪黑素受体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两种褪黑素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都具有昼夜节律性,但节街参数不同。结论:光照影响MT1的mRNA表达;两种褪黑素亚型受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证实人卵巢组织存在褪黑素受体 (MR) ,并了解卵巢癌组织 MR的改变情况。 方法 :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卵巢及卵巢癌组织 MR,以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作为对照。 结果 :人卵巢存在 1 2 5I-褪黑素 (Mel)特异结合位点 ;卵巢肿瘤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 MR特异结合最大结合量 (Bmax)分别为 (0 .6 0± 0 .12 ) fmol/ m g和 (1.2 0± 0 .30 ) fm ol/ mg,肿瘤组织明显低于对照组织 (P<0 .0 1) ;Kd 分别为 (6 8± 11) pmol/ L和 (32± 10 ) pmol/ L ,两组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人胚胎卵巢组织存在 MR,卵巢癌组织 MR结合容量降低。  相似文献   

9.
松果腺褪黑素受体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1):1054-1057
褪黑素 (Mel)生物学作用十分广泛 ,提示机体中许多组织细胞是 Mel作用的靶器官。 Mel发挥作用的第一步是与靶组织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然后通过信号转导系统而产生生物效应。为此 ,研究褪黑素受体 (MR)在体内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对于阐明Mel的作用机制十分重要。1  MR研究历史1 96 1年 Kopin等合成了氚标记 Mel,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研究动物体内 3 H- Mel特异结合位点的分布 ,开始了 MR研究的序幕。他发现不同种属动物内脏的 MR特异结合量极不一致。Wurtman和Anton等也分别报告了动物脑组织及外周器官 3 H-Mel特异结合位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赵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1):1079-1079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C5 7小鼠 (购自中科院生化所动物房 ) ,3周龄 ,用药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褪黑素 (Mel) 0 .0 1、0 .0 5、0 .1、0 .5 m g/kg,共 2周。然后处死动物 ,取出胸腺和脑组织 ,液氮冻存。对照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2 膜受体制备 取出冷冻的胸腺、下丘脑组织在 0℃环境中解冻。解冻的组织加 10倍体积 (W/V)的 Tris- HCl缓冲液(0 .0 5 m ol/L ,p H 7.4)匀浆 ;匀浆液经高速低温离心 (4 40 0 0× g,2 5 m in,4℃ )后弃上清 ,用 Tris- HCl缓冲液洗涤并离心 1次。提取粗制的膜组织 ,加 Tris- HCl缓冲液制成膜…  相似文献   

11.
小鼠脾脏褪黑素受体及其昼夜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鼠脾脏是否存在褪黑素(M)结合位点,该结合位点是否存在昼夜节律。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小鼠脾脏M结合位点(MR)。每4 h处死一批动物,研究不同时间脾脏MR的差异;分别持续光照及注射M 21 d,观察MR结合量及昼夜节律的改变。结果:小鼠脾脏存在MR,其特点为低结合容量,高亲和力,对M具高度特异性,符合特异结合位点的基本条件;昼夜节律研究显示,MR结合量峰值在12:00-16:00,谷值在0:00-4:00,F检验峰谷值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小鼠脾脏存在MR,其MR有昼夜节律变化;持续光照及注射M不影响MR节律,表明MR昼夜节律的机制是自主的,具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外周血白细胞褪黑素受体的检测及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证实人外周血白细胞存在褪黑素受体(MR)及建立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MR,应用饱和分析、动力学分析及特异性分析鉴定MR。结果:通过3个实验,证实人外周血白细胞存在MR,其特点为低结合容量、高亲和力、结合呈可饱和性及可逆性、对MR激动剂高度特异性,符合特异结合位点的基本条件。对不同的方法及各种条件进行比较,建立检测MR的方法。结论:实验证实人外周血白细胞存在MR,并确定检测方法的最佳条件,为临床广泛开展MR检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P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人胚胎下捕脑褪黑素受体及其亚型的分布。方法:取人胚胎下丘脑组织,抽提总RNA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其mRNA,扩增所得阳性产物用自动测序仪测序;石蜡包埋下丘脑组织,应用鼠抗人mt1和MT2受体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褪黑素mt1和MT2受体亚型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和结论:人胚胎下丘脑组织中存在mt1和MT2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及其蛋白的翻译,提示在该组织中有mt1和MT2两种受体亚型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人外周血粒细胞褪黑素受体亚型的基因与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粒细胞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R)亚型的基因与蛋白表达的特点。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健康成年人外周血粒细胞,采用异硫氰酸胍-苯酚-氯仿一步法抽提总RNA,分别采用Northern印迹和RT-PCR方法检测MR亚型mt1和MT2的mRNA,并将RT-PCR的阳性产物通过自动测序仪测序;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mt1和MT2受体亚型蛋白在粒细胞内的分布特点。结果:Northern印迹方法检测出长约1.1kb的mt1mRNA,但未检出长约1.1kb的MT2mRNA;RT-PCR方法则得到了约370bp的mt1 cDNA片段,无320bp的MT2 cDNA片段,mt1阳性条带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与人mt1受体亚型的基因序列相吻合;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人外周血粒细胞存在mt1受体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和细胞质,呈棕褐色阳性颗粒,而细胞核上几乎未见阳性颗粒,MT2受体蛋白则未检出。结论:证实正常人外周血粒细胞存在mt1亚型的基因与蛋白的表达,而无MT2亚型的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提示外周血粒细胞为褪黑素(melatonin,Mel)作用的外周靶器官。  相似文献   

15.
16.
应激大鼠褪黑素受体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激状态下褪黑素受体(MR)的改变及意义。方法:将SD大鼠分为溃疡性结肠炎、脑缺血、出血性休克、褪黑素预处理及对照组,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大鼠脾脏MR。结果:大鼠应激后脾脏组织MR特异结合降低;褪黑素可提高溃疡性结肠炎、脑缺血、出血性休克组大鼠生存率。结论;应激状态MR特异结合降低,这可能与受体的下调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褪黑素(melatonin,Mel)是松果腺分泌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其分泌呈昼夜节律,而松果腺是生物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发现,Mel生物学作用十分广泛,有镇静、催眠、抗衰老、免疫兴奋、调节内分泌功能等。研究显示,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抗氧化来实现的。我们实验室验证人神经组织及脊髓、外周器官存在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R),为Mel广泛生物学作用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自从20世纪70年代发现糖皮质激素抵抗症后,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其基因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GR在某些生理及病理情况下的改变还未完全清楚。本文总结了近年来GR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提出GR检测用于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1 方法介绍1.1 组织标本制备 待检新鲜组织标本立即用 4%多聚甲醇 DEPC液固定 ,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组织 ,置4℃冰箱贮存待检测。1.2 原位杂交检测方法1.2 .1 载玻片的预处理 载玻片盐酸浸泡 2 4h,流水洗净 ,蒸馏水洗后晾干 ,用 95 %乙醇浸泡 30 min,180℃烘干过夜 ,室温冷却 ,涂切片粘合剂。1.2 .2 探针制备  L B培养基各 5 0 ml,分别加入 mt1 、和 MT2 受体探针大肠杆菌菌株甘油保存液各 15 μl,37℃ ,2 0 0 r/ m in培养过夜。 10 0 0 0× g离心 5 min回收大肠杆菌 ,按照华舜公司质粒抽提纯化试剂盒说明抽提纯…  相似文献   

20.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取 4例活检人骨骼肌组织 ,患者年龄 2 8~ 5 6 (4 0± 12 )岁。 Mel、2 - I- Mel、6 -氯 - Mel、6 -羟 - Mel等由香港大学彭树勋教授惠赠 ,1 2 5I- Mel:33.3TBq/ mm ol,美国 Donpont公司产品。1.2 肌肉组织 MR测定 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骨骼肌组织加 6倍体积 Tris- HCl缓冲液匀浆 ,高速离心后取上清。37℃孵育6 0 min,用多头细胞收集仪 ,通过玻璃纤维滤膜清洗游离核素 ,然后用γ计数仪测定滤膜的放射活性。2 结果和讨论  饱和分析显示 :横纹肌组织 MR Bmax(0 .6 1± 0 .11) fm ol/ mg,Kd 为 (4 6± 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