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预防屈肌腱粘连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屈肌腱损伤修复后应用和不应用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包裹两种情况下,术后不同时期屈肌腱的粘连情况和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在肌腱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0在东南大学修复重建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选取健康成熟的三黄鸡40只,以右足第2,3趾深屈肌腱横断后修复作为肌腱粘连的动物模型,取右足第2趾为实验趾、第3趾为对照趾。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包裹,术后3,4,8周分别取材。通过生物力学、大体观察、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观测肌腱愈合情况、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屈趾功能及假鞘结构。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的实验鸡39只。①实验趾肌腱的屈趾功能明显优于对照趾[术后3周:(10.53&;#177;1.07),(7.78&;#177;0.37)mm,术后4周:(14.96&;#177;1.51),(9.37&;#177;1.35)mm,术后8周:(19.93&;#177;0.81),(11.47&;#177;0.15)mm,P〈0.05]。②大体观察实验趾在各时间段肌腱与腱周组织的粘连均较对照趾轻,肌腱为内源性愈合,并形成具有正常滑膜A、B型细胞的假鞘结构,与肌腱间有间隙。结论: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通过刺激周围组织形成假鞘,阻止来自腱周的粘连,且不影响肌腱正常愈合,是较理想的预防肌腱粘连材料。  相似文献   

2.
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采用骨髓基质细胞检测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PLGATCP)材料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筛选细胞组织工程的载体材料。方法:利用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接种于PLGA/TCP材料,并与PLGA/TCP材料浸提液共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及酶学检测。结果:骨髓基质细胞能在PLGA/TCP材料上贴附、繁殖,其生长及功能不受影响。结论PLGA/TCP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能作为细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TCP)对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内皮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培养打下基础。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与PLGA-TCP复合,同时制作PL-GA-TCP支架材料的浸提液并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情况及细胞的功能。结果PLGA-TCP对血管内皮细胞无毒性同时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结论PLGA-TCP对细胞无影响,可作为组织工程血管化骨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4.
张健  胡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716-4717,i001
目的:研究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TCP)对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内皮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培养打下基础。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与PLGA-TCP复合,同时制作PLGA-TCP支架材料的浸提液并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情况及细胞的功能。结果:PLGA-TCP对血管内皮细胞无毒性同时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结论:PLGA-TCP对细胞无影响,可作为组织工程血管化骨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5.
刘立岷  宋跃明  段宏  丁永利  卢冰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710-5711,F003
背景:肌腱吻合术后易粘连而影响功能恢复,近年来多采用固态物质为隔膜以利于肌腱滑动,但效果不理想。目的:观察聚乳酸凝胶(PLA-G)预防肌腱吻合部粘连作用。设计:随机自身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动物实验外科完成,对象为16只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由该科室提供)。干预:将16只兔左后肢比目鱼肌腱切断一半后吻合,鞘内涂PLA-G为实验组;兔的右后肢同样操作,不涂PLA-G为对照组。术后2,4,6,10周观察结果。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段肌腱和鞘管作大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①大体观察:实验组2周时PLA-G隔离好无粘连;4周开始降解,肌腱滑动良好;6,10周瘢痕小,吻合口生长及滑动良好。对照组瘢痕大、广泛粘连。②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纤维排列由不规则向规则变化,成纤维细胞少。对照组腱与鞘无分界,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分泌活跃。③超微结构: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粗面内质网较对照组明显稀疏、胶原纤维少。结论:PLA-G具有防粘连作用,不影响肌腱愈合。  相似文献   

6.
张文捷  周跃  王建忠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6):148-150,T0006
背景:近年来,α-羟基酸及其衍生物合成的脂肪族聚酯,如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等已广泛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研究,这种支架有可能克服因自体神经移植缺乏及供区的永久性失神经支配以及供受区神经匹配等问题,提高神经诱导作用。 目的:对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神经再生诱导作用进行对比观测。 设计:分组观察对比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骨科。 材料: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kg;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方法:实验于2001-11/2002-12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6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将培养的许旺细胞接种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共聚物膜上的生长情况。②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材料肌肉包埋组织学观察:取Wistar大鼠15只,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法分以1,2,4,8和12周为时相点分为5组,每组3只。将共聚物材料(85:15)裁剪成10mm&;#215;5mm&;#215;0.3mm的膜,植入大鼠椎旁肌内,各时相点切取包含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在内的周围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③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材料样品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预实验:取Wistar大鼠51只,分为共聚物85:15管组、共聚物50:50管组和硅胶管组,各组以2,4.6,8和12周为观察时相点,除12周为5只太鼠外,其余各时相点均为3只大鼠。于各时相点对各组材料进行大体观察及12周对大鼠进行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测定,并取材桥接管中新生神经中段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②坐骨神经缺损桥接大鼠实验模型应用组织学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神经诱导作用。次要结局:许旺细胞和共聚物共培养条件下许旺细胞的生长行为观察。 结果: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结果: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早期诱发以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的轻度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持续到10~12周时基本消退。②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结果:许旺细胞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能良好的生长并发生增殖。③大鼠体内神经桥接实验结果:大体观察:硅胶管促发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包囊包裹于管壁,而两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组未见类似现象;12周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管组与硅胶管组无显著差别[(17.03&;#177;0.66),(17.15&;#177;0.76)m/s,P〉0.05];共聚物85:15管组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直径、轴突数及神经组织面积比与硅胶管组均无显著差别[(0.45&;#177;0.16)μm,(3.96&;#177;1.73)μn,(10135&;#177;1053)个/mm^2,(23.4&;#177;2.7)%比(0.45&;#177;0.19)μm,(4.07&;#177;1.86)μm,(9879&;#177;1491)个/mm^2,(23.6&;#177;3.1)%,P〉0.05];而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管体内神经桥接4周时即出现破裂,不能为坐骨神经桥接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 结论:与硅胶管及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相比,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是一种异物反应小、生物相容性佳,生物降解速率合适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7.
背景肌腱吻合术后易粘连而影响功能恢复,近年来多采用固态物质为隔膜以利于肌腱滑动,但效果不理想.目的观察聚乳酸凝胶(PLA-G)预防肌腱吻合部粘连作用.设计随机自身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动物实验外科完成,对象为16只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由该科室提供).干预将16只兔左后肢比目鱼肌腱切断一半后吻合,鞘内涂PLA-G为实验组;兔的右后肢同样操作,不涂PLA-G为对照组.术后2,,6,0周观察结果.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段肌腱和鞘管作大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①大体观察实验组2周时PLA-G隔离好无粘连;4周开始降解,肌腱滑动良好;6,0周瘢痕小,吻合口生长及滑动良好.对照组瘢痕大、广泛粘连.②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纤维排列由不规则向规则变化,成纤维细胞少.对照组腱与鞘无分界,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分泌活跃.③超微结构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粗面内质网较对照组明显稀疏、胶原纤维少.结论PLA-G具有防粘连作用,不影响肌腱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藻酸钙凝胶(CAG)复合聚DL-乳酸(PDLLA)制备的泡沫状材料的体内成骨能力,探讨材料优化机制,以得到一种较好的可吸收骨构建材料。方法:将PDLLA和PDLLA/CAG材料采用盐结晶颗粒沥滤法制成相同孔径范围(150~300μm)的三维多孔材料,45例1cm兔桡骨去骨膜缺损分为3组,分别植入2种材料和作空白对照,术后2,4,8,12周行X线、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骨生成状况,8,12周行生物力学测试(三点折弯强度)评价骨生成质量。结果:泡沫状PDLLA/CAG材料12周三点折弯强度为(52.38±2.56)MPa,纯PDLLA为(29.83±3.14)MP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DLLA/CAG与PDLLA在术后各时期骨形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DLL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制成泡沫状具有较好的骨传导性能,CAG的加入促进了多孔PDLLA在骨缺损修复中的骨传导能力,提高了骨生成的质量;泡沫状PDLLA/CAG复合材料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α-羟基酸及其衍生物合成的脂肪族聚酯,如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等已广泛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研究,这种支架有可能克服因自体神经移植缺乏及供区的永久性失神经支配以及供受区神经匹配等问题,提高神经诱导作用.目的对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神经再生诱导作用进行对比观测.设计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骨科.材料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 kg;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方法实验于2001-11/2002-12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6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将培养的许旺细胞接种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共聚物膜上的生长情况.②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材料肌肉包埋组织学观察取Wistar大鼠15只,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法分以1,2,4,8和12周为时相点分为5组,每组3只.将共聚物材料(8515)裁剪成10 mm×5 mm×0.3 mm的膜,植入大鼠椎旁肌内,各时相点切取包含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在内的周围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③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材料样品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预实验取Wistar大鼠51只,分为共聚物8515管组、共聚物5050管组和硅胶管组,各组以2,4.6,8和12周为观察时相点,除12周为5只大鼠外,其余各时相点均为3只大鼠.于各时相点对各组材料进行大体观察及12周对大鼠进行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测定,并取材桥接管中新生神经中段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②坐骨神经缺损桥接大鼠实验模型应用组织学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神经诱导作用.次要结局许旺细胞和共聚物共培养条件下许旺细胞的生长行为观察.结果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结果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早期诱发以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的轻度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持续到10~12周时基本消退.②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结果许旺细胞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能良好的生长并发生增殖.③大鼠体内神经桥接实验结果大体观察硅胶管促发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包囊包裹于管壁,而两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组未见类似现象;12周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管组与硅胶管组无显著差别[(17.03±0.66),(17.15±0.76)m/s,P>0.05];共聚物8515管组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直径、轴突数及神经组织面积比与硅胶管组均无显著差别[(0.45±0.16)μm,(3.96±1.73)μm,(10 135±1 053)个/mm2,(23.4±2.7)%比(0.45±0.19)μm,(4.07±1.86)μm,(9 879±1 491)个/mm2,(23.6±3.1)%,P>0.05];而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管体内神经桥接4周时即出现破裂,不能为坐骨神经桥接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结论与硅胶管及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相比,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是一种异物反应小、生物相容性佳,生物降解速率合适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10.
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孙梁  胡蕴玉  熊卓  潘屿 《中国临床康复》2003,7(6):907-908,T001
目的:采用骨髓基质细胞检测聚乳酸—聚羧乙酸/磷酸三钙(PLCA/TCP)材料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筛选细胞组织工程的载体材料。方法:利用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接种于PLGA/TCP材料,并与PLGA/TCP材料浸提液共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及酶学检测。结果:骨髓基质细胞能在PLGA/TCP材料上贴附、繁殖,其生长及功能不受影响。结论:PLGA/TCP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能作为细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肌腱损伤是手外科中的多发损伤,肌腱修复术后常因肌腱粘连影响患者术后手功能恢复,防治肌腱粘连特别是屈指肌腱损伤术后粘连一直是手外科康复工作中的重点.目的研究分米波对肌腱粘连和愈合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省级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1/2003-06在河北省骨科研究所完成.选用Leghorn鸡28只,随机分为术后分米波治疗组、手术对照组.方法将Leghorn鸡的趾深屈肌腱切断、修复后局部分米波照射,分别于术后3,6周处死动物进行大体和光镜、电镜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主要观察指标主要指标两组肌腱的大体解剖、光镜及电镜观察的结果.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次要指标肌腱粘连、愈合分级结果.结果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见分米波治疗组粘连明显减少,电镜检查分米波治疗组成纤维细胞蛋白合成代谢较对照组更旺盛.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分米波治疗组肌腱滑动距离(mm)(3周为5.37±1 06,6周为6.76±1.52)、康复顺应性(3周为1.04±0.65)均大于手术对照组(分别为4.43±1.03,5.33±1.27;0.63±0.31)(P<0.05),抗张力强度(N)(26.93±4 80,47.12±7.76)亦大于手术对照组(21.29±4.88,38 96±7.5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分米波可有效地促进肌腱愈合,减少肌腱粘连,为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防治肌腱粘连理想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组织工程支架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重要部分,但目前还未开发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目的检验快速成型工艺制作的聚左旋乳酸/磷酸三钙[Poly(L-lactic acid)/Tricalcium phosphate,PLLA/TCP]支架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寻找一种新型的生长因子载体.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5/2002-02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研究所完成.对象为清洁级新西兰兔2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 5±0.5)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及单纯快速成型工艺制作的聚左旋乳酸/磷酸三钙(PLLA/TCP)支架修复兔桡骨15 mm缺损.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两组植骨材料光镜观察结果.②降解率.次要结局①大体观察.②影像学结果.③骨密度值.结果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愈合良好,X射线显示骨痂连续,有不同程度的部分塑形,支架降解率为39.6%,缺损部位骨密度值达到正常值的70%.各检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骨缺损未愈合.结论复合BMP的PLLA/TCP支架具有良好的成骨效果,可以很好的修复兔15 mm长骨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背景:课题组前期观察了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人工骨作为填充材料植入多孔钛周围的组织学变化,但足对于该材料生物固定多孔钛的特点尚未得知.目的;评估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三维多孔框架材料修复多孔钛周围骨缺损的生物力学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2/2007-09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以负压抽吸法在5×1 03 Pa的压力下将生骨形态发生蛋白混悬液5 mg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多孔框架复合.新两兰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伯只.方法:于股骨内髁上段0.5 cm处制造直径6 mm.高为10 cm的圆柱状全壁缺损.对照组在羟基磷灰石涂层多孔钛周围填充单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材料.实验组在羟基磷灰石涂层多孔钛周围填充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材料.主要观察指标:填充6,12,24周后取含植入样品的股骨进行生物力学推出测定,测试完毕后标本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所宵样晶的剪切应力都随时间增长而增大.其中在6,12周实验组剪切应力高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6周时断裂位置为植入仿生骨-骨界面,金属表面骨组织量较少.12周时断裂面主要发生在植入仿生骨-多孔钛界面或正在重建的编织骨内或编织骨-皮质骨界面.24周时,可以观察到断裂发生在编织骨-皮质骨界面.结论: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材料修复多孔钛周围骨缺损,能够更好地固定生物假体.  相似文献   

14.
分米波防治屈肌腱粘连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研究分米波对肌腱粘连和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用 2 8只白色Leghorn鸡 ,随机平均分为A组 (术后分米波治疗组 )和B组 (手术对照组 ) ,将趾深屈肌腱切断、修复 ,术后 1d~ 3周A组足爪局部用分米波治疗 ,B组不行分米波治疗。每组动物分别于术后 3、6周随机处死 7只 ,进行大体和光镜、电镜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见A组粘连明显减少 ,电镜检查A组成纤维细胞蛋白合成代谢较B组更旺盛。生物力学检测显示A组肌腱滑动距离、康复顺应性 抗张力强度均大于B组 (P <0 .0 1)。结论 分米波可有效地促进肌腱愈合 ,减少肌腱粘连 ,为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是防治肌腱粘连理想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5.
局部应用透明质酸钠对手及前臂屈肌腱粘连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透明质酸钠预防屈肌腱粘连、恢复手功能的效果。 方法:于2001-03/2003-07观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屈肌腱损伤修复使用透明质酸钠患者32例(53条屈肌腱)。在对手及前臂Ⅱ、Ⅲ、Ⅳ区屈肌腱损伤应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缝接肌腱的同时,将透明质酸钠注射到腱鞘内或喷涂于肌腱缝合口周围,术后在外固定保护位下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同期选取31例52条屈肌腱损伤同法修复,但术中不应用透明质酸钠,以作为对照。两组均在术后6个月随访。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法加以检测伤手功能以评估疗效。 结果:透明质酸钠组32例53条肌腱随访26例46条肌腱,随访率8l%;对照组31例患者52条屈肌腱损全部获得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个月。透明质酸钠组随访46条肌腱,效果优良者为40条,优良率为87%,未用透明质酸钠的对照组随访52条肌腱,效果优良者为35条,优良率为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5.1;P〈0.05)。 结论:手及前臂Ⅱ、Ⅲ、Ⅳ区屈肌腱损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可预防和减轻屈肌腱术后粘连,显著促进伤手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透明质酸钠预防屈肌腱粘连、恢复手功能的效果。方法:于2001-03/2003-07观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屈肌腱损伤修复使用透明质酸钠患者32例(53条屈肌腱)。在对手及前臂Ⅱ、Ⅲ、Ⅳ区屈肌腱损伤应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缝接肌腱的同时,将透明质酸钠注射到腱鞘内或喷涂于肌腱缝合口周围,术后在外固定保护位下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同期选取31例52条屈肌腱损伤同法修复,但术中不应用透明质酸钠,以作为对照。两组均在术后6个月随访。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法加以检测伤手功能以评估疗效。结果:透明质酸钠组32例53条肌腱随访26例46条肌腱,随访率81%;对照组31例患者52条屈肌腱损全部获得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个月。透明质酸钠组随访46条肌腱,效果优良者为40条,优良率为87%,未用透明质酸钠的对照组随访52条肌腱,效果优良者为35条,优良率为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5.1;P<0.05)。结论:手及前臂Ⅱ、Ⅲ、Ⅳ区屈肌腱损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可预防和减轻屈肌腱术后粘连,显著促进伤手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背景:理想的骨修复材料除必须具有生物相容性、可吸收性、利于血管化及迅速被新生组织替代的孔隙率,还需要有与骨组织相似三维结构。目的:检验快速成型工艺制作的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支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于1,4-二氧六环中并混合粉末状磷酸三钙制备成液态的浆料,放入生物材料快速成形机TissFormTM制备出直径5mm,长15mm的圆柱形人工骨载体材料。按每个材料15mg的标准,采用预湿、负压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冻干3步处理,制备出活性人工骨材料。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制备右前肢桡骨中上段15mm骨缺损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植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活性人工骨和未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单纯支架。通过影像学、组织学、材料降解及骨密度评价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结果与结论: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愈合,新生骨痂连接缺损断端并塑形,支架材料近于完全降解,各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骨缺损内未见新骨形成。结果表明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支架可以很好的修复兔15mm骨缺损,且降解速度与成骨速度匹配良好。  相似文献   

18.
The water soluble peptide, melittin, isolated from bee venom and composed of twenty-six amino acids, was encapsulated in poly (DL-lactic acid, PLA) and poly (DL-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 microspheres prepared by a multiple emulsion [(W1/O)W2] 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develop a controlled release injection that would deliver the melittin over a period of about one month.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preparation parameters, such as the type of polymer, its concentration, stabilizer PVA concentration, volume of internal water phase and level of drug loa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pheres and drug release was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microspheres of about 5 microm in size can be produced in high encapsulation (up to 90%), and the melittin content in the microspheres was up to 10% (w/w). The drug release profiles in vitro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burst release, followed by a lag phase of little or no release and then a phase of constant melittin release. The type of polymer used was a critical factor in controlling the release of melittin from the microspheres. In this study, the rate of peptide release from the microspheres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rate of polymer degradation. Moreover, melittin was released completel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of 30 days, which agreed well with the polymer degradation rate.  相似文献   

19.
生物材料在预防肌腱粘连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长期以来,肌腱损伤后的修复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粘连的形成使肌腱原有功能降低或丧失.经过多年来众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如对肌腱愈合机制的认识逐步深入、肌腱损伤的修补方法及粘连预防的改进均改善了肌腱的愈合效果.文章就目前常用的几种生物材料预防肌腱粘连的作用机制及特点进行了探讨,以便更好地发挥其预防肌腱粘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