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急诊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本院2005年9月-2007年11月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7例,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随机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桡动脉途径20例,股动脉途径4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在术后血管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躯体不适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2002年8月至2008年5月对213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其中经桡动脉途径120例,股动脉途径93例.结果 血管穿刺时间桡动脉组为(3.8±3.5) min,股动脉组为(3.6±3.1) min(P>0.05).导管室内再灌注时间桡动脉组为(22±16) min,股动脉组为(20±11) min(P>0.05).桡动脉组有3例因血管扭曲严重,指引导管不易到位改行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成功率桡动脉组为91%,股动脉组为90%.桡动脉组无严重局部出血性并发症,股动脉组有6例(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桡动脉组有8例(7%)术侧桡动脉搏动消失,但无上肢缺血.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桡动脉途径是可以选择的AMI急诊PCI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整理经本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经过临床确诊,并符合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8例,其中采取经桡动脉途径的患者16例(桡动脉组),采取经股动脉途径的患者12例(股动脉组).结果:桡动脉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62...  相似文献   

5.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在履行知情告知并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分别对98例和59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分别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92%、98.31%和94.87%、96.1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27.1%和7.7%、4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手术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少。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并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相似病变治疗作比较.方法 209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187例有相似病变特征的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6.7%,与股动脉组(9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而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选择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桡动脉途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急诊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97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扩张病变血管包括右冠32支,前降支52支,回旋支13支.结果 93例患者均取得穿刺和介入治疗成功.1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穿刺, 3例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但头臂干迂曲、升主动脉扩张,在造影后改行股动脉途径PCI成功.97例患者靶血管植入支架共221个,21例患者术中须更换导引导管.术后股动脉穿刺局部较大血肿2例,桡动脉闭塞2例,前臂皮下淤血2例.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可行,但穿刺较困难,需选择支撑力较强的导引导管,应警惕局部血管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股动脉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相关的护理策略。方法:对260经桡动脉(桡动脉组)和240例经股动脉(股动脉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迷走神经亢进、尿潴留和皮下血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总结护理特点。结果:桡动脉组术后迷走神经亢进、尿潴留和皮下血肿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P0.05~P0.01)。2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血管闭塞发生率为2.3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可减轻术后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股动脉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相关的护理策略。方法:对260经桡动脉(桡动脉组)和240例经股动脉(股动脉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迷走神经亢进、尿潴留和皮下血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总结护理特点。结果:桡动脉组术后迷走神经亢进、尿潴留和皮下血肿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P0.05~P0.01)。2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血管闭塞发生率为2.3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可减轻术后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MA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123例在12 h内发病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为常规股动脉组.另选在12 h内发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STEMI患者126例为选择性桡动脉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时间、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结果 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3% vs 97.56%,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降低(1 vs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直接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途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511例,桡动脉组403例、股动脉组108例,观察2组患者平均住院日、1周内超声心动图、术中及术后穿刺并发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急诊PCI组的平均住院(9.87±4.71)d、术中室颤发生率2.23%、即刻血流TIMI 3级94.79%、射血分数正常率53.60%、局部出血或血肿并发症2.73%、死亡率1.49%,均明显优于经经股动脉急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桡动脉途径穿刺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途径(TRI)或股动脉途径(TFI)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最常用的人路途径.经股动脉行PCI,特别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使得术后入路部位出血和血肿等并发症明显增加(13.5%~33%).  相似文献   

13.
刘刚 《当代医学》2011,17(31):78-7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间,介入治疗的40例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和股动脉组(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各20例,对比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40例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全部成功完成手术操作,成功率为100.0%。20例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半年内,出现2例(10.0%)心脏不良事件;20例股动脉组患者,术后半年内,出现2例(10.0%)心脏不良事件,1例(5.0%)急性心肌梗死。结论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发生率,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74例,进行并发症(包括术中、术后)分析总结.结果: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4.2%(164/174),8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为股动脉,2例改为尺动脉穿刺成功.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6%(15/174),总体安全性很高,成功率也高,患者易于接受,临床可首选使用.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3年5月~2006年5月我院冠心病患者共299例,进行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例.结果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与经股动脉途径相同,手术时间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低于后者.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如无禁忌证PCI手术宜常规采用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1~9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的1 2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1 256例(99.76%),桡动脉插管成功1 251例(99.36%).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26例,单支病变194例,双支病变107例,三支病变2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穿刺相关的死亡.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120例,对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85例患者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命名为观察组,有35例患者为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命名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血运重建成功率分别为97.6%、97.8%;对照组的穿刺成功率、血运重建成功率分别为94.2%、97.3%,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15.6%,P0.05;观察组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5±1.5)h、(3.0±1.5)d,对照组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0.0±5.0)h、(5.0±1.5)d,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STEMI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确诊的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计225例,其中,经桡动脉组123例,经股动脉组共计10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疗效、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6.7%)(P<0.05);手术平均时间、X线平均曝光时间和Door-balloon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STEMI与经股动脉途径PCI成功率相似,Door-balloon时间相当,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对比经股动脉、桡动脉两种途径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总结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7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经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通过两种途径介入治疗的观察对比,经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且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复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曾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8例,重复行冠状动脉造影,有介入治疗指征者行再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58例患者中有56例成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96.5%。2例失败者因穿刺不成功。其中46例有再次介入治疗的指征,43例成功经桡动脉途径行再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置入支架64枚,成功率93.4%。失败3例中2例因桡动脉狭窄、1例因桡动脉痉挛指引导管不能通过。3例改行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5例发生穿刺侧上肢疼痛或乏力,2例发生手臂肿胀,1例桡动脉血栓形成导致闭塞发生,但未发生手部缺血坏死。结论重复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