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半干旱黄土区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演变规律,给当地水利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以郭城驿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面平均降水量,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的变化趋势,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周期,采用多元功效函数(...  相似文献   

2.
《人民黄河》2014,(12):91-93
研究自然修复草被坡面的侵蚀产沙过程对认识生态修复措施的减水减沙作用和黄河水沙锐减原因具有重要意义。采取野外标准径流小区冲刷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立地类型下的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和水沙搭配关系,结果表明:1与裸坡相比,自然修复草被坡面的减水减沙效益分别达到88.0%和99.9%,人工草被坡面的减水减沙效益分别达到47%和97.6%;2自然修复草被措施对坡面水沙关系影响明显,自然修复草被小区呈现水少沙少现象,水沙搭配关系与裸坡和人工草被坡面明显不同;3对于自然修复草被来说,土壤入渗率的显著提高是其发挥减水减沙作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松华坝水源地径流与泥沙变化规律分析。利用松华坝水源保护区1982-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图像,采用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估算出该流域多年水土保持林地面积变化情况,并按不同坡度进行分类。通过双方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到径流含沙量与水土保持林覆盖度呈指数关系,水土保持林覆盖度越高,径流含沙量越低。本文采用扣除负功能法对水土保持林计算森林实际贮水能力,由此得出松华坝地区水土保持林平均年实际贮水量为1.1344亿m3。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类型区,建立试验示范基础,进行了以坡面固土防蚀为目的的人工植被建植及其不同配置模式技术研究,并对不同植被配置条件下的植被恢复与防护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造林成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强该区林木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河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水文泥沙定位观测数据,利用非线性统计方法分析了1919—2012年黄河潼关以上河段水沙系列变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水沙变化特点表明,黄河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总体呈不断减少之趋势,而上中游水沙关系则早于20世纪60年代末已发生突变,1986年发生的突变属上中游同时发生的第2次突变。从百年尺度看,黄河水沙变化在1960年以前主要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径流泥沙系列随降雨丰歉而出现相应的丰枯变化,之后黄河水沙变化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双重影响,尽管不同时段降雨有丰歉变化,但径流量、输沙量都持续减少;近百年内年输沙量趋势度的绝对值明显大于年径流量趋势度的绝对值,中游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的趋势度的绝对值明显大于上游的;近30年是黄河水沙百年尺度中最枯的时段,其变化的突出特点表现在来水来沙量不断显著减少,水沙变化程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泥沙主要减于中游而径流主要减于上游,水沙年内分配趋于均匀,来沙系数趋于降低,水沙搭配关系趋好。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叶尔羌河水沙的影响,运用模比系数差积曲线法、滑动相关系数法和双累积曲线法,研究叶尔羌河水沙变化趋势,并诊断水沙相关程度和变异点.结果表明:叶尔羌河径流量和输沙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主要来自于夏季;径流量和输沙量以1993年为界划分为枯水(沙)期和丰水(沙)期;水沙相关度在1993年...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的水沙运动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泥沙源区.为模拟与预测全流域的水沙运动过程,需要建立流域水沙运动模拟模型.为使模型的建立符合实际的物理图景,将流域分为坡面与沟道两大系统,在坡面上建立产流与侵蚀产沙模型,在沟道系统内建立水沙运动模型.根据沟道无实测断面资料的实际情况,本文改进了以扩散波方法为基础的水流演进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不平衡输沙理论计算泥沙输移,提供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系统水沙运动模拟的一种模式.对于沟道水流挟沙力的计算,验证对比了常用于黄河干流的张红武公式和专为泥沙源区建立的费祥俊公式.最后,作为例子给出了方法在小流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西柳沟流域近期水沙关系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5,(12):1-5
根据1960—2010年实测水文资料,对黄河内蒙古段西柳沟流域近期水沙关系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与1960—1989年相比,流域年降水量增大,但暴雨有所减少;来水来沙具有水少沙多、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度不均等特点;流域最大1 d降雨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很大,洪水期降雨产洪变化率指数为0.525 7~2.683 8,降雨产沙变化率指数为0.613 6~2.136 3;流域高含沙水流的侵蚀产沙作用非常强烈,洪水泥沙关系式的幂指数约为1.0,场次洪水多年平均含沙量为612.6 kg/m~3。同时,给出了西柳沟流域形成沙坝淤堵黄河干流的暴雨洪水泥沙阈值。  相似文献   

10.
坡面调控措施下的水沙输出过程及减流减沙效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了解坡面调控措施对其产流、产沙过程的减流减沙效应,通过坡面上方放水冲刷实验,研究不同放水流量下20聚流坑调控措施和裸地坡面产流、产沙过程以及径流携带泥沙的作用机制,运用起流时间、调控度、产流速率、输沙率定性指标阐明了调控坡面减流减沙效应,建立了次降雨输沙模数与径流量之间的水沙关系。本研究提出了"用水减沙比"概念与计算式,定性描述了调控措施拦截的径流量与减少的侵蚀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聚流坑工程措施在调控坡面径流的同时对侵蚀产沙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近廿年来官厅水库流域水土保持拦沙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3年官厅水库永定河上游流域被列为国家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以来,在近廿年的时间内,流域内进行了大量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据调查截止2000年年底,山西省大同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5.8km^2,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49.11km^2,北京市延庆县妫水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5.33km^2,三省市共治理流失面积ll090.24km^2,其中治理面积保存率在90%以上。对不同治理措施拦沙量的估算结果表明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拦沙总量为3.51亿t,水土保持拦沙量占流域总产沙量的20.53%,水土保持措施拦沙对减少官厅水库泥沙的淤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河水沙影响评价模型及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水沙变化研究是黄河水、沙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影响评价模型及效益评价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基础。本文对第三期黄河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项目第三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综合分析了现有水沙评价模型和孤山川流域水沙变化研究成果,探讨了水土保持措施对产流产沙机制的影响,遴选了用于研究的水沙评价模型,并对研究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汾河水库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泥沙与径流变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汾河水库上游八年治理情况,进行治理前后泥沙及径流变化分析。泥沙分析中采用水文法、水保法.减沙率在42.6%~47.0%。径流变化中采用水文法,减水率为19.6%~20.5%.并就水保措施作物生长果实及林木蒸腾耗水量估算水保减水进行验证。结论如下:水保治理减水比减沙影响小,但水资源平衡分析中,水保用水不可忽视。覆盖较好的或具有整地工程的植被和梯田能增加土壤入渗,被作物生长吸收,对下游是减水并不增水。淤地坝、滩地减沙占总减沙量的65%、减水仅占总减水量的11%;梯田、植被减沙占总减沙量的35%、减水占总减水量的89%。  相似文献   

14.
采用时间序列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清涧河流域水土保持对流域暴雨洪水过程及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了水土保持使该流域产洪次数减少、地表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减小、流域产流起始时间滞后,径流持续时间缩短,洪峰流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刘孝盈  汪岗  范昭  杨爱民 《水利学报》2005,36(7):00840-0845
本文根据田纳西干流四个主要测站1935~1942年间的泥沙资料分析得出在此段内含沙量和输沙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并得出其原因是气候干旱和水库建设影响的结论。根据其9个没有水利工程的支流测站进行了两个时段(1935~1938和1963~1965)的含沙量、输沙量和降雨量平均对比分析,得出第二时段年降雨量、年径流量均减少较小(7%和7.5%),而年均输沙量和月均含沙量减少比较明显(43%和54%)。水土保持是减沙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支流VALLEY河测站1935~1938,1939~1942和1963~1965年三个时间段的还原计算和分析,得出60年代因水土保持泥沙减少39%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采用现代统计学中的变点分析法、历时曲线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对黄河中游河口镇到龙门区间1952-2000年降水、径流和泥沙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河龙区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4.5mm,径流量53.3×108m3,输沙量7.2×108t。上世纪50年代以来,区间面平均降雨量并未发生显著的趋势性变化,而径流和输沙量均发生了显著性趋势性减少,但在这种趋势性减少过程中,上世纪90年代则表现出微弱增加。与前期相比,在消除降雨量影响后,区间径流量降低幅度一般在20%-30%,而输沙量在低频率部分(相当于汛期)减小幅度达40%,高频部分(相当于非汛期)有所增加。根据建立的区间面平均降雨量与径流量及输沙量关系分析,黄河河龙区间因人类活动的直接作用使区间径流量年均减少18.8×108m3,输沙量年均减少3.7×108t。与前期相比,区域水土保持措施是区间径流和泥沙减少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由于水利水保工程和气候因素的双重作用 ,使得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水沙锐减 ,虽然减沙有利于黄河下游河道减淤 ,但减水特别是含沙量较小区的减水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量增加并逐步细化 ,且使下游断流现象加剧。本文经分析指出 ,多沙粗沙区必须加速治理 ,少沙清水区和黄河下游要节约用水 ,才有可能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和中常洪水高水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确评估大暴雨条件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作用,可为科学揭示流域侵蚀产沙变化的驱动机理提供理论支撑。综合采用改进的水土保持成因分析法、林草植被减沙模型和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对近10年大暴雨作用下4个典型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佳芦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在"2012.7.27"大暴雨中减沙效益为65.4%;杏子河流域在"2013.7.12""2013.7.25"和"2013.7.27"三场连续降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分别为56.5%、40.7%和36.5%;西柳沟流域上游在"2016.8.17"大暴雨中,林草植被措施减沙效益达84.2%;岔巴沟流域在"2017.7.26"大暴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为79%。大暴雨作用下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明显,但遭遇连续极端降雨情况,水土保持减沙效益会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