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西温热串解》是吴瑞甫先生研究中西医学有关温热病论述的重要著作。吴老认为,中西医学“有宗旨悬歧者,有名词不同而理法并无差别者,而温热一书尤易参互考证,以会其通”.因而,是书以温病为中心,“就中西通治热病各书,繁征博引,互为推勘”,对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法、治法、方药等作了精辟的论述。书中汇集了温病名家论述,精萃处详加注解,阐明其理,使后学有据可依,见解不同之处,则据理力  相似文献   

2.
吴瑞甫为近代福建及新加坡著名国医名家、教育家,中医学功底深厚。他对近代中、西医学理论与诊疗认识客观而颖悟,其中西医汇通成就主要在诊断学层面。吴瑞甫以西医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认识解释中医四诊的科学原理,尝试建立系统化中医诊断学体系,并挖掘中医学舌诊、脉诊的精髓。吴瑞甫之中医客观化、系统化诊断学体系成就,虽未超过朱沛文解剖生理学的高度,但总体而言,他无愧于"近代中西医汇通之佼佼者"的称号。  相似文献   

3.
李悦  王秀莲 《中医杂志》2008,49(1):89-90
近代名医张锡纯,是中西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阅读其治疗温病的案例,颇有感受,现就其治温擅用透法的特色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代天津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较为兴盛的地域之一,其代表医家、医著不胜枚举。津沽中西医结合医学承袭传统中医学术之本,兼采“西学中用”的治学思路,推动了中医汇通学派的发展。本文以津门名医杨达夫温病学术思想及其辨治常见内科疾病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其西学中用、精研温病的学术贡献,其中包括三焦辨证的理论内涵、三焦辨证的诊疗原则与西医治疗的对应性。并明辨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寒温一体”的理论特色,将历代伤寒与温病之争合二为一。同时以喘病为例,本于中医寒热、虚实、痰的辨证纲领,融合西医病理机制,体现其中西汇通辨识疾病的思辨模式,以期为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锡纯是近代中西汇通的临床实践家,推崇“医学以活人为宗旨,原不宜有中西之界限存于胸中”,张氏中西汇通临证处方思路主要包括:引经据典析医理,病证汇通制新方;古今汇通解医理,承古创新用经方;深研药性析医理,中西互补添新剂.虽因主客观原因,张氏某些观点难免片面和牵强,但其探索中西汇通的创新理念、思路方法,仍可为当今中西医结合面临的许多难题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学汇通是近代中医界为沟通中西医学,促进中医生存发展,而致力于改进传统医学的一种思想方式,其对当时中医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医学校教育兴起,汇通中西的办学思想,借鉴西医学校的办学模式,效仿西学建立现代学科体系,学校课程中西兼容,教材内容融汇中西,建立现代临床实践模式等等。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中医学校中西汇通教育的探究,了解中西医汇通思想对近代中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灸医家曾天治及其《科学针灸治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姗姗  黄泳 《中国针灸》2012,32(9):848-851
澄江学派承淡安先生高徒曾天治先生,中年习医,汇通中西医学,悬壶于两粤、香港,后在香港创办“科学针灸医学院”,收徒授业,著书立说,尽毕生之力于针灸事业的发扬光大.曾先生习医之路、医德医风及《科学针灸治疗学》一书,对澄江学派的传承与发展有所裨益,对现代习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近代闽南名医吴瑞甫所著《中西脉学》一书,上下两卷五十九篇,于公元一九二○年由上海文瑞楼书局初版刊行,之后未曾再版. 吴瑞甫为发扬光大中医脉诊,“浏览古  相似文献   

9.
自西医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清末民国初年时,中医就受了西医的影响,在中医界便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并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学衷中参西录》等著作行之于世。尔后,如名中医陆渊雷及先师施今墨等,均主张中西医结合。施今墨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倡  相似文献   

10.
略述中西汇通学派对伤科学术的发展邱德华石仰山上海市黄浦区中医医院(200003上海)关键词中西汇通学派骨伤科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在中医界激起了波澜。一批有识之士,敏锐地发现实验科学的长处。在强大的保守势力...  相似文献   

11.
三焦属六腑之一,但其形态和实质并未得到明确,导致学者难以对三焦形成直观理解。唐容川先生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使用中西汇通、对照的方法对三焦的形态、位置等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后世理解三焦的生理、病理、方证等有很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锡纯先生,是我国近代医学史上值得称赞的人物。他有精深的中医素养,又十分热心探讨西医学术,终生致力于中西汇通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为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部八十万言的《衷中参西录》,正是他一生医疗实践的心血结晶。  相似文献   

13.
唐容川是早期倡导中西汇通的著名医家,在西医学的传入对中医学产生巨大冲击的历史背景下,唐容川立足中医基本理论,借鉴西医学重要生理病理学机理,重新诠释了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功能,是中西汇通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脏腑结构决定功能,有相应的形质才会产生相应的气化功能,并且对“肝藏血,主疏泄”这一肝脏功能有独特的认识,这对后世《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立足学术历史演变,阐释唐容川在中西汇通视角下肝脏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唐容川所构建的肝脏理论结构和学术特点,为今后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钟慧群  李萍  王迪 《辽宁中医杂志》2013,(11):2243-2244
张锡纯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流行于世之唯一一部医书。文章主要论述了此书贯通中西医理、合参中西药物、互释中西药性的"中西汇通"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锡纯为明末民初中西医汇通学派大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乃其一生临床经验和医学思想之结晶。张氏主张"取西医之所长,以补中医之所短""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并且认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在中西医汇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创造性的贡献。本文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临床探索几个角度对其中西医汇通思想进行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相波 《光明中医》2007,22(10):3-4
张锡纯(1860-1933年)是我国近代著名医学家,也是中西汇通学派的代表之一.在其50年的医学生涯中,谆谆示人"依愚生平所经验者言之,中西之说皆不可废"[1],主张"取西医之所长,以补中医之所短",汇通中西学.  相似文献   

17.
吴瑞甫为近代福建名医,出生于中医世家,又倡导中西医汇通,其一生致力于中医药理论研究和医学临床实践。吴氏晚年南渡新加坡,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从组建中医学术团体、主办中医学术刊物、培育中医后备人才、投身诊疗活动等多个方面,极力推动新加坡中医事业的发展,是近代东南亚中医药史上杰出的领袖与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雪锋 《新中医》2011,(3):172-174
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以其接纳西方医学开明行医的独创精神而为后世敬仰,诚为开中西汇通之先的一代宗师。张先生一生忙于临证,并勤于著述,于中医学功底深厚,临证多有发挥,极富创新精神,《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独创的大量有效方剂就足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叶建红 《天津中医药》1998,15(5):227-227
河北近代名医张锡纯,毕生注重实践,精研医理.在理论上亦颇有建树,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为后世所推崇.张氏以擅治温病而驰名,他以白虎汤灵活化裁,曾挽救了许多危证.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定义为:"19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等印证中医古典医理;或以中医的相关论述印证西医的相关内容[1]".事实上,中西医汇通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末的"西学东渐"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