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及残留白细胞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血浆进行治疗提供剂量使用依据。方法对152份全血分离制备的血浆进行MB-P病毒灭活,灭活前后留样,制成新鲜冰冻血浆后融化,测定纤维蛋白原、因子、总蛋白及残留白细胞的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因子回收率达到80.8%,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74.9%;残留白细胞计数由(3.0±2.1)×10^6/L下降到(7.4±1.4)×10^4/L(n=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P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提高血浆输注安全性。建议临床应用MB-P病毒灭活血浆应在原使用剂量基础上增加25%的用量,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临床应用价值,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血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期间输注血浆的患者200例,分为普通冰冻血浆组与病毒灭活血浆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PT值和APTT值以及观察治疗前后PT、APTT、Fg、TT的变化值和血浆的使用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普通冰冻血浆组输血后的PT值和APTT值比较输血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病毒灭活血浆组输血后的PT值比较输血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普通冰冻血浆组与病毒灭活血浆组比较血浆使用量、PT降低值、APTT降低值、TT降低值、Fg升高值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病毒灭活血浆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方面的作用与普通冰冻血浆没有明显区别,但病毒灭活血浆在改善内源性凝血系统或者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缺乏的凝血障碍可能没有明显效果。病毒灭活血浆可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取代普通冰冻血浆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白细胞过滤和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有效成分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进行治疗提供使用依据。方法对93袋全血(400ml)经白细胞过滤后分离制备的新鲜血浆进行MB-P病毒灭活制成病毒灭活冷沉淀,测定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同时与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93袋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FFP)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中凝血因子(Ⅷ)平均值为71.28IU/袋,标准差18.60,90%区间分布范围为47.48~95.09IU/袋;纤维蛋白原(Fib)平均值为121.38IU/袋,标准差22.74,90%区间分布范围为92.28~150.49/袋,FⅧ和Fib含量未达到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标准,但对FⅧ和Fib的影响符合相关报道。结论加强MB-P及制备过程控制,减少FⅧ和Fib损失,提高留存率,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方法还是可行的,因MB-P病毒灭活新鲜血浆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没有标准,暂不能提供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前后凝血因子之间的差别,为临床选择使用不同血浆制品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30人份新鲜冰冻血浆,于病毒灭活前、后检测各相关出凝血指标和类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Ⅷ(FⅧ)]进行对比。结果新鲜冰冻血浆经病毒灭活后APTT、FⅧ活性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尽管病毒灭活后部分凝血因子含量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国家标准,而且在灭活掉经血传播病毒后,其临床输注安全性得以保障。建议医疗机构根据临床输血指征、2种血浆的各自优缺点,合理输注上述2种血浆,达到输注合理、安全、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亚甲蓝(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新鲜血浆192袋,分别于病毒灭活前和病毒灭活后无菌留取血浆标本各1ml,对凝因子(Ⅱ、Ⅴ、Ⅶ、Ⅸ、Ⅹ、Ⅺ、Ⅻ)的活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血浆总蛋(T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采用MB/光化学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后,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Ⅻ的活性及Fg和TP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然符合国家要求.结论 采用MB光学法进行血浆病毒灭,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无显著影响.临床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病毒灭活血浆在血浆置换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5年1—10月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0例,根据使用血浆类型不同分为2组:普通冰冻血浆组和病毒灭活血浆组,观察2组患者血浆置换前后的白细胞计数、凝血指标、生化指标和疗效情况。结果 2组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WBC(×109/L)普通冰冻组7.85±3.51 vs 11.04±7.29(P0.01);病毒灭活组6.37±2.19 vs 7.66±3.74(P0.05)。置换前后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普通冰冻组TBIL(μmol/L)364.37±115.31 vs 233.11±102.67(P0.01);Abl(g/L)32.12±4.25 vs 30.22±3.73(P0.01);ALT(U/L)273.73±360.46 vs117.70±136.60(P0.01);AST(U/L)258.04±336.85 vs 117.90±99.07(P0.01);病毒灭活组TBIL(μmol/L)331.70±127.44 vs 224.91±75.87(P0.01);Abl(g/L)32.47±2.48 vs 29.75±2.53(P0.01);ALT(U/L)524.45±398.71 vs177.47±156.48(P0.01);AST(U/L)324.79±333.49 vs 123.00±96.97(P0.01)。置换前后凝血指标比较:普通冰冻组PT(s)18.71±6.43 vs 17.21±6.17(P0.05);APTT(s)46.51±15.27 vs 46.64±14.00(P0.05);FIB(g/L)1.68±0.84 vs 1.42±0.78(P0.05);病毒灭活组PT(s)16.90±5.54 vs 17.29±2.44(P0.05);APTT(s)47.63±15.29 vs50.91±9.96(P0.05);FIB(g/L)1.73±1.53 vs 1.73±1.53(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没有差别,从安全输血考虑,建议使用病毒灭活血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血站经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冷上清中总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的含量是否符合《全血及成份血质量要求》(GB18649-2012)的质量要求。方法随机采集100袋新鲜冰冻血浆,经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过滤后留取1份标本(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实验组),解冻后制备冷沉淀前各留取1份标本(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实验组),采用改良快速融化离心法制备冷沉淀后各留取1份标本(冷沉淀实验组),留取冷上清标本各1份(冷上清实验组),三个实验组分别检测总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含量。结果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总蛋白和凝血因子Ⅷ含量分别为57.7g/L、0.66IU/ml,冷沉淀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含量分别为154.4mg/袋、87.8IU/袋,冷上清的总蛋白含量为46.3g/L。结论本站制备的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符合《全血及成份血质量要求》(GB18649-2012)的质量要求,冷上清的血浆蛋白含量不足,不能标注为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与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物理外观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尿液外观理学检查法观察血浆浑浊度,4℃静置过夜法观察血浆乳糜,全自动生化仪分析仪测定TC和TG含量。结果1)223份病毒灭活冰冻血浆中,32份(14.35%)血浆出现TG升高和乳糜现象,未出现TC升高现象。2)血浆清亮、轻度混浊、混浊、重度混浊组间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乳糜组与非乳糜组间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TG含量与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物理外观呈正相关,建议常规增加血浆TG含量检测,以有效降低血浆物理外观的临床报废率,保护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9.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制备过程中随机抽取新鲜血浆120人份,根据新鲜血浆进行病毒灭活情况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对上述两组标本进行PT、APTT、TT、Fg、FⅤ、FⅧ、TP测定.对照组,即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组,不进行病毒灭活,直接进行检测;试验组,即病毒灭活血浆组,先对其进行MB法病毒灭活,后再检测.结果:试验组中APTT、FⅤ、FⅧ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T、TT、Fg、TP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MB法病毒灭活对于新鲜血浆中内源性凝血因子,特别是不稳定因子FⅤ、FⅧ有显著影响,对外源性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成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两项技术对血浆相关凝血因子成份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1份,400ml/每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滤自与灭活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凝血因子检测。结果经滤除白细胞后,实验组APTT延长,凝血因子X1下降较快,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经病毒灭活后,实验组PT、APTT、TT明显延长,凝血因子Ⅺ下降较快,与对照组及病毒灭活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血浆制作,对部分凝血因子的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可满足临床治疗需要。有效、安全、无毒技术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其对血浆成分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质量留样,然后与亚甲蓝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亚甲蓝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将加入亚甲蓝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min,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亚甲蓝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6.39±1.73)%、(82.55±9.25)%、(81.03±15.27)%、(93.25±6.17)%、(81.61±14.25)%。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三种方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临床实践证实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解决该问题除严格对血液进行检测外 ,另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为防止输注血浆引起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 ,目前国内外已研究出多种对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 ,主要有三种 ,即有机溶剂 /清洁剂法 ( S/ D法 )、巴斯德液态加热法和亚甲蓝光化学法。笔者对比了三种方法对临床用血浆的病毒灭活效果和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指示病毒及其检测 应用国际通用的水泡性口炎病毒 ( VSV Indianna株 )和…  相似文献   

13.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甲蓝(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新鲜血浆192袋,分别于病毒灭活前和病毒灭活后无菌留取血浆标本各1ml,对凝血因子(Ⅱ、Ⅴ、Ⅶ、Ⅶ、Ⅸ、Ⅹ、Ⅺ、Ⅻ)的活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血浆总蛋白(T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采用MB/光化学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后,凝血因子Ⅱ、Ⅴ、Ⅶ、Ⅶ、Ⅸ、Ⅹ、Ⅺ、Ⅻ的活性及Fg和TP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然符合国家要求。结论采用MB光化学法进行血浆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质量指标无显著影响。临床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有传染疾病的危险。血液成分中传播病毒危险性最大的是白细胞,其次为血浆,因此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并滤除白细胞成为保障输血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亚甲基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血浆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现已被应用于我国部分血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B法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控制指标。方法随机抽取200 ml新鲜血浆,每例平均分成两份,一组进行病毒灭活,一组不进行,分别检测两组中Fib、TP、FⅧ因子含量,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血浆中Fib、TP含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Ⅷ因子病毒灭活后回收率为79.5%,含量下降,与灭活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B法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可以沿用GB18469-2001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大量用血(MT)方案在抢救产科三级以上产后出血(PPH)的应用,同时探讨血栓弹力图技术(TEG)在凝血评估和指导临床用血的应用。方法 2014年1-12月产科三级以上PPH的患者,使用大量用血包,配比为的滤白红细胞悬液输注5 U后,滤白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冰冰血浆:冷沉淀为1∶1∶1的比例输注,在红细胞输注15 U后,推荐使用TEG检测进行凝血检测,根据TEG参数指导进一步血液制品的使用。结果共对49名PPH产妇进行了抢救,其中前置胎盘43例,血小板减少3例,胎膜早破1例,胎盘早剥1例,羊水栓塞1例。其中45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46名产妇平均输注滤白红细胞悬液(19.64±10.54)U(8-36 U),病毒灭活冰冻血浆(12.86±18.60)U(4-34.5 U),冷沉淀(24.57±16.53)U(0-32 U)。12例患者进行了TEG检测,进行TEG检测前,平均滤白红细胞悬液输入量为13.44±5.53 U(8-19 U)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输入量为:(10.50±8.70)U(0-17 U),冷沉淀平均输入量为(10.50±8.70)U(0-17 U),对比TEG不同参数发现,对比检测正常的患者,在R值延长、Angle角缩短和MA降低的低凝患者,血浆、红细胞输入量有差异(P0.05),R值延长的患者血浆输入的比例低于的R值正常的患者。结论在产科PPH患者中,红细胞输入超过5 U后,滤白红细胞悬液:病毒灭活冰冰血浆:冷沉淀为1∶1∶1的比例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在PPH大量用血时,应用TEG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凝血障碍,指导血液制品使用。  相似文献   

17.
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法对血浆质量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血浆输注在临床输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由于血浆传播病毒的危险比较大,因此,用适合于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处理临床输注的血浆,对于提高输血的病毒安全性有重要意义。本站于2007年8月起对血浆进行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法处理后才供应于临床。为探讨本灭活处理对血浆F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和总蛋白几个质量指标的影响,笔者对病毒灭活后的血浆F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和总蛋白的抽样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病毒灭活血浆制备流程的建立及其对血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浆质量的影响;建立病毒灭活血浆的工艺流程。方法分5次共制备200 ml病毒灭活血浆34袋,血浆容量和外观检测34袋,凝血因子效价检测15对样本,并对病毒灭活柜性能进行了控制和监测。结果经病毒灭活处理后血浆回收率为(91.8±1.4)%,与灭活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4.85);凝血因子回收率为(78.84±6.04)%,有9份样本凝血因子效价低于0.7 IU/ml;病毒灭活柜性能稳定。结论建立了优化的工艺流程,临床应用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亚甲蓝光敏法灭活血浆中病毒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但是一些亲白细胞病毒和非脂包膜病毒能抵抗此灭活过程[1] ,而且 ,残留血浆中的亚甲蓝还有毒副作用[2 ] 。我们对光敏法灭活病毒后的血浆 ,再用白细胞滤器过滤 ,不仅可减少血浆中残留白细胞引起的输血副反应 ,减少亚甲蓝残留量 ,而且对血浆质量也无大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来源 血浆均为全血采集后 6h内分离的新鲜血浆。共 10份 ,每份留取 30ml备用。1 2 亚甲蓝处理 在每份血浆中加入亚甲蓝 (2 0mg/ml,北京永康制药厂 ) ,使其终浓度为 1μmol/L ,置于血浆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FFP)二次冻融前后,凝血因子间的差别,为规范临床操作,指导科学合理的安全输注血浆制品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30份病毒灭活FFP,37℃水浴融化后,于0h、6h、12h、24h 4个时间段置于-50℃血浆速冻柜冰冻,测定二次冻融前后凝血指标和类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Ⅷ(FⅧ)]变化情况。结果病毒灭活FFP经各时段二次冻融前后,凝血指标中PT、TT、FIB变化不大,而APTT时间平均延长5.8%;FⅧ因子活性随着融化时间的推移,数值下降明显(P0.01)。结论为保证凝血因子活性,临床科室应按照输血指征要求合理预定病毒灭活FFP,一旦水浴融化,应当立即进行输注,避免二次冻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