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脸特征点定位技术为人脸图像处理与分析提供重要几何信息,是计算机视觉、图像分析和模式识别领域经典课题之一。以主动外观模型(AAM)为代表的传统面部特征定位算法易受人脸姿态和表情变化等影响,很难得到理想效果。以传统特征点定位模型为出发点,引入稀疏矩阵表示人脸特征基底,将K-SVD算法更新稀疏矩阵应用于高斯-牛顿形变部件模型(GN-DPM)的基底表示中,对传统形变部件模型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更新新模型的拟合优化算法,以提高传统形变部件模型的精确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人脸特征点定位比现有的快速主动外观模型(Fast-AAM)具有更低的误差率。  相似文献   

2.
传统图像特征提取具有较高维度缺陷,造成算法分类效率低、复杂度高、分类速度慢、计算开销大等问题.为此提出AAM算法,定位关键点提取人脸表情几何特征.将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结合特征属性重要度调节高斯核函数,使用K近邻算法实现分类决策,提出一种WNBC-KNN分类方法,从降低数据维度和分类算法两方面优化人脸表情分类.在CK+数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人脸识别中人脸图像的特征提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全局特征与局部特征相融合的人脸识别方法.全局特征的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算法.主动外观模型定位58个特征点,在其中17个特征点处进行Gabor小波变换则可提取局部特征.归一化的全局匹配度(局部匹配度)可由测试图像和训练图像的全局特征(局部特征)得到.对归一化的全局匹配度和局部匹配度进行融合后,融合匹配度最大的训练图像所属的类即为识别结果.实验利用2个人脸图像数据库(AR和SJTU-IP-PR)测试该方法的识别率,结果表明该方法要优于PCA和EBGM,并且在一定的表情、光照和姿态变化的条件下是有效、稳健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基于局部纹理特征的人脸表情识别算法不能有效表达不同表情状态下人脸运动单元差异性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稀疏表示人脸表情识别算法,将人脸纹理特征与全局位置特征用稀疏表示模型相结合,得到人脸表情的稀疏系数矩阵,并作为支持向量机表情识别的输入。人脸表情库BU_3DFE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提高了表情识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由于经典的PCA算法要求样本满足高斯分布,然而现实中的样本往往因为表情、角度、光照等原因不满足高斯分布,导致算法识别率不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改进PCA算法的人脸识别方法。首先,将具有相似特征(表情、角度、亮度)的不同样本通过分块方式划分在一个矩阵中,使样本趋于高斯分布|其次,通过直方图均衡化样本的方法,加强样本对比度,以突出样本的人脸器官特征|最后采用经典PCA算法进行辨识。通过在ORL人脸库上的实验得出,该方法不但耗费总时间少于经典的PCA算法,而且识别率也得到提升,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视频监控中被部分遮掩脸部图像的还原不准问题,提出了特征点配准形变的三维人脸表情合成算法.将目标人脸图像灰度化后建立三角人脸网络,提取人脸未遮掩部分特征点,与通用模型特征点配准,形变而合成新的网络人脸模型.从正面及侧面分别进行表情纹理映射,根据光照参数、老化参数合成三维正面及侧面人脸表情纹理图像.实验证明,提出的算法相对于同类合成算法,时间复杂度较低,精确度较高,鲁棒性较强,且随特征点被遮掩程度的增大,其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人脸表情识别和软件换肤分别作为人机交互中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技术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以上两种技术提出了基于人脸表情识别的软件界面自动换肤思想,介绍了一种软件界面自动换肤系统的设计,并讨论了主成分分析检测定位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饶彦 《教育技术导刊》2012,11(3):149-150
给出了一种用于固定场景的快速人脸检测方法。在背景差的情况下,利用SHEN滤波进行二值图像并提取出运动目标区域,基于肤色聚类模型对运动目标子图像进行肤色分割,结合椭圆模板检测出人脸区域,进行人脸定位。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对固定场景中的人脸检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对姿态、表情、年龄都有较强的适应性,并具有一定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弥补传统PCA方法在人脸识别时易受光照、表情和姿态影响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独立特征提取的MPCA方法(ModularPCABasedonIndependentFeature,IFMPCA)。首先,选取人脸训练样本中具有相似光照、表情和姿态的图像进行分块,使各个子模块更接近高斯分布;然后,通过求出子模块图像的散布矩阵和最优投影矩阵得到最优独立特征矩阵;最后,利用最小距离分类器进行样本的分类。在Yale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IFMPCA算法在人脸正确识别率方面优于传统PCA算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弥补传统MPCA(Modular Pfindpl Component Analysis)方法在人脸识别中忽略子图像之间差异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独立特征提取的MPCA方法(Modular PCA Basedon Independent Feature,IFMPCA).首先选取人脸训练样本中具有相似光照、表情和姿态的图像进行分块,然后将训练样本的子图像和测试样本的子图像进行最优投影,得到子特征矩阵.最后,求得样本间的距离,利用最小距离分类器进行样本的分类.在Yale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IFMPCA算法在人脸正确识别率方面优于传统PCA算法.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As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pplications of image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facial expressions tracking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in the last few years. It can be explained by some reasons, such as increasing interest to human-computer-interaction (HCI), video conferencing systems, entertaining ap- plications, and automatic 3D face modelling. Ex- pression tracking is the process of retrieving facial expression information (i.e. location or relationship of facial feature…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效率低下,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针对传统课堂评价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在CNN模型基础上建立起适合课堂场景的人脸检测和表情识别模型,得到比较准确的人脸特征,接着使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对得到的人脸特征进行分类和评价,然后研究面部特征与课堂质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起基于人脸检测和表情识别的课堂评价规则。实验数据表明,本研究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情感识别是情感计算的基础,为了促进视觉情感识别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文章定义了教育视觉情感识别的概念,随后从技术视角分析了面部表情识别和肢体动作识别的三方面内容,即特征提取方法、分类器算法和常用数据库。此外,文章构建了双模态教育视觉情感识别模型,以解决单一模态的情感特征不能充分表达学习者学习情感信息的问题。期望这种更全面的模型,能为未来教育领域学习者情感识别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面部关键特征点的定位和取样直接关系到面部识别率的高低,本文提出了一种对人类面部图像进行细节提取,并进行了方向场化突出,最后将其特征2值化的预处理的方法,有效地抑制了面部图像中提取的特征点样本模糊的现象。实验证明,通过这种方法对面部图像的预处理,能够较好地提升一般面部识别算法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独立分量分析和二叉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人耳识别模型。首先应用独立分量分析(ICA)方法从高阶统计相关性角度出发提取人耳图像的特征变量,然后采用二叉决策树支持向量机(BDTSVM)分类器进行人耳图像的分类与识别。该模型可以降低分类难度,进一步提高人耳识别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人脸识别率,研究了一种基于边缘二值图像特征向量提取的方法。通过局部二值模式提取特征向量,考虑到边缘二值图像特征向量与局部二值模式提取的特征向量的区别,提出了将这两类特征向量通过PCA方法融合实现人脸识别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两类特征向量融合的人脸识别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识别率。  相似文献   

17.
改进的人脸识别主分量分析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应用于人脸识别领域的主分量分析(PCA)算法中,为了降低与外界光照变化相关的特征向量对提取特征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主分量分析(MPCA)算法,利用相对应的标准方差对提取的特征矢量元素进行归一化处理.采用耶鲁大学的2个人脸数据库(Yale face database和Yaleface database B)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正面人脸和具有小角度姿态变化情况下的人脸,提出方法的性能优于传统的PCA和LDA(线性判别分析)算法,而运算量和PCA算法相同,大大低于LDA算法.  相似文献   

18.
The eigenface method that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has been the standard and popular method used in face recogni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PCA - memetic algorithm (PCA-MA) approach for feature selection. PCA has been extended by MAs where the former was used for feature extraction/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and the latter exploited for feature selection.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over ORL and YaleB face databases using Euclidean norm as the classifier. It was found that as far as the recognition rate is concerned, PCA-MA completely outperforms the eigenface method. We compared the performance of PCA extended with genetic algorithm (PCA-GA) with our proposed PCA-MA method. The results also clearly established the supremacy of the PCA-MA method over the PCA-GA method. We further extended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 and 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KPCA) approaches with the MA and observ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recognition rate with fewer features. This paper also compares the performance of PCA-MA, LDA-MA and KPCA-MA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