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移动通信系统每十年演进一代,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机物智能高速、低时延和大连接的通信需求,特别是提升垂直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急需向智能内生的第6代移动通信系统(6G)演进.为了实现智能内生,提出了一种极智极简的无线接入网体系架构,探讨了相应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对未来的6G特色业务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和网络结构,在比较GSM网络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上,详细研究分析了基于GSM和CDMA的两种向3G通信系统演进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和网络结构,在比较GSM网络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上,详细研究分析了基于GSM和CDMA的两种向3G通信系统演进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面向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到第6代移动通信系统(6G)的演进,从5G指标增强、混合场景多目标优化、新业务场景的新需求和网络运营4个方面,探讨了6G网络的需求和挑战.通过对5G性能满足度及条件分析,给出了现有5G标准潜在性能可提升之处,并据此提出了6G需求指标建议,探讨了相应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初步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历史,发展、特点及从2G到3G的演进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重点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同时也分析了困扰3G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中主流的两种体制WCDMA与CDMA2000的技术规范和特点,还从整体上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新技术特征,最后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7.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应用的同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已全面展开。本文简要的分析了第三代移动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并详细的介绍了4G的定义及其主要特点。简要的介绍了4G的网络结构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Turbo码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urbo码采用了随机交织器、打孔删除、栅格终止、软输入软输出迭带译码等新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数字信号在传输技术过程中由于各种噪声和干扰造成的误差,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数字基带传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介绍Turbo 码的基本原理及其优良性能的基础上,详细研究论述了Turbo码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的主要特点及现状。重点对IMT-2000的两个主流标准WCDMA和CDMA2000在技术规范、网络演进及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对中国提出的TD-SCDMA的现状及演进进行了分析,并与WCDMA和CDMA2000就技术参数和性能进行了比较。文章最后分析了IMT-2000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无线定位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重要技术之一,它不仅关系到用户的安全,同时对增加网络性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一些概念及与定位有关的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另外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无线定位方法、结构及特点,最后对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做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无人驾驶、无人机应急通信、沉浸式拓展现实、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智能服务依赖于环境多维信息感知和超强算力,对传输速率、端到端时延、可靠性和功耗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提升第6代移动通信系统(6G)的网络内生智能感知和算力自适应能力,急需对通信-感知-计算(通感算)融合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首先概述了面向6G通信-感知-计算融合的应用需求;然后提出了通感算融合链路级和系统级的关键技术,包括通感算一体化融合技术、多源信息数据处理、多维资源管理等,阐述了这些关键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性能等;最后探讨了技术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中的传输控制协议(TCP)进行优化,针对5G多接入网络中TCP协议的优化机制展开综述.分析了无线接入网络中TCP协议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将无线TCP优化方案分为单路径TCP优化和多路径TCP优化方案,并对多种优化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TCP协议优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是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四大主要技术场景.移动台的位置信息不仅是新业务的需求,更能有效应对5G新业务在流量密度、连接数量、超低时延、高可靠性、高移动性上面临的挑战.针对面向5G的定位技术研究展开综述,并对定位技术涉及的主要方向进行了分析;从5G主要技术场景的需求分析入手,介绍了现有定位技术面向5G需求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定位技术的分类,归纳总结了有助于定位的5G技术;分析了5G移动台定位面临的挑战,给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鉴于信道模型本身的复杂性和其在技术评估中的标尺作用,面向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评估的需求,对比国际电信联盟无线部(ITU)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评估信道模型标准,重点阐述了5G信道模型标准的主要特点和仿真方法,如场景参数配置、仿真流程、先进信道特性等,可帮助读者深入了解ITU 5G信道模型标准的原理,促进5G的仿真评估和后续研发.  相似文献   

15.
面向2030年,对第6代移动通信系统(6G)的总体愿景和典型业务场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6G网络关键性能的指标测算方法.根据预测的6G典型业务场景及推算的性能指标得到了业务模型,结合业务模型和用户模型的特征参数,对典型应用场景下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了测算.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多接入边缘计算(MEC)在接入侧和核心网中的联合部署架构.利用容器和微服务模式设计MEC的敏捷部署方案,通过修改基站的数据面协议栈,完成MEC流量高效地分辨和调度,并基于智能域名解析,实现接入网、核心网中MEC业务的智能联合调度.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架构能够根据业务特性合理地分配分布式的MEC处理节点,降低了完成任务的时延,提升了可扩展性.相较于独立部署架构和传统的业务分配方式,本架构在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网络低时延场景下具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中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业务与增强移动带宽(eMBB)业务共存时,资源预留分配策略对URLLC业务的时延保障程度以及对eMBB业务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基于随机网络演算分析理论,推导了满足URLLC业务概率时延约束要求的前提下所需的资源预留比例,即满足URLLC业务时延要求的最小门限值.此外,分析了eMBB业务的时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系统总资源固定的情况下,为URLLC业务预留一定比例的资源后,eMBB业务的时延分布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时延分布的恶化程度与资源预留比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未来应用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更加灵活的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在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支持下,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网络功能可以是运行在通用服务器上的一组软件,但运行于通用服务器的用户面网元(UPF)性能低于传统专用转发硬件的性能. 为了提高UPF软件化后数据处理的性能,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矢量包处理(VPP)的UPF原型系统. 该系统由包转发控制协议、VPP以及相应的接口组成. 设计了2个实验以验证其功能和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UPF可与商用基站、商用终端以及开源5G核心网互联互通,同时,其吞吐量相比于基于Linux内核的方法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