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免疫疾病,该病主要累及脊柱与骶髂关节等,晚期致残率高。目前,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靶点不明确,干预措施未达成共识。因此,进一步探究其该病的发生机制对临床运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非编码RNA可调节蛋白质翻译,参与了AS的生理病理变化,与AS的进展密切相关,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及潜在靶点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了非编码RNA通过调控骨代谢、炎症反应、细胞死亡与自噬途径参与AS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探索AS的的临床潜在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强直性脊椎炎(AS)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加强对AS的认识,尽量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 回顾分析近几年同济医院中医科88例A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中腰痛及外周关节疼痛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有关实验检查。结果 88例患者中有50例误诊,误诊率为56.8%,误诊疾病主要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化脓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结论 AS起病隐匿,临床误诊率高,且误诊疾病多、及时行骨盆及脊椎X线检查有利于AS的诊断,骶髂关节CT检查有利于早期病例的发现,此外,HLA-B27抗原也可以为诊断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血浆置换与云克(^99TC—MDP)联合及单用云克或单用血浆置换(PE)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Ⅰ单用云克静点治疗42例AS;治疗组Ⅱ用PE结合云克静点治疗68例AS;另设对照组,单用PE治疗33例AS。治疗前后均观察记录临床及实验室相关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PE 克治疗组Ⅱ疗效高于治疗组Ⅰ和对照组。结论对于活动期AS(患者多关节肿痛明显,多合并关节积液,CRP及ESR明显增高者)采用PE 云克治疗为好;而处于非活动期或晚期AS(关节间隙变窄或融合者)单用云克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PE 云克治疗AS是高效、安全的,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AS)病因复杂,病程漫长,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残废,极大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西医学对该病尚无特异性疗法。近年来,中医药对AS的治疗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优势日益突出,但是中医药防治AS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中医对AS的概念尚不统一,缺乏规范的诊断分型,中医特色的临床调研还很少等。学会独立地运用中医学理论思考,不断发现并弥补这些缺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中医诊治AS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外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外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5例住院确诊为AS的脊柱外表现。结果:AS除了脊柱病变外,还可以有外周关节、心、眼、肾、神经、肌肉及全身表现,以外周关节表现为主是AS误诊的主要原因,肾脏、肺、髋关节受累可能提示预后不良。结论:临床对AS的脊柱外表现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体内转运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脂蛋白,因此它的代谢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量临床和病理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异常增高是致AS的一个重要危险性因素[1~4],它和AS、冠心病的发病率成正比。1982年KraussandBurke [5]首先利用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将LDL分成若干个亚组份,他们发现LDL是由不同组成、理化性质、动力学行为的颗粒组成。人们开始研究LDL亚组份和AS的关系。尽管处理的方法不同,LDL亚组份的分类情况不尽相同,但从临床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价值。方法:比较不同性别AS患者HLA-B27阳性率的差异;比较发病年龄<40岁AS患者与发病年龄≥40岁AS患者HLA-B27阳性率的差异;比较男女AS患者在发病年龄、HLA-B27百分比、荧光强度及相关临床指标间的差异;将HLA-B27百分比及荧光强度分别与AS疾病活动相关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男性患者HLA-B27阳性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40岁组AS患者HLA-B27阳性率高于≥40岁组患者(P<0.05);男性患者发病年龄小于女性患者(P<0.05);男性患者铁蛋白(sFe)水平高于女性患者(P<0.001);HLA-B27阳性百分比与sFe水平呈正相关(rs=0.300,P<0.01)。结论:HLA-B27的表达在不同群体AS患者中存在差异,HLA-B27的检测增强了临床对AS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8.
HLA-B27检查在强直性脊椎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是人类最具多态性的遗传系统,在人类学、法医学、疾病关联和器官移植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HLA-B27是疾病关联研究中应用于临床诊断强直性脊椎炎(AS)的重要辅助检查指标。AS是以脊椎和骶骼关节疼痛以至强直为典型症状的中枢关节疾病,HLA-B27检查对于临床怀疑为AS的患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关节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病率0.3%。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对预防畸形发生有重要意义。由于AS诊断标准均必须具备肯定的放射学骶髂关节炎,而MR能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理改变,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提供重要帮助。目前对AS骶髂关节影像表现研究较多,由于AS早期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多病人确诊时都有脊椎受累,而对AS脊柱MRI表现报道较少。本文对我院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发现22例AS病人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云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云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108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探讨云克治疗AS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云克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有好转。108例AS患者,显效57例(52.8%),有效38例(35.2%),无效13例(12.0%),总有效率为88,0%。此药在减轻疼痛、消除肿胀、增强免疫功能等方面疗效显著,尤其在改善晨僵、关节功能受限和降低血沉速度等方面最为明显。提示云克作为一种新型治疗AS药物,具有使用简便、安全,疗程短,疗效满意,标本兼治,毒副作用小,消炎镇痛效果好的特点。值得临床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羊毛甾醇、桦褐孔茵醇、齐墩果酸和甘草次酸进行微生物转化研究.方法:采用液体土豆培养基对18种茵株进行振荡培养,对羊毛甾醇、桦褐孔茵醇、齐墩果酸和甘草次酸进行生物转化试验,发酵液用乙酸乙酯或正丁醇萃取并浓缩,萃取液采用薄层色谱鉴定转化结果.结果:黑曲霉3.795转化桦楬孔菌醇的发酵液中出现转化斑点;短刺小克银汉霉...  相似文献   

12.
99Tcm直接法标记Angiostatin及其在荷瘤小鼠体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99Tcm直接法标记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观察其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并进行显像,以探讨其在监测肿瘤对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答中的价值. 方法:氯化亚锡还原法进行AS的99Tcm标记,纸层析法测标记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观察其生物活性;为了明确99Tcm-AS与肿瘤的结合,是否存在受体特异性,我们进行了封闭实验. 在给药前2 h用未标记AS预处理荷乳腺癌EMT6瘤株的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99Tcm-AS,观察其体内分布并进行显像. 结果:氯化亚锡还原法标记AS可获得较高的标记率(>95%),其抑制内皮细胞生长的生物活性与AS相似. 在荷瘤小鼠体内分布结果显示:肿瘤的摄取率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在注射99Tcm-AS后2~12 h,肿瘤可清晰显像,同时,用未标记AS预先封闭肿瘤可使肿瘤对99Tcm-AS摄取率下降. 结论:99Tcm-AS在荷瘤小鼠体内可浓聚于肿瘤,肿瘤对显像剂的摄取存在一定的特异性;99Tcm-AS有可能在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评价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857和-86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相关性。方法用序列特异引物PCR方法对112例AS患者和96例健康对照人群,以及98例HLAB27阳性AS患者和14例阴性AS患者的TNF—α-857(C/T)和-863(C/A)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AS患者组TNF—α-857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S患者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S患者TNF-α-863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HLA-B27阳性As患者和阴性AS患者TNF—α-857位点基因型频率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TNF—α-85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AS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增加AS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4.
祛风清肺口服液抗Ⅰ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中药祛风清肺口服液治疗“风热喉痒咳嗽”的免疫学机理,用天花粉致敏大白鼠,分别观察各组致敏大鼠抗血清对正常大鼠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的影响、模型组大鼠抗血清对各组大鼠(包括给药组与对照组)皮肤PCA的影响以及祛风清肺口服液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间接释放组织胺的影响。结果显示:皮内注射祛风清肺口服液低、高剂量组大鼠抗血清的大鼠皮肤皮片浸液的吸光度值比模型组降低(P<0.01或P<0.001);注射模型组大鼠抗血清后,祛风清肺口服液低、高剂量组大鼠背部皮肤注射点皮片浸液光密度值比正常组降低(P<0.05);祛风清肺口服液能抑制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果表明祛风清肺口服液有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为其治疗“风热喉痒咳嗽”提供了一定的免疫药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artesunate,AS)通过增加小鼠巨噬细胞的自噬水平进而上调其杀菌活性的药理作用及机制.方法 分离及体外分化培养获得原代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细菌计数实验分为大肠埃希菌(E.coli,EC)组、EC+ AS组和EC+AS+抑制剂组(3-MA和Ly294002),建立EC感染细胞模型,给予AS和抑制剂处理,采用平板培养法检测胞内活菌数量.自噬和活性氧检测实验分为medium组、AS组、AS+自噬抑制剂组和AS+活性氧清除剂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N-乙酰半胱氨酸(NAC)],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体标志物的表达,荧光探针法检测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 经定向分化后,获得形态良好的原代巨噬细胞.细菌计数实验结果显示,与EC组比较,EC+ AS组细胞胞内EC数量显著减少(P<0.01),且具有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EC+ AS+自噬抑制剂组和EC+AS+活性氧清除剂组细胞胞内细菌较EC+ AS组显著升高(P<0.01).自噬和活性氧检测结果显示,sAS组较medium组自噬基因LC3B和Atg5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P<0.01).AS+自噬抑制剂组或AS+活性氧清除剂组自噬蛋白的表达较AS组明显降低,AS+活性氧清除剂组ROS水平较AS组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青蒿琥酯能够增加巨噬细胞的杀菌活性,且该作用与其上调细胞活性氧水平,进而激活细胞自噬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巫翠萍  覃西  赵莲 《海南医学》2011,22(23):19-21
目的 探讨HLA-B27检测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椎炎(A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48例确诊AS患者、78例可疑AS患者、35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2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HLA-B27抗原检测,并将前两组结果与X线照片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AS组和可疑AS组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AS组(风湿性患者组和...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使用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实施早期干预,观察早期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改变,检测辛伐他汀对血VEGF的影响,探索VEGF对于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组,高脂饲料喂养,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构建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使用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实施早期干预,观测干预与非干预情况下早期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改变及对血清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辛伐他汀干预组VEGF水平较模型非干预组显著降低,斑块较非干预组稳定。结论 VEGF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辛伐他汀可以抑制VEGF表达,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4年7月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恶性肿瘤的31例住院患者,与同时期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未合并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 并对其一般情况、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肿瘤的特征、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1 例患者包括男性27 例( 87%) ,女性4 例( 13%) ,确诊强直性脊柱炎的平均年龄为( 43 ± 17 )岁(16~76岁);首次确诊肿瘤的平均年龄为(60 ± 12)岁(31~87岁),其中27例患者的肿瘤发生在强直性脊柱炎确诊之后. 31例患者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时均存在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大部分未接受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规范化治疗. 合并的恶性肿瘤者包括膀胱癌7例,血液系统肿瘤6例,肺癌5例,肾癌5例,前列腺癌、肾盂癌、乳腺癌、胃癌、直肠癌、神经内分泌瘤各2例,结肠癌和食管癌各1例. 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存在合并恶性肿瘤的风险,以膀胱癌最多见,其次是血液系统肿瘤,临床上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20.
CDK抑制剂olomoucine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对物理损伤的反应,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对AS活化及增殖的影响。方法 建立体外培养大鼠纯化的AS机械损伤模型,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损伤区的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5-溴脱氧尿苷(BrdU)的动态变化;以及周期素依赖的蛋白激酶(CDK)选择性抑制剂olomoucine干预后PCNA、BrdU表达的变化。结果 物理损伤后24h,损伤边缘区AS明显活化,细胞数目增加、胞体肥大,且交织成网状;PCNA表达增强,BrdU阳性细胞比率增加,大量AS进入增殖期。特异性细胞周期抑制剂olomoucine干预后,AS的PCNA表达增强被抑制,胞体肥大程度减轻,BrdU阳性细胞比率减少。结论 损伤刺激可促使胶质细胞细胞周期(cell cycle)启动、反心性增殖活化:olomoucine可以通过抑制CDK调控反应性AS的肥大、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