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黄芪多糖(APS)对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的抑制作用,并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模型组),低、中和高相对分子质量APS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APS组小鼠采用卵白蛋白(OVA)制备哮喘小鼠模型。低、中和高相对分子质量APS治疗组小鼠OVA雾化激发前30min给予腹腔注射0.1mL相对分子质量为4 500、15 000和30 000的APS,正常对照组小鼠采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雾化致敏液和腹腔注射。雾化期间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光学显微镜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WBC)总数和炎症细胞分类计数,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表现,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术(CBA)检测小鼠血清和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提取分选脾脏CD4+ T细胞,培养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Th17和Treg细胞比例,CB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打喷嚏、抓口鼻和气促等哮喘样症状,肺组织炎性浸润明显,气道黏膜水肿,平滑肌增厚,血清和BALF中IL-4水平明显升高(P<0.05),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5),IFN-γ和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Th2和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Th1和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APS组小鼠抓口鼻、气促和烦躁等哮喘样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管壁增厚等明显改善,血清和BALF中IL-4水平明显降低(P<0.05),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L-17水平明显降低(P<0.05),IFN-γ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Th2和Th17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Th1和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不同相对分子质量APS组间比较,低相对分子质量APS组小鼠哮喘症状和肺组织炎症浸润改善最明显,血清和BALF中IL-4水平及Th2和Th17细胞比例降低最明显(P<0.05),血清和BALF中IFN-γ水平及Th1和Treg细胞比例升高最明显(P<0.05)。结论:APS通过调节Th1/Th2及Th17/Treg细胞平衡、降低IL-4和IL-17水平、增加IFN-γ和IL-10水平发挥抗哮喘作用,且低相对分子质量APS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肥胖型哮喘小鼠调节性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reg/Th17)免疫失衡的调节作用,为EGCG治疗肥胖型哮喘提供依据。方法:40只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正常饲料喂养)、肥胖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肥胖型哮喘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给予卵白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制备肥胖型哮喘模型],EGCG干预组(在OVA激发前1 h给予20 mg·kg-1EGCG腹腔注射)和地塞米松干预组(在OVA激发前1 h给予2 mg·kg-1地塞米松腹腔注射),每组8只。采用无创肺功能仪测定各组小鼠的增强呼气间歇(Penh)值;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表现,HE染色切片半定量方法进行小鼠气道炎症评分; 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脂联素、瘦素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A (IL-17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组织中Th17和Treg百分比。结果:肥胖组小鼠体质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为正常对照组小鼠平均体质量的1.67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肥胖型哮喘组小鼠Penh值和气道炎症评分均升高(P<0.05),血清中瘦素水平升高(P<0.05),BALF中IL-17A水平升高(P<0.05),IL-10水平降低(P<0.05),脾组织中Th17百分比升高(P<0.05),Treg百分比降低(P<0.05)。与肥胖型哮喘组比较,EGCG干预组小鼠Penh值和气道炎症评分均降低(P<0.05),血清中瘦素水平降低(P<0.05),BALF中IL-17A水平降低(P<0.05),BALF中IL-10水平升高(P<0.05),脾组织中Th17百分比降低(P<0.05),脾组织中Treg百分比升高(P<0.05)。结论:在肥胖型哮喘小鼠中存在Treg/Th17免疫失衡,EGCG能够抑制肥胖型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能够改善Treg/Th17免疫失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和造血功能的影响,阐明PNS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治疗机制。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PNS组、中剂量PNS组和高剂量PNS组,低、中和高剂量PNS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100、200和400 mg·kg-1PNS,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测量小鼠体质量并计算脾脏及胸腺指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并计算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γ干扰素(INF-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小鼠红细胞(RBC)、骨髓单个核细胞(BMCs)、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数量及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RBC、BMCs、WBC、Plt数量和Hb水平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血清中INF-γ、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PNS组小鼠体质量、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RBC、BMCs、WBC、Plt数量和Hb水平明显升高(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血清中INF-γ、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PNS呈剂量依赖性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抑制INF-γ和TNF-α释放,提高造血相关因子水平,从而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诱导的过敏原非依赖性哮喘样模型小鼠的观察,探索IL-33对小鼠肺组织中T、B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NKT)细胞和固有淋巴样2型细胞(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氯化钠注射液(normal saline,NS)组和IL-33组,分别将NS、IL-33于1~6 d连续滴鼻,之后隔天滴鼻至18 d制备小鼠哮喘模型。采用有创肺功能检测小鼠气道高反应性;肺组织切片染色观察气道炎性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中T、B细胞亚群,NKT细胞和ILC2细胞数量及比例变化。结果 与NS组相比,鼻腔给予IL-33刺激可引起小鼠气道反应性增高,气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增生。IL-33组小鼠肺组织T细胞(CD3+T)及其亚群细胞数增多,Th2细胞(CD3+CD8-IL-4+)出现优势分化,Th1/Th2细胞比例下降(P<0.01);B细胞(CD19+B)及其亚群(B1a:CD19+CD23-CD5+CD11b+,B1b:CD19+CD23-CD5-CD11b+和B2:CD19+CD23+B220+)以及ILC2细胞(lineage-ICOS+ST2+)数出现明显增加(P<0.01);NKT细胞(CD3+CD8-CD49b+)比例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IL-33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造成肺组织T、B淋巴细胞亚群和ILC2细胞的数量及比例改变,打破局部免疫系统平衡,引发哮喘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滋阴补肾方联合糖皮质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阐明中、西药联合对SLE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MRL/lpr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低和高剂量联合组(n=10);另选10只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给予0.5mL·d-1生理盐水,西药组小鼠灌胃给予12.5mg·kg-1醋酸泼尼松(糖皮质激素),中药组小鼠灌胃给予25.0g·kg-1滋阴补肾方,低和高剂量联合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12.5和25.0g·kg-1滋阴补肾方和6.25 mg·kg-1醋酸泼尼松。连续给药21d后,计算各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低及高剂量联合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低和高剂量联合组CD3+和CD4+ 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和低及高剂量联合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IL-4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增生明显改善,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减轻;与低剂量联合组比较,高剂量联合组小鼠CD4+T淋巴细胞水平、CD4+/CD8+比值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阴补肾方联合糖皮质激素可降低SLE小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弥补单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后不能扶正机体内环境的不足,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阐明慢性荨麻疹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慢性荨麻疹患者68例和健康对照者70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并发症将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4个不同亚组,分别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1例(类风湿3例、红斑狼疮2例、甲状腺疾病4例、白癜风2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组13例、乙肝和丙肝感染组10例、肿瘤组6例和无并发症组2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面标志CD3+、CD4+和CD8+的表达情况,检测不同并发症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荨麻疹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CD3+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与病程≤ 12个月慢性荨麻疹患者比较,病程>12个月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CD3+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与无并发症组患者比较,有并发症慢性荨麻疹组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3+比例亦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尤其CD4+细胞的比例降低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对晚期宫颈癌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患者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84例,利用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单一组及联合组,各42例。单一组给予紫杉醇+顺铂(taxinol plus platinum,TP)化疗方案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给予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且均于治疗前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临床获益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单一组治疗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CD8+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联合组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8+、CD4+/CD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CD8+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骨髓抑制、直肠刺激反应、皮肤反应及膀胱刺激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结论 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应用于晚期宫颈癌化疗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芦藜醇对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8只C57BL/6J雌性小鼠,采用脂多糖(LPS)+卵白蛋白(OVA)联合致敏方法建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LPS+OVA组)、白藜芦醇组(Res组,于激发前2 h灌胃30 mg·kg-1白藜芦醇)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NAC组,于激发前2 h灌胃3 mmol·kg-1 N-乙酰半胱氨酸);同时选取6只同周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PBS组)。于乙酰甲胆碱雾化期间观察各组小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肺功能仪分析小鼠气道高反应(AHR),光学显微镜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炎症细胞,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表现,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BALF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特异性荧光探针DCF-DA染色分析肺组织活性氧(ROS)水平,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肺组织匀浆中MDA水平。结果:与PBS组比较,LPS+OVA组小鼠Penh值、细胞总数、炎症细胞、气道炎症及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BALF上清中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1),肺组织内ROS荧光强度明显升高,肺匀浆中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LPS+OVA组比较,Res组和NAC组小鼠Penh值、细胞总数、炎症细胞、气道炎症及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BALF上清中IL-17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内ROS荧光强度降低,肺匀浆中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白藜芦醇能够有效抑制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白藜芦醇抑制体内发生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除草剂阿特拉津(ATR)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阐明ATR的免疫毒性。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ATR组(n=8),分别给予0、5、25和125 mg·kg-1ATR连续灌胃28 d。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和脾指数;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脾脏组织的病理形态表现;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测定各组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检测各组大鼠NK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脾细胞中CD3+和CD8+T细胞百分比,ELISA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ATR组大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和中剂量ATR组大鼠脾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ATR组大鼠脾指数降低(P<0.05)。HE染色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ATR组大鼠脾组织无明显变化;中剂量ATR组大鼠脾组织生发中心略减少,高剂量ATR组大鼠脾组织呈现明显退行性变,生发中心消失,白髓减少,红髓充血。NK细胞杀伤活性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ATR组大鼠NK细胞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与对照组比较,低和中剂量ATR组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ATR组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和中剂量ATR组大鼠脾细胞中CD3+和CD8+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ATR组大鼠脾细胞中CD3+、CD8+ T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细胞因子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和中剂量ATR组大鼠血清中IL-1和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ATR组大鼠血清中IL-1和IL-6水平升高(P<0.05)。结论:高剂量ATR可产生明显的免疫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协同雌二醇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4T1细胞,加入不同浓度(0、12.5、25.0、50.0和100.0 μg·L-1) IL-4或雌二醇(0、6.25、12.50、25.00、50.00 nmol·L-1),作用72 h后MTT法检测乳腺癌4T1细胞增殖率。将乳腺癌4T1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IL-4组(加入50.0 μg·L-1 IL-4)、雌二醇组(加入12.50 nmol·L-1雌二醇)和联合组(加入50.0 μg·L-1 IL-4+12.50 nmol·L-1雌二醇),MTT法检测各组乳腺癌4T1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不同细胞周期乳腺癌4T1细胞百分比,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乳腺癌4T1细胞中STAT6、p-STAT6、ERα、Erk、p-Erk、P70S6K、p-P70S6K、S6和p-S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0 μg·L-1 IL-4组比较,25.0、50.0和100.0 μg·L-1IL-4组乳腺癌4T1细胞增殖率升高(P<0.05)。与0 nmol·L-1雌二醇组比较,12.50、25.00、50.00 nmol·L-1雌二醇组乳腺癌4T1细胞增殖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IL-4组乳腺癌4T1细胞增殖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雌二醇组乳腺癌4T1细胞增殖率升高(P<0.05);与IL-4组或雌二醇组比较,联合组乳腺癌4T1细胞增殖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IL-4组乳腺癌4T1细胞中S期和G2/M期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G0及G1期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雌二醇组乳腺癌4T1细胞中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G0及G1期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与IL-4组或雌二醇组比较,联合组乳腺癌4T1细胞中S期和G2/M期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G0及G1期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IL-4组乳腺癌4T1细胞中ERα、p-Erk、p-P70S6K和p-S6蛋白表达水平升高,雌二醇组乳腺癌4T1细胞中p-STAT6、ERα、p-Erk、p-P70S6K、S6和p-S6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联合组乳腺癌4T1细胞中STAT6、p-STAT6、ERα、p-Erk、p-P70S6K和p-S6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IL-4协同雌二醇可促进小鼠4T1乳腺癌细胞膜IL-4受体(IL-4R)和雌激素受体(ER)表达,增强乳腺癌4T1细胞中Erk1和p70S6K激酶的激活及下游分子S6蛋白的磷酸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钙离子(Ca2+)通道的影响,阐明17β-E2对MSCs促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出MSCs,连续传代3次,进行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将MSCs分为对照组[单纯成骨细胞培养基(OBM)培养]和不同剂量17β-E2组(在OBM中分别添加0.1、1.0、10.0和100.0 pmol·L-1 17β-E2)。成骨诱导14 d,各组细胞经Fluo-3/AM染色后,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平均荧光强度(MFI),以MFI代表Ca2+水平。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全细胞Ca2+电流。结果: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成功分离MSCs。MSCs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核呈椭圆形,细胞核内可见核仁。传代培养的MSCs生长旺盛,保持原代细胞的形态特征。随着17β-E2浓度的增加,各组细胞的Ca2+水平也逐渐增强,以100.0 pmol·L-1 17β-E2组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10.0和100.0 pmol·L-1 17β-E2组的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Ca2+水平和Ca2+电流峰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0.1和1.0 pmol·L-1 17β-E2组Ca2+水平和Ca2+电流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所得细胞为大鼠MSCs。17β-E2通过增强MSCs Ca2+通道的开放,增强Ca2+内向电流发挥促进成骨形成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过表达miR-27a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Agomir阴性对照组(Agomir-NC组)和miR-27a agomir组(Agomir组),每组15只。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构建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于造模前1天和造模成功时,分别经侧脑室注射15 mg/kg的agomir-NC或miR-27a agomir。术后72 h,采用Zea-Longa评分法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TTC)测量大鼠脑梗死面积;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水平;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miR-27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Iba-1+/CD68+小胶质细胞所占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IL-1β、IL-6、TNF-α及iNOS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 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LR4、MyD88、p-NF-κB p65及NF-κB p65表达情况。 结果 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水平及Iba-1+/CD68+小胶质细胞水平均显著增加(均P<0.001),海马组织中IL-1β、IL-6、TNF-α水平和iNOS活性及TLR4、MyD88、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海马组织中miR-27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与Model组比,Agomir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海马组织细胞凋亡水平及Iba-1+/CD68+小胶质细胞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01),海马组织中IL-1β、IL-6、TNF-α水平和iNOS活性及TLR4、MyD88、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海马组织miR-27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01)。 结论 过表达miR-27a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减轻急性脑梗死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抑制肽(MIP)对脂多糖(LPS)激活BV2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BV2小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进行处理)、LPS组(给予1 mg·L-1 LPS处理)和不同剂量MIP+LPS组(分别给予25、50和100μmol·L-1 MIP预处理1 h后,再加入1 mg·L-1 LPS)。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BV2小胶质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BV小胶质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LPS组BV2小胶质细胞体积变大,突起增多,呈阿米巴状;不同剂量MIP+LPS组小胶质BV2细胞活化率较LPS组明显减少(P<0.05或P<0.01)。MTT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LPS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与LPS组比较,不同剂量MIP+LPS组BV2小胶质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或P<0.01)。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LPS组比较,不同剂量MIP+LPS组BV2小胶质细胞中IL-1β和IL-18 mRNA表达水平及iNOS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IL-4和IL-10 mRNA表达水平及Arg-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MIP能够抑制活化的BV2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促进其向M2型转化,抑制炎症的过度激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发酵红参总皂苷(FRGTS)对高糖诱导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大鼠肾小管上皮NRK-52E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5.5 mmol·L-1 D-葡萄糖)、高糖组(30.0 mmol·L-1 D-葡萄糖)、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抑制剂EX527组(30.0 mmol·L-1 D-葡萄糖+10.0 μmol·L-1.EX527)、FRGTS组(30.0 mmol·L-1 D-葡萄糖+25 mg·L-1FRGTS)和EX527+FRGTS组(30.0 mmol·L-1 D-葡萄糖+10 μmol·L-1 EX527+25 mg·L-1FRGTS)。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E-cadherin、α-SMA和SIRT1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ColⅠ)水平,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各组细胞中SIRT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Smad3 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高糖培养48 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组NRK-52E细胞中E-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α-SMA 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NRK-52E细胞上清液中ColⅠ水平升高(P<0.01),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TGF-β1和Smad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高糖组比较,FRGTS组NRK-52E细胞中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α-SMA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NRK-52E细胞上清液中ColⅠ水平降低(P<0.05),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或P<0.01),TGF-β1和Smad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FRGTS组比较,EX527+FRGTS组NRK-52E细胞中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α-SMA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NRK-52E细胞上清液中ColⅠ水平升高(P<0.05),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TGF-β1和Smad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 结论 FRGTS可通过上调SIRT1表达,进而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效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EMT。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125I粒子植入对人乳腺癌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BALB/c裸鼠于第4乳脂肪垫移植人乳腺癌HMLER90hi细胞,建立裸鼠荷瘤模型。将建模成功后的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低、中及高剂量125I粒子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小鼠仅植入1粒空白粒子(不含放射性元素),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按照巴黎系统原则分别植入放射剂量为1.48×10-7、2.22×10-7和2.96×10-7Bq125I粒子。测量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和瘤体质量,计算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ELISA法检测各组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端粒酶蛋白水平,q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HMLER90hi细胞中CD90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mRNA表达水平。结果:125I粒子植入7、14和28 d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小鼠肿瘤质量降低(P<0.05或P<0.01),肿瘤体积减小(P<0.05或P<0.01),肿瘤生长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ELISA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小鼠肿瘤组织中端粒酶蛋白水平升高(P<0.05或P<0.01);qRT-PCR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小鼠HMLER90hi细胞中CD90和GM-CS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不同剂量125I粒子可抑制乳腺癌裸鼠荷瘤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荷瘤组织中CD90和GM-CSF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