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检测不同月龄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中线粒体自噬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20只雄性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为研究对象,分为3月龄组、6月龄组、9月龄组和12月龄组,以C57小鼠为对照组.获取海马组织,通过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元中线粒体的形态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和P62的表达水平;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和Miro1的表达水平;线粒体外膜蛋白Tom20的表达水平.结果: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随着月龄增大,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海马区神经元中线粒体损伤的病理变化呈逐渐加重的过程,即线粒体明显水肿、透明,嵴排列不规则,断裂,甚至消失.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野生小鼠组比较,LC3、P62、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水平在6月龄组、9月龄组和12月龄组小鼠中明显增高(P<0.05),而Miro1蛋白却明显降低(P<0.05),Tom20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随着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月龄的增加,其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病理改变呈动态,线粒体自噬呈动态增强但伴随线粒体清除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在移植黑色素瘤模型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早老素1(APP/PS1)小鼠骨骼肌减少中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C57)小鼠和APP/PS1小鼠分别移植黑色素瘤B16细胞(C57移植瘤组和APP/PS1移植瘤组),同时设C57对照组和APP/PS1对照组,每组7只....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乙醛脱氢酶2(ALDH2)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的影响,并探讨线粒体融合与裂变在内皮屏障中的作用。方法 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LPS损伤组(LPS):1 μg/mL的LPS刺激24 h;LPS+ALDH2激动剂Alda-1组(LPS+Alda-1):在LPS刺激前给予20 μmol/mL的Alda-1预处理1 h。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跨内皮细胞电阻和FITC-Dextran葡聚糖实验检测细胞通透性变化;试剂盒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氧化应激水平;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检测细胞活性氧(ROS)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ALDH2、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以及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OPA1和分裂蛋白Drp1、Fis1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跨内皮细胞电阻值降低、FITC-Dextran渗漏性增高,MDA含量升高、SOD活性下降,ROS荧光表达增强,ALDH2、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和OPA1表达降低,而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和Fis1表达升高(P<0.05)。应用Alda-1干预后,可显著抑制LPS所致的内皮细胞膜通透性升高,减低ROS荧光表达,ALDH2、ZO-1、Occludin 、OPA1和Mfn2蛋白表达增高,而Drp1和Fis1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ALDH2通过抑制线粒体ROS的产生,减轻LPS诱导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线粒体融合及抑制线粒体裂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戴蒙开颗粒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脑组织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0只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戴蒙开颗粒治疗组(中药组),并以15只同月龄同性别的C57BL/6J野生型小鼠作为空白组。中药组给予剂量2.0 g·kg~(-1)·d~(-1)的戴蒙开颗粒0.2 ml灌胃,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的0.9%Na Cl溶液灌胃;均灌胃12周。干预结束后,取脑组织分离线粒体,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脑组织线粒体及去线粒体胞浆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1,Drp1)、分裂蛋白1(fission1,Fis1)、视神经萎缩蛋白1(optic atrophy-1,Opa1)和小鼠脑组织NIX蛋白的含量;Elisa法检测小鼠脑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组织线粒体及去线粒体胞浆Drp1、Fis1、NIX、Bax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Opa1、Bcl-2含量则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脑组织线粒体及去线粒体胞浆Drp1、Fis1、NIX、Bax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Opa1、Bcl-2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戴蒙开颗粒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脑内线粒体分裂融合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内毒素(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探讨黄连素对AL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黄连素+LPS组和黄连素组,每组10只。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LPS组小鼠通过滴鼻给予5 mg·kg-1 LPS 6 h,黄连素+LPS组小鼠在给予LPS的前5天灌胃50 mg·kg-1黄连素,黄连素组小鼠给予50mg·kg-1黄连素灌胃5 d。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形态表现;检测各组小鼠肺湿干重比值;检测各组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浓度和细胞渗出数;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BALF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DHE)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活性氧(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计算Bcl-2/Bax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小鼠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增加,肺泡空间增大,肺泡壁增厚,小鼠肺湿干重比值明显升高(P<0.01),总蛋白质浓度升高(P<0.05),BALF中细胞渗透数增多(P<0.01),BALF中TNF-α和IL-6水平升高(P<0.01),肺组织中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1),Bax/Bcl-2比值升高(P<0.01);与LPS组比较,黄连素+LPS组小鼠肺组织炎性改变减轻,小鼠肺湿干重比值降低(P<0.05),总蛋白浓度降低(P<0.05),BALF中细胞渗透数降低(P<0.05),BALF中TNF-α和IL-6水平降低(P<0.01),肺组织中ROS水平降低,肺组织中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5),肺组织中Bax/Bcl-2比值降低(P<0.01)。结论:黄连素可改善LPS诱导的小鼠ALI和炎症程度,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肺组织中ROS水平和保护线粒体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丙泊酚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对脑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丙泊酚后处理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丙泊酚后处理组大鼠采用结扎颈动脉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丙泊酚后处理组大鼠于再灌注即刻股静脉输注20 mg·kg-1·h-1丙泊酚2 h,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于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表现,采用相关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活性和水平,采用活性氧(ROS)荧光探针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ROS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线粒体裂变、融合和生物发生相关蛋白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酯氧化酶4(Nox4)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rf2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05),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力(T-AOC)水平明显降低(P<0.01),丙二醛(MDA)和ROS水平及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P<0.05),动力相关蛋白1(DRP1)、裂变蛋白1(Fis1)、Nox4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视神经萎缩症蛋白1(OPA1)、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和线粒体转录因子 A(TFAM)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丙泊酚后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大鼠海马组织中SOD及GSH-Px活性和T-AOC水平明显升高(P<0.05),MDA 水平、ROS水平和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P<0.05),DRP1、Fis1和Nox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OPA1、Mfn2、PGC-1α、TFAM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 结论 丙泊酚后处理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促进线粒体融合和生物发生并抑制线粒体裂变,改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ox4/Nrf2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杨梅素作用于人卵巢癌SKOV3细胞后细胞自噬的发生和线粒体分裂程度,探讨杨梅素对其线粒体分裂的影响及自噬的诱导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KOV3细胞,杨梅素给药剂量按0、20、40和60 g·L-1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杨梅素组,均作用12 h。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MitoTracker Red荧光探针特异性标记线粒体观察其形态,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动力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和自噬相关蛋白LC3-Ⅰ及LC3-Ⅱ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强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杨梅素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比例明显升高(t=3.27,t=6.85,t=5.49,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杨梅素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增加,且线粒体砂砾感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杨梅素组细胞中Drp1(t=4.35,t=3.28,t=6.17,P<0.05)和Fis1(t=8.32,t=6.74,t=9.27,P<0.0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中和高剂量杨梅素组细胞中LC3-Ⅱ/LC3-Ⅰ比值明显升高(t=3.28,t=4.21,P<0.05)。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杨梅素给药剂量增加,LC3表达强度逐渐增强。结论:杨梅素能够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发生自噬,并对线粒体动分裂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滋肾活血方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大鼠海马组织线粒体融合蛋白1(mitofusin 1, Mfn1)、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 2, Mfn2)、线粒体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 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sion mitochondrial 1, Fis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滋肾活血高剂量组、滋肾活血中剂量组、滋肾活血低剂量组、西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改良2-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每组大鼠按9 mL/(kg·d)剂量灌胃相应药物。模型组、假手术组给予蒸馏水,滋肾活血低剂量组、滋肾活血中剂量组、滋肾活血高剂量组予以滋肾活血方溶液[9.8、17.8、35.6 g/(kg·d)]灌胃,西药组以多奈哌齐溶液[150 mg/(kg·d)]灌胃。连续喂药2周后,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取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大鼠海马组织中的Mfn1、Mfn2、Drp1、Fis1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3(TLR3)激活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效果,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 培养hUC-MSCs并鉴定,10 mg·L-1聚肌胞苷酸处理hUC-MSCs。45只MRL/Lp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hUC-MSCs组和TLR3+hUC-MSCs组,另取15只C57BL/6C雌性小鼠作为对照组;小鼠尾静脉注射hUC-MSCs或聚肌胞苷酸处理的hUC-MSCs。给药后,每2周测定1次小鼠24 h尿蛋白水平;8周后采血并取肾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抗双链DNA(dsDNA)抗体水平和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IgG和补体C3沉积。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hUC-MSCs具有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特征。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抗dsDNA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中TNF?α、IL-1β、IL-6和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中出现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萎缩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现象,肾组织中IgG和C3沉积明显(P<0.05),肾组织中Akt和m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和酵母ATG6的同系物(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4周时TLR3+hUC-MSCs组小鼠24 h尿蛋白水平降低(P<0.05),6和8周时hUC-MSCs组和TLR3+hUC-MSCs组小鼠24 h尿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抗dsDNA抗体水平降低(P<0.05),肾组织中TNF?α、IL-1β、IL-6和IL-17水平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病变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肾组织中IgG和C3沉积减少(P<0.05),且TLR3+hUC-MSCs组小鼠肾组织改善更为明显;hUC-MSCs组和TLR3+hUC-MSCs组小鼠肾组织中Akt和m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hUC-MSCs组比较,TLR3+hUC-MSCs组小鼠肾组织中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 结论 TLR3能够增强hUC-MSCs移植治疗小鼠LN的作用,可抑制肾组织炎症反应并调节细胞自噬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H19(lncRNA H19,H19)和白细胞介素6/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IL-6/STAT3)通路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12),模型组小鼠采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联合诱导建立CAC小鼠模型。第120天处死小鼠,评估小鼠疾病活动度(DAI),计算成瘤率,测量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表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水平,q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H19、let-7a、IL-6、STAT3和c-Myc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磷酸化STAT3(p-STAT3)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成瘤率为100%,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1),DAI评分增加,HE染色显示结肠组织呈上皮内瘤变,结肠组织中H19、IL-6、STAT3和c-Myc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let-7a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清IL-6水平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p-STAT3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小鼠CAC的发病可能与IL-6/STAT3通路介导的c-Myc和H19表达上调及let-7a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因子TRB3在不同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的表达情况,阐明TRB3与阿尔茨海默病(AD)病情进展的关系。 方法 将APP/PS1转基因小鼠分为3月龄WT组、3月龄APP/PS1组、7月龄WT组、7月龄APP/PS1组,每组各10只。分别以3月龄、7月龄野生型(WT)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RB3在小鼠脑内的表达。 结果 与同月龄WT组比较,3月龄APP/PS1组未出现明显行为学改变(P>0.05),而7月龄APP/PS1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B3主要在大脑皮层表达,与同月龄WT组比较,TRB3在3月龄及7月龄APP/PS1组脑内的表达均明显增多(P<0.05),且7月龄APP/PS1组脑内TRB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3月龄APP/PS1组(P<0.05)。 结论 TRB3在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表达增多,且TRB3表达水平的增多可能与AD的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 EPO)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炎性因子及线粒体损伤的影响。方法将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rh EPO干预组(治疗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改良过的Feeney自由落体撞击头部来建立创伤性大鼠模型,sham组大鼠不撞击脑部。造模结束后,治疗组每日定时以5000 IU/kg剂量rh EPO进行腹腔注射,sham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后处死大鼠。罗丹明123(rhodamine 123,Rh 123)染色检测脑组织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脑组织中线粒体动力学有关蛋白(动力相关蛋白1(Drp-1)、分裂蛋白1(Fis-1)、融合蛋白2(Mfn 2)、视神经萎缩蛋白1 (Opa 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脑组织Rh123荧光强度明显减弱,IL-1β、IL-6、TNF-α、Drp-1、Fis-1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Mfn 2、Opa 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脑组织Rh123荧光强度明显增强,IL-1β、IL-6、TNF-α、Drp-1、Fis-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Mfn 2、Opa 1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炎性反应及线粒体损伤,从而起到对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脏线粒体融裂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在二氢杨梅素抑制高脂喂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45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普通饲料组(CON),高脂饲料组(HFD)和高脂加二氢杨梅素组(HFD+ DHM),每组15只,干预12周.检测小鼠体质量、肝脏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分别采用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滴数量与形态.使用增强型ATP试剂盒检测肝脏ATP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脏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相关基因[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分裂蛋白1(fission 1,Fis1)、融合蛋白2(mitofusion 2,Mfn2)、视神经萎缩蛋白1(optic atrophy1,Opa1)]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组相比,HFD组小鼠体质量、肝脏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明显增高(P<0.05),肝脏ATP含量显著降低(P<0.05),HE染色见明显的肝内脂肪空泡和肝细胞气球样变,油红O染色见大量的脂滴蓄积,肝脏组织Fis1、Drp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而Mfn2、Opa1明显降低(P<0.05).二氢杨梅素干预显著抑制高脂喂养诱导的肝脏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血甘油三酯的升高,肝脏脂肪蓄积以及肝脏ATP含量的降低,并且明显拮抗高脂诱导的线粒体分裂与融合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论 二氢杨梅素可明显改善高脂喂养小鼠肝脏的脂肪蓄积,该效应可能与其调节肝脏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肥胖型哮喘小鼠调节性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reg/Th17)免疫失衡的调节作用,为EGCG治疗肥胖型哮喘提供依据。方法:40只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正常饲料喂养)、肥胖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肥胖型哮喘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给予卵白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制备肥胖型哮喘模型],EGCG干预组(在OVA激发前1 h给予20 mg·kg-1EGCG腹腔注射)和地塞米松干预组(在OVA激发前1 h给予2 mg·kg-1地塞米松腹腔注射),每组8只。采用无创肺功能仪测定各组小鼠的增强呼气间歇(Penh)值;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表现,HE染色切片半定量方法进行小鼠气道炎症评分; 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脂联素、瘦素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A (IL-17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组织中Th17和Treg百分比。结果:肥胖组小鼠体质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为正常对照组小鼠平均体质量的1.67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肥胖型哮喘组小鼠Penh值和气道炎症评分均升高(P<0.05),血清中瘦素水平升高(P<0.05),BALF中IL-17A水平升高(P<0.05),IL-10水平降低(P<0.05),脾组织中Th17百分比升高(P<0.05),Treg百分比降低(P<0.05)。与肥胖型哮喘组比较,EGCG干预组小鼠Penh值和气道炎症评分均降低(P<0.05),血清中瘦素水平降低(P<0.05),BALF中IL-17A水平降低(P<0.05),BALF中IL-10水平升高(P<0.05),脾组织中Th17百分比降低(P<0.05),脾组织中Treg百分比升高(P<0.05)。结论:在肥胖型哮喘小鼠中存在Treg/Th17免疫失衡,EGCG能够抑制肥胖型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能够改善Treg/Th17免疫失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芦藜醇对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8只C57BL/6J雌性小鼠,采用脂多糖(LPS)+卵白蛋白(OVA)联合致敏方法建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LPS+OVA组)、白藜芦醇组(Res组,于激发前2 h灌胃30 mg·kg-1白藜芦醇)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NAC组,于激发前2 h灌胃3 mmol·kg-1 N-乙酰半胱氨酸);同时选取6只同周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PBS组)。于乙酰甲胆碱雾化期间观察各组小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肺功能仪分析小鼠气道高反应(AHR),光学显微镜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炎症细胞,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表现,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BALF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特异性荧光探针DCF-DA染色分析肺组织活性氧(ROS)水平,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肺组织匀浆中MDA水平。结果:与PBS组比较,LPS+OVA组小鼠Penh值、细胞总数、炎症细胞、气道炎症及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BALF上清中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1),肺组织内ROS荧光强度明显升高,肺匀浆中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LPS+OVA组比较,Res组和NAC组小鼠Penh值、细胞总数、炎症细胞、气道炎症及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BALF上清中IL-17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内ROS荧光强度降低,肺匀浆中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白藜芦醇能够有效抑制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白藜芦醇抑制体内发生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小鼠肝库普弗细胞(KCs)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肝KCs吞噬功能的改善作用,阐明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小鼠肝KCs的保护机制。方法:16只C57BLKS/J db/db小鼠分为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加二甲双胍组,16只C57BLKS/J db/m小鼠分为非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加二甲双胍组,每组8只。分别取各组小鼠肝KCs体外培养,透射电镜观察KCs超微结构,ELISA法定量测定KCs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NF-γ)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KCs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法检测KCs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倒置显微镜下观察KCs吞噬能力。结果:糖尿病小鼠KCs中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RER)的数量减少,RER扩张,线粒体肿胀及脂滴增多。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小鼠KCs中IL-6、TNF-α、INF-γ水平和ICAM-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KCs的中性粒细胞趋化能力增强(P<0.05),吞噬能力减弱(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加二甲双胍组小鼠KCs中IL-6、TNF-α、INF-γ水平和ICAM-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KCs的中性粒细胞趋化能力减弱(P<0.05),吞噬能力增强(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糖尿病小鼠肝KCs的炎症反应并改善其吞噬功能,对肝KCs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