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东省MDCT机所致受检者辐射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24台MDCT机进行医疗照射剂量水平调查,分析广东省MDCT检查所致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水平。结果 成人头部、成人胸部、成人腹部、成人脊柱、成人四肢、成人冠脉的加权CT剂量指数的均值分别为44.5、15.4、20.0、23.4、16.9、38.2 mGy,而相应的剂量长度乘积的均值分别为776、482、693、691、539、1056 mGy·cm;儿童头部、儿童胸部、儿童腹部的加权CT剂量指数的均值分别为20.9、9.6、15.1 mGy,而相应的剂量长度乘积的均值分别为257、167、472 mGy·cm。结论 调查数据可以促进对受检者的剂量控制,以更好推动辐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某医院宝石CT机与普通16排螺旋CT机胸部平扫检查致受检者剂量的差别,为进一步调查积累经验。方法 用宝石CT机和普通16排螺旋CT机自带的剂量测量系统读取胸部平扫检查时的CT剂量指数(CTDI)和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宝石CT机平均每次扫描的CTDI为(8.74 ±3.52)mGy,普通16排螺旋CT机平均每次扫描的CTDI为(8.30 ±1.49)m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宝石CT机平均每次扫描的DLP为(282.19 ±143.96)mGy·cm,高于普通16排螺旋CT机的(243.10 ±61.36)mGy·c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该医院在常用的胸部平扫曝光条件下,宝石CT机的CTDI和DLP与普通16排螺旋CT机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CT胸部常规扫描与低剂量扫描模式下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值进行比较,为CT胸部扫描时的条件选择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采用CT-DP检测探头和标准CT剂量体模,测量GE Revolution型256排CT胸部常规扫描模式与低剂量扫描模式下的DLP。结果 对胸部低剂量模式,Chest_Lowdose LARGE SIZE模式,DLP测量值60.16 mGy·cm;Chest_Lowdose SMALL SIZE模式,DLP测量值33.65 mGy·cm。胸部常规扫描模式,DLP测量值276.68 mGy·cm。胸部常规扫描模式DLP值是Chest_Lowdose SMALL SIZE模式的8.22倍,是Chest_Lowdose LARGE SIZE模式的4.60倍。而同为胸部低剂量扫描,根据受检者体型不同,选择Chest_Lowdose LARGE SIZE模式DLP值是Chest_Lowdose SMALL SIZE模式的1.79倍。结论 选择低剂量CT进行胸部扫描能显著降低受检者剂量,对体型瘦小的受检者选择合适的胸部低剂量扫描模式也会明显降低所受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种胸部CT检查方式时,乳腺的受照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行胸部CT扫描的年轻女性患者,使用64层CT机,电压分别为110 kV(肋骨CT)、120 kV(胸部增强CT)和130 kV(胸部CT),电流采用自动曝光控制(AEC),胸部CT平均为73.4 mAs,肋骨CT平均为125.5 mAs,胸部增强CT平均为113.5 mAs,螺距均为1.2。计算每例胸部扫描层数和乳腺所占的层数,从扫面程序设置栏中记录胸部剂量长度积(DLP),依据乳腺层数所占比例计算出乳腺DLP,对所得三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不同扫描模式对乳腺吸收剂量的影响。结果 90例中,胸部扫描层数分别为30~43层,36~59层,27~45层,乳腺扫描层数分别为13~25层,11~22层,8~20层,乳腺扫描层数和DLP占胸部扫描层数和DLP分别为26.7%~56.7%,17.8%~35.7%和26.7%~50%。常规胸部扫描中,以胸部增强CT扫描时乳腺DLP最大,为231.3 mGy·cm,肋骨CT扫描次之,为138.3 mGy·cm,胸部CT扫描最少,为106.0mGy·cm。乳腺DLP在胸部CT中比肋骨CT减少23.4%,较胸部增强CT减少54.2%。结论 在充分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三种CT检查方式均可能对患者乳腺产生影响,以胸部增强CT扫描为著,科学地选用扫描层数、层厚、mA等参数,能够达到减少患者乳腺受照剂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辐射剂量CT扫描引导定位下肺部穿刺的技术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56例发现肺部占位需要穿刺明确诊断的患者,选择28例使用常规剂量扫描(120 kV,120 mAs) CT引导,28例使用低剂量扫描(120 kV,30mAs)引导,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图像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比较两组穿刺的技术成功率及安全性。结果 低剂量组CTDIvol和DLP分别为(2.01 ±0.33) mGy,(46.73 ±3.68) mGy·cm,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的(7.03 ±0.36) mGy,(126.41 ±4.81) 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扫描组穿刺成功率96.43%,低剂量扫描组穿刺成功率92.86%,两组成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 肺部低剂量CT扫描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CT引导定位的目的。肺部低剂量引导定位穿刺活检术,在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的同时还保证了穿刺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所有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CT设备常见扫描部位的剂量参数调查,分析上海地区成人CT扫描剂量分布,为建立上海市CT扫描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在上海所有辖区(共16个区)分别选取至少1家开展CT放射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家医疗机构抽取1台年度状态检测合格的CT设备开展头颅、胸部、腹部、腰椎扫描受检者进行剂量调查,收集受检者基本信息、CT扫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等剂量指标。结果 共收集1 475例CT受检者扫描数据,头颅、胸部、腹部和腰椎的CTDIvol的75%位数分别为57 mGy、11 mGy、16 mGy和23 mGy;DLP的75%位数分别为862 mGy·cm、361 mGy·cm、593 mGy·cm和550 mGy·cm。结论 不同扫描部位的CTDIvol和DLP存在显著差别,相同部位扫描的CTDIvol和DLP也存在较大差异,男性DLP略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仿真人体模型及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五种头颅CT扫描方式下受检者眼晶体的受照剂量并进行比较。方法 将TLD放置于仿真人体头部模型眼晶体预留孔,在8台CT上分别采用五种头颅CT扫描方式对头模进行扫描,每次扫描结束后,取下TLD并编号记录,以备测量。结果 五种头颅CT扫描方式下,眼晶体受照剂量分别为颅脑(17.78±10.03)mGy,眼眶(17.45±7.92)mGy,鼻骨(14.65±3.80)mGy,鼻窦(9.93±6.25)mGy,颞骨(7.94±5.18)mGy。结论 头颅CT扫描时受检者眼晶体的受照剂量总体水平为(13.55±7.89)mGy,不同CT及不同颅脑扫描方式下,眼晶体的受照剂量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2017年度江西省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的入射体表剂量水平,阐述江西省X射线诊断的医疗照射现状。方法 随机选取南昌市、上饶市、赣州市、萍乡市、宜春市和九江市共6个地级市不同级别的20家医院,利用热释光剂量计测定1 273人次受检者不同照射部位的ESD值。结果 2017年江西省CR和DR摄影所致受检者的ESD范围分别为0.08~17.81 mGy和0.04~30.91 mGy,胸部正位和侧位、腰椎正位和侧位、颈椎正位和侧位、骨盆及髋关节的X射线摄影检查所致受检者的ESD值的范围分别为0.07~2.40 mGy、0.13~7.27 mGy、0.33~23.29 mGy、0.62~30.91 mGy、0.09~1.69 mGy、0.10~1.79 mGy、0.29~23.46 mGy。结论 江西省胸部侧位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的入射体表剂量75%百分位值超过医疗照射指导水平,部分照射部位ESD值较全国"九五"期间调查值有显著下降,DR摄影所致受检者剂量比CR高,应采取措施降低DR摄影所致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调查我省儿童胸部CT辐射剂量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我省儿童CT辐射剂量情况,从而研究儿童CT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方法 选择省内5家综合性医院,5家儿童医院,通过医院CT医学影像系统随机选择五个年龄段中接受胸部CT检查的受检者,针对样本受检者剂量报告中显示数据进行统计建立数据库。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5~70岁组与其他四组比较,CTDIvol和D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年龄段(0~1,1~5,5~10,10~15岁组)中,两个相邻年龄段CTDIvo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岁组与5~10岁组DLP比较,5~10岁组与10~15岁组D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研究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儿童CT辐射防护的标准,进一步指导儿童CT检查的工作的发展。医疗机构在此基础上,更加细致完善儿童CT检查工作。  相似文献   

10.
闵楠  刘伟  张琳  牛菲 《中国辐射卫生》2016,25(6):730-732
目的 通过仿真人体模型实验,针对现在所使用的腹部扫描条件,对患者的受照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方法 选择常规扫描参数和低剂量扫描参数,利用仿真人体模型,在相应体表位置和预定孔中插入剂量计,测量体表剂量和器官或组织的吸收剂量,并计算有效剂量。结果 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器官或组织的受照剂量范围分别为0.014~96.7 mGy,0.00148~5.56 mGy,有效剂量结果分别为14.5 mSv和1.52 mSv。结论 合理减少CT检查所致受检者剂量,需要建立科学实用的放射诊断的医疗照射参考(指导)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常规头部CT采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即TCM螺旋扫描模式)能否降低照射剂量和提高影像质量。方法 50例成人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头部CT的TCM螺旋和常规轴扫模式,常规轴扫参数:140 kV,170mA用于颅底部;120 kV,150 mA用于颅脑部,2s/周。TCM螺旋扫描参数:120 kV,280 mA(最大管电流阈值),0.8 s/周。扫描剂量直接取自设备剂量指示值(CTDI和DLP)。影像质量分别由两位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头部CT的颅底、脑灰-白质层面以及全部影像逐层进行CT值、信噪比测量以及综合评估。结果 常规头部CT采用TCM螺旋扫描模式较轴扫模式可使患者有效降低管电流使用量(44±12)mA,扫描时间(4.8±0.8)s,照射剂量(38±0.9)%:[CTDI:(32.10±9.0)mGy、(55.00±7.2)mGy;DLP(442.10±72)mGy·cm、(668.00±26)mGy·cm];经计算人体吸收剂量可降低(1.5±0.4)mSv,并可有效提高影像质量。结论 经两种不同扫描模式所得影像的CT值测量结果及其他影像质量参数的对照,应用TCM螺旋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完全可与轴扫描模式相媲美,同时具有可减少扫描时间和照射剂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牙科X射线诊断所致受检者剂量范围,为牙科X射线检查辐射剂量最优化提供参考,降低牙科X射线检查的辐射风险。方法 使用多功能X射线测量仪Raysafe X2和PTW Diamentor CX型空气比释动能面积乘积仪在北京市6家医疗机构,对口内牙科X射线机的入射空气比释动能和空气比释动能面积乘积进行了调查,对口外牙科X射线机的空气比释动能面积乘积进行了调查。结果 共调查了5台口内牙科X射线机和6台口外牙科X射线机,口内牙科X射线机的入射空气比释动能范围为0.57 mGy~2.95 mGy,KAP范围为13.2 mGy·cm2~70.8 mGy·cm2。口外牙科X射线机全景的空气比释动能面积乘积范围为54.2 mGycm2~139.4 mGy·cm2,头颅正侧位的空气比释动能面积乘积范围为24.8 mGycm2~83.6 mGy·cm2,CBCT的空气比释动能面积乘积范围为714.7 mGy·cm2~3 791.5 mGy·cm2结论 牙科X射线应根据诊断目的合理选择辐射风险低的检查类型,对不同类型检查根据所要达到的图像质量选择合适的照射条件,通过患者剂量调查建立诊断参考水平是防护最优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4种临床CT扫描方式对受检者常见组织吸收剂量的影响及胸部扫描的辐射场空间分布,以期为受检者与机房内空间辐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热释光探测器(TLD)测量仿真体模的眼晶体、甲状腺、性腺、胸部和腹部皮肤在4种CT扫描方式下的吸收剂量。利用TLD监测胸部螺旋扫描时距离CT诊断床不同位置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结果 仿真体模的眼晶体、甲状腺、性腺、胸部和腹部皮肤在4种CT扫描方式下的吸收剂量分别为0.040~64.818 mGy、0.154~10.155 mGy、0.028~0.154 mGy、0.443~17.141 mGy和0.093~14.346 mGy。胸部扫描时空间辐射场的空气比释动能最大值为0.049 mGy,且与CT球管距离越大数值越小。结论 4种CT扫描方式对受检者常见组织的吸收剂量一般不会超过阈剂量。单次CT胸部扫描时陪检者所受剂量较小。为减少辐射危害,在CT扫描中可采取屏蔽措施来减少受检者组织吸收剂量,同时陪检者应适当增加与球管和诊断床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深圳市CT医疗照射的现状,估计所致居民剂量负担。方法 采用普查方法,对2016年深圳市医疗机构中使用的CT进行调查。首先分头部、胸部、腹部和其他部位调查CT扫描人次和标准扫描参数,结合测量的加权CT剂量指数和文献结果,估算深圳市CT医疗照射所致居民的剂量负担。结果 2016年深圳市CT医疗照射频率为109.84人次/千人口,估算头部、胸部和腹部CT扫描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1.21 mSv、5.83 mSv和7.08 mSv。2016年深圳市CT医疗照射所致居民集体剂量为6090.28 Sv·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30 mSv。结论 CT医疗照射频率和单次扫描剂量是影响居民剂量负担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和建立CT医疗照射指导水平是降低集体剂量负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2007年X射线诊断的医疗照射剂量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当前上海市各主要类型x射线诊断检查的剂量水平。[方法]根据x射线诊断设备种类、应用发展趋势及医院级别的差异,分别抽查约3%的普通x射线机和约25%的计算机X射线摄影、数字化X射线摄影以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机,通过布放热释光剂量计测量成年人在不同检查方式和体位的入射体表剂量;利用标准的X—CT剂量模体和电离室测量不同扫描条件下的CT剂量指数,进而估算受检者的有效剂量。[结果]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的入射体表剂量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0.13~4.35mGy,其中手部摄影最低、腰椎侧位摄影最高。胸部透视时胸部表面的平均剂量为3.79mGy。胆囊和尿路造影以及上消化道钡餐和钡灌肠检查的受检者上腹部体表的平均剂量最大,分别为30.24、30.97、25.28、23.02mGy;消化道钡餐检查时胸部体表的平均剂量为24.27mGy,钡灌肠检查时下腹部体表的平均剂量为21.62mGy。头部X-CT扫描时受检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0.58±0.22)mSv,体部x—CT扫描时受检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5.18±1.92)mSv。[结论]较全面地得到了当前上海市主要类型x射线诊断所致受检者的剂量水平,可为推动进一步完善x射线诊断的医疗照射指导(参考)水平和加强受检者防护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现阶段不同疾病类型的儿童介入手术患儿的受照剂量,并对临床中与辐射剂量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以降低患儿的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的收集2019年7—9月济南某儿科三甲医院导管室手术间所进行的所有介入手术病例,记录患儿的个人情况及辐射剂量报告。结果 纳入263例患儿中,血管瘤所占比例为27%、脉管畸形49%、母细胞瘤14%、先天性心脏病8%、其他疾病2%,剂量面积乘积(DAP)的中位数最大的为毛细血管畸形66.0 mGy·m2、最小的为视网膜母细胞瘤 0.6 mGy·m2和淋巴管畸形0.02 mGy·m2。累积剂量中位数最大的为毛细血管畸形4132.0 mGy、最小的为淋巴管畸形1.2 mGy。对具有分析意义的血管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和静脉畸形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静脉畸形组和血管瘤组的DAP值表现均显著高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组(P < 0.05),静脉畸形组和血管瘤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 > 0.05);血管瘤组的CD值表现均显著高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组和静脉畸形组(P < 0.05),视网膜母细胞瘤组和静脉畸形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手术中年龄(β = 0.188,P < 0.05)、体重(β = -0.185,P < 0.05)、球管电压(β = 0.565,P < 0.05)、球管电流(β = -0.061,P < 0.05)和光野大小(β = 0.335,P < 0.05)因素均会对患儿的受照剂量产生影响,脉冲时间和铜过滤与患儿受照剂量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儿童介入手术的类型和比例,评估了每种介入手术的患儿受照剂量水平,患儿本体特性、设备的曝光参数与患儿辐射剂量相关,可用于儿童介入手术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