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杞菊地黄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模型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STZ(40 mg·kg-1)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继续以高脂饲料饲养4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观察大鼠视网膜病变情况确定DR模型是否成功。将DR大鼠(48只)分为模型组、羟苯磺酸钙组(5.4 mg·kg-1)、杞菊地黄汤高剂量组(16.74 g·kg-1)、低剂量组(8.37 g·kg-1),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10只)。连续给药4周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生成素-1(Ang-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Western-blot检测视网膜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视网膜中Ang-1和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显著升高(P<0.01),微血管数量增加、眼底荧光素渗漏,血清及视网膜中Ang-1、VEGF含量均升高(均为P<0.05),视网膜中HIF-1α和VEGFR2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为P<0.01);与模型组比较,杞菊地黄汤高剂量组大鼠FBG下降(P<0.05),视网膜新生血管数量下降、荧光素渗漏面积显著减少,视网膜中Ang-1、VEGF、HIF-1α和VEGFR2水平均显著下降(均为P<0.05);杞菊地黄汤低剂量组视网膜中HIF-1α、Ang-1、VEGF表达均下降(均为P<0.05)。结论 杞菊地黄汤能抑制DR模型大鼠新生血管,缓解视网膜病理损伤状况,其作用机制与调控HIF-1α/VEGF/VEGFR2信号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木犀草素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Toll样受体4(TLR4)/脾脏酪氨酸激酶(Sy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及视网膜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木犀草素低剂量组(5 mg·kg-1)、木犀草素高剂量组(10 mg·kg-1),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RIRI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进行腹腔注射不同试剂处理,每天1次,持续 7 d。各组大鼠给药结束后24 h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测量视盘周围视网膜厚度;取各组大鼠视网膜行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形态、行TUNEL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并检测大鼠视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TLR4/Syk/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出现水肿、空泡变性及凋亡等损伤,视网膜厚度[(156.31±18.76)μm]、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66.25±15.18)个·mm-1]、SOD活性[(50.33±1.98)U·mg-1]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视网膜细胞凋亡率[(21.36±2.04)%]、视网膜中MDA[(1.82±0.14)μmol·g-1]、TNF-α[(98.42±11.25)g·L-1]、IL-6[(87.34±7.62)g·L-1]含量及TLR4、p-Syk/Syk、p-NF-κB/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与模型组相比,木犀草素低剂量组、木犀草素高剂量组大鼠视网膜水肿等损伤程度逐渐减轻,视网膜厚度[(170.62±12.46)μm、(183.54±13.75)μm]、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86.74±16.21)个·mm-1、(105.44±14.23)个·mm-1]、SOD活性[(65.26±2.64)U·mg-1、(73.48±3.13)U·mg-1]均依次增加(均为P<0.05),视网膜细胞凋亡率[(16.75±1.55)%、(9.65±1.23)%]、视网膜中MDA[(1.23±0.12)μmol·g-1、(0.86±0.09)μmol·g-1]、TNF-α[(61.48±8.37)g·L-1、(36.83±8.49)g·L-1]、IL-6[(55.47±6.12)g·L-1、(38.71±3.85)g·L-1]含量及TLR4、p-Syk/Syk、p-NF-κB/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依次降低(均为P<0.05)。结论 木犀草素可抑制RIRI大鼠TLR4/Syk/NF-κB信号激活,减轻视网膜组织氧化应激及炎症损伤,进一步减轻视网膜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丹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视网膜微血管的影响。方法 取SPF级雄性SD大鼠72只,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12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给予羟苯磺酸钙(等效给药浓度为5.8 mg·kg-1),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双丹明目胶囊(22.4 g·kg-1、11.2 g·kg-1、5.6 g·kg-1),分别是临床等效剂量的2.0倍、1.0倍、0.5倍,各组均按10 mL·kg-1剂量灌胃。每周观察大鼠一次,连续12周,检测或量化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对各个时期SD大鼠眼底图片通过海德堡共聚焦激光造影仪自带软件进行分析,对大鼠眼底视网膜动脉、静脉血管管径和视网膜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进行量化。结果 连续灌胃1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大鼠WBV、PV、ESR、HCT、FIB均降低(均为P<0.05),中剂量组HCT也降低(P<0.01);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大鼠WBV、PV、ESR、HCT、FIB均升高,中剂量组大鼠除HCT外,各项指标亦均升高(均为P<0.01)。造模成功后,与正常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变细,静脉血管管径均增粗(均为P<0.05)。干预12周后,高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接近正常组,静脉血管管径仍然变粗(均为P<0.05);其他各组大鼠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普遍变细,静脉血管管径迂曲扩张(均为P<0.05)。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减小(均为P<0.01);与对照组和高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均增大(均为P<0.01)。结论 双丹明目胶囊可以改善DR大鼠血液流变学状态,扩张视网膜动脉,改善视网膜血供,减少视网膜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  相似文献   

4.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评定眼底病的病理状态和治疗效果直观且客观[1].目前国内针对大鼠FFA检查多使用Heidelberg眼底血管造影设备,并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造影剂[2-4].但大鼠眼极小,与人眼比较存在屈光参差,用于人眼的造影仪器难于捕捉到清晰的大鼠眼底血管形态图像;另外,由于角质层厚、色素遮挡、反复注射等原因,可导致大鼠尾静脉注射困难.我们采用国外使用较多的MicronⅢ视网膜影像系统[5],以大鼠腹腔注射荧光素钠的方法对一组正常挪威棕色(BN)大鼠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模型大鼠进行了FFA检查,并与Heidelberg眼底血管造影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口服荧光素钠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在有药物过敏史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口服荧光素钠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42例。结果 口服荧光素钠眼底显影时间平均(21.56±6.37) min,与静脉注射荧光素钠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口服荧光素钠1.0 g后未出现不良反应,与静脉注射荧光素组相比,两组不良反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视网膜血管识别分级、图像质量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P=0.248)。口服荧光素眼底显影时间与体重相关(r=0.707,P<0.001)。结论 对于静脉注射有禁忌或者有顾虑的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口服荧光素钠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可为一种有效安全的替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对大鼠实验性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SPF级雌性Wistar大鼠150只,将动物随机分为6组,每组25只,右眼为实验眼: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50.0 mg·L-1)组、Art中浓度(25.0 mg·L-1)组、Art低浓度(12.5 mg·L-1)组;空白对照组采用未造模大鼠进行实验,其他各组采用BRVO模型大鼠进行实验。采用光化学法建立大鼠BRVO模型。模型建立后行玻璃体内注射给药,注药后1 d、3 d、7 d及14 d行眼底照相观察血管阻塞、视网膜水肿情况;行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并测量视网膜内层厚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组织VEGF、HIF-1α mRNA表达情况。结果 玻璃体内注药后1 d,模型对照组,康柏西普组,Art高、中、低浓度组大鼠出现视网膜静脉阻塞、迂曲扩张及视网膜出血水肿表现。玻璃体内注药后7 d,康柏西普组和Art高、中、低浓度组大鼠视网膜静脉再通,仅有小部分静脉血管阻塞;而康柏西普组和Art高、中、低浓度大鼠视网膜静脉阻塞表现差异不明显。玻璃体内注药后7 d,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水肿,其中神经纤维层与内丛状层水肿明显,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可见空泡样变性。康柏西普组和Art高、中、低浓度组大鼠视网膜水肿基本消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空泡变性明显改善。玻璃体内注药后3 d、7 d、14 d,康柏西普组,Art高、中、低浓度组大鼠视网膜内层厚度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均为P<0.05)。玻璃体内注药后1 d、3 d,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HIF-1α m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均升高(均为P<0.05);注药后7 d, HIF-1α mRNA相对表达量则降低(P<0.05)。注药后1 d、3 d,康柏西普组,Art高、中、低浓度组大鼠视网膜组织HIF-1α mRNA相对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均降低(均为P<0.05)。玻璃体内注药后7 d、14 d,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均升高(均为P<0.05);康柏西普组,Art高、中、低浓度组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均降低(均为P<0.05)。结论 Art可以减轻BRVO大鼠视网膜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调控HIF-1α/VEGF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水溶性CoQ10对NaIO3诱导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保护作用。方法 66只昆明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NaIO3诱导组(小鼠尾静脉注射NaIO3)和CoQ10修复组,小鼠尾静脉注射NaIO3后玻璃体内分别注射高浓度(2.0 g·L-1)和低浓度(0.1 g·L-1)的CoQ10,注射平衡液做假处理组。在建模后第7天取材,行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GFAP染色、Iba1染色,检测NaIO3诱导的视网膜病变和CoQ10对该种病变的修复效果。结果 注射NaIO3 7 d后,HE染色结果显示,NaIO3诱导组小鼠视网膜外核层每10 μm 长度的细胞数由正常水平(29.13±3.97)个减少至(17.50±4.0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FAP染色结果显示,Müller细胞发生反应性胶质化,与对照组相比每250 μm×250 μm面积的细胞数由(21.17±4.26)个增加至(28.67±2.8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ba1染色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呈现出“阿米巴状”的激活形态,每250 μm×250 μm面积的细胞数由(6.71±2.29)个增加至(22.14±3.7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对NaIO3诱导组小鼠玻璃体内注射高、低浓度的CoQ10(2.0 g·L-1和0.1 g·L-1)后,与假处理组相比,其中注射高浓度CoQ10(2.0 g·L-1)组外核层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5),而低浓度CoQ10(0.1 g·L-1)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Müller细胞反应性胶质化程度减弱,GFAP阳性细胞数恢复至(23.83±3.87)个;小胶质细胞分枝增多,Iba1阳性细胞数恢复至(16.86±3.29)个,与NaIO3诱导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CoQ10可通过减轻Müller细胞的反应性胶质化和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而减缓视网膜感光细胞退化,对AMD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眼挫伤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临床表现。方法对68例(78眼)眼球挫伤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结果视网膜震荡43眼中33眼FFA表现为视网膜动脉静脉稍迂曲、黄斑区点状透见荧光。10眼FFA表现为低荧光,无荧光渗漏。视网膜出血8眼FFA表现出血区荧光遮蔽。脉络膜裂伤9眼FFA表现为血管下方弧形弱荧光、造影晚期呈高荧光。黄斑孔6眼:其中板层孔4眼,FFA未见异常荧光;全层孔2眼FFA显示为黄斑区圆形透见荧光。视神经挫伤12眼FFA表现视盘毛细血管扩张及渗漏,晚期呈强荧光;其中1眼视盘灌注时间晚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灌注。结论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眼球挫伤后损伤部位和程度,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应作为眼球挫伤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辉  王光璐 《眼科》2001,10(5):281-282
目的:了解急性多膜坏死综合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的特征。方法: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方法检查16例(21只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造影结果显示,视乳头均呈高荧光,视网膜主分枝动脉变细、有白鞘,但均显荧光,充盈可迟缓,仅1例主分枝动脉部分闭塞,静脉迂曲、着染、渗漏。视网膜坏死灶多见于周边部,造影早期显不均匀弱荧光,晚期显强荧光,退行萎缩区呈斑驳样荧光,均伴周边小血管闭塞及无灌注区,后极部可见散在脉络膜炎性病变。结论:FFA有助于了解病变的性质和范围,有助于诊断。但应注意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是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以往主要用离体眼球进行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可活体观察眼底,但目前FFA和OCT联合用于DR模型的观察尚未报道. 目的 将FFA和OCT联合用于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的眼底检查,动态观察糖尿病模型早期阶段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糖尿病组大鼠一次性腹腔内注射溶于柠檬酸钠溶液的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柠檬酸钠溶液.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成功后第4、8、12周在大鼠全身麻醉状态下采用FFA联合Spectralis HRA+OCT(SD-OCT)动态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左眼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情况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FFA检查时大鼠腹腔内注射质量分数20%荧光素钠(0.012 ml/g)并快速观察视盘及上方、下方、鼻侧、颞侧、鼻上、鼻下、颞上、颞下视网膜共9个方位的视网膜血管情况,OCT检查时测量距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2个视盘直径(DD)处的视网膜厚度.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测量视网膜厚度并与OCT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大鼠的视盘位于视网膜中央,血管走行呈放射状.荧光素钠注射后60 s背景荧光消失,需重复注射.至造模成功后12周,各组大鼠视网膜均未发现荧光素渗漏.OCT结果显示,正常SD大鼠的OCT图像与人类相似,共分为十层,与组织病理学检测的结果相吻合.距视盘2 DD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方向视网膜厚度及内外界膜间的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周、8周,与对照组大鼠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的视网膜厚度和内外界膜间厚度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测量的视网膜厚度和内外界膜间量化分析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结论 SD-OCT联合FFA有助于活体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动态变化,评估血管渗漏情况,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防治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陆莹  赵菊莲 《眼科新进展》2012,32(3):233-236
目的观察进口与国产荧光素钠注射液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比较两者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将2008年至2010年在我院眼科门诊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检查的患者按检查过程中所注射的进口和国产荧光素钠不同分成A、B两组:A组1156例,B组915例。A组在检查过程中注射美国爱尔康公司生产的100g.L-1荧光素钠,B组注射广州明兴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00g.L-1荧光素钠。在检查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对出现不良反应者对症处理并记录症状、体征等病情。结果本研究2071例造影患者中共有186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8%。轻度不良反应174例,占不良反应的94.05%;中度不良反应11例,占5.91%;重度不良反应1例,占0.54%。A组造影患者中共有82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9%;B组造影患者中共有104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7%。A组患者不良反应比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轻度不良反应比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素钠注射液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发生的不良反应多数轻微。进口荧光素钠产生的不良反应比国产荧光素钠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primary retinitis pigmentosa,PRP)、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bietti crystalline dystrophy,BCD)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HFABP)含量的变化,为探索其发病机理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临床诊断标准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门诊PRP患者80例,BCD患者50例,与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比较,按盲法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血清中FFA及HFABP浓度检查。分析PRP、BCD患者体内FFA和HFABP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别。结果 PRP患者血清FFA、HFABP浓度分别为(0.547±0.214)mmol·L-1、(3.594±0.791)mmol·L-1;BCD患者血清FFA、HFABP浓度分别为(0.529±0.108)mmol·L-1、(4.237±1.258)mmol·L-1;正常对照组的FFA、HFABP浓度分别为(0.386±0.251)mmol·L-1、(5.261±1.471)mmol·L-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种退行性视网膜疾病的FFA浓度显著升高(均为P<0.05),而HFABP浓度显著降低(均为P<0.05)。结论 PRP及BCD患者血清FFA及HFABP浓度存在异常变化,提示了其可能与退行性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对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多西环素对碱烧伤大鼠角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的影响及其调节作用。方法 SD大鼠右眼制备成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0.5 g·L-1多西环素组和1.0 g·L-1多西环素组,每组15只。3组分别于造模后每天给予20 μL眼液溶媒、0.5 g·L-1多西环素、1.0 g·L-1多西环素滴眼至观察期末。于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对角膜混浊程度进行评分,并行RT-PCR和ELISA检测角膜组织中TGF-β1、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碱烧伤后第7天、第14天,0.5 g·L-1多西环素组[(2.80±0.45)分、(2.20±0.45)分]和1.0 g·L-1多西环素组[(2.00±0.00)分、(0.60±0.55)分]角膜混浊程度评分降低,且1.0 g·L-1多西环素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 天,0.5 g·L-1多西环素组、1.0 g·L-1多西环素组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低,且1.0 g·L-1多西环素组表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0.5 g·L-1多西环素组、1.0 g·L-1多西环素组MMP-9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低,且1.0 g·L-1多西环素组表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多西环素可下调碱烧伤大鼠角膜中TGF-β1和MMP-9的表达,促进角膜愈合,并呈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阿托品对大鼠巩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出生24 h的健康雄性SD大鼠眼巩膜组织(均为右眼)进行原代培养。取细胞进行分组:对照组(正常巩膜成纤维细胞),0.1 g·L-1、1.0 g·L-1及5.0 g·L-1阿托品处理组(正常巩膜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三种不同浓度阿托品溶液),每组5只大鼠原代培养细胞。加药后24 h, CCK-8法检测各组巩膜成纤维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巩膜成纤维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巩膜成纤维细胞光蛋白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14和MMP抑制剂(TIMP)-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1 g·L-1、1.0 g·L-1及5.0 g·L-1阿托品处理组细胞活力均增高,其中以1.0 g·L-1阿托品处理组增高最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阿托品处理组各...  相似文献   

15.
向征  石赟懿  谭钢 《眼科新进展》2022,(10):769-774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对角膜神经再生的影响作用。方法 本研究以亚硝酸钠(NaNO2)作为外源性NO供体,在细胞实验中以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euro-2a)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NaNO2处理Neuro-2a细胞并筛选出NO的最佳神经营养浓度。在动物实验中,将30只SD 大鼠随机分组,10只作为NC组,其余20只大鼠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再随机分为PBS组和NO组,每组10只。从碱烧伤当天开始,PBS组给予PBS治疗,NO组给予10.00 μmol·L-1 NaNO2与PBS混合治疗。用荧光素钠染色后观察并记录大鼠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计算角膜上皮愈合率。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神经元标记物的表达。于大鼠角膜碱烧伤处理后7 d取大鼠角膜上皮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每组角膜上皮中神经元标志物βⅢ-微管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表达水平。结果 10.00 μmol·L-1 NaNO2处理Neuro-2a细胞24 h后可显著提高细胞活性;使用浓度为0.00 μmol·L-1、10.00 μmol·L-1、1000.00 μmol·L-1的NaNO2处理Neuro-2a细胞24 h后,测得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60%、13.00%、19.48%;与0.00 μmol·L-1组相比,10.00 μmol·L-1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与0.00 μmol·L-1组相比,10.00 μmol·L-1组Neuro-2a细胞βⅢ-微管蛋白、MAP2和SMI312三种神经元标志物相对表达量均增加(均为P<0.05) 。碱烧伤后1 d、3 d、7 d,与PBS组相比,NO组大鼠角膜上皮愈合率均升高(均为P<0.05) 。与NC组相比,PBS组和NO组大鼠角膜组织各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增高(均为P<0.05)。与PBS组相比,NO组大鼠角膜组织NGF、GDNF、CNT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增高(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碱烧伤后7 d,与NC组相比,PBS组和NO组大鼠角膜组织βⅢ-微管蛋白、NGF、GDNF、CNTF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均为P<0.05);与PBS组相比,NO组大鼠角膜组织βⅢ-微管蛋白、NGF、GDNF、CNTF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气体信号分子NO能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以及相关神经元标志物的表达;在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中,局部应用外源性NO进行治疗,可对角膜上皮和角膜神经产生明显的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3 g·L-1玻璃酸钠滴眼液术前干预对小梁切除术后眼表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住院拟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52例63眼,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从术前1周开始给予3 g·L-1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照组从术后1 d开始给予3 g·L-1玻璃酸钠滴眼液,均于术后1个月停药。术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匹配,比较两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和泪液分泌试验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干眼症状和体征。术后1周两组患者干眼症状均较术前加重,且以对照组症状加重更为显著,表现为OSDI评分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均较术前增加,BUT较术前缩短(均为P<0.05);术后1个月干预组OSDI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和BUT分别为(14.43±5.33)分、(0.71±0.56)分、(8.65±3.01)s,均优于对照组的(22.08±6.71)分、(1.38±0.88)分、(7.12±2.98)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个月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前应用3 g·L-1玻璃酸钠滴眼液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术后眼表损伤,缩短眼表恢复时间,改善患者干眼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B16F10细胞(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使用药物处理,实验组分别用0.2 g·L-1、2.0 g·L-1、4.0 g·L-1阿柏西普进行干预.通过实时细胞电子分析系统(RT-CES)、CCK-8法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刺激下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增殖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利用TGF-β刺激RPE细胞增殖模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ham组)和TGF-β诱导RPE细胞增殖组(TGF-β组),TGF-β组再根据浓度(0.5 μg·L-1、2.5 μg·L-1、10.0 μg·L-1、12.5 μg·L-1)分组。利用MTT 微量酶比色法检测RPE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观察NLRP3蛋白的表达变化;利用标准ELISA试剂盒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 IL-18表达情况。结果 与Sham组比较,0.5 μg·L-1 TGF-β组RPE细胞增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LRP3、IL-1β和 IL-18表达明显提高(均为P<0.01);2.5 μg·L-1、10.0 μg·L-1和12.5 μg·L-1TGF-β组RPE细胞增殖明显,NLRP3、IL-1β和 IL-18表达均提高(均为P<0.05);与0.5 μg·L-1 TGF-β组相比,2.5 μg·L-1、10.0 μg·L-1和12.5 μg·L-1TGF-β组RPE细胞增殖显著增加,NLRP3、IL-1β和 IL-18表达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不同浓度TGF-β诱导RPE细胞增殖中NLRP3炎症小体表达变化不同,两者可能相互调控影响RPE细胞增殖,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介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殖、迁移、I型胶原蛋白含量、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表达以及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人RPE细胞系(ARPE-19细胞)进行培养,依据干预药物浓度筛选结果设置4个组:对照组、10.0 mg·L-1TGF-β1组、10.0 mg·L-1TGF-β1+25 μmol·L-1槲皮素组、10.0 mg·L-1TGF-β1+50 μmol·L-1槲皮素组,ARPE-19细胞在4种不同的条件下培养24 h和48 h。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ELISA检测细胞中I型胶原蛋白含量,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情况及Smad2/3磷酸化情况。结果 处理细胞24 h或48 h,10.0 mg·L-1TGF-β1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其他各组(均为P<0.05);10.0 mg·L-1TGF-β1+25 μmol·L-1槲皮素组细胞存活率高于10.0 mg·L-1TGF-β1+50 μmol·L-1槲皮素组(P<0.05)。处理细胞24 h或48 h,10.0 mg·L-1TGF-β1组细胞迁移数均多于其他各组(均为P<0.05);10.0 mg·L-1TGF-β1+25 μmol·L-1槲皮素组细胞迁移数多于10.0 mg·L-1TGF-β1+50 μmol·L-1槲皮素组(P<0.05)。10 mg·L-1 TGF-β1处理细胞48 h后,培养基上清液I型胶原蛋白含量升高(P<0.05),而加入不同浓度槲皮素均能够有效抑制I型胶原蛋白含量的升高(均为P<0.05)。槲皮素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显著降低了TGF-β1所引起的N-钙黏合素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增高作用;槲皮素可以使紧密连接蛋白ZO-1和E-钙黏合素的表达增高。10 mg·L-1 TGF-β1处理细胞48 h后,Smad2/3磷酸化显著增加,而槲皮素可以抑制Smad2/3磷酸化。结论 槲皮素能够显著抑制TGF-β1介导的RPE细胞增殖、迁移和胶原分泌,通过调节Smad2/3磷酸化来抑制TGF-β1介导的RPE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