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海洋药物》2010,29(5):57-65
近年来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到许多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化合物,这些新化合物为新药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先导化合物。现就近几年海洋放线菌的种类分布、次级代谢产物结构类型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深海冷泉来源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产生能力,从中挖掘具有抗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 MDR)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为新药研发提供化合物实体。方法 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深海冷泉海泥样品中的放线菌,通过琼脂扩散法筛选具有抗MDR菌活性的放线菌;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初步确定目标放线菌种属;对目标放线菌进行大规模发酵,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反相硅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分离手段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学技术并结合文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然后对化合物进行抗MDR菌活性测试。结果 从深海冷泉中筛选到一株具有抗MDR菌Micrococcus luteus ML01和Staphylococcus aureus CCARM3090活性的放线菌OUCLQ19-35-1,16S rRNA序列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初步确定其为Nocardiopsis synnemataformans;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为questiomycin A(1)、1,6-dihydroxyphenazine(2)和5a,6,11a,12-tetrahydro-5a,11a-dimethyl[1,4]benzoxazino[3,2-b][1,4]benzoxazine(3);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3均无抗MDR菌活性,但其所在的组分有抑菌活性。结论 从深海冷泉筛选得到一株诺卡氏菌OUCLQ19-35-1,其能够产生抗MDR菌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其活性成分待进一步的确定。  相似文献   

3.
放线菌是发现大量药用天然产物的资源宝库,在微生物新药研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放线菌生活环境特殊造就了其不同于陆地微生物独特的代谢途径,具有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是天然药用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从不同海洋生境来源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已经分离到许多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化合物,为新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本文主要对近3年(2015~2017)不同海洋生境来源且具有明显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生物活性的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刘颖慧  高荔 《药学研究》2017,36(9):542-547
散囊菌属可产生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同时,这些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本文对散囊菌属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小单孢菌及其产生的次级生物活性代谢产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核微生物小单孢菌产生了740多个生物活性物质,化学结构类型多样,生物活性各异,主要为抗生素和一些人体酶抑制剂。小单孢菌不但能产生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化学类型而且还有其独到之处。最受人重视的抗生素是庆大霉素、最主要的特征是产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自20世纪60年代成功研发庆大霉素之后不问断地从我国各地水生环境中分离到多种抗生素、几种酶抑制剂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本文还阐述近年来国外在小单孢菌中发现的一些有实用价值和有前途的微生物新药物,特别是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海洋来源的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放线菌是迄今最重要和最大的药用微生物种群。海洋放线茵生存于苛刻特殊的海洋环境,使其具备了复杂独特的代谢途径,其次级代谢产物在结构类型以及在生物活性等方面都呈现出与陆生放线茵不同的特点和多样性。多年来,诸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显著的天然活性产物持续从海洋来源放线茵代谢产物中被发现,这些活性化合物为新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先导化合物,有些已进入研发阶段。近年,海洋放线茵活性产物的研究仍然是海洋微生物产物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按化舍物结构类型简要介绍了海洋来源放线茵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7.
海洋拟诺卡菌由于其独特的代谢功能,成为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根据2010-2013年初的海洋放线菌天然产物的统计表明,对拟诺卡菌的研究仅次于链霉菌。本文综述了从2001年的第一个海洋来源的拟诺卡菌天然产物至2018年6月17年间报道的65个海洋拟诺卡菌天然产物的微生物来源、结构及其生物活性。其结构包括吡喃酮类、二酮哌嗪类、多肽类等,其中吡喃酮类化合物是主要类型,占海洋拟诺卡菌天然产物总数的46%;而29%的海洋拟诺卡菌天然产物表现出抑菌、细胞毒、抗炎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海洋来源的拟诺卡菌(Nocardiopsis sp.) SCSIO 11492的抗肿瘤活性次生代谢产物。 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ODS等色谱分离方法对海洋来源的拟诺卡菌SCSIO 11492的发酵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次生代谢产物的核磁数据及相关的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最后利用活性测试发现活性成分。 结果 从海洋拟诺卡菌SCSIO 11492中分离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2''-脱氧腺苷(2''-deoxyadenosine,1)、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2''- deoxythymidine,2)、2''-脱氧尿苷(2''-deoxyuidine,3)、尿嘧啶核苷 (uridine,4)、1-O-棕榈酰基-3-O-β-D-半乳糖基甘油酯(1-O-hexadecanoyl-3-O-β-D-galactopyranosylglycerol,5)。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5对RAW264.7显示出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IC50=10.9 μmol/L)。 结论 从海洋拟诺卡菌SCSIO 11492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可能是该菌抗肿瘤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从宿主为海洋藻类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已分离得到许多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化合物,化学结构类型包括蒽醌、萜类、聚酮、大环内酯、生物碱等.活性涉及抗肿瘤、抗菌、抗藻、抗疟和抗氧化等。本文就近年关于海藻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面临的问题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药用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以期为药用植物保护、天然药物资源扩展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年来药用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与结论:内生菌从寄主植物中吸取营养并通过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产生的物质即为次级代谢产物.药用植物内生菌的次级代谢物含有许多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对1株植物内生真菌Talaromyces sp.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稻米培养基培养,通过正反相 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核磁 共振、圆二色谱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该菌株中共分离鉴定11个已知化 合物,其中包括9个聚酮类化合物(1~9)和2个环肽类化合物(10和11),分别为1-deoxyrubralactone(1)、alternariol(2)、alternariol 5-methyl ether(3)、altenuisol(4)、3-hydroxyalternariol 5-O-methyl ether(5)、(2'R,4'R,5'R)-altenuene(6)、(2'S,4'R,5'R)-isoaltenuene(7)、 (2'R,4'R,5'R)-altenuene-5'-acetoxyester(8)、7-hydroxy-3,5-dimethyl-isochromen-1-one(9)、腾毒素(10)和二氢腾毒素(11)。结论 化合 物1、化合物3~11为首次从该属菌株中分离,化合物2和3在100 μmol/L的浓度下对人膀胱癌J82细胞株具有抑制活性,抑制率分 别为56.9%和59.7%。  相似文献   

12.
南北两极地区极端的生存环境,导致极地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防御能力,从而产生许多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和新的突破口。本文综述了2017—2020年来源于极地动植物以及微生物资源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学活性,为极地药用生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45(7):655-659
从红树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枝孢霉属Cladosporium sp. JS1-2的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5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1~5),1个苯并呋喃衍生物(6),1个异色满衍生物(7),以及5个其他类化合物(8~12),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所有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6~8和1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相似文献   

14.
从红树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枝孢霉属Cladosporium sp. JS1-2的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5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1~5),1个苯并呋喃衍生物(6),1个异色满衍生物(7),以及5个其他类化合物(8~12),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所有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6~8和1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MIC值均为12.5μg/mL,阳性对照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的MIC值为3.12μg/mL。同时对所有化合物进行棉铃虫幼虫生长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4、5、8、9和11对棉铃虫幼虫的IC50值均为100μg/mL,阳性对照印楝素(azadirachtin)的IC50值为50μg/mL。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90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反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方法分离纯化该菌株的发酵粗提物,通过ESI-MS、NMR等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比确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琼脂扩散法和稀释法分别追踪化合物抗菌活性及评价化合物1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利用LC-MS法初步研究光照和温度因素对化合物1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从Streptomyces sp. 90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已知化合物collismycin A(1)、collismycin B(2)、pyrisulfoxin A(3)、SF2738C(4)、SF2738D(5)和SF2738F(6);化合物1对表皮葡萄球菌表现出较明显的抑制作用,MIC值在8~16 μg/mL之间,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MIC在32~64 μg/mL,而对革兰阴性菌抑制活性较弱。化合物1在溶液状态下对光照敏感,而对温度较稳定。结论 化合物1为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90主要活性物质,但对光照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从高寒草甸来源的链霉菌Qhu-M197中发现具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首先扩增菌株Qhu-M197的16S rRNA基因并基于测序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初步开展菌株分类鉴定;其次基于色谱分离技术,结合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学数据,对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最后采用微量稀释二倍法及CCK8法对分离化合物进行抗菌和抗肿瘤活性体外评价。结果 菌株Qhu-M197为链霉菌,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Streptomyces phaeoluteigriseus DSM 41896T相似度为100.00%。菌株Qhu-M197的MS固体培养基发酵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是mithramycin、aerugine、aeruginol以及2, 3, 4, 5-tetrahydro-3, 5-dihydroxy-6H-1, 5-benzoxazocin-6-one,其中mithramycin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0.012和0.095 μg/mL,对HepG2人肝癌细胞株和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45和0.46 μmol/L。结论 以链霉菌Qhu-M197为代表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放线菌是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摘要:研究真菌Neoascochyta argentina中抗菌化学成分。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Neoascochyta argentina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scomfuran A(1),phenylpyropene B(2),phenylpyropene C(3),phenylpyropene F(4),phenylpyropene A(5),pyripyropene A(6),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Neoascochyta属分离得到。采用微量稀释法,测试分离化合物对于5种病原细菌和4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4和5对于灰葡萄孢菌具有抑制活性(MIC均为50 μg/mL)。研究结果表明真菌Neoascochyta argentina中主要代谢产物为pyripyropene和phenylpyropene类化合物,具有抑制灰葡萄孢菌的活性,为开发其成为微生物源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链霉菌CPCC203718中的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多种现代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从链霉菌CPCC 203718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macrolactin B(1)、环(4-羟基-脯氨酸-亮氨酸)(2)、环(脯氨酸-酪氨酸)(3)、对羟基苯乙醇(4)、对羟基苯甲醛(5)、环(苯丙氨酸-甘氨酸)(6)、3-羟基吡啶(7)、环(缬氨酸-脯氨酸)(8)、germicidin A(9)。结论从链霉菌CPCC 203718发酵液中得到9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具有良好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MIC为8μg/m L,化合物4具有抗肺炎克雷伯菌活性,MIC为512μg/m L。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研究西太平洋海域深海沉积物来源真菌Aspergillus sp. 2022012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 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菌株Aspergillus sp. 20220129的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方法确定 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微量梯度稀释法对化合物开展抑菌活性评价。结果 共分离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terretonin(1)、terretonin A(2)、methyl dichloroasterrate(3)、methyl asterrate(4)、methyl 6-acetyl-5,7,8-trihydroxy-4-methoxy-2-naphthalenecarboxylate(5)、 territrem B(6)、alantrypinone(7)、butyrolactone I(8)和versicolactone B(9)。化合物5、8和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化合物5和8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00 μg/mL,化合物9为50 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