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凯  毕书戈  张健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6,8(2):152-152,173
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Hurthle cell adenoma of thyroid gland,HCA)为独立的肿瘤,以细胞内含有嗜酸性颗粒为特征.此肿瘤从首次报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但临床较少见,自1998年至今我院共收治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瘤的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3例甲状腺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细针穿刺活检及术中快速病理切片确诊17例,术后石蜡病理切片确诊6例。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21例,嗜酸细胞癌2例。行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12例,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7例,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及峡部切除2例,甲状腺全切除术2例。切除标本中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及甲状腺滤泡型腺瘤2例。术后均治愈,随访6个月至10年,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结合甲状腺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术前及术中确诊率,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和术后长期随访对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的诊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临床、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特征及诊治方法。结果: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不典型,但有其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结构。2例患者均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其确诊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应与嗜酸细胞腺癌、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癌等鉴别。手术切除是治疗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进行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功能性。②方法本对1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患瘤体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光镜观察,并复习献报道的20例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③结果患出现典型的Cushing综合征,化验血皮质醇增高,过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血皮质醇不被抑制,B超及CT均示左肾上腺肿物。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胞浆充满嗜酸性颗粒,无核分裂像,无坏死,无包膜、血管及血窦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角蛋白AE1/AE3局灶阳性,波形蛋白阴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嗜铬粒蛋白A均阴性。④结论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多数为体检时发现,光镜表现为胞浆中含有大量嗜酸颗粒,电镜表现为胞浆内大量线粒体聚集。有关细胞色素P-450的免疫组化检查可确定其功能性。  相似文献   

5.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肾上腺良性肿瘤,自1986年Kakimoto等[1]首次报道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以来,国内外文献[2-5]报道不足200例。目前,对其诊断标准和生物学行为的判定仍未达成共识,大多为体检偶然发现。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共收治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患者11例,作者对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1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59岁,因右腰部酸胀1年,于2007年1月入院,因发热及肉眼血尿,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彩超示:右肾上极一约5cm×4cm大小实性肿块,包膜完整。CT示:右肾上极见一约4cm×4cm大小肿块,突向肾轮廓之外,局部可见钙化灶,平均CT值28Hu,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诊断右肾癌,行右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大小约4cm×4cm×3.5cm,位于右肾上极,类圆形,分界清,包膜完整,质中偏软,周围无黏连。例2:患者,女,50岁,因查体发现左肾占位4天,于2007年12月收入院。体检无阳性体征。彩超示右肾上极偏内侧可见一实性略低回声,大小约4.0cm×2.4cm,边界清,局部向外突出,内有少许血流。CT示:左肾体积增大,上极表面不规则隆起,可见一类圆形占位病变,边界欠清,病灶尚规则,平扫密度均匀,呈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高于肾实质强化,左肾上极病灶大小3.6cm×4.7cm,与正常肾脏分界清,呈相对密度;诊断为左肾癌,行左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发现左肾上极一肿物,边界清,包膜完整剖面质地均匀,呈红褐色。肾切除标本肿瘤切面表现为棕色或褐色,似肾实质颜色,境界清楚,未见明显出血坏死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结果: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39~64岁,平均52.7岁.大体切面灰红到棕褐色,1例瘤中心有纤维性瘢痕.镜下,肿瘤由形态均匀一致的多角形到圆形细胞组成,呈实性巢状,管状及腺泡状排列,胞浆可见嗜酸性颗粒,核小,圆形.免疫组化3例CD117和AE1/AE3均(+),而CK7,CD10,RCC各有1例弱阳性,Vimentin(-).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肾上皮性肿瘤,巢团状排列的瘤细胞分布于细胞稀少、疏松水肿的纤维结缔组织中是肾嗜酸细胞腺瘤形态学特征.CD117(膜+)和AE1/AE3(胞质+),CK7,CD10、RCC及vimentin(-).形态结合免疫组化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Hürthle cell adenoma,HCA)与结节性甲状腺肿(multinodular goiter,MNG)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HCA提供临床线索。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甲状腺结节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行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石蜡病理确诊的HCA患者92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手术年份匹配的MNG患者276例按1∶3进行配对,分析比较2组患者病程、临床表现、甲状腺功能状态、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超声等差异。结果:2组患者家族史、病程、临床表现、术前甲状腺功能状态、TPOAb、TgAb、Tg阳性率均无明显差异;HCA组患者甲状腺结节的最大径值明显大于MNG组(P<0.05),其中HCA组中≥2 cm结节的比例明显大于MNG组(P<0.05);HCA组单发、实性结节、超声中结节内血流丰富患者的比例明显多于MNG组(P<0.05)。结论:HCA及MNG患者仅从病程、症状、甲状腺功能、抗体方面难以区分。较大、单发、实性结节、超声结节内血流丰富提示HCA可能。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嗜酸性细胞瘤(htirthle cell adenoma,HCA)即良性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比较少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本文收集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1例(3家医院病例数分别为10、6和5例)HCA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治疗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根治性肾切除术。本研究回顾分析2005 年3 月至2010 年11 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诊治的6 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及手术方式,并对患者进行随访。6 例患者无特殊症状,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其中2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在影像学上有相对特异性表现,手术前考虑肾嗜酸细胞腺瘤可能,行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诊断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行肾脏部分切除术,余4 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随访1~5 年,6 例患者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目前认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肾脏肿瘤,依据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可诊断部分典型的肾嗜酸细胞腺瘤,治疗上行肾脏部分切除术或者是肿瘤剜除术,尽量减少根治性肾切除术。明确诊断需依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宜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例嗜酸细胞腺瘤中不同抗体的表达,分析其病理学形态,收集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管状、腺泡状,胞浆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规则,其中1例有肾被膜侵袭,细胞核有非典型性,未见核分裂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例肾嗜酸细胞腺瘤进行临床资料、大体、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文献复习.[结果] 肾嗜细胞腺瘤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肾脏单发实性占位病变,包膜不完整,界清,棕红色,质中等硬,其一可见中央星状瘢痕.光镜下,肿瘤组织由大小不一的巢状结构组成,伴有少量腺管,周围有纤细的血管纤维分隔.瘤细胞单一,圆形或多边形,有明显的嗜酸性胞浆,核圆,居中,未见核分裂象.2例均见局灶核异型,并见单细胞及小灶状坏死.免疫组化:两者均表达CK、E-cadherin、CD117, 不表达CD10、Vimentin,其中1例CK7胞质阳性.[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比较少见的良性肿瘤,掌握其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是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一般不典型,大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误诊率高。本研究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特点。1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已婚。主因"右侧腰部疼痛5年余,发现右肾占位2周余"入院。患者于外院就诊,CT检查示:右肾下极有不规则低回声包块,癌可能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首次报道至今已有一个世纪,对该肿瘤的认识也从细胞水平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作者回顾该肿瘤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着重介绍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对21例涎腺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嗜酸细胞腺瘤12例,占57.14%,恶性嗜酸细胞腺瘤9例,占42.86%,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良性病例生长缓慢,病程长,极易误诊多形性腺瘤,恶性病例病程短,原发瘤呈迅速浸润性生长。由于该瘤呈多中心性生长,术后极易复发;恶性者颈淋巴和脑,肺转移率高,确诊诊断须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首次彻底手术切除是治疗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病理学表现,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3例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52~73岁。病变均为单侧,左侧10例,右侧13例。直径2~17 cm。有症状者11例,主要表现为患侧腰部胀痛不适;有体征者5例,均表现为腹部包块;另7例体检时行超声检查发现。B超均表现为质均、边界清楚的实性回声;CT表现为肿瘤密度均匀,瘤体中央有星状结构。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2例,肾部分切除术11例。免疫组化染色重组人细胞角蛋白18(CK18)强阳性、波形蛋白(Vimentin)阴性。术后病理回报均为肾嗜酸细胞腺瘤。18例患者随访2~62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综合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特点可考虑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确诊靠术后病理。选择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影像学表现。方法:详细报告我院收治的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并汇总、比较国内已报道的14例相同病历影像学资料,分析总结该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5例中超声检查14例,低回声5例,其中1例见星形瘢痕,等、强回声3例;回声均匀5例,不均匀3例;边界清楚9例,边界欠清1例;有包膜者6例。IVP检查5例,均提示肾盂肾盏受压改变。CT检查13例(单纯平扫1例),平扫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8例,低密度2例,3例中心见不同形态的瘢痕。强化均匀和不均匀各6例,平扫所见瘢痕未强化;轻中度强化10例,明显强化2例。MRI检查3例,信号各异,2例中央见不同形态的瘢痕。结论:主要影像学特征是肿瘤中心瘢痕,其他特点有质地均匀、境界清晰、边缘光整、有包膜、周围结构无受侵及转移。有上述影像学特点,术前应想到本病,术中病理检查以明确是否为肾嗜酸细胞腺瘤,避免全肾切除。  相似文献   

19.
肾嗜酸细胞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孝禹  卢晨  殷于磊  肖立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4):2172-2172
患者男 ,6 8岁。体检B型超声发现右肾占位 13d ,无血尿 ,无腰部胀痛不适。查体 :双肾未及 ,无叩击痛 ,局部未闻及血管杂音 ,血压 130 / 6 0mmHg(1mmHg =0 133kPa) ,尿比重 1 0 10 ,pH 6 5 ,红细胞 0~ 2 /HP ,白细胞 0~ 2 /HP。B型超声检查示右肾形态失常 ,右肾实质下部见一低回声团向外突出 ,类圆形 ,大小 6 7cm× 6 2cm× 5 3cm ,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低 ,欠均匀 ,CDFI内少量低速血流信号 ;残余肾内部回声好 ,CDFI血流信号无变化。腹部X线片显示右肾下极见一软组织块影。静脉肾盂造影双肾分泌功能良好 ,右肾下极见一向外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罕见肾巨大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例中期妊娠合并肾巨大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讨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在妊娠状态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治和预后.结果 患者妊娠中期因右侧腰部疼痛就诊,肾脏磁共振提示右肾巨大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随后于泌尿外科行经腰肾根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