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8例低血糖脑病的病因、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展  范层层  任俊伟  陈娜  杨琴 《重庆医学》2011,40(30):3056-3057,3060
目的探讨低血糖脑病的病因、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低血糖脑病患者的病因、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患者13例有明确糖尿病史,均行降糖药物治疗;8例患者疑糖尿病而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瘤4例,原因不明3例。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14例,言语不清、反应迟钝5例,偏瘫和单侧肢体瘫痪3例,精神行为异常3例,痫性发作3例。8例头颅CT或MRI未见明显异常;7例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灶,20例MRI检查异常,主要累及双侧基底节区、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海马、胼胝体压部和脑干,表现为等或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Flair像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结论低血糖脑病的病因主要是过量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动态监测血糖意义重大,MRI有高度特异性,DWI序列对病变更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的CT表现。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2年至2001年5月经临床证实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12例,均为女性,年龄16-35岁,平均年龄26.4岁,采用Siemens Somatom ARC型CT机行颅脑CT检查,并分析CT表现。结果:主要CT表现为:(1)大片状脑梗死(3例);部位不定,单发或多发,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占位效应轻较;(2)腔隙性脑梗死(9例):主要位于基底节区及脑干;(3)轻度脑萎缩(5例);局部性或弥漫性,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的CT检查有较高敏感性,缺乏特异性,但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早期确诊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SLEE)的CT表现.方法 系统性回顾分析本院2001年2月~2007年5月经临床证实的SLEEl5例,均为女性,年龄16~35岁,平均26.4岁;采用Siemens SomatomARC型CT机行颅脑CT检查,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 主要CT表现:大片状脑梗死(4例),部位不定,单发或多发,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占位效应较轻;腔隙性脑梗死(11例),主要位于基底节区及脑干;轻度脑萎缩(5例),局部性或弥漫性, 结论 SLEE的CT检查有较高敏感性,缺乏特异性,但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早期确诊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中毒(COP)性脑病的磁共振弥扩散加权成像(MQ-DWI)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4例COP性脑病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学、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及时给于高压氧和药物对症治疗。13例轻度中毒者经临床治疗后均痊愈,随访1~2个月无异常;5例中度中毒者随访3~6个月,其中1例出现迟发性脑病,4例痊愈;16例重度中毒者随访3~6个月,13例出现COP迟发性脑病(4例死亡),3例痊愈。影像学表现:单纯基底节区受累(10例)及单纯脑皮层受累(2例)患者,MR表现均表现为对称性稍长T1稍长T2信号,均痊愈;单纯脑白质受累(3例),MR表现为双侧大脑白质内对称性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为稍高信号,2例痊愈,1例出现迟发性脑病;双侧基底节区及脑白质或双侧基底节区及脑皮层同时受累(16例),MR表现为受累区域对称性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序列及DWI均为高信号,3例痊愈,13例出现COP迟发性脑病(4例死亡);MR表现为正常3例,FLAIR序列及DWI未见明显高信号,均痊愈。结论 MR-DWI对COP性脑病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DWI信号越高,预示着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越严重、发生迟发性脑病的概率越大、临床预后也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对子痫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22例子痫性脑病患者。全部病例行CT检查和复查。结果17例患者CT主要表现双侧额顶枕叶脑白质密度对称性减低,1例左基底节区小血肿,1例左额叶脑梗塞,3例未见异常。经对症处理后复查示所有病变几乎完全吸收消失。结论子痫性脑病的特征性CT表现为双顶枕叶的对称性低密度影,正确认识子痫性脑病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临床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患者15例,进行CT扫描并结合临床对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弥漫性病变11例,其中9例表现为脑萎缩,2例表现为多发性脑梗塞;局灶性病变3例,均为脑出血;正常表现1例。结论:CT检查可以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影像表现、部位和范围,对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理变化及主要CT诊断征象。加深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认识。方法:6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主要CT表现,并结合该病的病理学基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颅脑CT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及脑室周围白质区月晕状低密度。位于侧脑室体旁30例,半卵圆中心28例,侧脑室前后角周围45例,呈对称性分布。本组病例中,脑萎缩37例,合并腔隙脑梗塞者40例,高血压者48例,糖尿病者10例。进行性痴呆及精神障碍22例,构音不清或失语13例,肢体无力或偏瘫16例。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主要病理改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脑血流灌注不足所致的脑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乃至脑组织缺氧引起脑白质受损。CT诊断主要依据是双侧基底节区、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对称性低密度改变,多数伴发脑萎缩、腔隙性梗塞等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临床诊断为1,2-二氯乙烷中毒的8例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和1.5TMRI行常规T1WI、T2WI和质子像检查。结果5例患者CT有广泛累及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片状异常低密度,3例小脑齿状核均呈对称性片状低密度改变;MRI5例有广泛累及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3例小脑齿状核均呈对称性片状长T1、长T2信号改变;其中2例同时累及基底节区和小脑齿状核,1例同时累及双侧脑干背侧和丘脑,1例基底节受累病灶囊性变。结论1,2-二氯乙烷中毒可以特异性累及基底节区和齿状核,CT、MRI结合临床均可正确诊断、鉴别诊断和评估预后,MRI可早期发现脑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5例、中毒性病变5例、Wernicke脑病2例、Huntington氏大舞蹈病1例的CT平扫表现及临床意义. 结果 13例中,CT示双侧豆状核低密度5例、苍白球5例、双侧豆状核伴胼胝体1例、壳核伴外囊1例、壳核伴尾状核1例;双额顶叶低密度3例、单侧壳核出血1例、大脑萎缩3例. 结论 CT平扫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可见于多种疾病,需结合其他征象和临表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MR的影像表现特点,以便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经CT、MR诊断该病的影像典型表现。结果:105例中CT检查55例,MR检查30例,CT及MR均检查20例。CT及MR所见:①侧脑室旁脑白质斑片状或蝶翼状低密度灶,边界模糊,呈对称性,可融合,CT值为20~25 HU,增强后无强化。MR表现为对称性的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不强化。病变累及额叶白质53例,体部32例,三角区及半卵圆中心22例,同时累及15例。②双侧或单侧基底节区多发或单发的腔隙性脑梗塞91例,5例伴有范围不等的血肿。③105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结论:根据CT、MR典型影像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可以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相似文献   

11.
曾波 《中外医疗》2011,30(29):172-172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理变化和CT诊断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收治的29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9例CT表现为脑室周围及中央半卵固区脑白质内低密度灶,边缘模糊不清。病例均为两侧性,对称或基本对称者25例,占86%,仅有4倒不对称。腔隙性脑梗死27例占总数的93%,其中基底节区23例,丘脑区4倒。脑萎缩26例,占89%,其中有16例饲脑室明显扩大。1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可合并出血,占3.4%。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脯病的CT诊断的主要依据就是双翎饲脑室周围及半卵圈中心脑白质对称性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改变,多伴有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萎缩,而无症状的脑白质稀疏是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征象。CT检查可早期发现该病,并且是诊断该病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CT及M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DEACMP)患者的头部CT及磁共振成像 (MRI)改变的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2 0例DEACMP患者的临床表现、CT及MRI资料。结果 :DEACM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人格改变 ;头部CT的特征表现为双侧大脑白质弥漫性低密度改变 ,以两侧或单侧基底节区或苍白球区低密度改变最明显 ;MRI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和半卵圆中心双侧对称的点状、斑片状或融合性病灶 ,T2 加权呈高信号 ,T1加权呈低信号 ,基底节或苍白球区呈慢性缺血性改变。偶见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结论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头部MRI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系统性狼疮性脑病的头颅核磁共振(MRI)表现,探讨核磁共振(MRI)对狼疮性脑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对患者临床资料及头颅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患者MRI检查阳性率100%,其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脱髓鞘样改变,脑梗死,脑出血,脑炎,脑萎缩。大脑皮层、皮层下白质及基底节区点状、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病灶周围多无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17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结论头颅MRI对狼疮性脑病有较高的价值,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价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脑基底节区梗塞的脑电地形图(BEAM)检查的临床价值,本文对68例选自1992-08~1996-08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CT或磁共振(MRI)证实的68例脑基底节区梗塞病人的BEAM与正常对照组的BEAM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胞基底节区梗塞68例,男52例,女16例。年龄46一82岁,平均63.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单、双侧肢体下降46例,构音障碍5例,均无明显意识障碍,发病72h内均行脑CT和MRI检查,发现基底节区有低密度梗塞灶和TWI低信号、TWZ高信号病灶,其中单侧基底节区梗塞43例,以上病例均无其它部位梗塞、出…  相似文献   

15.
对62例此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扫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62例均可见双侧脑室旁及半卵园中心区深部脑白质呈散在性或融合性低密度表现,其中54例见双侧脑室,三脑室及双侧裂池不同程度扩大,13例见丘脑,基底节区有腔隙性梗塞.3例伴有小灶性脑出血。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结合临床一般无困难。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29-34
目的分析CO中毒性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临床确诊的25例CO中毒性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有2次及以上CT和(或)MRI检查资料。结果CO中毒性脑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症状、锥体外系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昏迷等。本组CT及MRI表现:单纯基底节受累(n=12),单纯脑皮层受累(n=1),基底节和脑白质同时受累(n=4),基底节区及脑皮层同时受累(n=5),基底节区、脑皮层和脑白质同时受累(n=3)。伴发病变:伴急性大面积出血性脑梗死1例,伴急性中耳乳突炎8例。本组MRI在显示病变范围及损伤程度方面较CT更为直观准确,影像学随访还较好地评价病变治疗后变化及转归。结论 CO中毒性脑病表现为以急性痴呆为特征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其影像学尤其是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及MRI在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CT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临床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并行CT检查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18例中弥漫性病变10例,局灶性病变4例,单纯脑萎缩3例,正常1例。结论CT检查可以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影像表现、部位、范围,对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冷永新  王骐  刘勇  沈永菊 《现代医学》2007,35(5):402-405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43对)甲状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29例,甲状腺腺瘤14例.结果 结节性甲状腺肿29例(29对)CT检查发现,弥漫型28个,其中单侧6个双侧22个;局限型30个,其中单发12个,多发18个.结节性甲状腺肿典型CT表现为环形钙化、双环征、病灶内间隔线及壁结节征象.甲状腺腺瘤14例(14对)CT检查发现,病灶均为单侧、单发病灶,典型CT表现为内缘光整的完整强化环(单环征).结论 通过特异性CT表现提高对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诊断质量,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方式的选择均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9.
98142,老年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生性脑病的CT表现/方燕敏//实用老年医学,一1998,12(3).一133一134 30例均有CO中毒史,HbCO定性试验阳性,并具有典型临床表现。30例均作脑CT检查,结果阳性26例,表现为脑白质广泛密度减低10例,基底节区苍白球密度减低12例,脑白质合并基底节区病变4例。有2例于发病后18~20夭作脑MRI检查.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脑室旁深部白 248质、基底节区慢性缺血性改变,有2例于发病后7~9天作脑ECT检查,表现为脑血流普遍减低,白质低灌注较明显,脑细胞功能不同程度受损。认为:迟发性脑病发生前一般有10~30天假愈期,如在3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头颅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2月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文献,提取头颅影像学特点,建立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87例,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多见(54/87,62.07%),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意识障碍、偏身扭转、全身乏力、球麻痹等,头颅影像主要表现:双侧小脑和/或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随中毒剂量增加,累及部位增多(如脑干、脑叶)。意识障碍多与双侧基底节区受累有关。头颅MRI表现为:对称性T1低信号、T2高信号,DWI高信号或等信号,ADC低信号或高信号。结论 山豆根中毒性脑病影像学以双侧小脑、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为特征,可累及脑干、脑叶,累及部位越多临床症状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