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对接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是支撑循环经济决策的关键,而可持续性评价以及在传统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C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LCSA)是重要决策支撑工具.近年来对可持续性评价的关注使得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及其在资源循环决策中的应用得以快速发展.大量研究表明LCC是有效的经济决策支撑工具.但是由于"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其他相关称谓与LCC术语上模糊,以及成本效益分析(CBA)等相关成本评估工具在方法用途上的类似,使得在实际研究中LCC的相关概念混淆甚至错误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如上研究背景,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旨在厘清LCC及相关术语的概念和内涵,并为LCC以及LCSA在未来的研究提出实用性建议.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回顾了LCC的发展脉络,厘清了在人们对社会和环境问题关注下,LCC逐渐从普通的成本评估发展成为LCSA核心部分的发展路径.同时,使用Citespace对国内和国际2000-2017年LCC相关论文发表情况进行图谱分析,发现和国内相比,国际期刊的LCC相关研究已经从概念探索和企业成本控制发展到了特定领域系统的成本优化研究.进一步,引入"可持续性三支柱"的概念来阐释LCSA的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维度以及它与LCC的关系,然后区分了LCC的类似术语的定义和成本范围,并阐述了与传统CBA方法的差别.在此基础上,以欧盟VEEP项目为案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阐释了LCC的分析视角和计算过程.最后,对LCC在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扩大运用领域,标准化,研究方法间的结合,以及数据库和软件工具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土壤修复技术的可持续性是评价土壤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选择土壤修复技术的重要依据。以上海市某重大工程的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为例,基于欧盟组织CLARINET和英国开发的污染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评分系统,制定了评价原则;运用多标准分析法(MCA),从人体健康、社会、能源消耗以及环境保护等角度.对2种典型的修复技术(原位稳定/固化,异地填埋)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稳定/固化技术是1种较为经济且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的修复方法;填埋技术不仅经济成本较高,而且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3.
城市总体规划(简称“总规”)是实施城市可持续性战略的重要载体,战略环境评价(SEA)是连接抽象的、宏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设项目之间的桥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工具;指标体系是SEA工作的核心工作和评价依据。然而,当前存在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规环评)指标体系与城市规划内容、城市可持续性脱节,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理论支撑等问题。本文首先归纳出城市可持续性的一般内涵,然后通过逻辑关系分析、影响评价矩阵的方法,识别总规的可持续性影响,构建了可持续性总规环评指标体系框架,最后以太仓为案例说明框架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市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为总目标,构建三系统四层次DSR指标体系框架,通过科学的指标筛选,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充分考虑了环境影响,但在发展中应重视过渡时期出现的可持续性指数增长的平台期及其可能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环境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分析中,不能只关注可持续性指数的增长率,要紧紧依靠国家的发展目标和自身的优势地位,抓住机遇和国际大形势,努力实现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多目标评价方法构建以发展度、协调度和支撑度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型,对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人口、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人工生态系统的发展度和协调度,将资源和环境状况作为"支撑度"指标评估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而计算城镇发展的综合可持续性水平.以福建省铁山镇为例,应用该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铁山镇发展的可持续性水平为0.617(取值范围0~1),属于中等可持续水平,水环境污染是最主要的瓶颈因素.该评价方法可以辨识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城镇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规模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提出了基于环境绩效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定义,并设计了一个三角图.通过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三相互关系的研究,定量评价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利用三角图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对较弱的可持续性状态,中国大陆31个行政区大部分处于由弱不可持续性到弱可持续性的状态;1980—1991年中国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弱的可持续性趋势,而1991—2000年则呈现出较强的可持续性趋势.这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断加强的结果.案例研究表明,三角图法原理简单、计算简便、结果表现直观、评价指标和对象选择灵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评价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状态和长期变化趋势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评价的两类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介绍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评价的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对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和绝对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生态足迹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指出了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并着重强调了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时要注意城市开放生态系统问题,对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评价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人类超采地下水以及侵占河流生态需水给水资源可持续性带来的风险,将黄淮海流域作为研究区,在利用非稳态Budyko模型以及水量平衡公式的基础上,结合生态需水核算结果及各产业用水数据,选取蓝水可持续性指数BlWSI,基于蓝水消耗量(CBWU)、不可再生地下水抽取量(NRGWA)以及地表过度取水量(SWOA)对流域开展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结果表明:表征蓝水资源可持续性的BlWSI指标在黄淮海流域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其中,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性程度最低,海河流域次之,淮河流域可持续性程度最高。1960—2000年,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性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研究对提升黄淮海流域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ne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ESI)尝试测量不同国家或地区为其后代保持良好环境状况的能力,从而为环境决策建立基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ESI的发展、内涵、指标设置及其方法学:列举了2002年报告的ESI用于测量142个国家或地区的结果,分析了典型国家(含中国)的不同表现;最后,概要地评述了ESI的特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环境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如何全面地评估中国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已成为当前可持续性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论文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在国家、区域和省三个尺度上系统评价了中国人类-环境系统1990—2010年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为中上水平,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1990—2010年中国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表现为增长趋势,中西部可持续性增长快于东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指标呈增加趋势,环境可持续性指标为下降趋势。可见,中国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的空间格局与动态变化均不协调,需进一步促进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