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择了冠心病易患因素、靶病变长度、支架术后管腔最小直径等 17项观察指标 ,对成功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coronarystent ,CS)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 81例病人 (10 6条靶血管、12 2枚支架 )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各种临床因素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81例中有 2 7例病人的 33处原支架内发生再狭窄 ,靶病变再狭窄率为 2 7 0 %(33/ 12 2 )。单因素分析发现 :再狭窄组病人中空腹血清胰岛素 >15 μU·mL-1、血管病变长度≥ 15mm、支架术后管腔最小直径 <3 0mm者的比率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 (分别为 5 9 3%、33 3% ,P <0 0 5 ;6 3 6 %、38 2 % ,P <0 0 5 ;5 4 5 %、2 9 2 % ,P <0 0 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支架术后管腔最小直径 <3 0mm、靶病变长度≥15mm、空腹血清胰岛素 >15 μU·mL-1是CS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较小的支架术后管腔最小直径、过长的靶病变、高胰岛素血症是CS术后再狭窄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 171例接受分叉病变行PCI的患者(1 200处分叉病变)。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87例,600处分叉病变)和高角度组(584例,600处分叉病变)两组。分支血管闭塞是指PCI术后分支血流消失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下降。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在介入治疗后的影响。结果:入选的1 200处分叉病变中,在PCI后共有88例病变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7.33%)。分支血管闭塞在高角度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角度组(10.5%vs 4.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1.026,95%可信区间:1.014~1.037,P0.01)。结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叉角度大的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住院期间行经PCI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及处理资料。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了患者性别、年龄、靶病变形态学、术中球囊扩张等24个变量与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的关系。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并发糖尿病者,多支病变,B型、C型病变,靶血管病变长度>15mm,夹层组高于对照组;偏心性病变,钙化病变比例夹层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球囊扩张次数夹层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变长度>15mm、偏心性病变、钙化病变、病变直径狭窄率、球囊扩张次数是PCI中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靶血管直径狭窄率、病变长度>15mm、偏心性病变、钙化病变、球囊扩张次数是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常见病变,约占PCI治疗总量的15%~20%[1]。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对术者技术要求高,介入治疗所需时间长,且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分支血管闭塞等导致严重后果。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约为6%~19%[2~4]。分支血管闭塞会引起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流与血管直径的相关性。方法:对19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224支靶血管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和术前术后TIMI帧数分析。术前术后TIMI帧数差值进行三分位数分组,≤2为"慢血流组",3~9为"正常血流组",≥10为"快血流组"。同时根据参考血管直径分成大血管组(≥4 mm)、正常血管组(2.76~4.0 mm)、小血管组(≤2.75 mm)。对3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和基线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不同直径血管的病变特征。对术后血流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慢血流组、正常血流组和快血流组患者靶血管参考血管直径分别为(3.4±0.7)mm、(3.2±0.7)mm和(3.2±0.7)mm,P0.05。大血管在慢血流组、正常血流组和快血流组的比率分别为29%(23/78)、10%(8/80)和14%(9/66),P0.01。≥4 mm血管组和4 mm血管组的斑块面积分别为(23±11)mm2和(15±8)mm2,P0.01。多元回归分析PCI术后血流状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P0.05)和参考血管直径(P0.01)。结论:PCI术后血流与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相关。血管直径越大发生介入术后慢血流的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靶病变的变化及延迟支架置入情况。方法入选48例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急诊予单纯球囊扩张和(或)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3级,7 d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靶病变血管狭窄情况必要时置入支架治疗。观察靶病变变化的相关数据,包括狭窄程度、长度、近端参考血管直径、远端参考血管直径,比较老年患者(≥60岁)和中青年患者(<60岁)支架置入比例。结果 7 d后复查CAG显示靶病变直径狭窄程度较直接PCI时减轻(35.5%±14.1%比48.8%±11.0%,P<0.01)、病变长度缩短[(15.69±5.36)mm比(18.94±5.37)mm,P<0.01],靶病变近端参考血管直径[(3.29±0.33)mm比(3.24±0.32)mm,P=0.02]和远端参考血管直径[(3.18±0.33)mm比(3.08±0.33)mm,P<0.01]增大;其中,39.6%(19/48)患者因靶病变狭窄>50%置入支架,老年患者和中青年患者置入支架比例分别是56%(9/16)、31%(10/32)(P=0.04)。结论对于中青年高血栓负荷不适宜直接支架置入术的STEMI患者急诊予单纯球囊扩张和(或)血栓抽吸即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再延迟必要时支架置入治疗策略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5%~20%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然而其治疗效果仍然堪忧[1]。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能提供关于分叉病变处解剖变化、斑块位置和支架位置等信息,但对于复杂病变行PCI,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优于CAG。IVUS证实左冠状动脉分成两个不对称的分支(即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管腔直径越来越小,近端主血管与其两个(或多个)远端分支直径的关系为:近端主血管=(远端主血管+侧分支)×0.67[2]。欧洲分叉俱乐部将分叉病变定义为发生在邻近和(或)涉及重要分支起源的冠状动脉狭窄[2]。左主干是冠状动脉最大的分支,为超  相似文献   

8.
周伟  陆军  辛军  杜巍  黄虔  熊斌  周建平 《心脏杂志》2010,22(6):953-955
<正>杂交(hybrid)技术是结合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MIDCAB)、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方法来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方式,其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对于病变复杂,单纯介入或单纯外科手术风险均较大,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对于慢性闭塞(CTO)病变PCI结果有无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MDCT证实为冠状动脉CTO,并在我院心内科行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35例。根据CT图像判断CTO病变的位置、性质及钙化程度,闭塞血管远段血流分级以及闭塞近段管腔直径等指标是否对PCI结果及操作时间有预测及指导意义。结果 35例患者中有37支闭塞血管,其中21支(56.8%)获得再通,未再通血管中43.8%位于右冠状动脉,56.2%位于血管近段,钙化斑块占56.2%,80.0%的血管在CT图像上无法看到闭塞远段造影剂渗漏。TIMI血流(P=0.0128)及闭塞部位血管病变的性质(P=0.0703)是CTO病变再通的影响因素。闭塞血管所处节段(P=0.0157)以及闭塞血管所处位置(P=0.0704)是开通CTO病变操作时间的影响因素。结论MDCT可以准确判断CTO病变的走行,评价其斑块的性质及分布。闭塞病变远段有无血流及斑块的性质是PCI是否成功的预测因素。闭塞血管的不同以及所处节段的不同是PCI操作时间长短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约占全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AG)阳性患者的1/3,如果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开通CTO病变血管,可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减少冠脉搭桥手术及增加生存率[1-2]。但CTO接受PCI者仅占全部PCI病例的10%~15%,原因是CTO病变PCI技术难度大、即刻成功率低、术后再闭塞和再狭窄发生率高,被认为是目前PCI领域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直径≤2.5mm)的临床即刻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比研究方法,根据入选和剔除标准,连续入选2004年6月~2007年2月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首次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靶血管为小血管病变且达到完全血运重建的160例患者,根据所置入的支架分为Firebird组(82例)和Cypher组(78例);支架置入后以相同的方法进行CAG,观察对比反映临床即刻效果的相关参数。结果术中全部Cypher及Firebird支架均顺利到达并释放于靶病变部位。两组支架的PCI手术成功率均为100%。Firebird组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7±15.6)%减至(7.20±10.69)%,P=0.0005;而Cypher组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9.8±15.8)%减至(7.10±10.61)%,P=0.0004。在急性管腔直径获得方面,Firebird组(1.76±0.52)mm与Cypher组(1.77±0.53)mm之间无显著差异(P=0.46)。结论Cypher和Firebird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安全可行,临床即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41例成功行PCI的CTO患者,分为ISR组(43例)和非ISR组(198例),分析导致ISR的可能性因素。结果:ISR组和非ISR组在糖尿病、既往行PCI术、既往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长度≥20mm、支架总数、支架总长度、平均支架直径、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成功逆向介入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既往PCI术、既往心肌梗死、成功逆向介入、支架总数、平均支架直径是CTO病变ISR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CTO病变PCI后ISR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既往PCI术、既往心肌梗死、成功逆向介入、支架总数、平均支架直径是其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临床诊治常规,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普遍应用,使冠心病患者冠脉血运得到可靠的重建治疗,但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及对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小血管病变(<2.5 mm)、静脉桥血管病变及糖尿病患者术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小分支闭塞导致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92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包括949个分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测量分支直径≤2.0mm],根据分叉病变是否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分为小分支闭塞组(85例,86个分叉病变)和小分支未闭塞组(840例,863个分叉病变)。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中的情况、QCA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确定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较小分支闭塞组和小分支未闭塞组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结果:949个分叉病变中共有86个(9.1%)分叉病变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小分支闭塞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26/83,313%)明显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77/821,9.4%;P0.001),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6/83,7.2%)也显著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11/821,1.3%;P0.001)。两组间主支近段、主支远段、小分支、分叉核心的血管直径及狭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小分支闭塞组明显大于小分支未闭塞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真分叉病变、斑块不规则、预扩张小分支、术前小分支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前主支远端的狭窄程度、术前分叉病变核心的狭窄程度、分叉病变角度、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主支支架置入前小分支狭窄程度。结论:小分支闭塞的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部分病变特征与小分叉病变闭塞有关。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快速进展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后快速进展性冠脉狭窄的发生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12个月内接受冠脉造影随访的PCI患者 10 3例 ,对比两次造影的狭窄部位、PCI干预情况及临床和危险因素。结果  10 3例接受造影随访的患者中 4 1 7%发生再狭窄 ,11 7%的患者为新发生的病变 ,而新发病变者中 4 1 7%发生于原PCI干预的血管 ,5 8 3%发生于未曾干预的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发现 ,新发病变患者糖尿病及高甘油三脂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再狭窄患者。结论 PCI治疗后早期出现的症状除干预部位再狭窄外 ,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生新的快速进展性冠脉病变 ,这些患者糖尿病和高甘油三脂血症发生率高 ,其发生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研究 1997至 2 0 0 1年我院所有小冠状动脉置入支架 (CS)资料 ,以期分析小冠状动脉中置入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对象 :血管直径 <3mm者定义为小冠状动脉。 72例患者存在 84支小冠状动脉支架。男 4 9例 ,女 2 3例 ,年龄 4 9~73(5 8 6± 8 5 )岁。单支血管病变者 5 4例 ,两支小血管病变者 15例 (其中 6例合并 >3mm病变血管 ) ,三支小血管病变者 3例。左前降支 32个 ,对角支 17个 ,左旋支 19个 ,右冠状动脉 16个。 16支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 (PTCA)后夹层形成 ,2 1支为PTCA后回缩明显。方法 :CS置入按常规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中应用药物洗脱球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杭州市临安区人民医院就诊的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以靶病变两端参考血管直径≤2.75 mm为小血管标准)患者15例,采用药物洗脱球囊(DEB)成形术治疗,术后6~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治疗成功率、药物球囊扩张前后最小管腔直径、残余狭窄情况。结果(1)15例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2)术后均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3)15例患者介入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残余狭窄,6~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病变最小管腔直径、残余狭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291、49.750、42.924、34.148,均P<0.01)。结论药物洗脱球囊在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是一个安全、有效、可行的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江苏省海安地区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流行情况,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2021年4月海安地区1 689例冠心病PCI治疗病人作为调查对象,术后随访1年,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统计海安地区冠心病PCI术后ISR发生率及病人临床特征,分析海安地区冠心病病人PCI术后ISR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冠心病PCI术后ISR风险预测模型,分析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1 689例病人中,失访153例,其余1 536例病人中,117例术后1年确诊为ISR(7.62%),且年龄≥55岁冠心病病人PCI术后1年ISR发生率高于<55岁者,多支病变者ISR发生率高于单支或双支病变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病变血管数、植入支架数及最小支架直径是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及相关程序包,根据多因素回归及代码指令绘制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模型C-i...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数据,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定量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斑块性质,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中的作用。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3月大同市三医院心内科32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患者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管腔狭窄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狭窄≥70%病变直接行PCI,临界病变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观察血管壁的形态结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性质及其狭窄程度,对符合PCI干预指征的病变行PCI术。PCI术后行IVUS检查即刻评价支架置入是否理想、是否合并手术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中CAG发现冠脉血管12支17处病变管腔直径狭窄率≥70%,予直接行支架植入术,共植入17枚支架;CAG测得38处管腔直径狭窄率为50%~70%(临界病变),经IVUS测得有33处病变管腔狭窄率≥70%,涉及28位患者,共置入33枚支架,单支架23例,双支架5例;3CAG与IVUS检测的38处临界病变处直径狭窄率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比较,IVUS测值显著高于CAG测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行IVUS检查示均显示支架完全贴壁、扩张充分、展开均匀、完全覆盖病变,未发现冠脉内夹层形成、壁内血肿、支架断裂等PCI术后并发症。结论 CAG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狭窄,IVUS与CAG相比发现的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诊断更精确。IVUS对斑块定性较CAG更优。更能准确选择临界病变支架置入的适应证。IVUS能明确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性质和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20.
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长期效果的预测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长期临床效果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592例冠心病患者PCI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经多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这些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96(3~57)个月。MACE的发生率为7.6%,全因性死亡率为2.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5%。MACE发生的预测因素有PCI方式、近段病变、参考血管的直径及氯吡格雷的应用时间,年龄、有心肌梗死史及氯吡格雷应用时间可预测全因性死亡,术后未戒烟及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结论:高龄、单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或置入金属裸支架、小血管病变、近段病变和对抗血小板治疗及戒烟的依从性差是预测PCI后不良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