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起该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控制建议。方法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探查病例危险因素。结果截止3月12日累计报告病例21例,学生罹患率为42.00%(21/50),9份样品中均检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病例阳性检出率为9/9。可疑危险因素为靠近大巴就坐(RR=2.91,95%CI:1.37~6.20)和分享食物(RR=2.06,95%CI:1.12~3.77)。结论该疫情为1起春游后暴发诺如病毒感染疫情,传播途径为人传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调查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分析疫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疫情发生情况开展调查,采集相关标本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该起疫情共发现病例109例,罹患率为28.1%。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98.96%)、腹痛(75.00%)、恶心(68.75%)和腹泻(28.13%)。10份患者肛拭子标本中2份GII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病例均为参加春游研学活动的学生,高年级学生罹患率高于低年级学生。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发病前3 d接触患者(OR=5.52,95%CI=2.03~15.02)、直接接触呕吐物(OR=12.62,95%CI=1.2~133.16)是本次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洗手液或肥皂(OR=0.15,95%CI=0.06~0.43)是保护因素。结论该起疫情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做好病例隔离治疗,规范环境消毒,加强手卫生宣传和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是预防学校诺如病毒疫情暴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明某幼托机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致病因子、传播途径、危险因素,为制定幼托机构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某幼托机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肛拭样品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本次疫情共有病例29例,主要分布在小(3)班,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9份患者标本有8份检测出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感染途径为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成都市成华区一起寄宿制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传播方式和危险因素,为今后的诺如病毒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整理该区某寄宿制学校1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共有病例111例,波及5个年级15个班,总罹患率为7. 06%,无重症或死亡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腹痛、恶心、腹泻;呕吐物处置不规范、病例隔离不到位、疫情报告不及、学生跨年级跨班级混寝室居住是本次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采集肛拭子,涂抹样、留样食品共计73份标本检测,4份学生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暴发疫情,传播模式为人-人传播,应急处置措施的落实不到位为暴发的危险因素,学校应强化晨午检、因病缺课追踪措施,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切实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呕吐物规范处置等疫情应急措施,控制疫情规模。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查找病原和传播因素。方法搜索病例并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法了解发病情况和可疑传播途径,采集病人肛拭子、呕吐物等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诺如病毒,并对留样食品、呕吐物、饮用水等样品进行常规致病菌检测。结果疫情历时5d,发病47例,均为学生。14例肛拭子标本,诺如病毒抗原阳性8例,阳性率53.33%。结论疫情为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广州市某高校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影响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 2014年11月9~27日该校共发生疑似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667例,罹患率为6.0%,18~23日为发病高峰。采集病例及厨工肛拭子及环境涂抹标本247份,其中诺如病毒核酸阳性65份。病例对照显示接触过同类病人(OR=1.41,95%CI=1.05~1.98),发病当天(OR=1.60,95%CI=1.02~2.49)及发病前天(OR=1.55,95%CI=1.02~2.37)曾经在第三食堂吃饭为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起疫情为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  相似文献   

7.
胡喜梅  宋现  聂宇涛 《中国校医》2021,35(8):585-588
目的 调查分析某小学诺如病毒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PCR实验室检测方法查明原因,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疫情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疫情出现病例12例,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2例,班级罹患率25.00%(12/48)。2份肛试子诺如病毒GⅡ型核酸检测阳性。首发病例可能为食源性感染,续发病例呈点源暴发特征,发病曲线有一明显单峰。主要危险因素为近距离(1 m内)暴露呕吐物(OR=15.00,P<0.01))和参与呕吐物清理(OR=15.40,P<0.05)。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诺如病毒GⅡ型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发生原因可能是首发病例发生食源性诺如病毒感染,其呕吐物污染教室环境,引起诺如病毒气溶胶或接触传播的点源暴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起大学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探讨疫情暴露因素和感染来源,提出有效防控措施。方法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以临床病例为病例组,选取病例同宿舍楼内未发病的健康学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就餐食堂、不同就餐餐次暴露的差异,探查病例危险因素。结果累计报告病例64例,学生罹患率为0.35%(64/18490),145份样品中检出36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病例阳性检出率为57.89%(22/38),厨工阳性检出率为13.08%(14/107);诺如病毒分型均为GⅡ.4型。可疑暴露食堂、餐次是第三食堂2月26日晚餐(OR=5.00,95%CI:1.02-24.49)和第三、五食堂2月28日晚餐(OR=6.65,95%CI:2.11-20.93;OR=5.73,95%CI:1.19-27.60)。结论引起本次疫情的原因是该校厨工在加工食物/分发餐具时污染了食物/餐具引起的诺如病毒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南昌市某小学出现的以呕吐、腹泻为主的感染性胃肠炎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疫情提供理论依据,为类似疫情现场处置提供经验。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描述其三间分布特征,调查可疑因素。采集病例的呕吐物、肛试样本;运用RT-PCR法对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此次疫情累计发生诺如病毒感染34例,历时4天,总罹患率为3.24%,采集病例呕吐物及肛试样本共13份,4份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控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一起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类似事件调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诺如病毒调查问卷,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荧光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此次疫情共有诺如病毒感染病例47例,采集现症患者粪便标本3份,经检测3份为诺如病毒GII阳性;罹患率为27.65%。平均年龄51岁,临床表现为腹泻(100.00%)、腹痛(80.85%)、恶心(89.36%)、呕吐(8.51%)等等胃肠道症状。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GII型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暴发疫情,供水管网泄漏为本次疫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起中学诺如病毒聚集性胃肠炎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病例定义方法,查找病原和传播因素,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并开展病例对照调查了解发病状况和可疑的传播途径,采取病例肛拭子、饮水等进行PCR检测和常规致病菌检测。结果 2014-10-21/23该校出现急性胃肠炎学生病例42例,罹患率为2.1%,疫情历时3 d,分布在7个班级,男女比例1∶1.1,3例病例诺如病毒核酸检测GⅡ型阳性,20日晚餐为危险因素。结论该学校疫情为诺如病毒GⅡ型感染的暴发疫情,20日晚餐为可疑暴发因素;诺如病毒感染疫情不适用感染性腹泻进行定义;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暴发诺如病毒胃肠炎,采取病人隔离、规范饮食饮水、消毒等措施能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深圳市某研究院一起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的原因,分析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食堂、饮水、厨工宿舍等开展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和餐饮从业人员肛拭子、饮用水、留样食品和环境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暴发疫情的传播方式及危险因素。结果2020年12月10—16日,疫情共报告病例165例,隐性感染者16例,罹患率为4.77%。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89.09%)、恶心(60.00%)、呕吐(51.52%),腹泻伴呕吐者占40.61%。某研究院的病例无部门和宿舍聚集性,餐饮从业人员以E2食堂感染率最高(33.33%,11/33)且有宿舍聚集性。实验室检测发现27份病例肛拭子、16份厨工肛拭子和1份厨工工服表面涂抹样诺如病毒核酸GII型阳性,E2食堂自选餐线12月10~11日的3份留样食品菌落总数超标,4份水样检测卫生学指标正常。病例对照结果显示12月9~11日多个餐次在E2食堂自选快餐用餐感染风险增加(OR=1.828~6.256),饭前便后每次洗手能降低感染风险(OR=0.522)。结论本起事件为一起由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食用了E2食堂感染厨工污染的自选快餐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胃肠炎疫情暴发的原因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4月26日至 2017年5月5日南京市某小学出现的111例胃肠炎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47例;年龄7~36岁,平均年龄(10.84±4.00)岁。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可疑传播因素,选择一、三、五年级病例55例,按1∶1在同班级选择同性别无症状健康人群55例为对照,分析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人体、环境及食物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本次疫情共111例病例,其中学生108例(95.7%),教师3例(2.6%)。实验室共检出诺如病毒GⅡ型核酸阳性11份(12.6%),其中9份为学生肛拭子样(56%),1份为学生粪便样(100%),1份为三(1)班门把手涂擦样(3.33%)。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靠近患者呕吐物1米是危险因素(OR=3.90,P<0.05),说明直接或间接接触呕吐物或气溶胶是疫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因素暂未发现与该起暴发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 结论该起感染性腹泻聚集性疫情由诺如病毒引起,密切接触与暴露于患者的呕吐物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湖北省某小学发生的一起腹泻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发生情况和可疑传播因素。采用RT-PCR法对人体和环境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本次疫情从2017年3月9日开始至3月16日结束,共发现26例病例,均为在校师生,罹患率为1.20%。调查共采集到31份肛拭子样本和3份呕吐物标本,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为10份肛拭子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采集饮水机桶装水和食堂留样食品未检出诺如病毒核酸和致病菌。疫情特点符合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特征。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暴发,可疑传染源为首发病例,传播模式主要为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州某大学1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暴发疫情数据和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该起疫情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2013年1月8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1月18日,历时11d,累计报告病例141例,罹患率为0.76%(141/18600);其中教职工罹患率为0.15%(3/2000),学生罹患率为0.83%(138/16600)。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进食A餐厅烧味套餐增加发病风险(OR=6.87,95%凹:3.11~15.19)。174份样本中共检出21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其中病例的阳性检出率为47.62%(10/21),厨工的阳性检出率为7.19%(11/153);经测序,检出毒株均为Gll.4-sydney2012株。结论该次事件为1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在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好发季节,应继续加强对集体单位、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监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有效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湖北省某中学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对暴发疫情数据和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疫情涉及64例疑似病例和6名隐性感染者,罹患率为4.3%(64/1 487)。进食2月21日早餐豆皮发病风险增加(OR=2.66,95%CI:1.26—5.62)。结论该事件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在诺如病毒感染好发季节,应加强对集体单位、学校开展诺如病毒疫情监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有效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调查和分析江苏省某小学一起胃肠炎暴发的病原和传播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运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集病例、桶装水及环境有关标本,进行可疑病原体PCR核酸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该起事件共报告病例78例,罹患率为2.44%.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接触病例、暴露过患者的呕吐物是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x2值分别为18.20,27.18,P值均<0.05);洗手时用洗手液或肥皂(x2=6.17,P=0.013)为保护因素.11例病例的肛拭子标本5份检测出诺如病毒GII.4型阳性.结论 该起事件为由诺如病毒GⅡ.4型感染所致的急性胃肠炎暴发.密切接触和暴露于患者的呕吐物可能是此次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查明某工地诺如病毒聚集性疫情流行特点,为制定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疾病的流行特征,采集相关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该起疫情共发现病例13例,以呕吐、腹泻、乏力为主。经直接或间接接触、粪-口及气溶胶等多途径传播而感染。12份肛拭子和1份呕吐物检出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结论该起聚集性腹泻疫情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建议对工地员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和技能,以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一起胃肠炎暴发疫情病原和传播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依据,同时为减少该类事件的发生提供经验。方法制定统一病例定义,开展主动病例搜索,利用病例对照研究寻找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呕吐物、环境样本等进行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该公司共发现病例18例,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露。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3月30日午餐是危险餐次(OR=6.13,OR 95%CI=1.248~30.44),其中香辣花蛤是危险食物(OR=30,OR 95%CI=5.67~158.80)。采样的16名病例中10人样品诺如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病例的4人为肛拭子、4人为粪便、2人为呕吐物。现场卫生学调查发现,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存在生熟食物交叉污染或花蛤未煮熟煮透引起可能。结论该起疫情为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聚集性病例疫情,可能的感染来源是食用了受诺如病毒污染的花蛤,制作过程中生熟食物交叉污染或未煮熟煮透是可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查明2021年建水县某镇某中学发生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发生原因和致病因素。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三间分布,结合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查找可疑致病食品。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标本和生活用水、饮用水、食品、食品加工工具涂抹样本进行诺如病毒PCR检测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共搜索到263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泻(83.65%)、腹痛(78.33%)、恶心(68.44%)、呕吐(65.0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4份学生宿舍楼顶蓄水池和1份教学楼顶蓄水池水样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同时老红山水库水未经消毒处理直接供应学校使用,病例分布范围与老红山水库校内供水范围一致,31名病例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结论 诺如病毒污染学校生活供水导致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建议强化水源水管理,加强学校用水卫生管理,加强二次供水监管和卫生学监测,禁止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井水、河水等作为生活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