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制备盐酸环丙沙星-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溶胶,并对其处方因素进行考察。方法: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盐酸环丙沙星-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溶胶,以粒径、外观为主要指标,用单因素方法优化处方,得到二步法制备纳米溶胶的条件和工艺。结果:制备的纳米溶胶的平均粒径为(82.6±15)nm,包封率为61.9%,载药量为34.2%(g/g),平均Zeta电位为(-25.1±9.92)mV。结论:本实验制备的盐酸环丙沙星-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溶胶的粒径小,分布窄,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
云芝糖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囊的制备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优选界面聚合法制备云芝糖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囊的工艺.方法 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结果 制得的纳米囊外观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68.5 nm,包封率达83.7%.结论 云芝糖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囊制备工艺简单,优选的处方较好,所制得的微囊粒径小、分布窄,该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3.
木犀草素体外抗柯萨奇B3病毒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木犀草素体外抗柯萨奇B3病毒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法,通过CPE观察药物对HeLa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柯萨奇B3病毒的滴度。药物抗病毒实验,使用染料摄入法测定细胞存活情况。结果木犀草素的最大无细胞毒浓度为9.75μl/ml。经不同时间给药,木犀草素在0.30~9.75μg/ml浓度范围内,对CoxB3病毒均有显著的抑制细胞病变作用。结论木犀草素具有体外抗CoxB3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中山火炬开发区2009年2012年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2012年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2012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报告的居住于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2012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报告的居住于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2012年共报告2146例,其中男1379例,女767例,男女比例1.8∶1,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为主,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96.60%,散居儿童及托幼儿童分别占72.32%及25.54%;发病时间呈双峰型,42012年共报告2146例,其中男1379例,女767例,男女比例1.8∶1,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为主,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96.60%,散居儿童及托幼儿童分别占72.32%及25.54%;发病时间呈双峰型,47月为发病高峰,2010年、2012年9月出现小高峰、2011年11月出现小高峰;实验室确诊病例73例,占3.40%,重症病例35例,占发病1.63%,重症病例中EV71病毒感染25例、Cox16感染1例,其他肠道病毒感染5例,未做病原体检测4例。结论我区的手足口病在季节、人群、地区分布方面有之显著的差异,必须根据疫情特点找出适合我区手足口病疫情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均匀设计优化处方与工艺.所得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57.4±22.4)nm,包封率为83.8%,载药量为9.4%,体外释药具有双相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清咽滴丸6种中药成分提取物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3、B5(CVB3、CVB5)的作用。方法:以Vero细胞为模型,通过观察药物毒性和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用MTT法辅助检测细胞活性情况,检验药物的毒性和药物的抗病毒效应。结果:清咽滴丸的6种主要成分中只有甘草和诃子既可以抑制病毒侵入Vero细胞,又能治疗被CVB3、CVB5感染的Vero细胞。结论:甘草、诃子提取物可保护Vero细胞,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并具有一定的抗CVB3、CVB5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物实验水平研究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载体促进紫杉醇粒抗脑胶质瘤的作用。方法:1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悬液的制备。2制备胶质瘤模型,制备的胶质瘤模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0只,Ⅰ组注射生理盐水、Ⅱ组注射紫杉醇、Ⅲ组注射PBCA+NP、Ⅳ组注射紫杉醇+PBCA+NP,15d后观察Wistar大鼠的变化,观察肿瘤病理切片,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率。结果:1Wistar大鼠的生存状态,Ⅳ组好于其它三组。2Ⅱ组和Ⅲ组Wistar大鼠脑胶质瘤血管的减少和坏死肿瘤组织比Ⅳ组少。3Wistar大鼠脑胶质瘤调亡率Ⅳ组高于Ⅱ组、Ⅲ组,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载体明显提高紫杉醇抗Wistar大鼠脑胶质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孔慧  都鹏飞  卢娟 《安徽医药》2017,21(9):1586-1589
目的 研究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与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关联性,以及利巴韦林药物干预后的结果 .方法 将获取的临床标本分离后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进行大量培养,选用致病性强的一株进行纯化、鉴定,培养出有一定毒力的致病株,以腹腔注射的方式感染刚出生的小鼠,小鼠共分为5组,每组10只,其中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模型对照组,C组为低剂量的利巴韦林干预组,D组为中剂量的利巴韦林干预组,E组为高剂量的利巴韦林干预组,记录小鼠每日体质量、四肢活动情况、死亡情况,分别于感染后第3、7、11、15 天获取小鼠的血清及心脏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将心脏组织一部分用于病理切片,一部分用于提取RNA,进行反转录PCR(RT-PCR)实验.结果 B组小鼠的血清IL-6值明显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RT-PCR的结果 表明病毒在感染后的小鼠心肌细胞中存在,同时病理切片中可见明显的心肌炎性病变,利巴韦林药物干预之后,D组小鼠的体质量、病理切片炎性病变好转.结论 CVA16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有一定关联性,一方面病原本身对心肌有损伤,另一方面免疫内环境也参与其中,利巴韦林在治疗CVA16有关的心肌炎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原核表达柯萨奇病毒A组5型(coxsackievirus A5,CV-A5)VP1蛋白,并制备抗VP1多克隆抗体(多抗),为CV-A5相关定性定量研究制备试剂。方法 逆转录PCR扩增N端截短的CV-A5VP1-ΔN56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获得pGEX-6P-1-VP1-ΔN56。将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表达重组蛋白并纯化。用纯化的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VP1-ΔN56融合蛋白经背部皮下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多抗。结果 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融合蛋白以不可溶包涵体存在。ELISA、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表明,获得的兔多抗效价为107,可特异性识别重组和天然CV-A5 VP1蛋白。结论 成功制备重组CV-A5 VP1蛋白及特异性多抗。为中和抗原表征研究及VP1定性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惠州市手足口病流行期间(2009—2010年4—10月)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病学规律,为科学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9—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共收集578份疑似手足口病标本,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定量分型。结果578例被检测患儿中406例为肠道病毒阳性,阳性率为70.24%;EV71阳性208份,检出率为35.99%;CoxA16阳性145份,检出率为25.09%;手足口病2009年以CoxA16流行为主,2010年以EV71流行为主。手足口病重症病例EV71阳性率为81.55%。手足口病发病以幼儿为主,主要集中在4岁以下儿童,占83.91%。结论手足口病在不同时期的肠道病毒感染往往呈现不同的流行特点,年龄小于3岁的EV71阳性手足口病患儿已成为重症病例的危险因子。及时、持续地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调查,预测其流行规律,有助于更好的制定其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高载药量、小粒径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并进行性质考察。方法采用纳米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以粒径分布、药载比、稳定性为指标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最优处方进行体外性质考察。结果以超声注入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最佳处方为TPGS为稳定剂、DMF为有机试剂,药载比为5∶1;最佳工艺条件为低温10℃超声、200 MPa、循环5次。制备得到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粒径为(173.21±0.90)nm,电位为(-19.02±0.15)m V,载药量为(80.40±1.44)%,包封率为(96.41±1.72)%。药物在纳米粒中以结晶状态存在,能够体外缓释36 h。结论利用TPGS可制备高载药量、小粒径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其体外具有明显缓释作用,解决了槲皮素水溶性差的难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地塞米松脂质体,探讨地塞米松对乳腺癌4T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荷瘤鼠的抗肿瘤药效。方法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以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大豆磷脂(SPC)与甲氧基聚乙二醇磷脂(DSPE-mPEG2000)的质量比、SPC与地塞米松的质量比、超声时间对地塞米松脂质体粒径的影响从而筛选得到最佳处方和最佳工艺条件。采用MTT法比较地塞米松注射液和地塞米松脂质体对4T1细胞的作用。建立4T1 BAL B/c荷瘤小鼠模型,研究地塞米松脂质体对4T1荷瘤小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当SPC与DSPE-mPEG2000质量比为5∶1、SPC与地塞米松质量比为50∶3、超声时间为20 min时制备得到的脂质体粒径最小,粒径分布最窄,室温放置15 d稳定,于生理介质中稳定。MTT测定结果显示地塞米松注射液和脂质体对4T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均较弱,但在4T1荷瘤鼠的体内实验中,在5mg/kg的给药剂量下,地塞米松脂质体的抑瘤率却高达78.9%,显著高于地塞米松注射液(33.4%,P<0.05)和8mg/kg紫杉醇注射液(55%,P<0.05)。结论制备的地塞米松脂质体放置于生理介质中均能稳定存在,能口服能静脉给药。地塞米松脂质体对4T1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体外对4T1细胞抑制抑制作用并不强,推测地塞米松脂质体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来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舒林酸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对肿瘤组织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以油酸钠为稳定剂,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舒林酸纳米混悬剂,考察其粒径大小、分散指数、电位及颗粒形状,采用MTT比色法使用乳腺癌细胞MCF-7、4T1进行体外抗肿瘤药效评价,采用4T1荷瘤小鼠进行体内抗肿瘤评价。结果舒林酸纳米粒形状为球形,分散指数值小于0.3,平均粒径为(264.1±2.9)nm。相比较于游离药物,纳米粒显著提高了舒林酸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对MCF-7、4T1的IC50值分别为(22.1±4.6)、(19.2±1.2)μg/m L,体内抑瘤率为(35.4±18.8)%。结论将舒林酸制备成纳米粒后,拓宽了舒林酸的给药途径,显著增强其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和厚朴酚脂质体(HK-Lipsomes),探讨其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将蛋黄卵磷脂、胆固醇、mPEG2000-DSPE2000、和厚朴酚按照质量比3:1:1:1,以注入法制备成和厚朴酚脂质体。通过Zetasizer nano ZS测定和厚朴酚脂质体的粒径,透射电镜观察和厚朴酚脂质体的形态。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评价和厚朴酚脂质体对4T1细胞的细胞毒性。建立小鼠4T1乳腺癌肿瘤模型,以紫杉醇注射液为阳性对照,考察腹腔给药后和厚朴酚脂质体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结果 制备得到的和厚朴酚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13.8±0.2)nm,多分散指数(0.209±0.005),电位为(-30.7±2.4)mV,透射电镜观察和厚朴酚脂质体为球型。和厚朴酚溶液和脂质体对4T1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43.74±2.38)μg/mL和(12.52±2.24)μg/mL。和厚朴酚脂质体高(60 mg/kg)、中(40 mg/kg)、低(20 mg/kg)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85.19%、60.95%和37.83%,呈剂量相关性。结论 实验使用较为简便的制备方法成功制备粒径较小、包封率高的和厚朴酚脂质体。荷瘤小鼠体内实验显示抑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对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粒径、Zeta电位、多分散性指数(PDI)为指标,考察稳定剂、药载比、超声温度、均质温度、均质次数对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的影响,优化最佳处方和工艺条件。观察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的透射电镜表征,并进行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考察其在血浆、PBS中的稳定性以及载药量、体外释放情况,采用MTT法比较其对BT474、SKBR-3、A549、He La、Hep G2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最佳处方和工艺条件:TPGS为稳定剂,药载比1∶1,共同溶解于DMSO中,在超声(25℃,250 W)条件下,缓慢滴注于去离子水中,透析除去有机溶剂,高压均质(25℃,150 MPa)20次,即得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其平均粒径为(163.1±5.4)nm,Zeta电位为(-11.4±0.7)m V,PDI为0.15±0.04。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近乎为球形,大小较均匀;在血浆中稳定存在,不存在溶血现象,满足静脉注射需求,平均载药量为(39.16±1.09)%。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对5种受试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显著提高,并呈现剂量相关性,尤其是对SKBR-3、A549、He La、Hep G2细胞,IC_(50)在2.1~3.4μg/m L。结论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具有小粒径、高载药量、显著肿瘤细胞毒性等优点,在抗肿瘤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新型眼用阳离子微乳-原位凝胶(cationic microemulsion-in situ gel,CM-ISG)系统,以维生素A棕榈酸酯(vitamin A palmitate,VAP)为模型药物研究了该释药系统的角膜滞留特性,并评价了角膜刺激性。采用外界供能法制备了VAP/CM,考察了维生素A棕榈酸酯阳离子微乳-原位凝胶(vitamin A cationic microemulsion-in situ gel,VAP/CM-ISG)胶凝前后的流变学性质,以及VAP/CM-ISG和市售品诺沛凝胶(Oculotect Gel)中VAP的体外释放和凝胶溶蚀情况;采用束缚泡法研究了VAP/CM-ISG和Oculotect Gel在离体角膜表面的滞留情况,Draize评分法评价了VAP/CM-ISG对兔角膜刺激性。透射电镜表明VAP/CM粒径分布均匀,加入poloxamer 407凝胶材料前后粒径无明显变化;加入VAP/CM后poloxamer 407溶液的胶凝温度下降了1.5 ℃,胶凝后系统的弹性模量增加了15.7倍;VAP/CM-ISG和Oculotect Gel中药物释放和凝胶溶蚀均呈现良好的零级释放特征。解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VAP/CM-ISG与Oculotect Gel相比,体外角膜滞留时间延长,且角膜接触角减小,具有良好的角膜铺展和滞留效果;兔角膜刺激性评价试验表明,制得的VAP/CM-ISG眼部生理相容性良好。VAP/CM-ISG能综合阳离子微乳和原位凝胶两种剂型的优点,改善药物在角膜表面的铺展性,提高角膜滞留,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眼用释药系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设计和合成苯酰胺类c-Met激酶抑制剂,并测定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4-氯-6,7二甲氧基喹啉、6-氯-7-氮杂嘌呤和4-氯-7-氮杂吲哚为起始物,经取代、还原和缩合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3a~5c,并采用噻唑蓝法(MTT)测定目标化合物对GTL-16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合成了9个化合物,其结构经MS、1H-NMR和13C-NMR确证。化合物3a~5c对GTL-16细胞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3c对GTL-16细胞的IC50达到411 nmol/L。结论 苯酰胺类化合物具有抑制GTL-16细胞活性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并对其体外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使用反溶剂沉淀法中的超声法制备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考察其处方和制备工艺参数;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和电位,透射电镜考察其粒径分布和形态;并对其人工胃肠液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MTT比色法比较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和溶液对HepG2细胞毒性差异。结果制备方法为将10 mg番荔枝总内酯与1 mg PGDA共溶于1 mL有机溶剂中,超声(250 W)快速注入到5 mL水中,减压旋转蒸发除去有机溶剂,调整总体积至5 mL。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146.0±2.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84±0.02,Zeta电位(26.0±2.0)mV,纳米混悬剂几乎呈类球型,粒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分布比较均匀;人工胃肠液内4 h稳定存在,粒径基本不发生变化;对HepG2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组的细胞增殖抑制效果均优于溶液组。结论制备了以PGDA为载体的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解决了药物的难溶和给药问题,为番荔枝总内酯的纳米剂型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格列美脲凝胶骨架控释贴剂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格列美脲凝胶骨架控释贴剂的药剂学性质及其经大鼠皮肤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于口服水溶液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建立格列美脲体外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考察贴剂的体外透皮吸收速率和经皮渗透机制,并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建立高灵敏度的HPLC柱前衍生化方法测定格列美脲血药浓度,研究贴剂经皮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结果该控释贴剂具零级动力学特征,其含量测定和重量差异检查符合200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稳定性好;贴片给药的血药浓度明显较口服平稳,达峰时间推后,持效时间延长,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0.3%。结论格列美脲凝胶骨架型贴剂经皮给药后,能使药物的吸收和消除较口服缓慢而持久,具明显的控释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制备利格列汀(LGP)壳聚糖-磷脂自组装纳米粒(LGP-CS/LC-NPs),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以及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控制效果。方法 采用溶剂滴入法制备LGP-CS/LC-NPs,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LGP-CS/LC-NPs处方中LGP与磷脂(LC)的质量比,CS与LC的质量比,以及醋酸溶液pH值;考察LGP-CS/LC-NPs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微观形态,以及体外药物溶出速率;采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评价LGP-CS/LC-NPs的细胞跨膜转运;考察LGP原料药混悬液和LGP-CS/LC-NPs经大鼠ig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以及对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控制效果。结果 优化得到LGP-CS/LC-NPs的最优处方:LGP与LC的质量比为1∶3,CS与LC的质量比为1∶20,醋酸溶液pH值为4~5;制备的LGP-CS/LC-NPs的粒径为(195.5±7.8)nm,Zeta电位为(35.6±0.8)mV,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LGP-CS/LC-NPs为球形“核-壳”结构;LGP-CS/LC-NPs的体外溶出速率显著高于LGP混悬液;LGP-CS/LC-NPs能有效提高LGP的跨膜转运能力;与LGP混悬液相比,大鼠ig LGP-CS/LC-NPs后可显著提高LGP生物利用度,且可较好地控制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水平。结论 以CS和LC作为载体材料,将LGP制备成LGP-CS/LC-NPs,能够显著提高LGP口服生物利用度,达到良好的控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