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戚元刚  房泽辉  王道庆  张晴   《放射学实践》2013,28(8):843-845
目的:分析孤立性薄壁空腔型肺癌的CT表现,提高对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孤立性薄壁空腔型肺癌的CT资料,所有病灶壁厚均≤1.2mm。结果:所有孤立型肺癌病灶在CT上均表现为薄壁空腔,病理证实均为腺癌。其中3例空腔壁不均匀增厚,7例有壁结节,4例空腔内见分隔。结论:对于影像表现为单发薄壁空腔同时伴有空腔壁不均匀增厚或壁结节、腔内有分隔均应考虑肺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周围型肺腺癌p16表达与CT征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与p16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4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用S P法对肿瘤标本的p16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其中 36例术前进行了CT扫描。结果 :肺癌组织中p16表达阴性率在低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Ⅱ期组显著高于高分化组、无淋巴结转移组、Ⅰ期组 (P <0 .0 5 )。p16蛋白表达阴性率在瘤体直径 >30mm、有深分叶征组、平扫CT值≥ 4 0HU组显著高于瘤体直径≤ 30mm组、无深分叶征组、平扫CT值 <4 0HU组 (P <0 0 5 ) ;而在有无毛刺征、空泡征、血管束征、胸膜凹陷征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周围型肺腺癌瘤体直径 >30mm、有深分叶征、平扫CT值≥ 4 0HU与p16蛋白表达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3.
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腺癌17例,鳞癌15例)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VEGF和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VEGF与MVD值呈正相关关系(r=0 6 91,P <0 0 1) ,VEGF和MVD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 >0 0 5 ) ,与肿瘤的大小、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CT征象均有关(P <0 0 5 )而与毛刺征无关(P >0 0 5 )。结论周围型肺癌的部分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密切相关,当肿瘤直径>3cm、或出现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征象,提示肿瘤可能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球形结核和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05-01-2009-01本院诊治的肺内球形占位病例165例,共173个病灶,其中球形结核60例,含68个病灶;周围型肺癌105例,105个病灶.上述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173个病灶的CT征象,依据病理分组,并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2组共有的常见形态学征象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分叶及深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征在2组的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更能提示周围型肺癌.空洞和钙化在球形结核组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晕征在2组的出现率较低,在2组间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其中深分叶和毛刺的OR值的95%可信区间>1,说明有深分叶和毛刺的病灶更倾向于肺癌的诊断,而钙化和空洞则偏向于球形结核.结论 球形肺结核和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多有重叠,对各个征象的详细分析和比较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周围型肺癌(以下简称肺癌)螺旋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及组织病理类型,对各种CT征象及其组织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对照。结果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鳞癌病灶的分叶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P<0.05),且多伴有肺炎;腺癌病灶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P<0.05),且多伴有胸腔积液;肺泡癌病灶的空泡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不同病理类型病灶的平扫CT值,增强60s后CT值及CT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与组织病理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CT检查可为周围型肺癌初步定性。  相似文献   

6.
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及相关临床资料。58例周围型小肺癌中包括鳞状细胞癌6例,腺癌1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25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混合性腺癌13例。结果CT扫描显示各种征象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分叶征44例(75.9%),毛刺征40例(69.0%),血管集束征30例(51.7%),胸膜凹陷征30例(51.7%),空泡或空气支气管征24例(41.4%),磨玻璃征或晕征9例(15.5%)。增强后均有明显(I〉20HU)不均匀强化。结论分叶征、毛刺征合并上述其他一项以上征象出现时提示周围型肺癌的可能性大。靶扫描可以提高显示小肺癌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7.
周围型小肺癌的CT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肺癌CT表现方法对34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肺癌(首次检查≤2.0cm)行HRCT追踪扫描并回顾性分析CT表现男19例,女15例,年龄38~82岁结果腺癌25例,肺泡癌5例,鳞癌4例;混合磨玻璃密度11例,实性23例结节分叶征25例,毛刺征27例,胸膜凹陷征20例,血管集束征20例,空泡征7例,支气管气相4例7例出现淋巴结转移,8例出现骨或脑转移13例复查1次以上,2例出现密度或大小改变,其中1例实性7年内由0.7cm增大至2.8cm结论肺癌以腺癌最多,部分小肺癌生长缓慢HRCT可以提高显示小肺癌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搜集1990年以来经手术,活检等病理证实而影像学误诊的周围型小肺癌48例,究其误诊原因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对周围型肺癌空洞常见征象的检出作用。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10例周围型肺癌空洞的多层螺旋CT资料,其中60例进行了MPR。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横轴面薄层图像与MPR图像对周围型肺癌空洞常见CT征象的检出作用。结果:110例周围型肺癌空洞横轴面薄层CT图像中,空洞外缘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内壁不光整、偏心性空洞、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分别有80例(72.7%)、72例(65.5%)、85例(77.3%)、83例(75.5%)、70例(63.6%)。行MPR的60例周围型肺癌空洞中,上述征象在MPR图像上分别检出56例(93.3%)、50例(83.3%)、55例(91.7%)、50例(83.3%)、46例(76.7%),其中空洞外缘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内壁不光整、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横轴面薄层图像(χ^2值分别为10.083、9.091、7.111、6.125,P〈0.01),偏心性空洞的检出率略高于横轴面薄层图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3.200,P〉0.05)。结论:MPR可提高周围型肺癌空洞常见CT征象的检出率,有利于周围型肺癌空洞的CT诊断。  相似文献   

10.
吴锡渊 《放射学实践》2007,22(9):931-93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的病理特点和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支气管镜检查、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且CT检查已有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的254例患者的CT表现.结果:254例中:①淋巴结转移123例(48.42%),胸膜转移81例(31.88%),肺内转移55例(21.65%),胸壁转移14例(5.51%);②直接侵犯:纵隔51例(20.69%),胸壁21例(8.22%),心包心脏9例(3.54%).CT诊断肺内、胸壁转移和纵膈、胸壁、心包心脏直接侵犯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均较高,而诊断淋巴结、胸膜转移特异度、诊断符合率较低.结论: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最多见的为淋巴结转移,其次为胸膜转移和肺内转移.CT可以综合评价原发性肺癌的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情况,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肺部空洞形成的周围型鳞癌及腺癌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肺部空洞形成并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鳞癌(21例)及腺癌(22例)的临床一般资料、肿瘤T分期及CT征象,两组间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鳞癌空洞组在有吸烟史比例、T分期高于腺癌组(P<0.05),而两组在性别构成、发病年龄、肿瘤肺叶分布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鳞癌组肿瘤最大径(57.93±16.43)mm vs(35.55±12.59)mm、空洞最大径(35.52±15.04)mm vs(20.73±11.15)mm及洞壁厚度(21.65±6.72)mm vs(15.36±5.98)mm均高于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组空洞内血管及间隔、边缘磨玻璃密度出现的比例高于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空洞形成的周围型鳞癌及腺癌在吸烟史、T分期及空洞内征象有差异,有助于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外周型微小肺癌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径≤1.5cm的周围型微小肺癌的CT表现。方法:对CT、临床资料完整,经病理证实的17例微小肺癌的CT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7个结节的分析中,见分叶征11,小泡征7,空气支气管征4,毛刺9,血管集束征8,胸膜凹陷9,磨砂玻璃影7。12个结节具有2种以上CT征象。在40天的CT随访观察中,结节的大小均无改变。结论:周围型肺小结节如存在上述2种以上CT征象、磨砂玻璃征、40天内CT复查结节无吸收缩小者,应高度怀疑肺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3cm以下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3cm以下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40例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肺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小肺癌中,具有分叶征11例,毛刺征13例,空泡征7例,空气支气管征2例,小空洞3例,胸膜凹陷征5例,血管集束征5例,26例进行了增强扫描,增强幅度在40HU~100HU之间。结论 在合理制定扫描计划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病灶的边缘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周围组织的变化可以提高对3cm以下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表现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浓度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周围型肺癌CT表现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资料,对比分析其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关系。结果:30例腺癌血清SCC-Ag浓度为(1.04±0.75)ng/ml,11例鳞癌血清SCC-Ag浓度为(5.57±5.39)ng/ml,腺癌与鳞癌血清SCC-Ag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癌的分化程度与血清SCC-Ag浓度相关系数r值为0.269。有空泡征或毛玻璃征的肺癌,其血清SCC-Ag浓度较无空泡征或毛玻璃征的肺癌低。肺癌有无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瘤体直径≥3 cm、毛刺征、支气管气相、增强值≥20 HU、空洞、钙化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与血清SCC-Ag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癌Ki-67抗原阳性百分率与血清SCC-Ag浓度相关系数r值为0.118。26例p53表达阳性肺癌SCC-Ag浓度(1.70±2.11)ng/ml,22例p53表达阴性肺癌SCC-Ag浓度(2.49±4.17)ng/ml。结论:肺癌的空泡征或毛玻璃征与其血清SCC-Ag浓度有一定负相关性;肺癌的分化程度、Ki-67抗原及p53表达与血清SCC-Ag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CT肿瘤血管成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揭示CT肿瘤血管成像的病理机制,探讨其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112例有病理结果的周围型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的CT图像,在现行评价SPN性质的原则基础上,以显示病灶肿瘤血管成像作为诊断肺癌的另1条指标。全部病例均作了螺旋CT扫描,分别行病灶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少数早期病例增强仅做了二期扫描),薄层重建图像、局部放大及非线性窗观察等后处理。手术标本先做大切片,选择与CT肿瘤血管成像对应的部位取材,经常规固定、石蜡包埋和薄层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观察肿瘤血管的形态、分布,半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的贫富。统计分析采用四格表法,分别求得CT肿瘤血管成像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病灶直径在1-3cm之间,手术病理报告各型支气管肺癌89例,结核瘤11例,类癌5例,错构瘤4例,炎性假瘤3例。CT表现明确有肿瘤血管成像者44例,占39%(44/112),其中病理诊断肺腺癌27例,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6例,大细胞癌5例,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炎性假瘤2例。统计显示在周围型肺癌中肿瘤血管成像的敏感性为47.2%(42/89),特异性为91.3%(21/23),阳性预测值为95.5%(42/44)。结论 CT肿瘤血管成像可作为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又一较特异的征象。  相似文献   

16.
_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SPLC)的 MSCT征象及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以孤立性肺结节为表现的58例SPLC和58例FOP的临床和MSCT资料,比较两者的MSCT征象及强化程度差异,并分析以强化程度为指标诊断SPLC的效能。结果:58例SPLC 中圆形或类圆形42例,不规则形16例;边界清楚46例,边界模糊12例;深分叶33例,浅分叶7例;长毛刺8例,短毛刺37例;棘状突起19例,晕征8例,空泡 6例,支气管充气征17例,坏死7例,胸膜凹陷征34例,胸膜增厚6例,血管集束征20例。58例FOP中圆形或类圆形20例,不规则形38例;边界清楚19例,边界模糊39例;深分叶11例,浅分叶8例;长毛刺32例,短毛刺9例;棘状突起11例,晕征21例,空泡11例,支气管充气征13例,坏死10例,胸膜凹陷11例,胸膜增厚42例,血管集束征18例。经卡方检验发现两组形态、边界、深分叶、长毛刺、短毛刺、晕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例SPLC 中 3 6例呈结节状均匀性强化,1 7例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5例轻度或无强化。FOP以不均匀或环形强化为主。两组强化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Ⅱ级、Ⅱ~Ⅲ级强化为诊断指标诊断SPLC 的阳性似然比分别为4.67、1.67 ,诊断效能差。结论:综合分析 SPLC与FOP的 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并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靶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cT征象的显示能力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周围型小肺癌的CT靶扫描与常规扫描CT征象显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靶扫描在显示病灶内部结构上优于常规扫描,在显示边缘征象中的分叶征和毛刺征上要略优于常规扫描。结论靶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精细征象显示能力高于常规扫描,是提高诊断准确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