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掌握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情况,为家栖鼠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对长春市内捕获的29只褐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为3.45%,总平均摄药剂量为19.86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褐家鼠未形成抗药性种群,只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长春市城镇灭鼠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北京市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方法褐家鼠连续6 d无选择摄食0.005%杀鼠灵毒饵,之后正常饲养观察14 d,记录死亡情况。结果所有试鼠全部毒毙,未出现抗性鼠。平均致死剂量14.33 mg/kg,平均致死天数4.63 d。结论北京市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仍然敏感,第一代产品可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湛江市区在采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主要是敌鼠钠盐)20年后,改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4年,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用非选择性实验进行抗药性研究,将其结果与4年前相关数据比较。结果两种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水平比4年前降低,特别是黄胸鼠。结论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产生抗性种群的地区,改用第二代产品,能缓解前者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湖北省咸宁市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鼠灵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选择合格的褐家鼠,配制0.005%杀鼠灵毒饵进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咸宁市在2008-2012年期间对褐家鼠开展了5次抗药性监测,试鼠共214只,仅有2008年存活1只,抗药性发生率为2.44%。结论咸宁市褐家鼠对杀鼠灵尚未产生抗性种群,且仍有较高的敏感性,可继续用杀鼠灵防治褐家鼠。  相似文献   

5.
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南京,210009)葛恒峥,章进宝自1987年以来,南京市城区多次使用抗凝血杀鼠剂大规模灭鼠。1991年9~10月,我们用杀鼠灵对城区褐家鼠进行了抗药性测定。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褐家鼠:捕自南京...  相似文献   

6.
目的试验观察虹口区城区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和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的抗药性发生率,为家栖鼠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0.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进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 0.005%杀鼠灵毒饵,25只褐家鼠未监测到抗药性个体;0.005%溴敌隆毒饵,27只褐家鼠抗药性发生率为3.7%(1/27)。结论在虹口区城区,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敏感,但存在对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的抗药性,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蕲春县应用抗凝血灭鼠剂以来,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药性试验。结果在湖北省蕲春县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进行6次褐家鼠抗药性监测,共208只测试鼠,仅有3次各有1只存活,且后4次监测的试鼠无论雌雄、最低和最高平均致死剂量,都明显低于1995年以前的水平,但平均致死天数较1990年首次监测时有所延长。结论蕲春县在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灭鼠23年后,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仍高度敏感,对抗凝血药物的耐受能力均低于黄胸鼠和小家鼠,可以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灭褐家鼠。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褐家鼠对抗凝血剂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深圳市自1986年起使用抗凝血灭鼠剂,1992年以后在全市大面积使用。为掌握鼠类是否对抗凝血灭鼠剂产生抗性,1998年11月进行了监测。1 材料与方法1.1 试鼠 褐家鼠,捕自深圳市八卦、景田、梅林、莲花等小区,以建筑工地和酒家为主,选择健康、未孕、无外伤、体重80g以上成年鼠供试。1.2 毒饵 杀鼠灵,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提供,配制成0.005%大米毒饵。参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规定的试验方法〔2〕。试鼠试前经第2次筛选后,称重、鉴别雌雄、编号、单个笼养(笼规格为25×25×30cm),适应14d后,给食2d无毒大米,再连续给食杀鼠灵毒饵6d…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广东省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东省5市所捕捉的769只褐家鼠、303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1.69%和12.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0.36和131.96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褐家鼠均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第一代抗疑血灭鼠剂在我市广泛使用已多年。为及时发现抗药鼠,了解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水平,合理使用灭鼠剂,选择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已有5年历史的地区,进行了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湛江地区应用抗凝血灭鼠剂以来,家栖鼠抗药性发生情况以及演变规律,为灭鼠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捕捉黄胸鼠和褐家鼠,按全国鼠类抗药性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药性试验.结果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10年,黄胸鼠由敏感种群逐步产生抗药性个体,当使用到17年,湛江市区黄胸鼠便形成抗药性种群,但改用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能缓解前者的抗药性;同一时期各地区使用抗凝血灭鼠剂频度及使用方法对黄胸鼠抗药性有所影响;褐家鼠抗药性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黄胸鼠和褐家鼠之间抗药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6,P<0.01).结论使用抗凝血灭鼠剂要遵循鼠类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开展定期抗药性监测,科学选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才能确保灭鼠效果及延长抗凝血灭鼠剂的应用时间.  相似文献   

12.
应用凝血反应检测褐家鼠种群抗药性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褐家鼠的抗药性水平,比较凝血反应与摄食实验测定结果的差异。方法 采用凝血反应法和摄食法分别测定褐家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药性。结果 褐家鼠对杀鼠灵ED50N3.849(雄)和4.727mg/kg(雌),对溴敌隆ED50为0.516(雄)和0.689mg/kg(雌)。按照鼠药抗性委员会(ARRPC)推荐的敏感褐家鼠基准,该褐家鼠种群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在2.219~2.549之间,对溴敌隆的抗性水平在1.098~1.129之间。摄食实验也获得了类似结果。结论 凝血反应是一种简便、可行的褐家鼠抗药性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控制黄胸鼠筛选适口性较好的抗凝血灭鼠剂。方法 在实验室将黄胸鼠单个笼养和集体群养进行有选择性摄食试验 ,分别测定 6种灭鼠剂的毒力及适口性。结果 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适口性和毒效均优于第一代。结论 在鼠类产生抗药性种群的地区灭鼠 ,可更换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  相似文献   

14.
实验室研究发现,褐家鼠有较强的耐饥能力,平均达108h,最长达229h,这种能力能使其渡过许多灾害条件.研究还发现,耐饥性与年龄、性别、体重以及供水与否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采自广东省湛江市区的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性发生水平.方法 将捕自湛江市的褐家鼠在室内预试验一段时间后,对合格试鼠采用无选择性摄食试验法以0.005%杀鼠灵毒饵饲毒(LFP法),观察并分析试鼠的死亡率与食毒量的关系.结果 本次褐家鼠抗性检测合格试鼠计37只,检测结束后试鼠因药物死亡29只,试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为21.62%,已经形成抗性种群;死亡试鼠性别间在致死剂量和死亡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死亡试鼠平均食毒剂量为( 19.14± 5.44)mg/kg,平均死亡时间(7.34±3.51)d.结论 湛江市区的褐家鼠防治应选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以外的药物,同时注意监测害鼠对药物的敏感度变化,以节省有限的药物资源.  相似文献   

16.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规定的方法,以极阳县长沙乡为试点,1991年10~11月对22只褐家鼠(♂9,♀13)、1993年11~12月对24只褐家鼠(♂14,♀10)和14只黄胸鼠(♂8,♀6)进行了抗药性监测.结果显示,1991年褐家鼠平均致死剂量为9.63mg/kg,致死天数为4.5天,抗性发生率为零;1993年褐家鼠平均致死剂量为19.54mg/kg.致死无数为5.35天,存活鼠1只,存活剂量为27.8mg/kg,抗性发生率为4.17%。两年间致死剂量平均增加1倍,致死天数平均延长近1天。黄胸鼠平均致死剂量为143.81mg/kg,平均致死无数为8.43天,未发现抗性鼠。本文提示,使用抗凝血灭鼠剂达6年以上地区,应加强抗性监测,防止抗性鼠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