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GT35钢结硬质合金材料镜面加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结硬质合金是一种组织结构特殊的难加工材料,难以获得超精和镜面加工表面质量。本文用三种方法对TG35进行镜面加工试验研究,取得良好效果。传统研磨工艺宜采用高刚性研磨工具和金刚石研磨粉,以减轻对基体材料软硬组织的选择去除现象;以高刚度精密度床及专用装置的基础的ELID磨削方法可获得良好的加工表面;固体磨料研磨方法以春无序研磨轨迹,在微量去除时可有效获得极低的表面粗糙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Fe-RE中间合金的添加对TiC钢结硬质合金力学性能、显微组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Fe-RE稀土中间合金可以减小液态铁表面张力、改善液相流动性与润湿性、细化晶粒、有效减小孔隙度从而获得高密度和较高硬度的TiC钢结硬质合金材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行星式球磨机对Fe-3.0Cr-3.0Mo-0.5Cu.0.5C-33TiC新型钢结硬质合金混合粉末进行高能球磨,对烧结后的合金进行热等静压和锻造处理,研究球磨时间、热等静压及锻造工艺对合金组织、性能及孔隙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能球磨使粉末细化和成分均匀化,促进烧结进程,随球磨时间的延长,合金组织细化且致密;热等静压和锻造工艺可进一步减小和消除合金中烧结后残留的孔洞等缺陷;锻造作为最后工艺,可使TiC颗粒之间的连接破碎,促使硬质相颗粒弥散分布,从而改善烧结组织,提高合金的致密性及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对TiC50Nb钢结硬质合金的硬质相和钢基体的显微组织结构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该材料200℃回火与560℃回火后的TEM显微组织亚结构不同,材料基体的显微结构对其宏观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560℃回火时,钢基体中马氏体内部析出合金碳化物是产生二次硬化现象的主要原因,硬质相表面发生溶解析出现象,使得硬质相颗粒表面凸起,对改善硬质相与钢基体的结合强度有利。  相似文献   

5.
钢结硬质合金是当前寻求节约硬质合金中大量使用的钻、钨资源的研究热点。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设计原则、制备技术、发展趋势和取得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以钛铁粉、铬铁粉、铁粉、镍粉和胶体石墨等为原料,原位合成了TiC/自熔合金Ni40钢结硬质合金,并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和洛氏硬度计等对所制备的试样进行了组织结构和硬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钢结硬质合金主要相组成为TiC和Fe-Cr-Ni固熔体,所合成的硬质相TiC颗粒细小,随烧结温度升高TiC颗粒略有长大.原位合成TiC/Ni40钢结硬质合金的密度和硬度则因烧结温度和硬质相TiC的含量不同而有所不同.原位合成TiC/Ni40钢结硬质合金的密度在5.35~5.96×103 kg/m3之间,硬度在HRC58.5~70.5之间.  相似文献   

7.
钢结硬质合金模具的热处理工艺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钢结硬质合金的基本特点、钢结硬质合金模具的热处理工艺及应用,结合大量的试验数据及其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确定出了一般的模具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对钢结硬质合金模具进行适当的锻造及热处理后,能够获得较好的性能,达到各类模具的使用性能要求,并能有效地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钢结硬质合金材料的基本特点 ,对其实际应用于模具中进行了技术分析 ,采用该材料可大幅度提高模具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用金相一硬度法测定了WC50CrMo钢结硬质合金的TTT曲线,试验结果表明,该合金的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曲线完全分离,珠光体转变温度区域为630—760℃,贝氏体转变温度区域为250—500℃,马氏体点(Ms)为250℃。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整粘结相成分、碳化钨(WC)粒度、喷焊工艺参数及采用碳化钨涂层等办法来控制碳化钨的熔解,使焊层与基体结合良好。并且在钢板的剪切机刀片上作了实际考核,寿命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针对小切深磨削条件下工件表面微结构损伤,理论分析了磨削残余应力与磨削微裂纹之间的关系;运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法,获得不同磨削条件下45钢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数值及其分布云图,并分析不同磨削深度和冷却条件对其磨削残余应力的影响.最后基于不同的磨削条件,对45钢试件进行磨削试验,通过测量不同试件的表面残余应力,验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同时,通过观测不同磨削参数下的试件表面SEM图,研究不同磨削表面的微结构损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磨削参数和条件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磨削表面微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具有较好表面质量的典型硬脆材料单晶硅微结构,采用微尺度磨削技术,利用直径为0.9 mm的微磨棒沿单晶硅(100)晶面进行磨削.首先通过三因素五水平的正交试验分析出影响单晶硅微尺度磨削表面粗糙度的主次因素;其次优化出获得较小表面粗糙度的单晶硅微尺度磨削工艺;最后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单晶硅微磨削表面粗糙度(Ra)随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沿单晶硅(100)晶面的微磨削过程(20 000 r/min≤v_s≤60 000 r/min,20μm/s≤v_w≤170μm/s和3μm≤a_p≤15μm)中,主轴转速对R_a影响最大;当主轴转速(v_s)为50 000 r/min、进给速度(v_w)为20μm/s、磨削深度(a_p)为3μm时,R_a最小;R_a随vs的增大基本呈减小趋势,但v_s过大时机床主轴出现振动,R_a出现增大趋势.R_a随v_w和a_p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以齿轮钢40CrNiMo为研究对象,保持金属去除率一定,改变磨削深度和工件进给速度,测量磨削力,计算磨削力比和磨削比能.观察磨削表面微观组织变化,测量磨削表面粗糙度、表层亚表层微硬度变化、磨削表面残余应力,探讨深切缓进给磨削在齿轮钢磨削过程中的工艺可行性.缓进给深磨对比试验表明:在等金属去除率条件下,缓进给深磨的磨削表面质量较好,加工效率高,利用缓进给深磨加工齿轮钢进行去余量加工具有很高的可行性;由于缓进给深磨热影响区较大,不适合于齿轮钢精密成形加工,必须增加精磨工序.  相似文献   

14.
对高碳低合金钢丝拉拔杯锥断口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高碳低合金钢丝拉拔杯锥断口的根本原因是钢丝芯部组织缺陷和钢丝拉拔过程中芯部与外层的不均匀变形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提高盘条钢质的纯度和均匀度,改善拉拔工艺,降低拉拔摩擦系数,可以显著减少杯锥断口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针对钠钙玻璃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微磨削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磨削因素对工件加工表面粗糙度和三维表面形貌的影响.根据微磨削加工的特点,在不同的加工条件下,分别用200#和500#两种磨粒微磨棒对钠钙玻璃材料进行三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通过分析加工后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轴转速与进给速度是影响表面粗糙度和三维表面形貌的主要因素,磨削深度对其影响不大,为今后提高微磨削加工的表面质量以及微磨削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高碳高锰钢液淬和变质处理的组织,分析了高锰钢中碳化物的形成及其形态,指出碳化物的形成、形态和分布与冷却速度和微量元素的分布有密切关系.Si-Ca变质可以改善碳化物形态和分布,其原因是变质剂的加入,降低了微量活性元素硫在碳化物及奥氏体晶界上的分布含量.同时St-Ca的变质也抑制了固态碳化物的针状脱溶析出,使碳化物保持了团粒状,提高了高锰钢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与淬回火调质钢相比,空冷非调质钢不但能减低成本,而且可避免热处理所引起的零件变形.磨削强化处理技术是利用磨削热替代高、中频感应淬火热源对钢件表层进行强化处理,将磨削加工与表面强化合为一体.针对非调质钢进行磨削强化研究,通过变切深和变进给磨削强化试验,研究强化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对试件的金相组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非调质钢磨削强化是可行性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非调质钢磨削强化工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单向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磨削表面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单向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Cf/SiC)的磨削表面质量,使用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完成正交试验研究.通过极差分析获得砂轮线速度vs、磨削深度ap和进给速度vw对表面质量影响的主次顺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磨削深度对磨削表面粗糙度影响最大;随着磨削深度ap的增大,表面粗糙度显著增大;随着砂轮线速度vs的增大,表面粗糙度不断减小;随着进给速度vw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增大.最终根据试验结果及表面微观形貌对单向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磨削机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单向Cf/SiC磨削加工理论的机理揭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合金钢齿轮磨削裂纹产生的原因,归纳了齿轮渗碳淬火和磨削工艺过程中容易导致磨削裂纹产生的诸多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不锈钢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应用广泛,但属于难磨材料.砂带磨削具有良好的磨削加工性能,笔者采用4种磨料砂带对不锈钢材料进行磨削试验.研究了磨粒与工件在磨削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理,讨论了影响材料去除率的因素,用SEM分析了加工表面显微形貌特征,揭示了材料的去除机理和砂带磨损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