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DWI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颅内表皮样囊肿和15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并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分别测量病变区、健侧脑组织及健侧侧脑室内脑脊液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在T1WI和T2WI上呈相同的信号改变;在DWI上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而蛛网膜囊肿呈低信号;表皮样囊肿的ADC值[(10.197±0.329)×10-4mm2/s]明显低于蛛网膜囊肿[(30.098±1.510)×10-4mm2/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DWI对于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弥散MRI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9例表皮样囊肿常规MRI和DWI的信号特征,定量测定表皮样囊肿、正常脑实质和脑脊液的ADC值.结果:17例表皮样囊肿T1WI、T2WI呈等或稍高于脑脊液信号,2例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肿瘤边缘弧线形增强或不增强.19例肿瘤DWI呈明显高于脑实质和脑脊液信号,肿瘤较脑脊液的平均ADC值显著减低,较脑实质的平均ADC值显著增高.结论:DWI优于常规MRI发现颅内表皮样囊肿,DWI上表皮样囊肿的高信号可能是肿瘤组织的T2余辉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颅内表皮样囊肿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颅内表皮样囊肿病例16例,均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分析表皮样囊肿在T2WI、T1WI、增强扫描和DWI上的影像表现。结果:16例均呈长T2长T1信号,其中2例伴短T2间隔信号,增强扫描14例无强化,2例呈包膜和间隔强化。16例DWI上均呈明显高信号。结论:磁共振D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常规MRI的重要补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影像诊断颅骨表皮样囊肿四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SEC)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骨表皮样囊肿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SEC的影像特征表现为:(1)CT显示颅骨火山口或扇贝样骨质缺损,周围骨质增生硬化,病灶内可出现脂性密度;(2)MRT1WI示肿瘤呈等、低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轻、中度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病灶呈等、低信号氢质子MR波谱(^1H—MRS)肿瘤区出现乳酸(Lac)、氨基酸(AA)等波;(3)CT、MR增强扫描,病灶实质无强化。结论SEC的CT及MR/表现具有特征性,影像检查有助于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侧脑室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磁共振(MR)扫描技术在侧脑室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2例手术病理证实为侧脑室表皮样囊肿的MR影像表现及术前做MR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和T2FLAIR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资料。结果 11例T1WI呈低信号,1例T1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未能抑制。12例T2WI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10例T2FLAIR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2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多无强化或或囊壁轻度强化,其中2例发生恶性变者局部囊壁呈结节状及花环状明显强化。结论侧脑室表皮样囊肿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价值。侧脑室表皮样囊肿病灶检出方面,DWI均优于MRI平扫以及T2FLAIR,是首选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冬女  陈邦文  刘春娥   《放射学实践》2010,25(7):754-756
目的:探讨单纯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诊断乳腺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乳腺肿块的37例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并获得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灶18个,恶性病灶19个。描记扩散图像上病变的兴趣区,由软件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对良性和恶性病变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12例良性病变在DWI上呈等信号或高信号,但ADC值升高或下降不明显,6例良性病变DWI上呈高信号,ADC值明显下降;19例恶性肿瘤DWI上呈高信号,ADC值明显下降。良性病变组ADC值为(1.474±0.441)×10^-3mm^2/s,恶性病变组ADC值为(1.082±0.160)×10^-3mm^2/s,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ADC值测量在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颅内囊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有手术病理结果的患者 3 1例 ,其中表皮样囊肿 9例 ,蛛网膜囊肿 15例 ,囊性颅咽管瘤 4例 ,颅底囊性变神经鞘瘤 3例。所有病例均行MR常规T1WI、T2 WI及DWI扫描 ,回顾性分析各组病例的MR常规及扩散加权成像表现。结果 :在MR扩散加权图像上 ,所有 7例表皮样囊肿均为显著高信号 ,而在指数扩散加权像及ADC图上为等信号 ;其余病变在扩散加权图像上为低信号或伴等信号。结论 :MR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表皮样囊肿与其它颅内脑外囊性肿块的鉴别 ,表皮样囊肿的扩散加权高信号主要是由“T2余辉效应”而非水分子扩散受限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大鼠超急性期脑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12只Wistar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模型,分别于栓塞后1h和6h行大鼠冠状位磁共振DWI、T2WI和T1WI检查,并测量缺血区DWI异常高信号的体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将所测值进行比较。磁共振检查结束后处死大鼠,断头取脑行TTC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大鼠MCAO后1h进行MRI扫描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DWI可见异常稍高信号,ADC为低信号,T2WI和T1WI均未见异常信号;MCAO后6hDWI可见明显高信号,较1hADC值显著减低(P〈0.01),DWI上梗死灶体积显著扩大(P〈0.01),T2WI显示缺血区异常高信号,T1WI可见稍低信号。TTC染色者均显示脑梗死灶,与MCAO后6h的DWI显示脑缺血范围一致。结论: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较常规MRI敏感,是超急性期脑缺血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及DWI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55例颅内表皮样囊肿CT、MRI和DWI表现,探讨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及DW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3例,女22例。全部病例均行MR平扫检查,其中26例行MR增强扫描,18例行扩散加权成像,26例行CT平扫检查,5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表皮样囊肿位于脑外29例,脑实质23例,脑室3例。CT平扫24例呈低密度,2例密度稍高于脑实质。51例类似脑脊液信号,1例呈短T1短T2信号,2例呈短T1长T2信号,1例T1WI大部分呈等信号,少部分为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2例囊壁似有轻微强化。DWI上囊肿均表现为高信号,且ADC值高于脑实质。结论:形态不规则、类似脑脊液信号、DWI呈高信号、不强化是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不典型表皮样囊肿可呈其它密度和信号变化,可根据不强化和DWI呈高信号与其它类似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于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前常规MRI和DWI的信号特征。结果:11例均为单发;7例表现为囊状均匀性长T1长T2信号,4例病灶信号不均匀,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其内混杂少许等T1等T2信号;5例行增强扫描均未见异常强化;所有病灶在DWI上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边界清楚,ADC图表现为中等信号。结论:DWI对于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首选检查与常规扫描同时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弥散加权成像(DWI)与MRI增强(CE-MRI)对表皮样囊肿的检出敏感性,评价DW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初次检查及66例术后复查疑似表皮样囊肿的患者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均行常规序列[T1 WI、Tz 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钆对比剂增强扫描(CE-MRI)检查.将所有图像分为DWI结合常规序列(Ⅰ组)、CE-MR1结合常规序列(Ⅱ组)及DWI联合CE-MRI并结合常规序列(Ⅲ组)三组进行判断,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比较,判定三组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x2检验.另外选择32例经病理及随访观察证实的蛛网膜囊肿做对照,分析信号特征并测量ADC值,与表皮样囊肿ADC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Ⅰ组、Ⅱ组诊断表皮样囊肿的敏感性分别为90.5%、57.8%,二者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25.714,P<0.01).Ⅲ组诊断表皮样囊肿的敏感性为91.8%,与11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30.250,P<0.01),与Ⅰ组没有统计学差异(x2=0.250,P>0.05).病理证实的88例表皮样囊肿DWI均呈明显高信号,32例蛛网膜囊肿DW1均呈明显低信号,表皮样囊肿的ADC值(1.06士0.21×103)mm2/s明显低于蛛网膜囊肿的的ADC值(3.24±0.39×101)mm2/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47,P<0.01).结论:DWI较MRI增强检查对表皮样囊肿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在与蛛网膜囊肿的鉴别及判断表皮样囊肿复发上能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PA)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PA的MRI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其中9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及DWI检查(b=1000s/mm2),8例行1 H-MRS、5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结果:14例中11例为单发,呈类圆形,其中8例位于幕下,3例位于幕上;3例为多发,呈不规则形,其中2例位于幕上,1例同时累及幕上及幕下。14例中病灶为囊性4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囊壁明显强化,1例无强化;呈囊实性9例,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均无强化,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8例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实性1例,T1WI及T2WI均呈等信号,无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6例为流入型,3例为平台型。11例无瘤周水肿,2例有轻度瘤周水肿,1例有明显瘤周水肿。DWI示病变囊性部分呈低信号,实质部分呈高信号,ADC均值为2.437×103 mm2/s。8例1 H-MRS均提示与对侧正常组织比较,肿瘤的NAA峰及NAA/Cr降低,Cho峰及Cho/Cr增高。5例SWI示病变内均可见异常血管。结论:PA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可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常规成像及DWI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磁共振常规成像序列(T1WI、T2WI及FLAIR)与DWI对脑膜瘤的检出率,探讨其鉴别病理亚型及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的MRI图像,计算不同序列对脑膜瘤的检出率;测量并比较不同病理亚型、不同病理分级的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和相对ADC值(rADC值)。结果:在T2WI上出现低信号的多是纤维型、过渡型和砂粒体型,出现高信号的多是脑膜上皮型和血管瘤型。在各个序列中,以DWI对脑膜瘤病变的检出率最高(87.1%),T2WI次之(74.3%),T1WI最低(38.6%)。恶性脑膜瘤的囊变发生率(67%)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22%)。良性组各亚型间、良恶性两组间平均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提高对脑膜瘤的检出率,但单独根据ADC值并不能鉴别脑膜瘤的亚型及良恶性。DWI结合常规MRI表现对脑膜瘤亚型及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特征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4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患均经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MR成像。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45例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中,18例表皮样囊肿中15例T1WI呈低信号,另3例为高倍号,所有18例T2WI呈不均质高信号;7例皮样囊肿T1WI呈混杂信号;9例畸胎瘤T1WI呈高、低或混染信号;11例脂肪瘤T1WI呈高信号。MRI对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45/45)和80%(36/45)。结论 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的MR信号具有特征性,可反映瘤内组织成分,MR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其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DWI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患者,22例非CSM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病变表现并测量其ADC值。结果:48例均获得弥散加权图像和弥散系数。CSM患者受压部位ADC值明显高于邻近部位和正常颈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CSM脊髓受压部位T2WI出现高信号,ADC值增高;9例T2WI表现为等信号,其中有6例表现为脊髓受压部位ADC值增高,DWI显示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平均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与相应邻近正常部位平均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以通过受压脊髓ADC值改变更早的判断脊髓内部变化,比常规T2WI能更早、更准确显示脊髓受压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30例脑梗死患者行MR的T1WI、T2WI、DWI与SWI扫描,分析T1WI、T2WI、DWI和SWI对出血性脑梗死检出率的差异和SWI对于出血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SWI检出出血性脑梗死45例,T1WI检出20例,T2WI检出28例,DWI检出31例。结论 SWI较MR常规序列(T1WI和T2WI)和DWI序列可检出更多的出血性脑梗死病例;可早期发现脑梗死中的出血灶,明显优于MR常规序列(T1WI和T2WI)和DWI序列;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出血性脑梗死检查的一线方法或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前MRI在胎儿卵巢囊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前诊断及手术确诊的40例胎儿卵巢囊肿的产前、产后MRI影像特征。结果产前MRI检查胎儿卵巢囊肿发生于单侧38例,双侧2例。病灶形态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囊壁较薄。32例病灶内部信号较均匀,T1WI呈均匀低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扩散不受限,ADC图呈高信号;8例病灶内信号较混杂,T1WI呈稍低及稍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的稍低信号并夹杂斑片状、点状高信号影,DWI部分扩散受限,ADC图呈低信号。病灶邻近的肠管均受压推移。产后随访发现20例肿块自行消退。有8例行腹腔镜探查手术,病理显示7例为卵巢单纯性囊肿伴出血,1例卵巢囊肿合并蒂扭转。结论产前MRI不仅能清晰显示胎儿卵巢囊肿的发生部位、形态、边界、范围、信号特点,还可评估肿块与邻近组织的结构以及其他合并症,能更好地为临床评估预后和产后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WI联合M RI常规序列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Ⅱ期子宫内膜癌的M RI资料,观察肿瘤信号、侵及范围,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并进行肌层浸润深度评估。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肿瘤T1 WI多呈等信号,T2 WI呈高信号,DWI为明显高信号,ADC值降低。Ia、Ib及II期肿瘤实质部分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 RI常规序列及DWI联合M RI常规序列判断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分别为81.4%和86.0%。结论 DWI联合M RI常规序列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判断肌层浸润深度较准确,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EC)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脑实质内EC的常规MRI和DWI的信号特征。定量测定EC、正常脑白质和脑脊液(CSF)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ADC)值,并比较常规MRI和DWI各自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4例位于幕下小脑实质内,其中1例合并蛛网膜囊肿。1例呈巨块状跨左侧额、颞叶实质,另1例位于左颞叶内;(2)2例为均匀性长T1、长T2信号,类似CSF信号,4例表现为不均匀性囊实性混杂信号,其内可见漩涡状或卷发状短T1信号。所有病灶DWI上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ADC图表现为等低、等高信号,部分病灶内信号不均;所有病灶均无灶周水肿信号;增强后均无异常强化;(3)所有EC的mADC值均较CSF值显著减低(t=39.97,P<0.001),较脑实质值显著增高(t=4.73,P<0.01);(4)单纯常规MRI对EC的诊断正确率为50%(3/6),结合DWI后的正确率为100%(6/6)。结论DWI有助于确诊脑实质内EC,对预防术中化学性脑膜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DWI应作为颅内囊性病灶检查时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