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介观相分离对烯烃嵌段共聚物(OBC)结晶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OBC在保持介观相分离形态的情况下,结晶以三维生长的方式进行.原因可能是由于OBC的“相区溶合”造成的.OBC嵌段长度和嵌段数目存在一定的统计分布,其中某些较短的结晶性链段“溶解”于非晶区,这部分结晶性链段在结晶时起到了“传递”结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报道用稀土化合物改性的钛系载体催化剂(SN催化剂)进行苯乙烯和丙烯顺序嵌段共聚合(Sequential block copolymerization) 的研究。通过对初生嵌段共聚产物进行溶剂萃取与分级,并用^13C-NMR、WAXD、DSC、DMA和电子显微镜进行表征,推断共聚物为具有等规聚苯乙烯链和等规聚丙烯链段的A-B型二嵌段共聚物,且各段均能结晶。发现嵌段共聚物比相应的均聚物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而且对iPS/iPP共混具有良好的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对聚氧化乙烯-聚苯乙烯-聚氧化乙烯(PEO-PS-PEO)三嵌段共聚物与聚苯醚(PPO)均聚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及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与嵌段共聚物中苯乙烯段的含量有关,PS含量越高,PPO与共聚物PS段的相容性越好。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也明显不同于一般均聚物共混体系。在DSC降温结晶过程中最多可出现三个结晶峰。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对聚氧化乙烯-聚苯乙烯-聚氧化乙烯(PEO-PS-PEO)三嵌段共聚物与聚苯醚(PPO)均聚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及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与嵌段共聚物中苯乙烯段的含量有关,PS含量越高,PPO与共聚物PS段的相容性越好。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也明显不同于一般均聚物共混体系。在DSC降温结晶过程中最多可出现三个结晶峰。  相似文献   

5.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与烯烃嵌段共聚物(OBC)的共混物,研究了HDPE含量对共混体系结晶和拉伸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共混物熔体存在相分离.结晶时两组分互相影响,出现共结晶现象.共混物具有优异弹性回复与高断裂伸长率,而拉伸模量与断裂强度随着HDPE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大.借助Slip-link橡胶弹性理论对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分析,发现拉伸曲线可以很好的用理论模型进行拟合.将共混物的微观结构变化同模型参数进行了对比,建立了共混物结构和性能的有效关联.  相似文献   

6.
采用小角激光光散射(SALLS)和动态流变方法研究了通过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等规聚丙烯/乙丙橡胶共混物(iPP/EPR)的相分离行为与黏弹行为.依据Cahn-Hilliard-Cook理论分析了熔融共混和溶液共混法制备的质量比为60/40和40/60的iPP/EPR共混物在恒温相分离早期的动力学,发现熔融共混iPP/EPR具有更大的表观扩散系数(Dapp).相分离中后期的实验结果表明,当相区尺寸增长程度相同时,熔融共混试样所用时间更短.表明熔融共混iPP/EPR试样具有更快的相分离速率.动态流变测试结果表明,与溶液共混相比,熔融共混试样具有更快的松弛速率.考虑到相分离过程实质是由高分子链的运动与扩散所控制,两种方法制备的iPP/EPR共混物相分离速率的差异应归于其分子链运动能力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对嵌段共聚物结晶型共混体系结晶行为的研究.通过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氢呋喃两嵌段共聚物/聚四氢呋喃共混体系的研究,我们发现1.微相分离结构的存在,可使相容的这类体系形成多种特殊的结晶形态;2.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可以方便地由其结晶行为来判断;3.共混体系中共聚物的结晶能力显著提高.这些特点都明显不同于一般的聚合物共混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将Leibler、Whitmore和Mayes等近期关于非晶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胶束理论应用于结晶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熔融态,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氢呋喃两嵌段共聚物与聚四氢呋喃均聚物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很低的共聚物浓度(如1%),其胶束在共混体系的结晶过程中即可显著地起到抑制成核的作用.这对改善结晶均聚物的形态及性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将Leibler、Whitmore和Mayes等近期关于非晶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胶束理论应用于结晶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熔融态,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氢呋喃两嵌段共聚物与聚四氢呋喃均聚物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很低的共聚物浓度(如1%),其胶束在共混体系的结晶过程中即可显著地起到抑制成核的作用.这对改善结晶均聚物的形态及性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一类新的具有二种聚醚软链段(PTMGT和PEGT)和一种聚酯硬链段(PET)的混合聚醚-聚酯嵌段共聚物(MPEE)的合成和它的血液相容性,并与具有相同软、硬链段比及相同软链段组成比(PTMGT/PEGT)的二种聚醚聚酯嵌段共聚物(PTMGT-PET和PEGT-PET)的共混物(BPEE)的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聚醚聚酯嵌段共聚物的血液相容性可以通过引入亲水性好的PEGT组分而得到提高;(2)在多数的组成比下,共聚型的MPEE具有比共混型的BPEE优良的血液相容性;(3)特定的组成比:PTMGT/PEGT=60/40(mol),共混型的BPEE:(60/40)呈现最好的血液相容性以及最佳的力学性质。研究中发现材料的微相分离结构同血液相容性有关,细微的相分离结构可导致优良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PTHF-b-PMMA/PVC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结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具有焓效应的聚四氢呋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两嵌段共聚物与聚氯乙烯PTHF-b-PMMA/PVC)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结晶行为. 结果表明, 其相容性比AB/A型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要好得多; 与PTHF部分相容的PVC对PTHF微区的结晶行为可产生很大的影响. 应用有关理论和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结晶行为的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2.
聚乳酸较差的耐热性和较慢的结晶速率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的扩展,左旋聚乳酸(PLLA)和右旋聚乳酸(PDLA)共混后形成的立构复合晶(SC)能够促进PLA均质晶(HC)的成核并提高其热稳定性,在改性PLA方面有着巨大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和开环聚合(ROP)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聚苯乙烯(PS)分子量的PS-b-PDLA嵌段共聚物,并将其与PLLA共混,探究了嵌段共聚物及共混物的组成与结晶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分子运动性较差的PS嵌段的引入使共混物的结晶更加困难,而低分子量的PS嵌段由于抑制了均质晶(HC)的形成,反而有利于大量立构复合晶(SC)的形成,进而提高了共混物的结晶速率.  相似文献   

13.
马宇  王军佐 《应用化学》1996,13(5):25-28
用WAXD、SEM及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热致液晶/PEEK/嵌段共聚物三元共混体系形态、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的加入,使体系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和较好的界面粘接,共混物的强度、模量有一定的提高,对共混物的结晶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当热致液晶含量高时,基材与液晶两相间出现明显的分离现象,即“皮-芯”结构.  相似文献   

14.
PMMA—b—PTHF/PTHF共混体系中共聚物结晶能力的增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晶嵌段共聚物具有一般均聚物所没有的许多特殊结晶行为。虽然,人们很早就已开始对聚氧化乙烯/聚苯乙烯诸类嵌段共聚物的结晶行为进行研究,但对这类体系相分离规律及结晶行为的认识仍很不够。这主要是因为已研究的体系非常有限,此外,大都为对体系非平衡态结构的研究。所以,尽管Whitmore和Noolandi最近提出了结晶嵌段共聚物及其共混物的平衡形态理论,但缺乏实验数据与之比较。  相似文献   

15.
聚丙烯-聚乙烯嵌段共聚物和相应共混物的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DSC研究了预期为聚丙烯-聚乙烯两嵌段共聚物(PP-PE)和相应共混物(PP+PE)在热学性能上的差异。经用不同分子量的PP和PE及其共混物进行试验后发现,由于PP和PE在结晶时出现过冷的难易不同。在共混物降温热分析曲线上,当降温速率较快时仅出现一个放热峰,而降温速率较慢时出现PP和PE各自的结晶放热峰,从而解释了文献中的不同结果。并发现共混物的PP和PE熔融、结晶温度均较组分相同的嵌段共聚物的相应温度为高;嵌段共聚物中PP和PE的△H_f值均低于均聚物的△H_f值,而PE的值降低尤甚。我们认为这与嵌段间的共价键限制嵌段活动和结晶过程有关,从而确认DSC热分析可以作为识别是否为嵌段共聚物的一种方法. 本工作的结果表明,所研究的PP-PE试样具有嵌段结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迅速发展,聚合物由于其分子固有的纳米尺度结构,无论作为纳米器件或在模板应用方面都受到广泛瞩目.在微纳领域的应用中,特定受限环境下,结晶聚合物的结晶行为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均聚物(及无规共聚物)和半晶型嵌段聚合物两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聚合物受限结晶领域的研究进展.对于均聚物和无规共聚物,人们主要关注其在薄膜、超薄膜条件下的受限结晶性能,关注点为随着膜厚减小而引入的空间效应和界面效应对聚合物结晶性能的影响.而对于半晶型嵌段共聚物受限结晶的研究则多从本体出发,来研究纳米相分离与结晶的竞争过程、纳米相分离区域对于可结晶嵌段结晶生长的几何限制(空间效应)以及嵌段连接点(结晶嵌段的末端)对于结晶嵌段结晶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间规聚苯乙烯 (sPS)由于熔点高达 2 70℃ ,并具有优良的耐热、耐水、耐溶剂及良好的电绝缘性[1] ,已成为一种新型高性能的半结晶热塑性工程塑料 .但是sPS分子链刚性比较大 ,比较脆 ,结晶速度快 ,加工流动性差 ,特别是在熔体加工过程中很容易开裂 ,因此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它的韧性和改善其加工性能 ,通常采用物理共混和化学共聚的方法 .如sPS aPS共混物 ,苯乙烯和丙烯的嵌段共聚物等 .间规聚苯乙烯与聚丙烯之间不相容 ,使用物理共混方法得到的共混物的性能得不到明显改善 .最近我们试图采用一种新型3 茚基乙酰丙酮为给电…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一类新的具有二种聚醚软链段(PTMGT和PEGT)和一种聚酯硬链段(PET)的混合聚醚-聚酯嵌段共聚物(MPEE)的合成和它的血液相容性,并与具有相同软、硬链段比及相同软链段组成比(PTMGT/PEGT)的二种聚醚聚酯嵌段共聚物(PTMGT-PET和PEGT-PET)的共混物(BPEE)的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聚醚聚酯嵌段共聚物的血液相容性可以通过引入亲水性好的PEGT组分而得到提高;(2)在多数的组成比下,共聚型的MPEE具有比共混型的BPEE优良的血液相容性;(3)特定的组成比:PTMGT/PEGT=60/40(mol),共混型的BPEE:(60/40)呈现最好的血液相容性以及最佳的力学性质。研究中发现材料的微相分离结构同血液相容性有关,细微的相分离结构可导致优良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聚丙烯共混物、共聚物具有复杂的凝聚态结构,其结构形态、相容性和相分离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中心课题。与常规研究方法(DSC、DMA等)相比,动态流变学方法在研究聚合物结构与形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聚合物形态结构的变化十分敏感。本文根据动态流变学基本理论,重点介绍和评述了动态流变学方法在研究聚丙烯及其共混物/共聚物体系形态结构、相容性以及相分离方面的最新进展。动态流变学方法被证明是研究聚丙烯基多相/多组分体系形态结构、相容性和相分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拟方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结构的Pluronic嵌段共聚物F127,F68和L64在油水界面处的自组装行为.结果发现,嵌段共聚物的分子量、PO/EO比例以及油水体积比等因素对PEO-PPO-PEO类三嵌段共聚物的界面构型、界面张力和界面厚度等均具有一定的影响;PO/EO比值愈大且分子量较大者,体系界面张力越低,界面厚度越大;嵌段共聚物的PO/EO的比值接近时,分子量较小者界面张力较低,界面厚度较小.F68分子中的PO嵌段含量低于F127,但因其分子量小,故其PO嵌段在界面处排列更紧密有序,界面张力更低.同时,研究发现油水比例的增加会使油/水/嵌段共聚物体系的构型由水包油型乳状液向油包水型乳状液逐渐转变;油水比例对嵌段共聚物聚集行为的影响与其分子量的大小有关:分子量较大者,油水比对其界面性能影响较大,分子量较小者则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