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研究正常妊娠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体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浓度随妊娠发展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80例妊娠前血压正常的孕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母体血浆D-D在妊娠10~14、20~24、30~34周的水平,观察孕妇孕期变化并随访妊娠结局;同时选取50例血压正常未孕妇女作为对照。结果:①180例妊娠妇女,12例发生妊娠期高血压、10例子痫前期(4例重度、6例轻度)、158例孕妇妊娠结局正常。②正常妊娠后,母体血浆D-D浓度在妊娠10~14周高于正常未孕妇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妊娠10~14、20~24、30~34周,随孕周增加,母体血浆D-D浓度逐渐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③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正常妊娠妇女母体血浆D-D浓度在妊娠10~14、20~24、30~34周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正常妊娠母体血浆D-D随着妊娠进展浓度逐渐增加,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栓倾向出现前其浓度变化不大,不宜作为疾病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孕妇血浆TXB2在子痫前期以及正常妊娠中的变化并探讨不同孕期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的研究方法,对180例孕前血压正常的孕妇,在妊娠10+0~14+6、20+0~24+6、30+0~34+6周3个时间段母体血浆中的TXB2水平进行测定,观察孕妇孕期病情变化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①180例孕妇发展为子痫前期10例(子痫前期组),其中4例重度子痫前期、6例轻度子痫前期;170例妊娠结局正常(正常妊娠组)。②180例孕妇血浆中TXB2的水平随着妊娠的进展,进行自身配对比较均逐渐上升,不同阶段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0.01)。③在妊娠10+0~14+6周子痫前期组母体血浆TXB2水平与正常妊娠比较,差异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0.05);20+0~24+6、30+0~34+6子痫前期母体血浆TXB2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其值均明显上升(P=0.016、0.002,P均<0.05)。④母体血浆中TXB2水平在妊娠20+0~24+6、30+0~34+6周2个阶段对子痫前期均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95%CI0.617~0.830)和0.797(95%CI0.674~0.920),应用ROC曲线计算2个阶段的最佳切入值分别为3 750 ng/ml和4 400 ng/ml,它们预测子痫前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数积(OR)分别为80%、69.5%、13.3%、98.33%、9.11和90%、68.82%、13.84%、99.13%、19.86。结论:子痫前期母体血浆TXB2水平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异常升高,20+0~24+6、30+0~34+6周母体血浆TXB2水平对子痫前期有早期预测价值,妊娠30+0~34+6周的预测价值优于妊娠20+0~24+6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hCG表达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前瞻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研究了10例子痫前期(轻度6例、重度4例)、12例妊娠期高血压和22例正常妊娠。①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孕10~14、20~24、30~34周3个不同时间段3组对象母体血浆β-hCG值;②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胎盘组织中hCG的表达,并通过计算机成像技术分析表达的强度;③荧光定量(QF)RT-PCR方法检测胎盘组织中β-hCG mRNA的表达,分析目的基因与β-actin拷贝数(荧光强度)比值。结果:①子痫前期患者孕10~14、20~24、30~34周母体血浆中β-hCG值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其值明显上升(P=0.000、0.01、0.048);而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虽有上升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787、0.937、0.838)。②胎盘合体滋养细胞表达强度按正常妊娠、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依次递增,子痫前期较前正常妊娠明显增强(P=0.000),而妊娠期高血压与正常妊娠之间无明显差异(P=0.24)。③β-hCG mRNAQF-PCR表达强度按正常妊娠、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依次增强,子痫前期较前正常妊娠明显表达增加(P=0.000),妊娠期高血压与正常妊娠之间无明显差异(P=0.214)。结论:子痫前期患者母体血清β-hCG值在妊娠较早阶段就有明显改变,并伴随整个孕期,胎盘中hCGmRNA、蛋白表达亦明显增加,证实hCG与子痫前期疾病之间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血浆生长分化因子-15(plasma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预测和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海门市人民医院就诊及住院分娩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137例,包括妊娠期高血压61例,轻度子痫前期28例,重度子痫前期27例,慢性高血压21例。另有同期在我院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120例。所有正常孕妇及各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分别按孕20周前、20~27周、28~35周、36周后再分组并测定GDF-15比较分析。结果子痫前期组GDF-15水平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慢性高血压组以及正常孕妇组,重度子痫前期组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中,孕36周后组GDF-15水平显著高于孕20周前组、20~27周组、28~35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妊娠期高血压组、慢性高血压组各孕期GDF-1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F-15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的潜在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早期母体血清胎盘生长因子( PLGF)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妊娠早期590例正常孕妇及118例妊娠期高血压病孕妇PLGF血清浓度,其中重度子痫前期组45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7例,妊娠期高血压组36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评价PLGF应用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显示正常孕妇血清PLGF浓度随孕周增加而上升(b=0.40,P<0.0001)。经孕周校正后的对数(Log)10PLGF中位数倍数(MoM)值分别是:正常对照组1.02(0.96~1.09),重度子痫前期组0.86(0.77~0.93),轻度子痫前期组0.97(0.89~1.03),妊娠期高血压组0.98(0.90~1.05)。重度子痫前期组PLGF浓度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及妊娠期高血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H=18.5,P<0.0001);轻度子痫前期组与对照组PLGF浓度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6,P=0.001),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当妊娠早期孕妇血清PLGF≤31.40pg/mL时,预测重度子痫前期敏感度为82.20%,特异度79.30%。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孕早期血清PLGF浓度明显降低,妊娠早期检测PLGF对该病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5-羟色胺(5-HT)及5-吲哚乙酸(5-HIAA)含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无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4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及4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浆及其新生儿脐血中5-HT和其代谢产物5-HIAA含量。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妇女血浆中5-HT含量、5-HIA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1),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12,r=0.503),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新生儿脐血中5-H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1),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50),轻度子痫前期组低于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组(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新生儿脐血5-HIA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1),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51),轻度子痫前期组低于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组(P<0.01)。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母体血浆及其新生儿脐血血浆中5-HT、5-HIA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晚孕妇女血浆及其新生儿脐血5-HT、5-HIAA水平。5-HT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酶活化的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TAFI)和纤维酶原激活抑制物-2(PAI-2)在正常妊娠妇女和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包括2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其中子痫前期10例、妊娠期高血压12例)、30例正常妊娠妇女和30例正常未孕妇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研究对象妊娠早、中、晚三期血浆中的TAFI和PAI-2抗原水平。结果:与未孕对照组比较,正常妊娠组妊娠各期PAI-2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TAFI在孕晚期才明显高于未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组妊娠三期中TAFI、PAI-2抗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妊娠三期TAFI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而PAI-2均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FI、PAI-2在正常妊娠妇女发挥着纤溶抑制作用,维持母体凝血和纤溶的平衡。TAFI是一个预测子痫前期的敏感指标,有助于预测子痫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形成,而PAI-2不能用来判断母体内纤溶水平变化,但可能预示不良妊娠结局。两者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西桂西地区早发型子痫前期妇女血浆中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产前检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179例分为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早发型子痫前期组)69例和单纯妊娠高血压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组)110例,另选择85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于孕10~15~(+6)周时抽取外周脉血,检测各组血浆D-D、vWF水平,ROC曲线分析该两项指标对早发型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结果:早发型子痫前期组SBP、DBP、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分钟Apgar评分低于妊娠高血压组和对照组,D-D、vWF含量早发型子痫前期组妊娠期高血压组对照组(均P0.05)。早发型子痫前期组血浆D-D、vWF含量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分钟Apgar评分等无相关性(P0.05),与SBP、DBP呈正相关(P0.05)。D-D、vWF联合预测早发型子痫前期的AUC(0.898)高于D-D(0.729)、vWF(0.793)单项检测。结论: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血浆D-D、vWF显著升高,联合检测对早发型子痫前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外周血D-二聚体(D-D)及子宫动脉血流监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北京市密云区医院分娩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妊娠期高血压患者73例为妊娠期高血压组,子痫前期患者64例为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59例为重度子痫前期组。另选同期在该院分娩的正常孕妇98例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各组外周血D-D水平,子宫动脉S/D值,分析患者不同孕期子宫动脉S/D值与外周血D-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子痫前期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组10~14孕周及30~34孕周的D-D水平均分别高于对照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和子痫前期组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且重度子痫前期组10~14孕周的D-D水平明显高于子痫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重度子痫前期组、子痫前期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组10~14孕周及30~34孕周的S/D值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和子痫前期组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且重度子痫前期组明显高于子痫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10~14孕周及30~34孕周的子宫动脉S/D值与其外周血D-D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 05)。结论外周血D-D与子宫动脉的血流监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可有效反映患者的实际病情,同时还可以辅助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价。临床上可考虑将这两种检测方式用于联合监测,从而为诊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沈亚杰  杨伟文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4):4802-4804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9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分妊娠期高血压组7例,子痫前期组22例),15例正常妊娠孕妇(正常孕妇组),分3个孕期即16~21周、25~28周、33~42周,14例非孕健康育龄妇女(正常对照组),所有对象均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浆VCAM-1值。结果:子痫前期组VCAM-1值(1471.95±423.12)ng/ml与妊娠期高血压组VCAM-1值(880.49±256.63)ng/ml相比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妊娠期高血压组的VCAM-1值与正常孕晚期组(936.31±217.53)ng/m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孕晚期组VCAM-1值与正常对照组(614.91±412.99)ng/m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正常孕妇组不同孕龄的VCAM-1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中VCAM-1水平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密切相关,随着病情加重VCAM-1值明显升高,VCAM-1对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及终止妊娠时机的选择有重要作用;VCAM-1值在正常妊娠中不随孕龄的增长而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析外周血D-二聚体及单侧子宫动脉血流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比较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来淮安市淮阴医院就诊的健康孕妇140例,妊娠期高血压42例,轻度子痫前期68例,重度子痫前期48例,于患者妊娠10~14周和30~34周时测量外周血D-二聚体浓度,妊娠20~24周时测定分析子宫动脉血流频谱,对比分析四组患者的外周血D-二聚体和单侧子宫动脉血流.结果 四组患者10~14周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30~3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0、-2.98、-6.32、-5.61,均P<0.05).健康孕妇组10~14周和30~34周检测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妊娠期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6、-2.55,均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两次检测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2、-3.42,均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10~14周检测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30~34周时,与重度子痫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P>0.05).健康孕妇组S/D比值明显低于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5.26、-5.74,均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患者S/D比值明显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0、-2.91,均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患者S/D比值明显低于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4).结论 外周血D-二聚体与子宫动脉血流能够反应患者妊娠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孕产妇不同程度的产前血压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6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收治的177例重度子痫前期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产前血压分为高血压1组和高血压2组(高血压1组:收缩压为160~179mm Hg和/或舒张压为100~109mm Hg;高血压2组:收缩压≥180mm 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结果①高血压2组的发病孕周、分娩孕周早于高血压1组(t值分别为2.14、3.06,均P <0.05)。②高血压2组的HELLP综合征发生率高于高血压1组(χ~2=4.66,P <0.05)。③高血压2组患者的胎儿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出生并发症发生率及围产儿结局、低体重儿及新生儿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高血压1组(χ~2值分别为6.64、8.85、11.07、7.06,均P <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随着产前血压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及其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2012~2014年在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分娩的8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45例,子痫前期组42例,同时选取48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F、TFPI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子痫前期患者及正常妊娠妇女血浆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组血浆中TF、TFPI表达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TF表达显著升高,TFPI表达下降,与正常妊娠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TFPI/TF比值降低,而子痫前期组TFPI/TF比值下降更为明显,两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TF、TFPI值的变化及其比例失调可能导致了凝血功能的异常,并促使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32周前发生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孕32周前发生的妊娠期高血压30例,轻度子痫前期30例,重度子痫前期30例,以孕32周以后发生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0例作为相应的对照组。结果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分别有66.7%、76.7%发展成重度子痫前期,三组严重并发症:子痫、心衰、肾功能衰竭、DIC、HELLP综合征、眼底出血、胎盘早剥的总发生率分别是13.3%、40%、60%,均比相应的对照组高(P〈0.05);胸腹水、低蛋白血症、24h尿蛋白定量〉5g、血小板减少、血黏度增高的发生率均比相应的对照组高(P〈0.05)。胎儿生长受限CFGR的发生率分别是13.3%、43.3%、56.7%,FGR总发生率为37.8%,与对照组比较,FGR的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围产儿死亡率分别是20%、53.3%、86,7%,均比相应的对照组高(P〈0.01)。结论发生在孕32周以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母儿结局不良,早期诊断和治疗,开展预测和预防是改善母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脂溶性维生素对妊娠期妇女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1月在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期妇女189例,其中子痫前期82例(子痫前期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另选取同期的正常妊娠妇女205例(正常妊娠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维生素A、1,25-(OH)2D3、维生素E和维生素K1的水平,比较3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脂溶性维生素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3组间妇女年龄、体质指数(BMI)、孕周、妊娠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子痫前期组维生素E和维生素K1水平明显升高(均P<0. 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子痫前期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3组间维生素A和1,25-(OH)2D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维生素A、1,25-(OH)2D3、维生素E、维生素K1预测子痫前期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 527、0. 523、0. 563和0. 618,相应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479. 11μg/ml (灵敏度为87. 71%,特异度为30. 77%)、12. 68 ng/ml(灵敏度为20. 73%,特异度为88. 78%)、10. 46μg/ml (灵敏度为59. 76%,特异度为53. 85%)和0. 58 ng/ml (灵敏度为76. 83%,特异度为48. 29%)。结论妊娠期妇女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尚不能用于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治疗、终止妊娠时机与母儿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不同孕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发病孕周分成3组,即A组(孕周28周)10例、B组(28周≤孕周32周)30例、C组(32周≤孕周34周)24例。结果 A、B、C 3组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0.0%,66.7%,20.8%,3组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时间B组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B、C两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病情重,并发症发生率高,围生儿预后差,在期待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护母体胎儿情况,适当延长孕周,适时终止妊娠,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利尿钠肽转换酶(Corin)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on disorders in pregnancy,HDP)发病中的作用,为HDP防治寻找潜在的防治靶点。方法收集乌鲁木齐市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住院的HDP患者94例(HDP组),其中妊娠期高血压15例、轻度子痫前期34例、重度子痫前期32例、子痫13例。选取同期产检的正常产妇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Corin酶的测定使用ELISA法。66例子痫前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丹红治疗研究组,每组33例。比较治疗后两组Corin表达、分娩时孕周、新生儿体重、围产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剖宫产率。结果正常对照组Corin酶表达水平为(186.4±31.7)pg/m L,显著高于HDP组的(142.4±19.5)pg/m L(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和子痫组中Corin表达水平分别为(167.2±25.3)pg/m L、(151.4±20.1)pg/m L、(132.3±18.2)pg/m L和(115.7±14.6)pg/m L,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对照组和丹红治疗研究组在丹红治疗前Corin酶和24 h尿蛋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丹红治疗后丹红治疗研究组Corin酶的升高和24 h尿蛋白减低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P0.05)。丹红治疗研究组的分娩时孕周、新生儿体重[(33.8±2.6)周、(1 792.5±224.2)g]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32.4±2.4)周、(1 650.4±217.3)g](P0.05)。丹红治疗研究组围产儿死亡率为0%,孕产妇死亡率为0%,剖宫产率为90.9%,与常规治疗对照组的3.0%、0%和9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P孕妇体内存在Corin酶的异常低表达,丹红注射液可以显著升高Corin酶的表达,延长HDP孕周,增加新生儿体重,降低孕妇尿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