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He-Ne激光对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He-Ne激光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小梁切除手术前采用功率密度200mW/cm2He-Ne激光照射兔眼(右眼)手术区,照射部位选择鼻上象限角膜缘紧邻上直肌处,光斑直径4mm,照射时间10min,1次/d,连续照射3d。最后一次照射后24h实施双眼小梁切除术。手术后第7,14,28d检测手术区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第14和第28d检测胶原密度(masson染色)。左眼设为单纯手术对照组。每时间点各7只兔。结果:手术后第7,14d,He-Ne激光组CTGF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1;P=0.005)。手术后第14,28dHe-Ne激光组胶原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P=0.01)。结论:功率密度200mW/cm2He-Ne激光预照射小梁切除术手术区域,可下调术后该区域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并减少胶原合成,可能有助于减少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He-Ne激光有可能为预防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瘢痕化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丹参单体(IH764 -3)在兔眼小梁切除术后的抗增生作用.方法 将3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双眼均行标准小梁切除术,实验Ⅰ组、Ⅱ组分别于术后结膜下注射2g·L-1或5g·L-1丹参单体0.2ml,术后第1周1次/d,第2周1次/2 d,共10次.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同样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和25 g· L-1的5-氟脲嘧啶(5-FU).术前及术后3d、7d、15 d、30 d各组观察眼压、滤过泡、滤过道开放情况及瘢痕形成的组织结构、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计数等.结果 观察术后7d、15 d、30 d功能性滤过泡数、眼压控制情况、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等,实验Ⅱ组疗效均优于其他3组.且未发现结膜伤口漏或角膜上皮细胞损伤等副作用.结论 丹参单体在小梁切除术中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的作用.丹参单体应用于小梁切除术中及术后,其抗增生能力较5-FU强,而副作用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梁切除术中辅助应用全氟丙烷(C3F8)气体后滤过道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对20只新西兰兔实施小梁切除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兔(20只眼).第1组随机选择1只眼做单纯小梁切除术,另1只眼做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C3F8气体;第2组随机选择1只眼做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另1只眼做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C3F8气体.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技术,对兔眼术后3 d,1、2、3、4周不同时期的滤过泡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成纤维细胞、新生胶原纤维、新生血管、炎性细胞的改变.结果应用C3F8气体组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滤过道新生胶原纤维量、成纤维细胞量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应用MMC组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滤过道新生胶原纤维量、成纤维细胞量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应用C3F8气体组与MMC组术后滤过道新生胶原纤维量、成纤维细胞量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种不同术式兔眼术后滤过道的新生血管量与术后5个不同时期滤过道的炎性细胞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辅助应用C3F8气体可以在术后早期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新生胶原纤维的合成,抑制或减轻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苏拉明后滤过道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对20只健康家兔(40眼)均行青光眼滤过手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20眼)。第1组:随机选择一眼做单纯小梁切除术,另一眼做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苏拉明;第2组:随机选择一眼做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mitomycine,MMC),另一眼做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苏拉明。对兔眼术后3d、7d、15d、30d、60d不同时期的滤过泡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采用HE染色和天狼星-苦味酸染色、Masson三色染色法、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成纤维细胞、新生胶原纤维、新生血管的改变化。结果成纤维细胞:应用苏拉明组和MMC组术后滤过道成纤维细胞数目与单纯小梁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该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胶原纤维:应用苏拉明组和MMC组术后滤过道新生胶原量与单纯小梁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血管:应用苏拉明组和MMC组术后滤过道成纤维细胞数目与单纯小梁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苏拉明可在术后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新生胶原纤维的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84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5例(41眼),单纯小梁切除术35例(43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其他手术操作步骤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基本相同。比较分析2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等情况。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2眼(4.88%)在拆除可调节缝线后出现浅前房,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有12眼(27.91%)发生浅前房,2组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眼压均控制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眼压<21mmHg共38眼(92.68%),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共29眼(67.44%),2组眼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7眼(90.24%)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单纯小梁切除术组30眼(69·77%),2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控制远期眼压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方面疗效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兔眼高眼压模型行CO_2激光滤过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CO2激光对兔眼高眼压模型行滤过性手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0只40只眼后房注入1000U/mL(商品单位)α-糜蛋白酶0.15~0.20mL提高眼压至25mmHg或眼压增幅达8mmHg制备高眼压模型。造模成功后,右眼应用超脉冲CO2激光行巩膜瓣下巩膜床扫射及小梁切除术为激光组;左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为手术组。激光扫射参数:功率1~2W,脉宽0.1ms,频率100Hz。小梁及虹膜根部切除孔(直径800μm)的激光参数为:功率4~5W,脉宽0.8ms,频率100Hz。比较2组兔眼术后不同时间的前房反应、滤过泡情况、眼压、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激光组术后前房反应轻微,手术组较重。术后3d时激光组功能性滤过泡为20眼,手术组19眼;术后30d时手术组功能性滤过泡比例下降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眼压均逐渐升高,手术组较激光组眼压升高较早,术后第14、30、60天2组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2组早期滤过道均通畅,但手术组出血和炎性渗出明显,激光组较手术组增生反应出现晚,且程度轻。结论应用超脉冲CO2激光在兔高眼压模型眼进行小梁切除术安全可行,降眼压效果稳定持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兔眼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中晶状体前囊膜植入的疗效。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兔(20眼),第1组:随机选择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A组),另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晶状体前囊膜(B组);第2组:随机选择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C组);另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晶状体前囊膜(B组)。术后3d、7d、14d、21d、28d观察眼前房炎性反应、滤过泡形态及功能,并测量术眼眼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滤过道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术后3d、7d、14d前房炎性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1d,A组、B组、C组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分别为14.3%(1/7)、85.7%(12/14)、85.7%(6/7),A组与B组、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后逐渐升高,术后14d、21dA组与B组、C组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3组早期滤过道均通畅;术后28dA组滤过道完全被瘢痕组织阻塞,C组滤过道远端闭合,近端小部分开放,B组滤过道完全开放,囊膜边缘变钝,未见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晶状体前囊膜可在术后有效降低眼压,抑制或减轻滤过道瘢痕化,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应用陈旧生物羊膜抗纤维增殖作用。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研究方法,选日本大耳兔30只,共6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中右眼(30眼)均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巩膜瓣层间植入陈旧生物羊膜,组A左眼(15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干扰素α-2b,组B左眼(15眼)仅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并于术后3,7,14,30,60d分别处死两组中各3只动物,摘除眼球作病理切片,观察羊膜降解时间、成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计数。结果:羊膜组早期即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增殖,成纤维细胞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羊膜组炎性细胞数目、成纤维细胞数目,术后3,7,14d均高于其它两组。羊膜大致在14~21d内降解。结论:兔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陈旧的生物羊膜诱发了兔眼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丝裂霉素C抗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 C (m itomycin C,MMC )在青光眼滤过术中单纯巩膜瓣上应用与巩膜瓣上下联合应用对术后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在兔眼实验性小梁切除术中 ,一组用浸泡有 0 .4 g· L- 1 MMC的海绵片 ,置于巩膜瓣上 5 m in,另一组用浓度相同的 MMC置于巩膜瓣上 3min、巩膜瓣下 2 m in。生理盐水做对照。采用 HE染色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染色 ,观察术后 1、4、7、14及 2 8d滤过泡区的组织学改变及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 应用 MMC组 PCNA阳性成纤维细胞在术后第 4天开始增多 ,但细胞数目远较对照组少。随时间延长 ,细胞数目增加不明显 ,14 d后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瓣上组与瓣上下组间 PCNA阳性细胞数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而且 2组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动态变化趋势相同。结论  MMC瓣上与瓣上下联合应用的抗纤维增殖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C的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手术区的形态学变化及房水引流途径.方法新西兰白兔12只(24眼),随机分为实验组9只(18眼)和正常对照组3只(6眼).实验组兔双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分剐于术后1d、14d、1个月时随机选择3只兔,一眼前房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mxidase,HRP),另一眼前房注入相对分子质量为70 000四甲基罗丹明标记的葡聚糖(tetramethyl rhodamine-dextran,TMR-D).60 min后经颈动脉灌注固定,摘取眼球,冰冻切片,观察示踪剂的分布及手术区的形态学变化.正常对照组3只兔,双眼未行手术,示踪剂前房注入方法同前.结果实验组兔眼滤过泡及浅层巩膜瓣下的滤过腔于术后1d及14d时可见HRP强染色.术后14d时,滤过腔内未见明显纤维组织形成,滤过腔周围观膜内有HRP散在染色.术后1个月时,滤过腔局限,少量HRP颗粒分布,滤过腔见纤维组织增生.正常对照组结膜下仅微弱HRP显色,巩膜内无HRP颗粒分布.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脉络膜均可见TMR-D红色荧光.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房水引流途径涉及结膜下外滤过、巩膜内吸收及葡萄膜巩膜引流.  相似文献   

11.
Moll A  Niwald A  Grałek M 《Klinika oczna》2004,106(6):806-808
Leukemias and lymphomas are the most common neoplasms of hematopoietic system in children.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etermine ophthalmological signs in these disaeses referring to availabl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2.
眼内炎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致盲性疾病,一旦发生将造成急性视力下降甚至眼球萎缩.巨噬细胞是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炎症小体(inflammasome)是巨噬细胞中参与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诱发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如果明确眼内炎发生早期的巨噬细胞相关的抗感染免疫机制,可能为眼内炎的诊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汇总分析近十年国内眼科领域发明型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亚领域、申请人及地域分布等特点。 方法在Inco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简称"ncoPat",http://www.incopat.com),分别以国际专利分类表中A61B3、A61B5/0496、A61B8/10、A61F9、A61H5/00、A61H35/02及A61P27/02-A61P27/14为检索分类号,以眼科亚领域涉及眼科检查或色觉异常、眼睑或眼表、屈光或斜弱视、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及神经眼科或葡萄膜炎或眼眶病方面的关键词作为检索关键词,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22日眼科领域的发明型和实用新型专利。逐项记录近十年眼科领域发明型和实用新型专利各年度的数量、各眼科亚领域的数量及占比、发明型专利数量排名前十位申请人及其发明型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以及中国各区域发明型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等指标。将眼科领域各年度的发明型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以文字、柱形图及折线图的形式进行描述。将各眼科亚领域发明型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占眼科领域的发明型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的百分比,以文字和饼图的形式进行描述。将眼科领域申请人按发明数量以降序方式排列,取排名前十位的申请人及其发明型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采用文字和柱形图的形式进行描述。将发明型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人地域分布采用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进行描述。 结果十年间,国内眼科领域的发明型和实用新型专利共有36 540件。其中,发明型专利24 488件(已授权专利7058件),实用新型专利12 052件。2010年至2014年间,发明型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平稳增长;2014年至2019年间,发明型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2019年较2018年的增长速度尤为明显。排名前三位的亚领域分别为眼科检查或色觉异常占31%、眼睑或眼表占19%及眼底病占15%。从申请人看,发明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均为企业,其中8家企业为国际企业,2家为国内企业。其中,排名前3位的企业分别为美国的直观外科手术操作公司有346件发明型专利,美国的诺华股份有限公司有255件发明型专利,而日本的佳能株式会社则有237件发明型专利和2件实用新型专利;2家国内企业分别为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有116件发明型专利和14件实用新型专利,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则有109件发明型专利和67件实用新型专利。从申请人地域分布来看,首先华东地区申请的数量最多为13 576件,大幅领先于其他地区;其次为华南地区有4321件;再次为华北地区有3697件;西北地区有953件。 结论需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关注眼科热点领域和技术空白点;加强专利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西北地区有待加大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4.
Seventeen children aged 2 to 13, suffering from uveitis of unknown etiology, were screened for chronic infections, toxocariasis included. Antibodies to Toxocara canis were detected in the blood of two children with negative results of tests for toxoplasmosis, tuberculosis, herpetic and cytomegaloviral infections. One of these two suffered from panuveitis, the other from granulomatous chorioretinitis. Both the clinical forms are characteristic of ocular toxocariasis.  相似文献   

15.
16.
深圳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三间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情况。方法 2004年 1月至2007年1月,对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和深圳市眼科医院三间医院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或根据儿科医生的要求超过以上标准但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共1372例2744只眼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和(或)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II)进行 ROP筛查,发现阈值或阈值前期Ⅰ型ROP及时进行冷冻或激光 光 凝治疗。所有患儿随访至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或病变退化。结果 所有早产儿中218例436只眼发生ROP,发病率15.9%,其中阈值或阈值前期Ⅰ型ROP190只眼,发病率6.9%;4~5期ROP 16只眼,发病率0.6%;未到阈值或阈值前期Ⅰ型ROP 230只眼,发病率8.4 %。出生体重≤1500 g者435例870只眼,占所有筛查对象的31.7%;236只眼发生ROP,发病 率27.1%:其中阈值或阈值前期Ⅰ型ROP 126只眼,发病率14.5%;4~5期ROP10只眼,发病 率1.1%,未到阈值或阈值前期Ⅰ型ROP 100只眼,发病率11.5%。出生体重≤1250 g者274 只眼,占所有筛查对象的10%;108只眼发生ROP,发病率39.4%:其中阈值或阈值前期Ⅰ型 RO P 60只眼,发病率21.9%;4~5期ROP 4只眼,发病率1.4%;未到阈值或阈值前期Ⅰ型ROP 4 4 只眼,发病率16%。所有早产儿、出生体重≤1500g者和出生体重≤1250g者的RO P发病率(χ2=60.43,P<0.001)、阈值或阈 值前期Ⅰ型ROP发病率(χ2=46.82,P<0001)和未到阈值或阈值前期Ⅰ型ROP发病 率 (χ2=10.71,P=0.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深圳地区三间医院早产儿ROP的总体发生率较 低,但需要治疗的阈值或阈值前期Ⅰ型重症ROP发病率高。出生体重是影响ROP发病 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视眼人群角膜不同范围的非球面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沈媛  李伟力 《眼科新进展》2007,27(6):443-445
目的初步探索正视眼人群角膜Q值的分布。方法对来我院健康体检的正视眼192人(384眼)进行裸眼远视力、电脑验光、裂隙灯、直接检眼镜和角膜地形图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人群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R为(7.80±0.23)mm。Q10值为=-0.083±0.098.Q15值为-0.119±0.097.Q20值为-0.149±0.104.Q25值为-0.200±0、107,Q30值为-0.262±0.104;角膜前表面Q值越近中央部越接近0,越靠近周边越向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不同性别角膜不同范围平均Q值无明显差异性(P〉0.05)。Q25与Q30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45岁以上组的Q25和Q30值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偏大,差别有显著性(P〈0.05)。Q30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呈负相关(r=-0.115,P〈0.05)。各范围Q值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正视眼人群角膜前表面中央接近于球形,越到周边越趋于平坦。  相似文献   

18.
19.
弱视是影响儿童视觉发育最常见的眼病。弱视的患者不仅单眼或双眼视力明显低下,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失去双眼平衡及立体视。三百多年来,遮盖法作为治疗弱视的经典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遮盖一眼后,一方面不利于双眼立体视的建立,可能形成遮盖性弱视;另一方面,年龄虽然是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疗效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基于上述原因,遮盖疗法对大龄弱视儿童的治愈率及治疗的疗程受到相应的制约。因此,阿托品疗法(尤其是光学药物压抑疗法)被一些患者,特别是大龄弱视儿童(7岁以上)广泛接受。因为它既能给患儿一个被迫依从的治疗过程又能压抑主眼,同时给双眼共同视物的机会,以利于双眼视功能的建立。并且这种治疗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患者因为美容或其他原因不愿意接受遮盖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阿托品压抑疗法在大龄儿童(7岁以上)弱视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