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卫生型泵内部流道流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广东日新泵业两台不同参数卫生泵的实测结果,对叶轮内部三维不可压湍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商用软件Fluent 5.0对两台泵的叶轮进行数值计算,计算过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及SIMPLEC算法.通过对两台泵流动状况的研究与分析,揭示了叶轮内湍流流动的速度分布、压力分布情况,指出了两台泵叶轮结构的合理性,并提出了第二台泵叶轮的修改方案,同时对泵的水力性能进行了预测,从而为卫生型泵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双流道叶轮内部三维定常湍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某双吸离心泵的双流道叶轮内部的定常三维湍流进行了全流道数值模拟以研究其内部流动规律。计算基于Reynolds时均Navier-Stokes方程,采用了标准k-ε湍流模型,压力速度耦合使用SIMPLE算法。计算得到了叶轮进口和水平截面的速度矢量图、叶片压力面和吸力面以及叶轮盖板的压力分布等值线图,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流道计算可以较好地模拟双流道叶轮的内部流动,尤其是叶轮进出口的流动,并可对泵的外特性做出预估。计算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双流道叶轮内部流动机理,指导叶轮的水力设计。  相似文献   

3.
叶片式混输泵气液两相流及性能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luent计算软件在多重参考坐标系下采用欧拉方法的双流体湍流模型计算螺旋轴流式叶片泵内高含气状态下的三维气液两相流场.通过对泵内绝对流速、叶轮相对流速、静态压力、气液两相分布及其相间滑移速度矢量的分析,探讨了气液两相介质在泵内的流动规律.结果显示离心力的作用使叶轮内液相主要在轮缘附近流动,而气相则聚集在轮毂附近;泵导叶内气液两相分离状况有较明显改善.通过与泵性能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文中方法对气液两相叶片式混输泵计算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叶片倾斜对微型泵水力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微型泵由于尺寸小,通常存在效率偏低的问题。该文针对常用于微型泵的半开式叶轮,探讨叶片倾斜对微型泵性能的影响。在实验中使用了两个外径36mm、具有相同叶片翼型的半开式离心叶轮,在转速11000r.min-1(对应Re=3.72×105)下测试了叶轮的水力性能。对两个叶轮都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相比,数值计算结果很好地预测了最优效率点附近的泵性能。结果表明:微型叶轮的叶片朝压力面方向倾斜适当的角度可以提高微型泵的水力性能;叶片倾斜抑制了压力面附近的二次流动,有助于改善微型泵的水力性能。  相似文献   

5.
叶片圆盘泵固液两相流动规律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叶片圆盘泵内流动规律,将叶片圆盘泵叶轮分为无叶区和叶片区,采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法模拟叶轮在泵体内的转动.采用Eulerian多相流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与SIMPLEC算法,利用Fluent软件对叶片圆盘泵内固液两相湍流进行数值模拟.在水力性能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得到叶轮无叶区和叶片区内压力和速度变化规律,以及固相体积分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旋流是叶轮无叶区内主要流动方式,无叶区内较大部分是低压区,存在叶片区高能流体流向无叶区的轴向流动;固相颗粒大部分集中于无叶区,叶片区颗粒浓度最高是在叶轮出口叶片工作面靠近无叶区处.分析认为大部分固体颗粒直接从无叶区排出而不经过叶轮叶片区是叶片圆盘泵具有良好固相通流能力而又对叶轮磨损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空化性能对微型泵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对两个半开式离心叶轮进行了空化实验。两试验叶轮在断面上具有相同的叶片型线,其中一个为二维叶片,另一个为倾斜叶片。为了与实验对比,在每个叶轮最佳效率点附近,基于标准k-ε模型和VOF空化模型进行微型泵内三维紊流计算。研究揭示了所试验的微型泵具有与常规尺寸离心泵相当的空化性能;随着叶尖轴向间隙增大,微型泵的空化性能下降;对半开式叶轮,采用倾斜叶片,既可提高微型泵的水力性能,还能提高其空化性能。研究显示叶轮进口流动均匀是空化性能得到改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半开式切割泵内部固液两相流动状态,基于ANSYS CFX软件,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在不同固相体积分数和不同流量工况下,研究了叶轮叶片不同位置处的固相体积分布及速度分布,以及切割泵旋转刀处的固相体积分布及速度分布,并对磨损情况进行相应预测.分析了固相和液相对于内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布在叶片压力面的固相速度整体小于吸力面,而固相体积分数却大于吸力面;叶片尾部固相速度最大,叶片头部固相体积分数最大;对于旋转刀,位于工作面旋转刀出口处和背面靠近转轴处的固相速度较大,位于工作面靠近转轴处固相体积分数较大,因而磨损预计较为严重,而旋转刀背面整体体积分数较小;不同流量工况对于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固相分布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单流道泵内部流动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将单流道泵叶轮和涡壳作为一个整体,利用势流理论计算了单流道泵内部流动,对流场进行初步分析,得到了叶轮转至不同角度时水对叶轮的径向力以及水功率.同时,作者还利用湍流模型对单流道泵内三维湍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两种方法的结果比较和与实验对比以及对应用前景分析等验证了研究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轴流血泵的流体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血液流经叶轮的速度、压力、剪切变形率等参数的分布以及螺旋叶片对血液的破坏作用。结果表明:血液在叶轮内的流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三维流动,而基于流线型的叶轮设计可以避免血液在流动过程中产生湍流、涡流以及较高的剪切力。血液流经血泵的速度场、压力场及剪切变形率的分布都比较均匀,变化梯度小,从而有效的减少血液破坏。  相似文献   

10.
基于纸浆泵流场数值模拟的叶轮设计准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纤维-流动耦合模型及求解方法,对纸浆泵叶轮流道内的悬浮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进口附近,纤维取向变化剧烈,在靠近凹壁面附近,纤维取向摆动显著,而沿中间流线及凸壁面流线,纤维取向变化相对比较稳定;在进口靠近凹壁面附近,附加应力比较显著,而在流道中间及下游区域,附加应力分布变得平均.将结论推广至纸浆泵叶轮设计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往复泵组的泵效检测系统,应用微机对泵的有关参数进行自动采集,绘制示功图并计算输出有关泵组效卑的数据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数字泵的工作原理 ,并基于德国力士乐公司的A4V型斜盘式轴向柱塞泵 ,建立了系统的静、动态数学模型 ;应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和选用的仿真软件———MATLAB进行编程 ,得到数字泵恒功率工况下的静、动态响应曲线 ;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基泵大柱塞直径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规律 .  相似文献   

13.
Uncoupling the sodium pum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 J Garrahan  I M Glynn 《Nature》1965,207(5001):1098-1099
  相似文献   

14.
Lysosome proton pump identifie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 Geisow 《Nature》1982,298(5874):515-516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用微机与金属管浮子传感器和单片机组成测定装置,代替用玻璃浮子量油的传统PT燃油泵试验台,解决了目前PT燃油泵试验台现存的量油系统误差大的问题,从而使我国在试验柴油机PT泵总成方面有新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实现CPU的温度控制、提高微流体的流动速度为目标,对电渗流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应用无网格算法对Laplace方程、Poisson-Boltzmann方程、Navier-Stokes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的数值仿真结果与解析近似解吻合较好.对微直管内的微流体的流动进行了仿真,再现了微流体流动的驱动过程,并讨论了微流体的流动速度与外加垂直电场的电势和ζ电势的相关性.本文的数学模型不仅可以仿真几何形状简单的微直管内微流体的驱动过程,也可仿真几何形状复杂、ζ电势较大条件下的微直管内微流体的流动,为电渗流微泵的设计提供了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17.
离心泵在设计工况下泵腔内压力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泵腔内的液体流动简化为理想液体,利用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泵腔内压力随半径变化的关系式.应用离心泵欧拉方程式求解泵腔内的压力分布方程式,并将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结果表明:越靠近密封环,计算结果与实测差值越小,在外径处差值最大;泵腔内液体旋转角速度等于叶轮旋转角速度的一半,这一假设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五缸往复泵相比同功率三缸泵具有体积小,运移方便等优点,五缸泵由于考虑到平衡,在曲轴上曲拐的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特点,相邻曲拐间的角度是144度,这样曲轴受力状态更加复杂。尤其是增加曲轴轴承约束后,产生的静不定问题。通过建立曲轴以角度为变量的受力表达式,利用Mathcad软件得到曲轴在各个状态的受力状况,同时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工具得到各个状态的应力分布图,得出五拐曲轴扭矩更加平稳的结论,解释了为何正常工况下使用顺时针,即便是逆时针对曲轴强度更有利。对曲轴的校核和做进一步的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2BE型液环泵在真空泵与压缩机工况下的内流场及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的进出口压比时,压缩机体积流量小于真空泵体积流量,体积流量比和效率比均随着压比的增大而逐渐下降;真空泵和压缩机工况下内部的相态场、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压缩机工况下的排气区和过渡区叶轮内旋涡二次流明显要强于真空泵工况下的,相同压比变化时压缩机工况下排气区内壁压力显著增大;液环泵壳体内壁压力的频域特性沿圆周方向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真空泵工况下的各阶主频特性与压缩机工况下的完全一致;在各压比下,压缩机工况的泵壳体内壁压力脉动幅值整体大于真空泵工况的,随着压比的增大,压缩机工况下的排气区和过渡区壳体内壁压力脉动幅值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20.
离心油泵口环间隙对泵腔内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选用的低比转速离心油泵进行2种不同计算域的数值模拟,证明包含叶轮口环及前后泵腔计算域的计算结果更准确,且泵腔中流体的旋转角速度约为叶轮旋转角速度的30%~50%.为了反应叶轮口环间隙大小对泵腔流体流动的影响,改变叶轮前口环间隙大小后重新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其大小对泵腔内流体流动的压力及速度的分布均有较大影响,随着间隙值的增大,压力系数变小,泵腔内流体的速度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