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对左旋多巴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9/2004—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的帕金森病患者6例。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1个月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术后3个月分别在开、关状态进行帕金森病联合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评估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症状的改善。并对术前术后左旋多巴制剂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步态、姿势障碍以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明显改善。②药物开状态时(指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患者活动自如)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7.9&;#177;3.2),(23.5&;#177;5.3)分;(37.8&;#177;3.4),(45.2&;#177;5.4)分;(30.5&;#177;3.1),(42.1&;#177;5.4)分,(P〈0.05-0.01)]。药物关状态时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8.6&;#177;2.8),(35.3&;#177;4.8)分;(42.6&;#177;4.9),(78.4&;#177;7.7)分;(35.2&;#177;4.7),(70.7&;#177;6.8)分,(P〈0.05-0、01)]。③左旋多巴制剂的用量: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后3个月时明显低于刺激前[(346.3&;#177;182.8)mg/d,(880.6&;#177;254.9)mg/d,(P〈0.01)]。结论: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可明显控制肢体震颤,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减少患者左旋多巴的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效果,研究DBS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的慢性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2001/200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例有双侧肢体症状或有轴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2例患者进行24枚电极植入,经过3-41个月(平均为13个月)的随访,在“开”的状态和“关”的状态下,刺激器开启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运动评分和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稳定性、语言、吞咽及流涎等主要症状评分,计算运动评分和各个症状改善率。结果:除刺激无效者1例外,11例双侧STN电极植入的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有明显改善,刺激器开启时,在“关”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1.6%,在“开”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3.9%,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论:STN目前是电极植入的理想靶点,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中轴症状,因DBS所引起的副反应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的脑深部电极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适应证及术后程控.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STN电刺激术,对5例PD患者行双侧STN的DBS手术;7例PD患者行单侧STN的DBS手术,右侧2例、左侧5例(其中有3例同时给予对侧苍白球毁损术).结果 12例患者经术中确定靶点定位,DBS后患者震颤停止,肌僵直明显改善,改善率达75%~85%.结论 DBS治疗PD有可逆性、可调节性的优点,效果理想、安全可靠,手术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效果,研究DBS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的慢性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2001/200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例有双侧肢体症状或有轴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2例患者进行24枚电极植入,经过3~41个月(平均为13个月)的随访,在“开”的状态和“关”的状态下,刺激器开启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UPDRS运动评分和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稳定性、语言、吞咽及流涎等主要症状评分,计算运动评分和各个症状改善率。结果:除刺激无效者1例外,11例双侧STN电极植入的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有明显改善,刺激器开启时,在“关”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1.6%,在“开”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3.9%,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论:STN目前是电极植入的理想靶点,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中轴症状,因DBS所引起的副反应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刺激术对单侧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等的改善作用。方法:曾行左侧丘脑毁损术且效果不佳的2例帕金森病患者为2004-04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帕金森病中心收治。患者术前应用15T的MRI行直视脑定位后,术中在微电极的引导下于丘脑底核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Medtronic 3387型电极)。术后连续刺激3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评分观察术前症状改善情况。1年后复查。结果:2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进入结果分析。①总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的为50,9%,481%;“关”状态下为62.2%.589%。②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38.6%,23.8%;“关”状态下为61.5%,58.1%。③运动功能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567%,50.0%;“关”状态下为667%,52.7%。④1年后复查,效果稳定。结论: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极植人术可以全面改善单侧丘脑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刺激术对单侧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等的改善作用。方法:曾行左侧丘脑毁损术且效果不佳的2例帕金森病患者为2004-04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帕金森病中心收治。患者术前应用1.5T的MRI行直视脑定位后,术中在微电极的引导下于丘脑底核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Medtronic3387型电极)。术后连续刺激3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评分观察术前症状改善情况。1年后复查。结果:2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进入结果分析。①总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的为50.9%,48.1%;“关”状态下为62.2%,58.9%。②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38.6%,23.8%;“关”状态下为61.5%,58.1%。③运动功能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56.7%,50.0%;“关”状态下为66.7%,52.7%。④1年后复查,效果稳定。结论: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极植入术可以全面改善单侧丘脑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同期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应用同期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并对其疗效作出评价。方法:对6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及术中电生理验证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丘脑底核,并同期植入发生器。术后1周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结果:6例患者术后震颤完全消失,肌张力恢复正常,步态、姿势明显改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帕金森病联合评分标准总分[术前比术后:开:(44.0&;#177;5.3)比(39.7&;#177;4.4)分;关:(76.2&;#177;5.7)比(40.8&;#177;5.2)分]。运动评分均有显著好转(P&;lt;0.05)。结论:DBS作为目前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治疗药物难治性帕金森病,具有极少副作用、可逆转的优点,且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调节刺激参数达到最佳控制症状的效果,能完全控制震颤,明显改善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术后,在出现电刺激诱发的暂时性非运动精神症状(stimulation-induced transient nonmotor psychiatric symptoms,SITNPS)时,是否可通过流程图来确定诱发症状的触点,以及电刺激参数优化在去除精神症状的同时维持运动症状改善的最佳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长海医院神经调控门诊进行程控的帕金森病STN-DBS患者的程控资料。分析使用流程图确定SITNPS触点及程控调整方案的效果,并采用非盲法的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Ⅲ(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变。结果:共有1 287人次程控。11例患者出现了20次SITNPS,包括4次哭泣(2例)、4次莫名的欣快感或傻笑(2例)、2次空间定位感觉异常(1例)、2次幻觉(1例)及8次轻躁狂发作(5例)。通过优化程控参数,10例患者精神症状消失,且运动改善维持或好于发生SITNPS时;1例患者在多次程控后由于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交替出现,在最后设定的刺激参数下,UPDRS-Ⅲ评分较前下降了2分。11例患者的UPDRS-Ⅲ评分在程控前后(Med off/IPG o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45±10.59)分vs(26.45±10.17)分,P=1.000]。结论:本课题组设计的流程图有助于确定SITNPS诱发触点;程控参数优化可使患者SITNPS消失,且不影响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同期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并对其疗效作出评价。方法:对6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及术中电生理验证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丘脑底核,并同期植入发生器。术后1周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结果:6例患者术后震颤完全消失,肌张力恢复正常,步态、姿势明显改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帕金森病联合评分标准总分术前比术后:开(44.0±5.3)比(39.7±4.4)分;关:(76.2±5.7)比(40.8±5.2)分。运动评分均有显著好转(P<0.05)。结论:DBS作为目前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治疗药物难治性帕金森病,具有极少副作用、可逆转的优点,且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调节刺激参数达到最佳控制症状的效果,能完全控制震颤,明显改善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0.
王伟  毛伯镛  陈忠  胡文  陈宪  孙鸿 《华西医学》2002,17(2):264-264
脑深部刺激 (DBS)疗法是目前帕金森病(PD)外科治疗的一种新方法。国外临床已运用近十年 ,国内近一年多个别医院始有报道。但多为单侧 ,双侧极少。近来成功完成一双侧DBS,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48岁 ,因进行性肢体僵硬 ,活动缓慢 7年 ,加重伴右侧肢体震颤 3年入院。服美多巴等药物治疗效逐渐减弱 ,出现“开—关”现象。查体 :一般情况好、神清合作 ,表情呆板、右侧肢体震颤 ,上肢重于下肢 ;四肢肌张力增高 ,右侧重于左侧 ;四肢肌力V°。轮替试验阳性 ,右重于左 ,姿势反应阳性。坐立困难 ,床上翻身困难 ,起步转身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渐进性下蹲式抗阻训练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将纳入的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力量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和步态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渐进性下蹲式抗阻训练。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估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ime up and go test,TUG)结果、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及总有效率。结果 最终纳入40例患者,每组20例。治疗后两组BBS评分、TUG计时、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01),且试验组3项的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0%vs85.0%,P<0.05)。结论 渐进性下蹲式抗阻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患者的平衡能力,并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帕金森病致残量表(简称为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评价帕金森病患者运动损伤情况,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方法:于2005-07/11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68例帕金森病患者,用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对其进行临床评价。评价均在上午进行,如患者有症状波动,则在“开”期进行。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分为运动评价、日常生活活动及运动并发症3部分,共21项内容,每个项目的计分值按程度分为0~3分4个等级。采用Cronbachα系数、每个项目得分与剩余项目总分间的相关系数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采用结构效度评价量表的效度。结果:所有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各部分Cronbachα系数均在0.85以上,除运动评分部分外,其余部分均高于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20项(静止性震颤)与其他项目的相关性最小(相关系数为0.10),其他相关系数低于0.30的还有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17项(感觉症状),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的第1项(静止性震颤)及第10项(吞咽),相关系数分别为0.12、0.25和0.29。②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各部分与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各分量表之间均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在0.47~0.96。③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各部分与Hoehn&Yahr分期呈正相关(rs=0.8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Hoehn&Yahr分期帕金森病患者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评分显著不同。post-hoct检验显示,除Hoehn&Yahr1~1.5期(P=0.17)外,其余各期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帕金森病致残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赵澎  程焱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56-58
目的:应用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帕金森病致残量表(简称为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评价帕金森病患者运动损伤情况,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 方法:于2005-07/11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68例帕金森病患者。用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对其进行临床评价。评价均在上午进行,如患者有症状波动,则在“开”期进行。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分为运动评价、日常生活活动及运动并发症3部分。共21项内容,每个项目的计分值接程度分为0-3分4个等级。采用Cronbachd系数、每个项目得分与剩余项目总分问的相关系数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采用结构效度评价量表的效度。 结果:所有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各部分Cronbach α系数均在0.85以上,除运动评分部分外,其余部分均高于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20项(静止性震颤)与其他项目的相关性最小(相关系数为0.10),其他相关系数低于0.30的还有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17项(感觉症状),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裘的第1项(静止性震颇)及第10项(吞咽),相关系数分别为0.12、0.25和0.29。(2)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各部分与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各分量表之间均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在0.47—0.96。(3)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各部分与Hoehn&Yahr分期呈正相关(rs=0.8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Hoehn&Yahr分期帕金森病患者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评分显著不同。post—hoc t检验显示,除Hoehn&Yahr 1—1.5期(P=0.17)外,其余各期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简明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帕金森病致残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伴单侧肢体运动症状的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双侧大脑半球胶质淋巴系统功能改变。方法 前瞻性纳入52例仅单侧肢体出现运动症状的早期PD患者,包括左发型(LPD)21例(LPD组)、右发型(RPD)31例(RPD组);另招募28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比较3组及两两组间临床表现及沿血管周围间隙的弥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指数,分析后者与临床量表评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D组和RPD组HAMD评分均高于HC组(P均<0.017)。3组间左侧大脑半球DTI-ALPS(DTIALPS_L)和右侧大脑半球DTI-ALPS(DTI-ALPS_R)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PD组DTI_ALPS_R指数、RPD组DTI_ALPS_L指数均低于HC组(P<0.017)。PD患者双侧大脑半球DTI-ALPS指数与临床量表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PD患者胶质淋巴系统功能减退与运动症状同样呈偏侧化,表现为LPD患者DTI-ALPS_R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与其他药物改善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LMWH与其他药物治疗ACI的14项对照研究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检验。结果:①同质性检验:χ2=15.05,自由度为13,P>0.05。②合并效应量的检验:OR合并=3.0850,OR合并95%可信区间为2.35~4.04。OR合并的检验:χ2=66.38,P<0.001。③LMWH组共发生注射局部皮下出血71例(8.9%),上消化道出血11例(1.4%),牙龈出血4例(0.5%),阴道出血4例(0.5%),血尿1例(0.1%);对照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例(0.9%),与LMWH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LMWH组治疗前后出、凝血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肝功能检查均正常。结论:LMWH改善ACI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显著优于目前常用药物,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05例帕金森患者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后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05例帕金森患者为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1999-06/2004-05收治,震颤型14例,僵直型10例,震颤僵直型81(震颤为主63例,僵直为主18例)。Hoehn&Yahr分级,II级6例,III级30例,IV级67例,V级2例。采用MRI影像定位结合术中电刺激的神经生理定位,进行丘脑腹中间核(Vim)或内苍白球(Gpi)核团毁损。结果:105例患者术前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diseaseratingscore,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53.0±7.0,“关”状态是62.0±6.6;术后7d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21.6±7.2,“关”状态是23.6±7.3。所得分数经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开”、“关”状态下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2,P<0.01)。结论:目前国情下,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仍不失为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300电位在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1999-11/2003-08河南省人民医院和河南省精神病院神经内科6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59例健康者分别进行了P300电位测定和抑郁量表评定,并将两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帕金森病组的潜伏期和波幅犤N2(260.9±23.1)ms,P3(364.0±26.2)ms,(3.1±1.7)μV犦与健康对照组犤N2(243.3±23.4)ms,P3(341.6±25.5)ms,(5.9±2.0)μV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犤t=2.06,P<0.05;t=2.97和4.23,P<0.01)。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存在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P300电位可作为评价其认知功能的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